在现实生活中越来越多的地方要用到感言,感言让每一分钟更加宝贵。当我们因为某些难忘的事情而心灵受到震撼时,若是被触动了内心,就可以写篇感言发表想法,如何才能将感言清晰而有条理呢?好工具范文网编辑为您推荐一篇网络上最棒的“诸子百家感悟”文章,如果这篇文章对你很有用处请将其保存下来!
一直不明白妈妈为什么总是要求爸爸在一些特殊的纪念日里给她送去玫瑰和百合,但是得感谢爸爸,家里因此而变得美了,香了,更加温馨了。爸爸常常唠叨到:玫瑰虽好,却是带刺的,在一个孩子的眼里,我是读不懂爸爸和妈妈的故事的。
寓言好似玫瑰,在给人美感的同时,也让人警醒。所以,在世界文学宝库中,寓言一直被誉为一颗独特的璀璨的明珠。
而《诸子百家哲理寓言》凝结了千百年来中国哲人智者的智慧结晶!平淡而不寡然,平实而不无味。宛如深山溪流,汩汩不绝,源远流长……
作为一名小学生我虽然还不能像爸爸那样读文言版的诸子百家,可白话文的小故事我也看了很多,从中也可以读到很多关于学习方面的寓言,细细梳理一下,里面有关于不少关于学习态度的:
如《学奕》:讲述的是两个年轻人去跟大师奕秋学下棋的故事,同样的老师,同样的教学方法,而两个学生的学习态度截然不同,一人“专心致志,唯奕秋之为听“,而另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很浅显的故事,却在千百年前就已告诉我们,学习要专心致志、一心一意,方有所成,切不可三心二意、心猿意马。拿我们的学生来说,同样坐在教室里,有的人在专心致志地听课,认真地做笔记,认真地做作业,而有的学生却在开小差,甚至上课时呼呼大睡。最后的结果是学生的学习成绩曾差不齐,有的考上了理想的中学和大学,而有的却只能半途而废。我明白了态度决定成败!
更有关于学习方法的,如《列子学射》:讲述的是列子跟关尹子学射箭的故事,列子跟关尹子学射箭虽已算是箭法超群,然而关尹子问他“为什么你可以射中靶子”时,列子却回答“不知道”,于是关尹子让列子回去接着练习,三年后,列子终于明白了为什么能够射中,也就是掌握了射箭的规律和技巧……故事看似简单,然而细细体会之下,我会恍然大悟!不仅仅是是学射箭,做任何事情莫不如此!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只有掌握事物的发展规律,才能更好更快地了解和掌握它。渐渐的我明白了,为什么我的成绩不是那么的突出,不是我学习不努力和不认真,然而没有多花时间去思考、总结、领悟和掌握学习方法,而是死记硬背,往往花了很多时间,却是“事倍功半”。爸妈心疼,老师着急!而我的一些同学们,在我看来边学边玩,成绩却可以一直遥遥领先,他们父母开心,老师放心,他们自己更是轻松!让我无不羡煞!此有捷径乎?曰“此方法得当也!”
同样的教室,同样的教师,为什么最后我们学生的成绩相差如此之大呢?此“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归根究底,无外乎两个方面的问题:其一,学习态度是否端正。其二。方法是否得当。
在体味...
查看更多与“诸子百家观后感”有关的话题是本文要探讨的重点,一部优秀的影视作品可以让我们受益匪浅,看完电影后,我们的心灵变得充实。看完后,我们可以分享自己的观后感,观后感可以将看到的影片、获得的经验和智慧转化为自己的东西。您还在犹豫如何写好作品名的观后感吗?
周末在家听易中天老师讲的诸子百家有感与大家分享。
诸子百家主要讲了百家中的孔子、孟子、墨子、韩非子和老子、庄子、荀子。前四个是一组,后三个是一组。
孔子,“仁”。仁就是爱人,亲亲,爱别人,发展到爱动物,有恻隐之心。讲到了南京的虐狗事件,还解释了“君子远庖厨”的理解。人事杂食动物,要吃肉才能维持大脑思维,但人杀动物可以,但要注意方法,如若虐-待动物而死,是残忍之极,使大家不能接受的。所以虐猫、虐狗事件都一致遭到大家谴责。孔子的仁就是要世界充满爱。
孟子,虽然也是儒家,与孔子合称“孔孟”,但二者思想却有一定差别。孔子讲“仁”,孟子讲“义”。义,要靠气来支撑。要人们恶恶,讲道义,能大义灭亲。孔子有阴柔之美,孟子有阳刚之气。这和他们所处时代有关。春秋时期礼乐尚存,人们绅士、儒雅,战国混战,政治倾轧,造成他们思想上的不同之处。
墨子,被孟子骂为“禽兽”,因为他主张“兼爱”“非攻”。儒家孟子也主张爱,但是有等级的爱,墨子则不然。墨子是行“义”的,所以是“侠”,孟子只是讲“义”的而已。虽然被骂为禽兽,但他们思想还是有共同处的,就是“义”。
韩非子,冷眼看世界,“直面惨淡人生”。韩非子主张“法”。他认为人与人之间只有“利益”关系,告戒君王不能相信任何人。
老子,“无为”,无为而有为。哲学大家,“否定之否定”的运用。
庄子,虽也被人称为“老庄”,但他们思想也是有差别的。庄子的“无为”是“真无为”,强调自由,一切自然,为了自由、活着而否定一切。
荀子,“天人结合”把自然和人结合在了一起。
“仁”、“义”“智”“慧”“信”
中国传统文化之精华!
每当打开《十万个为什么》这本书时,看见这上面有许多深奥的问题,便产生了好奇心。《十万个为什么》是一种科普知识系列丛书,内容数不胜数。大到天文地理,小到生活琐事,每一篇文章都告诉我们一个科学的小道理。它不仅能帮我开阔视野、增长知识,还能提高学习的兴趣,真是我的好帮手。以前,我根本不知道九大行星和银河。《十万个为什么》向我们介绍了天体的形成过程。我知道了金星、水星、土星、木星、火星、地球、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是太阳系里面的`九大行星。而银河则是许多像太阳系一样的星云构成的。我们人类居住的地球只是宇宙当中的一颗“小星星”。《十万个为什么》当中经常给我们介绍一些有趣的自然现象,比如说一年中的“四季”是怎样形成的?海底下是什么颜色?海水为什么发蓝?等等。从中我发现了许多科学的道理,解开了我心中的一些谜团。在这本书中,我最感兴趣的一篇文章是“打蛇为什么要打三寸和七寸?书上说的是打蛇打三寸是因为三寸是蛇的脊椎...
查看更多书籍是人类文明的结晶,热爱阅读是我们共同的修养,我们应该耐心地阅读作品,从中获取更多的感悟。在反思的同时,不禁想要将思考的结果记录下来,以便提醒自己。经过严格的筛选,好工具范文网小编特意为大家准备了题为“诸子百家读后感”的内容,以下是供大家参考的精选片段,请仔细阅读!
最近刚看完《秦时明月之诸子百家》,炫丽的场面,逼真的人物形象以及动人的旋律,很让人赞叹制作组的技术,心情也被故事情节牵动着。
《秦时明月》的故事背景取自秦始皇统一六国到西楚霸王项羽攻陷咸阳这段英雄辈出的历史时期,是一部以武侠为主题的全民型动漫,伴随着古灵精怪却又年少轻狂的主角荆天明去冒险,观众会切身体会到其成长的心灵历程;此外,豪侠剑客如盖聂、高渐离;神秘隐士如墨家、鬼谷门的众多高手;纵横捭阖的秦王嬴政、少年项少羽,这些众所周知的历史人物在出场时有了更具时代感的表现,丰富的人性化场景能够吸引观众自然而然融入其中,不同年龄层的观众都可以在剧中找到萌点。整部动漫以历史为骨,艺术为翼,通过一种别样的方式诠释了诸子百家文化思想的精髓,对现代中国产生深远影响的儒家、道家、法家、兵家全都纷纷登场,在纵横交错的大时代里演绎了中华古文化的激烈碰撞。在那段伟大辉煌的时代里,建长城、度量衡、征匈奴,哭孟姜等着名的历史事件和民间传说也将穿插其中,主人公同名士侠隐仗剑游走江湖,于时代变革的乱世之中经历了亲情、友情、爱情的沧桑变幻、悲喜轮回,最终成为了终结这个时代、开创新纪元的决定性力量,也堪称是一段浪漫辉煌的中国式武侠传奇。
剧中人物的特点都塑造的很完美。“太阳一出来便向西方运动,所以日出即开始日落;人一出生每生活一天便向死亡靠近一分。”辩合这集,很让人难忘。公孙玲珑的诡辩之术令对手哑口无言,实在是令人折服。《诸子百家》中的天明则更懂得担当,依然聪明可爱,当然还有点小无赖。在面对危险时,他没有以“还是一个小孩”作为借口而退缩,却以小孩单纯正直的角度对待事情。虽然他还很稚嫩,但为了找到小月,他努力让自己坚强冷静。在被众人否定他作为巨子的能力时,他最开始选择逃离他们,但经过盖聂的指点后,最后依然站在众人面前证明自己。我们在遇到他人的质疑时,逃避无疑是懦弱的表现,不敢正视自己的不足,没有勇气来战胜它,我们永远也得不到别人的肯定。
虽然只是以天明这个稚嫩的孩子作为主角,不过因为被刻画的很逼真,所以能引起我们的共鸣,让我们随着他一起犯错,一起学习,一起成熟。
[关键词]课堂教学,逻辑化,问题化,概括化,对比化,讲故事,打比方,语言通俗
一个历史教师在课堂上要去掉匠气,增加书卷气,就不能照本宣科,必须去教自己理解的历史,用自己的话语方式让历史“复活”,让历史走近生活,让历史走近学生。而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的,我认为是易中天教授。20xx年10月易中天教授再次做客*电视台《百家讲坛》,用36讲的篇幅,...
查看更多我们都听说过“三教九流”这个词。“三教”这个应该没有太多异议,指的是中国儒、道、佛三大教派。一开始的“九流”并不是今天的“九流”,他们的地位并没有高下之分。
九流的说法最先是对于诸子百家的称呼,起源于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所著一书《论六家要旨》中,司马谈将诸子百家划分为“道家、阴阳家、儒家、墨家、名家、法家”等六家。
之后刘歆在《七略》中,又在司马谈的基础上,将“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加上去,此时共有十家。再往后班固在《汉书》中指出:“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于是人们就将“小说家”去掉,这时候开始有了“九流”的说法。
而此时的“九流”也有了新的定义,旧社会的阶级制度森严,将人分为三六九等,人们的工作也被分成不同的等级,这时候“九流”就用在了人们的职业上,而且也不能叫“九”这个数了,因为此时已经分成了上九流、中九流、下九流。
而上中下九流,也并不是就分了27个职业,它只是一种统称。
上九流有个歌谣“一流佛祖二流天,三流皇上四流官,五流阁老六宰相,七进八举九解元。”
一流是佛祖,二流是玉皇大帝,皇帝下来是阁老,老资格的重臣,六流为宰相,进士、举人、解元,一级一级排下来。
这是上九流,像唐伯虎就是解元即省考第一名。
中九流是这样说的:“一流秀才二流医,三流丹青四流皮(皮影),五流弹唱六流卜(卜卦),七僧八道九棋琴。”
这是古代的文学艺术和科学工作者,还有文化、体育工作者。
医者 仁心,是中九流的代表
关于上、中九流的划分,历史上虽有些微变动,但变动不大,自古地位高大上的,后来也仍没有落下神坛。但下九流就不一样,这可是社会中龙蛇混杂之地,最是复杂。【古玩收藏上域鉴】
关于下九流的划分,历史版本也有好几个。
第一种说法:一戏子、二推、三王八、四龟、五剃头、六擦背、七娼、八盗、九吹灰。
第二种说法:一巫、二娼、三大神、四梆、五剃头、六吹手、七戏子、八叫街、九卖糖。
因为古代的各式表演被统称为“百戏”,所以各种行当的演员们都被称为“戏子”,但由于他们的社会地位都比较低贱,故而“戏子”一词本身就是一种蔑称。
举个例子,红楼梦里有一句“拿着我比戏子,给众人取笑儿!”
在过去,有一句俗语大家很耳熟:戏子无义。
古时讲究以孝治国,优伶以损害身体来娱乐他人,是为不孝,被人厌弃。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优伶连最基本的孝都没有,所以被人厌弃。
不过,要把演艺界人士称为戏子,首先得是权贵阶级。
你是权贵阶级吗?是,那么你依然可以称他们为戏子。你不是,你就没资格用这个字眼,大家都是老百姓而已。
而到了如今的社会,戏子对应的角色是“演员”,但又不能完全等同,因为古代中国和现代中国是两套社会系统,现代演员,严格来说应该叫“文艺工作者”。
由于现代社会中,演员常常都与天价出场费、片酬挂钩,地位与过往的“戏子”天差地别,谁会说演员是下九流呢?
第三种说法:一师爷、二衙差、三升秤、四媒婆、五走卒、六时妖、七盗、八窃、九娼...
查看更多与““三教九流”最先源于对诸子百家的称呼 九流的划分历史版本有好几个”相关的文章
我国古代诸子百家是春秋战国时代的产物,那时天下大乱,而人们又想生存,又想发展,于是各个国家中思想人物产生了,他们不断用自己的思想说服其他人,此时我国在大动荡年代,一些涉及政治、社会、生活的说法就多了起来。有些思想家提出的学说主要为统治阶级服务,于是就成为一些有心人士研究的对象。
所谓的“百家”只是一个大约数字,关于“百家”之说出自《庄子》“百家往而不返”之说。到了汉朝,司马迁在《史记》中就把百家缩短成六家:“阴阳、儒、墨、道、名、法”。后来汉朝的刘向在编纂史书时,总结了先秦的书籍有一百多种。而《汉书》中把诸子分为189家,其中学说有4324篇。这是第一次详细记载先秦学说的数量。
而《隋书·经籍志》和《四库全书总目》等史料记载“诸子百家”其实有上千家,最有名的也就几十家,能成为学派的不过10家。
在这些思想家中,很多有名的人物至今被人传颂,比如管子、孙子、墨子、老子等人,那时能称为“子”的是思想家的代表,他们的学说再冠之以“家”,于是“诸子百家”便成为一个成语。
儒道两家学说
儒家是由孔子所创立,在秦朝时,由于秦始皇奉行法家,因此曾“焚书坑儒”。但到了汉武帝时,在董仲舒的建议下,汉武帝认为只有儒家才能效治理国家,既没有法家那样残酷无度,而且还能加强君王权威和统治,因此汉武帝发起“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儒家,也是历史君臣尊崇的学说。
儒家学说在各个王朝都很受用,对我国的历史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儒家讲求礼、义、仁、智、信,但真正的孔子的思想也有所缺失。儒家还有“六艺”之说,比如礼,要求人们无论在外还是在家都要讲究“礼”,师长之礼,尊父母之礼,这些对我们现在影响也很重,成为我国的传统。
六艺中的“书”是指用毛笔练习书法,但现在真正练书法的人很少了,当然书法作为我国有代表性的一种艺术。至于“数”是指古代算法。
但儒家思想之所受后人推崇,主要还是其大部分内容适用于封建王朝的统治,但也把孔子思想异化成一些让人不理解的风俗,比如重男轻女的残余至今还在一些老人中存在。可以说儒家影响最长远最广泛,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道家由老子所创,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庄子是道家的代表人物。道家崇尚自然,道家虽然进入庙堂,但道家有其独特看待自然与社会的学说,还有无神论的思想。司马谈在《论六家要旨》认为古代道家为“易行难知,事少而功多”。春秋战国时,道家虽然门徒不多,地位也不同,但他的思想却有着很强的生命力。
从学说进入庙堂,成为民间修行的代表。道家讲究清静无为,这里的“无为”并不是无所事事,只是不做出格的事,不做那些不是自己职责内的事。道家讲究是“顺势”之意,要求人们要面对现实,古人有“邻国之间,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认为各干各的,谁也不打扰就不会有战争,实现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但这种思想只是一厢情愿,哪有关起门来过日子的。但实践中真有脱离人情世事故而修行的人。
汉朝初年,皇帝中信奉黄...
查看更多与“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结果 为何儒家和道家笑到最后”相关的文章
中国封建社会的治国套路大家都很熟悉:外儒内法,兼之以道。即诸子百家中,被后世统治者采用的主要是儒、道、法。
儒:我们最熟悉的流派,几乎成为了中国乃至东亚国家的人文标签
代表人物是孔子、孟子、荀子等,提出了仁、义、礼、智、信、忠、孝、悌等几大主张,明确君臣、父子之礼,划定夫妇、长幼之别;
到了汉武帝时期,董仲舒在前代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三纲五常的思想。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也就是所谓的“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五常则是“仁、义、礼、智、信”,满满的积极正能量。
可以看出,儒家的内核,是以伦理确定上下尊卑关系;外在的体现上,却用仁义等极为义正言辞的理论包装,可以说是一种标准的统治之术,天生就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
法家,强调建立规则
春秋时期的管仲是法家的先驱,战国时期的代表人物则有李悝(kui)、吴起、公孙鞅、韩非子等。
顾名思义,法家的主张就是用法治国,重农抑商、奖励农战,反对分封、建立郡县制、实行君主专制,他们的主张,是其后中国大一统王朝的思想基础。
但是,法家所指的“法”,跟我们如今的概念不一样,它实际上是为了实现帝王的个人意志,而确立的法规,本质是为了加强君主集权。
同时,法家极力避免个人意志对法令的干扰,反对人情、走后门,虽然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甚至在理论上看似比较公平,但其手段往往很严苛、血腥,伴随着残忍的杀戮,为后世广为诟病。
道家,主张无为而治、顺其自然
又称黄老之术,代表人物老、庄。在笔者看来,这个流派比较玄乎,从理论上来看,它主张无为,但又无不为,看似简单,实际很难。所谓“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无成势,无常形,故能究万物之情。”
落实到治国上,主要是减少对社会的不必要干扰,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主观能动性。道家思想,在特定时期确实有奇效,我们最熟悉的就是西汉初年的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就是产生于贯彻了数十年的黄老之术。
但是,放任的自由经济必然会带来资源的过度集中,土地兼并严重、贫富差距拉大,往往是道家治国之术的副产品;比如在汉武帝即位后,虽然享受着文景之治带来的繁荣,但也面临着急需解决的隐患(《资治通鉴·汉纪八》):
罔疏而民富,役财骄溢,或至兼并;豪党之徒,以武断于乡曲。宗室有土,公、卿、大夫以下,争于奢侈,室庐、舆服僭于上,无限度。物盛而衰,固其变也。
说得很明白了:若不加以扭转,将会盛极而衰。这就是为什么汉武帝要重用董仲舒等人,着急摸索出新的治国理论。
墨家的治国思想,则太过于超前
墨家,代表人物墨子。他的思想和儒家正好相反,主张“兼爱、非攻、节用、节葬、非乐”,要博爱,不要战争;要平等,反对阶级压迫;要俭朴,杜绝奢侈浪费;提倡薄葬,反对厚葬、殉葬,甚至儒家提倡的守孝三年,在墨家看来正是对人性的摧残;不要搞虚头巴脑的音乐,多把精力用来干实事。
在我们今天看来,墨家思想简直太合理了有没有?他的这些平等博爱思想,直到文艺复兴时西方人系统地提出,墨...
查看更多与“诸子百家思想哪种适合治国 后世统治者采用的三种思想”相关的文章
百家争鸣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各学派与其思想理念上的斗争。在这一时期各国的局势都很不稳定,而在经过各种社会改革后,这些秉承着不同思想的学派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这一时期发表着自己的看法。他们宣扬自己的思想,抨击其他的学派,所以这就导致了百家争鸣的现象。
那么诸子百家在这段时期的历史地位变化是怎样的呢?
首先先秦诸子百家可以用两条线索组织起来。第一条线索就是学派,也就是最常见的论述角度,一般包括儒、墨、道、法、名、阴阳六家。第二条线索是地域,主要包括三晋(赵魏韩)、鲁、齐、宋、陈楚。而关于诸子学术的地域问题虽很早就有学者涉及,但目前尚未能形成体系性的一般认知。
孔子之学毫无疑问首先是鲁学。这恐怕也是为什么在孔子之后,邹鲁本地的思孟学派一般被认为是儒家“正宗”的原因。而主要活动在三晋的子夏学派,衍生出了从李悝、吴起到商鞅的三晋法家。名家主要人物惠施和公孙龙在三晋的出现,或许也可以归功于子夏学派的影响;而杨朱和申不害,虽然各自都被看作是道家和法家,但两人的名家倾向也很明显,且两人也都活跃在三晋。墨家一般也被看作受孔子影响下的一支,而墨家的地域问题虽颇有争议,但墨学还是倾向于宋学的。而老子之学首先就是陈楚之学。所谓陈楚,就是后来经过被楚国吞并的陈国,它在文化上对古老楚文化进行了改造,并起到的重要作用。庄子是以老子为宗,但他并不同于老子,部分原因有可能是在庄学地域上是属于宋学。
阴阳之学毫无疑问首先是齐学。因此任何学派在齐地都或多或少呈现出阴阳家化的倾向。稷下法家(慎到、尹文、宋研等)的“援道入法”,以及《管子》的成书,就是采用了老子的道家思路和齐地的阴阳家倾向,从而改造三晋法家和名家的过程。而《易传》和《公羊传》,小编也认为是稷下学者对于儒学的发挥,传统的邹鲁儒家更强调诗书和礼乐。
随着时间的推移,各地学派的学说从发展、传播与交流下日趋成熟,所以战国晚期诸家融合的趋势十分明显。比如上文提到的齐地阴阳学对各家的改造,又或是荀子的出现、韩非子对法家三派的集成、《吕氏春秋》的编纂。春秋末期和战国初始,思想界当属孔子后学在列国传播和老子之学从陈楚传向中原这两个过程。至于孔子与老子他们在时间上孰先孰后我们在此不做争论,但从中原列国的视角来看,明显是孔子之学先入为主,老子之学远来是客。所以孔子之学以鲁为中心,向三晋、宋、齐逐渐扩散开来。而老子之学是以陈为出发点,由近及远经过宋、三晋、齐。
在魏国四战争霸,大约孟子盛年之前的战国。这段时期主要是以商鞅为顶点的三晋法家成型,还有墨子、杨朱对学界的冲击,就是孟子所说的“杨墨之言盈天下”“天下不归杨则归墨”的情形。到了战国中期,即秦齐楚三强格局逐渐形成。这段时期是各家各派深化理论的时期。就比如孟子对儒学的发展、庄子对道家的发展、齐稷下学派的形成,以及名家的繁荣(包括三晋的名家和晚期墨家的“墨辨”)。而墨子本身的政治思想已经被儒家所吸收。其实后来儒家的很多说...
查看更多与“先秦诸子百家的地位分别如何 什么时候开始融合”相关的文章
在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的思想家中,庄子无疑是最特立独行的一个了。
他是最独立的,是最冷淡的,是最深刻的,是最幽默的,是最毒舌的。
他将老子的道家思想,引入了人生哲学,将道的思想引入心灵哲学,从而建立了自己的哲学体系。但《庄子》三十三篇,有谁能真正读懂了庄子的本意?有谁能真正读懂了庄子这个人?
庄子在诸子百家的思想家中,是一个奇妙的存在。没有人与他一样,庄子是那个纷乱的世界,最孤独的思想者。
相较于文质彬彬努力的孔子;深刻沉静的老子;一生大丈夫浩然之气的孟子;一生为了兼爱的事业东奔西走的墨子,庄子是复杂的个体。在庄子的身上,有道家老子对人生的深刻体察,有儒家孔子对人生的关怀,但庄子的哲学,与他们的落脚点完全不同。
孔子更多关怀的是人间的秩序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庄子则将思考聚焦在人本身,人如何在文明的异化中,保持完整的自我;如何在慌乱的时代中,保持完整的心灵,不仅养身更能神全,从而摆脱物质世界的纠缠,实现“物物而不物于物”,摆脱欲望的束缚,做一个真人、至人、神人和圣人,实现无所待的“逍遥游”,可以说,孔子关注的是社会,而庄子关注的人的生命本身。
庄子也不同于孟子。孟子是带有强烈的救世思想的人,他身上有浓厚的宗教般的强烈的淑世情怀。孟子是最热情的思想家,他对人性充满了自信和乐观,他认为人性是善的,有天然的善的种子,只是外物和欲望的遮蔽让人变坏,而孟子的任务就是唤醒人类心中的善端,建设一个仁政的王道的世界。为了这个理想,孟子有着强烈的进取和担当精神。孟子说“我欲平治天下,舍我其谁”,他说“虽千万人吾往矣”,为了自己的理想,孟子是热情的追逐者,纵然会失败,但九死而无悔。
庄子就大为不同了。他不同于孟子的野心勃勃,不同于孟子的热情高涨,不同于孟子对人性的乐观态度。庄子从来都是冷眼看世界,以更加深刻的视角去看待人性和人类社会。庄子没有直接说人性的善恶,但庄子借孔子的话,描写了自己眼中的人性:
凡人心险于山川,难于知天;天犹有春秋冬夏旦暮之期,人者厚貌深情。故有貌愿而益,有长若不肖,有顺懁而达,有坚而缦,有缓而釬。故其就义若渴者,其去义若热。
意思是说,人心比高山大川更险恶,了解人心比起了解上天更困难。上天还有春夏秋冬日出日落的规律,可人呢,在厚重的外貌下有着深藏的各种复杂的真情实感。有人表面上忠厚本分,内心却是欲念泛滥。有人表面上是长者气象,内心却截然相反。有人看起来和顺性急,内心却能通达事理。有人表面强硬有力而实际懈怠。有人表面宽厚柔和,实际则是狠戾凶暴。所以有些人表面上趋向仁义仿佛口渴之人趋向水一样,可他们抛弃仁义也往往如同避开炽热的烈火。
这才是真正了解了人性,在庄子看来,一句话人心惟危。因此,庄子对人生是悲观的,对人性是悲观的,对文明带来的对人心灵的异化是悲观的。因此,孟子热情似火,而庄子冷漠似冰。
庄子也不同于老子,虽然他的学说来自于老子的道家学说。老子的“道法自然”和“无为而治”,...
查看更多与“为何说庄子在诸子百家里特立独行 庄子与老子孟子有何不同”相关的文章
从汉至清2000余年间儒家都是中国主流思想,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无一能顶替儒家的地位。难道儒家真的如此优秀吗,诸子的思想都不如孔子优秀吗?
为何历代皇帝离不开儒家
儒家在先秦时期只是在诸子百家之一,但到了汉代董仲舒改造儒家,说服汉武帝“独尊儒术”,在之后的的2000余年中之所以历代统治者都推崇儒家,是因为儒家帮他们找到了统治天下的合理性。
历朝历代为了证明自己取代前朝的合理性,都采用了儒家的五德终始说,例如汉取代秦是火克水,是历史的必然。与五德终始说配套的就是“天人感应”。经董仲舒改造后的儒学推崇天人交感,君权神授。
简单说就是给皇帝找了一个爹,这个爹的名字叫:天。对天下说自己当皇帝是天注定的,所以所有人都不应该反对他。所以历朝开国皇帝为了证明自己的合理性,都不约而同地选择儒家。
如果说董仲舒给皇权穿上防弹衣,那么朱熹就是给天下人戴上奴隶的枷锁。董仲舒改造的儒家虽然提倡君权神授,但并未限制天下人的思想。而经朱熹发扬光大的理学过分强调道德礼仪,用三纲五常约束所有人。
在理学的约束下,形成了臣子必须完全听从于君主、儿子必须完全听从于父亲、妻子必须完全听从于丈夫的奇怪理论。让所有人都成为被管理者的同时管理别人。让整个天下的人认为自己的遭遇是合理的,进一步加强了皇权的稳定性。
所以历代皇帝之所以不约而同的选择儒家,是因为儒家可以帮助皇帝更好的统治天下,让天下人从心里自觉地维护皇帝的统治,和自己阶层管理者的地位。
诸子百家,难道都不如孔子?
去先秦时期流行比较广的诸子百家有法、道、墨、儒、阴阳、名、杂、农、小说、纵横、兵、医,12家,历朝历代之所以选择儒家,并不是孔子比其他诸子更优秀,而是儒家学说更适合封建的大一统时代。
名、农、小说、兵、医、阴阳6家分别注重刑名、农事、民俗、战争、医学、阴阳变化等6个方面,虽然这五个学科对国家来说不可或缺,但却没有关于国家治理方面的理论,所以这五个流派虽然在历代都有传人,但却取代不了儒家的地位。
法家对秦朝崛起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讲究依法治国,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但是在封建社会存在着大量的特权阶级,无论是皇亲贵戚、还是科举的受益者都不会提宣扬法家,不会给自己带上枷锁。
汉朝早期依靠道家理念休养生息,这才有了后来汉武帝驱逐匈奴的丰功伟绩。但是道家讲究清静无为,在一个朝代早期可以让国家迅速恢复生机,但当国家度过虚弱期后会导致社会失去进取性。
墨家与儒家在先秦时期被称为显学,用兼爱非攻的理念与儒家分庭抗礼,但墨家讲究人人平等的理念与封建社会格格不入,再加上墨家类似社团的严密组织,任何一个稳定的政权都不会允许墨家这个另类且不稳定的组织的存在。
纵横家的弟子虽然能搅动天下风云,但传人较少,创始人鬼谷子只有苏、张、孙、庞四个弟子根本形成不了稳定的流派,而且纵横家的主场是乱世,没有哪个太平盛世喜欢纵横家来搅动风云。
最后的杂家号称以“兼儒墨,合名法,于百家之道无不贯通”。但实际...
查看更多与“先秦诸子百家谁最优秀 为什么孔子思想贯穿于历代王朝”相关的文章
从春秋晚期到秦汉之前这三百多年间里,在我国大地上诞生了一大批伟大的思想家,由于他们被后世分为儒、道、墨、法、兵、农、名、阴阳、纵横等流派,所以称之为先秦诸子百家或者百家争鸣。
在先秦诸子中,尤其是儒家、法家、道家、墨家、纵横家最为出名,他们的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韩非、李斯、老子、庄子、墨子、苏秦、张仪等。他们的名字不仅在全球华人圈中家喻户晓,事实上,他们虽然离我们很久远了,但是,他们的思想已经深深根植于我们每个人心中。
那么,这么多伟大的思想家为什么集中出现在那个时代呢?
周天子跌落神坛
周武王建立西周王朝以后,为了巩固统治,按照“公、侯、伯、子、男”的宗法制,将全国的土地分封周王室的子弟和有功之臣,据史料记载,仅周武王和周成王期间,周天子陆续分封的诸侯国达七十多个。
西周初期,科学技术和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分封之地多数还是未开化的野蛮之地,所以,这些诸侯王们并不一定就愿意离开京城去封地就职。比如,周文王姬昌与正妻太姒所生第九子,周武王姬发同母弟康叔,受封于康地(今河南禹州西北),后来又改封于殷商故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康叔就以自己年幼,无力管辖封地为由,不愿意前往。周文王姬昌与正妻太姒所生第四子,周武王姬发同母弟周公姬旦,特地召集群臣为他举行盛大的授土授民仪式,并精心制作《康诰》、《酒诰》和《梓材》等文告,作为他治理国家的法则。
临行前,周公姬旦千叮咛万嘱咐,反复告诫康叔到了封地以后,只要按照他制定的制度,明德宽刑,爱护百姓,就一定能把国家管理好。康叔到达封地后,根据周公姬旦的教导,兢兢业业,勤于政事,积极采纳贤良谏言,国内很快就出现了经济繁荣、社会安定、百姓安居乐业的大好局面。
再比如,周公姬旦最初就被封于鲁(今山东曲阜),由于周武王建立西周后不几年就病逝了,周公姬旦为了辅佐年幼的周成王执政,就派自己的长子伯禽去管理鲁地。临行前,周公姬旦告诫伯禽说:“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於天下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 (见《史记·鲁周公世家》)希望自己的儿子到了封地以后能够礼贤下士,广纳人才,在封地有所作为。
从这里例子我们可以看出来,被分封于各地的诸侯王基本上没有独立管理国家的能力,全靠周王室制室的《康诰》、《酒诰》和《梓材》等文告来管理封地。
随着周王室的衰落,特别是周幽王身死,周平王东迁洛阳以后,以郑国、齐国、晋国、楚国等诸侯国不断强大,周王室的权威一落千丈,周天子已经对诸侯国没有任何威慑力了,“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宗法制度的崩塌
西周初期,周王室不仅出台了各方面的典章制度,也在殷商继承制的基础上,完善了宗法制度,正式确立了周王朝的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继承制规定,周天子在选择王位继承人的时候,只有正妻所生的长子,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嫡长子才有继承王位的资格,是为太子。其余的嫡子及庶子被称为公子,分封到各地为...
查看更多与“乱世中不经意间催生百家争鸣 诸子百家为何集中在一个时代”相关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