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_img

历史上真实空城计

发布时间:2020-08-10
1 历史上空城计的故事与诸葛亮无关?空城计是否被神化
历史上真实空城计
空城计
空城计的故事

《三国演义》中将诸葛亮大摆空城计,城头上焚香操琴,谈笑间吓退司马懿的故事演绎的神乎其神。

《三十六计》中的第三十二计-空城计,指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缺乏兵备而故意示意人以不设兵备,造成敌方错觉,从而惊退敌军之事。后泛指掩饰自己力量空虚、迷惑对方的策略。 它是根据我国古卓越的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成的兵书,是中华民族悠久文化遗产之一。

在实际战略中,风险往往与机遇、利益和成功共存,“不入虎穴,焉得虎仔”,空城计的奇巧之处在于:要善于正确、及时地把握对方的战略背景、心理状态、性格特性等,因时、因地、因人地以奇异的谋略解除自己的危机。三国时,诸葛亮之所以能大胆地以“空城”退敌,就是他能准确地惴摸到了司马懿谨慎、多疑而心虚的心理状态,而诸葛亮独出心裁、奇异的思维方式,使他成功地化解了一时的危局。

不过,真实历史中,诸葛亮并没设过空城计。理由有几点:

一 诸葛亮取汉中,屯于阳平关,而司马懿此时为荆州都督,远在千里之外,不可能和诸葛亮对阵。当时抵挡蜀军的是魏国大将军曹真。

二 诸葛亮北伐中原,大部分时间都是率领主力作战,这样可以保证主帅对军队的有效指挥和控制。不可能为了搬运粮草而远离主力部队,特别是在前线吃紧的情况下,作为主帅更应该确保军心不涣散,能安全的撤退。

三 如果是司马懿亲自指挥,更不可能在明确知道诸葛亮兵少,追击到空城下反而犹豫不前,就算怀疑诸葛亮有伏兵,也因该是扎稳营盘,循序撤退,令蜀军伏兵无计可施。突然的退走,正好给了蜀军追击的机会,这不合乎军事常识。

所以,《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大摆空城计的精彩演绎,无非是为了突出诸葛亮超人的智慧形象。

那历史上空城计是否真实存在呢?设计的人又是谁呢?据《左传·庄公二十八年》记载,公元前666年,楚国令尹公子元为取悦文夫人率兵攻打郑国。郑国都城兵力空虚,根本无法抵御。危急时刻,上卿叔詹急中生智,令部下放下吊桥,打开城门,店铺照常营业,百姓生活如常。楚军攻到城下,公子元见此情景,心生疑惑,犹疑不定,思虑再三,最后决定撤兵。

很明显,《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将这一历史事件完美改编移植到了诸葛亮身上。


查看更多
2 三国历史上空城计是诸葛亮想出的吗?这几个才是真实的空城计
历史上真实空城计
空城计
空城计的故事

“空城计”讲的是《三国演义》里,诸葛亮第一次北伐错用了马谡导致街亭失守,司马懿趁胜率兵乘胜直逼西城,诸葛亮此时在西城兵少将寡无兵迎敌,但沉着镇定,大开城门,自己在城楼上弹琴唱曲。司马懿怀疑设有埋伏,引兵退去。然而事实上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期间,司马懿远在洛阳并没有参与这次战斗,可见这个故事是虚构的。但是在三国历史上的确有人使用过“空城计”。他们分别是曹操 赵云 朱恒 和文聘。

1;曹操版“空城计”

公元195年,曹操和吕布之间爆发战争。有一次曹操的军队出城去收麦子去了,这时候突然吕布的主力直奔曹操的城池而来。曹操情急之下把城中的妇女老幼全部拉到城池上站岗,吕布仔细观察城池和周围情况,发现城池附近有一片大林子深不可测,城池上驻守的却是老软病残。吕布怀疑有伏兵,就不战而退,曹操也得幸保全城池。

2:赵云版“空营计”

公元218年,刘备与曹操为争夺汉中展开大战。蜀军占领汉中,并由赵云和黄忠率数千人马驻守。第二年春天,曹操不肯善罢甘休,亲率大军从长安出发,经过斜谷,直逼汉中,企图重新夺回這个战略要地。赵云和黄忠见曹兵人多势众,便不与交战,凭险据守。曹操率大军围城数十天,攻不下來,只得撤退数十里,休整待粮。一天,赵云率数十骑兵出营侦察敌情,正碰上曹操率大军出动,狭路相逢。赵云明知自己势单力薄,不是曹兵对手,而且营中兵力空虚,难以抵挡曹操大军。他眉头一皱,计上心來,就命令部下主动攻打曹兵,边打边退。曹操率重兵追到赵云大营门口,见守门哨兵如木偶一般站立着,营内静悄悄的,不见一名士卒。曹操一向谨慎,怀疑周围肯定有伏兵,这也许是赵云的诱敌之计,于是下令立即撤兵。曹兵刚撤退时,阵脚大乱。赵云乘曹军慌乱之际,命令守营士兵擂鼓呐喊,喊杀声震天动地,箭雨点般向曹军射去。面对突如其来的攻击,曹兵大惊,夺路奔逃,自相践踏和落入汉水中而伤亡者不计其数。刘备为此感叹:“子龙一身是胆也!”并封其为虎威将军。

3、吴将朱桓版“空城计”

夷陵之战后,魏将曹仁当时正率领数万兵马向濡须(现安徽省无为县城北边)扑来,声东击西,假装要东攻羡溪。镇守濡须的吴国将领朱桓见状忙分兵赴羡溪。刚派走部队,突然得到情报,说曹仁大军已进到离濡须七十里的地方。他派人去追回部队,但部队尚未追回而曹仁军马却已杀到。这时朱桓手下只有五千人。众将不知所措,朱桓却十分沉着,用兵法中攻守关系和自己与曹仁的能力对比分析战斗,鼓舞士气,同时命令偃旗息鼓,“外示虚弱,以诱致仁”。曹仁果然被迷惑了。朱桓不仅因此化险为夷,而且紧接着又抓住时机,发起反击,反而把魏军打得大败。结果斩常雕,生擒王双,斩溺千余人。

4、文聘版“空城计”

一次,孙权亲率五万大军突袭魏将文聘据守的石阳(今湖北孝感县西南)。时逢大雨,石阳城防御工事崩坏,未及修补治理;壮丁也在田间劳动,未及返回。文聘听得孙权军卒至,起先也不知所措,出城应战固不可能,闭城死守也难拒敌。他苦思之下,很快便想...

查看更多
3 空城计的故事你了解多少?司马懿因为空城计一直被后人嘲笑至今
历史上真实空城计
空城计
空城计的故事

民间最有名的空城计故事取自《三国演义》,作者根据三国志裴松之注“条亮五事”改编的一段故事。后被用于三十六计,意指虚虚实实,兵无常势。虚而示虚的疑兵之计,是一种疑中生疑的心理战,多用于己弱而敌强的情况。历史上也确有一些运用此计成功的例子,如张守圭守瓜州等。

《三十六计》中的第三十二计-空城计,指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缺乏兵备而故意示意人以不设兵备,造成敌方错觉,从而惊退敌军之事。后泛指掩饰自己力量空虚、迷惑对方的策略。 它是根据我国古卓越的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成的兵书,是中华民族悠久文化遗产之一。

“空城计”三国中的最精彩计谋,他发生在马谡自大失掉街亭之后,司马懿大军直逼西城,诸葛亮无兵御敌,只能大开城门使用此下策。

在书中,诸葛亮一袭黑衣,身后站着两个童子,面对来势汹汹的司马懿大军,坐立城门楼平定自若的抚琴高歌,只留几个老弱病残的并用打扫大开的城门,颇有一副看天下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气概。相比较诸葛亮,司马懿生性多疑面对空无一人的西城以为有诈就赶紧撤兵。但凡读过《三国演义》的读者都认为司马懿胆小怕事,太过于谨慎。也因此司马懿一直被后人嘲笑至今,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当时的司马懿手握大军,面对空城司马懿完成可以派小部队先进行侦查,而后在根据虚实进行攻城,再不济当时的司马懿也可以派兵围住城池,生生的消耗死诸葛亮。司马懿能够成为曹操的谋士,本身的智慧毋庸置疑,也就是说不管明暗司马懿完完全全都可以攻克掉西城,但他为什么没有这么做哪?

司马懿之所以不攻城并不是因为的甚微胆小而是因为他是真正具有大智慧的人,以当时的情况来说如果司马懿真的攻城那么诸葛亮必然会身死。而一旦诸葛亮死后,司马懿对曹操来说就没有了太大的用处。对于司马懿,曹操一直戒心很大,虽然身为曹操的参谋,但司马懿从来没有得到过真正的踏入过曹操的核心区域。曹操认为司马懿有着很大的野心,之所以现在会用他是因为他现在还有利用价值,一旦没有任何价值,相信曹操必定会亲手杀死他。

“狡兔死,走狗烹;鸟兽尽,良弓藏;敌国破,功臣亡”,司马懿作为一个谋士,肯定会猜透曹操的心思,因此他这西城是无论如何都不能杀死诸葛亮的。当然诸葛亮也明白这一点,因此两人十分默契的共同演出了这场戏。


查看更多
4 三国历史上真实空城计有五场,最著名的“空城计”决定了天下形势
历史上真实空城计
空城计
空城计的故事

汉末三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政局动荡、战争频仍的时期, 在群雄逐鹿过程中, 各种谋略、计策和阴谋诡计应时而生, “空城计”也理所当然地被用于战场。得益于《三国志》等史籍的传述和《三国演义》等小说的敷演, 这一时期的“空城计”, 比之于其他计谋, 比之于其他历史时期的“空城计”, 具知晓率高、描写者众、真假混杂、众说不一的特点。其中, 传诵最广的是《三国演义》中蜀汉第一次北伐马谡失街亭后丞相诸葛亮于西城“弹琴退司马懿”的“空城计”故事。但是, 这个精彩的故事有历史的影子而非历史事实。

最著名的“空城计”发生在建安二十四年 (219年) 春赵云、曹操汉水之滨遭遇战中。当时, 曹操留守汉中的主将夏侯渊战死, 曹操亲帅大军赶到汉中, 与刘备形成对峙局面。一个偶然情况下的一出“空城计”, 决定了战场格局乃至天下形势。

《三国志·蜀书·赵云传》裴松之注引《赵云别传》载:

夏侯渊败, 曹公争汉中地, 运米北山下, 数千万囊。黄忠以为可取, (赵) 云兵随忠取米。忠过期不还, 云将数十骑轻行出围, 迎视忠等。值曹公扬兵大进, 云为公前锋所击, 方战, 其大众至, 势逼, 遂前突其阵, 且斗且却。公军败, 已复合, 云陷敌, 还趣围。……公军追至围, ……而云入营, 更大开门, 偃旗息鼓。公军疑云有伏兵, 引去。云雷鼓震天, 惟以戎弩于后射公军, 公军惊骇, 自相蹂践, 堕汉水中死者甚多。

这出“空城计”, 思虑严密, 有条不紊, 赵云完全靠自己的勇敢、智慧, 靠制造假相而战胜强敌。突遇敌兵前锋——顽强作战;大军逼迫——冲锋陷阵以不示弱, 却且战且退;退入军营——大开营门, 偃旗息鼓, 达到“虚者虚之, 疑中生疑”以迷惑敌人的“空城计”效果;敌人撤退——战鼓震天, 弓箭射后, 而不是追赶以暴露虚弱。自谓比别人“但多智耳”的曹操, 自始至终都未识破赵云势单力薄、虚张声势的真相。战后, 刘备称赵云“一身都是胆”, 军中称赵云为虎威将军。

赵云、曹操汉水遭遇战, 是古代著名的“空城计”战例, 战略意义重大。它提早结束了曹刘在汉中的军事对峙, 一定意义上加快了刘备称王称帝的步伐。曹操这年三月兵临汉中, 并未与刘备发生大的军事对垒, 而在与赵云作战失利后不久, 就因部属“亡者日多”而于五月引军还长安。刘备再无北顾之忧, 于是在这年七月称汉中王, 次年称帝, 三国鼎立的局面实际形成。

吴孙权称王之初大将朱桓为抵御曹魏的进攻而施展“空城计”, 也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黄武元年 (222年) , 裨将军、濡须督朱桓驻守濡须坞 (今安徽无为县东北濡须水畔) , 这里是顺濡须水进入长江的必经之地。魏大司马曹仁为攻取这块战略要地, 采取声东击西策略, 声称将东攻羡溪 (今安徽无为县东北, 濡须坞东) , 而身帅步骑数万向濡须。朱桓既已分重兵赴羡溪, 却得知曹仁大军距...

查看更多
5 史书上记载的空城计主人公不是诸葛亮,而是这三个人
历史上真实空城计
空城计
空城计的故事

民间最有名的空城计故事取自《三国演义》,作者根据三国志裴松之注“条亮五事”改编的一段故事。后被用于三十六计,意指虚虚实实,兵无常势。虚而示虚的疑兵之计,是一种疑中生疑的心理战,多用于己弱而敌强的情况。历史上也确有一些运用此计成功的例子,如张守圭守瓜州等。

空城计取自哪里

《三十六计》中的第三十二计-空城计,指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缺乏兵备而故意示意人以不设兵备,造成敌方错觉,从而惊退敌军之事。后泛指掩饰自己力量空虚、迷惑对方的策略。 它是根据我国古卓越的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成的兵书,是中华民族悠久文化遗产之一。

三国历史上真实空城计

空城计,这是一种心理战。在己方无力守城的情况下,故意向敌人暴露我城内空虚,就是所谓“实者实之,虚者虚之”。敌方产生怀疑,更会犹豫不前,就是所谓“疑中生疑”。敌人怕城内有埋伏,怕陷进埋伏圈内。但这是悬而又悬的“险策”。使用此计的关键,是要清楚地了解并掌握敌方将帅的心理状况和性格特征。诸葛亮的空城计是虚构的,历史上并不存在,下面来看看三国时期真正摆过空城计的三个人。

1.赵云

三国时代,有赵云的“空营计”。那是建安二十四年 (219)。在一次战斗中,赵云的兵力都给黄忠带走了,他只有数十轻骑,却与曹军大部队遭遇上了。赵云且战且退,最后退到营垒。有人主张闭门拒守,赵云却没有这样做,反而大开营门,偃旗息鼓。曹军怀疑赵云有伏兵,急忙退去,赵云命令士兵擂鼓呐喊,又以弓箭从背后射曹军。曹军大为惊骇,自相践踏,死了不少人。这件事在《三国志·赵云传》注引《云别传》中有记载。

三国另外一次空营计则是发生在赵云汉水对曹操时。据《三国志.赵云传》(资补)记载:“魏王操自长安出斜谷,军遮要以临汉中。刘备曰:“曹公虽来,无能为也,我必有汉川矣。”乃敛众拒险,终不交锋。操运米北山下,黄忠引兵欲取之,过期不还。翊军将军赵云将数十骑出营视之,值操扬兵大出,云猝与相遇,遂前突其陈,且斗且却。魏兵散而复合,追至营下,云入营,更大开门,偃旗息鼓。魏兵疑云有伏,引去;云雷鼓震天,惟以劲弩于后射魏兵。魏兵惊骇,自相蹂践,堕汉水中死者甚多。

备明旦自来,至云营,视昨战处,曰:“子龙一身都为胆也!”两次用计的对象,一个是孙权,一个是曹操,对手可都不差。

2.文聘

《三国志.武帝纪》记载:“布复从东缗与陈宫将万馀人来战,时太祖兵少,设伏,纵奇兵击,大破之。”三国是真有空城计的,而且也有比曹操玩的更好的空城计。空城计是文聘在江夏对孙权玩过一次。

据《三国志.文聘传》记载:“孙权尝自将数万众卒至。时大雨,城栅崩坏,人民散在田野,未及补治。聘闻权到,不知所施,乃思惟莫若潜默可以疑之。乃敕城中人使不得见,又自卧舍中不起。权果疑之,语其部党曰:‘北方以此人忠臣也,故委之以此郡,今我至而不动,此不有密图,必当有外救。’遂不敢攻而去。”

《三国志》裴注所引的《魏略》有记载:约魏黄初七年(226),曹丕...

查看更多
6 历史上空城计真的存在吗?空城计是编造出来的吗
历史上真实空城计
空城计
空城计的故事

对于诸葛亮这个历史人物,大家记住的是他如何鞠躬尽瘁,为了蜀汉贡献自己的毕生力量;了解的是他如何的神机妙算、足智多谋,多次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化险为夷。“草船借箭”、“三气周瑜”、“空城计”等脍炙人口的故事无不体现了诸葛亮的英明睿智。

那么历史上的孔明真的这么足智多谋么?他对司马懿使用的“空城计”是真实存在的么?他真的不费一兵一卒,就令司马懿大惊失色,决定撤兵了么?那么今天就来聊一聊关于“空城计”的故事。

首先说一下“空城计”这个故事的来历。人们了解到“空城计”大多是通过影视、文学作品,如《三国演义》等。其实在晋代的时候,有一个叫郭冲的人,他是诸葛亮的忠实“粉丝”,当时他写了一篇文章《条亮五事隐没不闻于世者》,就是告诉大家五件关于诸葛亮的不为人知的事情,其中第三件就是“空城计”。文章大概意思就是说,当时司马懿领兵大举进攻,来到阳平城门前,而诸葛亮城中空虚,没有兵将把守,只有几个打扫卫生的“阿姨”和下人,但他兵行险招,城门大开,欢迎司马懿“入侵”,然后多疑的司马懿认为有诈,便下令退兵,诸葛亮因此得以保住城池。

电视剧中“空城计”桥段

到了后来,文学、戏剧作品的演绎则更加传神。说是司马懿兵临城下,由于马谡失街亭,诸葛亮城中没有兵将,便急中生智,让几个老弱病残在城门口打扫卫生,并把所有城门打开,自己带领两个琴童坐在城楼上,抚琴唱歌。

看到司马懿大军压过来,风轻云淡、镇定自若,说道:“我这里就这么几个肉眼可见的人,没有埋伏,知道你要入城,我已经杀好了牛羊,备好了酒菜,准备犒劳你的将士,你入城来便是。”多疑的司马懿看到这副景象便认定诸葛亮一定有诈,是准备好了计谋在埋伏,于是下令撤兵。诸葛亮因此不费吹灰之力就保住了城池。

关于这件事情小编认为是不存在的,理由如下:

一,据考证,“空城计”发生的时候司马懿在荆州做官,任都督,驻节宛城,根本不在阳平战场,所以说诸葛亮对司马懿使用“空城计”是根本不可能的。而且裴松之在为《三国志》做注的时候,也都提到了郭冲所说的五件事,并加以驳斥,明确表示是不存在的。

二,司马懿当时手握重兵,军事力量是诸葛亮的好几倍,根本用不着怕有埋伏,他完全可以派先头部队攻入城内,打探情况,即使有埋伏也不会损失惨重,而后再率领大军攻入,拿下阳平。所以这仗怎么打都不会输,更谈不上畏惧埋伏而撤兵。

三,司马懿兵临城下的时候,诸葛亮对他说了一番话,可见二人距离并不远,司马懿完全可以擒贼先擒王,派神箭手射杀诸葛亮,甚至生擒,即使诸葛亮有埋伏,有计谋,失去将领,失去主心骨之后,“空城计”还能奏效么?

四,司马懿既然已经领兵压境,围到了城门口,那么退一步讲,就算不攻打不进城,派兵把守,把城池包围起来,围而不攻。这样耗那么几天,诸葛亮的军队粮草、后勤补给不到位,司马懿自然可以不战而胜。领兵打仗多年,军事才能杰出的司马懿不会连这些都想不到吧。

所以,无论从时间上、还是逻辑上来讲,诸葛亮对司马懿使用“...

查看更多
7 历史上真实空城计和我们想的不一样,三国史上有出现这一幕吗?
历史上真实空城计
空城计
空城计的故事

一提起空城计,很多人马上就会想到三国演义中的空城计。那么真正的历史上到底有没有演义中的这一幕呢?

空城计是《三国演义》里非常精彩的一计,见于《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马谡拒谏失街亭 武侯弹琴退仲达)内容大概讲的是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命马谡驻守街亭,然而马谡只会纸上谈兵,失了街亭,导致了第一次北伐的失败。无奈下诸葛亮只好命大军退回汉中,并亲自断后。

等到司马懿率军前来时,诸葛亮命人大开四个城门,找了几个老兵在门口扫地。司马懿知道诸葛亮生性谨慎,怕有埋伏,故而不敢进军,便退军。

各种文学作品对此的描写都很精彩。甚至还衍生出了很多的惟妙惟肖的戏剧作品。

有一个叫郭聪的人,是诸葛亮的粉丝,他为了推崇诸葛亮写了一遍文章叫:《调亮五事,隐末不闻与世者》,翻译成人话就是“我现在要向大家公布,大家都不知道的诸葛亮的五件事情”。其中第三件事就是我们熟知的空城计。

郭聪写的是当时司马懿率兵攻打阳平,诸葛亮当时没有军队,就命人大开城门,命几个老弱残兵打扫门口卫生,自己带两个书童上城楼弹琴,司马懿见状以为诸葛亮有埋伏,不敢妄动,就退兵了。

后来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引的时候提到了这件事,并且严厉的驳斥了这个观点。

裴松之的观点也很明确,据考证,当时司马懿官居荆州都督,驻扎在宛城,根本就不在阳平战场,这人都没在这个地方,哪来的空城计呢?

根据《三国演义》和各类文学作品的描述,当时双方兵力悬殊,司马懿带兵数量有说二十多万的,有说不少于十五万的,总之都不少于十万。而守城的诸葛亮只有不到两千的老弱残兵。

那么问题来了,司马懿就算知道诸葛亮设下了埋伏,为何他不派一只小部队进去侦查一下呢?

再者,就算司马懿知道城内有埋伏,为什么不用带来的十几万大军将城池围住,围城几天不就破城了嘛!

另外,根据演义的描写,司马懿当时在城下是可以听到孔明的琴声的,也就是说距离并不远,那么司马懿为什么不让弓弩手直接放箭将孔明射下来呢?

所以我们今天熟知的空城计仅仅只是文学作品中的描述,并没有历史依据的。

种种证据都表明了空城计不是发生在这个时候,那么在三国史上到底有没有人用过空城计呢?

答案是——有!

这个人就是我们熟知的曹操。

有一次曹操的军队出城去收麦子,这时候吕布来袭,曹操没办法只能将自己的家眷全部派上城墙,并将所有城门大开。吕布这人向来都是有勇无谋,他见曹操这样,又看到城门口的密林,担心密林中有伏兵,便匆忙撤军。没过多久吕布又来犯境,但这次曹操真的将军队埋伏在城门外的密林中,结果打的吕布措手不及,大败而归。


查看更多
8 三国的空城计不止一场,历史上真实空城计到底是怎样的?
历史上真实空城计
空城计
空城计的故事

在名著《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马谡拒谏失街亭 武侯弹琴退仲达”这一章回中,罗贯中描写了一场精彩绝伦的心理战——空城计。

从此,诸葛亮同志自编自导自演的“空城计”,就成了吃瓜群众口中难以复制的军事奇迹。但是,易中天先生在《品三国》系列中,却说过“空城计的故事是有的,但不是发生在诸葛亮的身上”。

其实,易中天先生说得是真没错,在不断创造军事奇迹的汉末三国时期,空城计的确发生过——还不止一次!

一、孙坚的空城计

首先要说江东猛虎孙坚的“空城计”,这事发生在“十八诸侯讨董卓”时期。

一开始,面对来势汹汹的十八诸侯,董卓内心很虚,毕竟对方军力强盛,人多势众,老董耍阴谋、玩权术有一套,但他自己还真不是什么顶尖的军事天才,所以董卓初始的策略是防守。

可是随着战事继续,老董发现,来的各路诸侯好像也没啥攻击性,虚张声势的假动作不少,可是真刀真枪的攻城,几乎没有,这些诸侯简直就是“人畜无害”。

看清了这个形势之后,董卓决定主动出击,他派出了亲信爱将胡轸出战,准备找个软柿子捏一下,杀鸡给猴看!

可是这个率兵出击的胡轸,选的第一个对手居然是——孙坚。胡轸pk孙坚,我本来都准备要为胡轸默哀了。

可偏偏,胡轸的运气,那真是不要太好:当他率领5000骑兵突然兵临鲁阳城下的时候,孙坚这会儿正在鲁阳城外搞“趴体”,不但人数少,而且连武器衣甲都不全。

按理说,胡轸只要胆子大一些,率领手下一顿冲杀,孙坚的这个“趴体”就要变成集体断头饭了。可偏偏,胡轸一看:哟,那是江东猛虎孙坚!不可轻敌,反而稍微放慢了脚步。

孙坚这个“趴体”是怎么回事呢?这是因为他的属下公仇同志马上就要启程去找袁术要军粮,孙坚同志便在鲁阳城外给他举办了个盛大的欢送晚宴,他是完全没料到胡轸的骑兵会突然杀到。

面对突如其来的敌情,如果是军事素质稍微差点的,绝对是屁滚尿流的往城里赶,毕竟逃命要紧。可孙坚不是一般人,他命令属下,只能慢慢收拾东西,但绝不能拔腿回跑。孙帅哥自己更是继续喝酒划拳,完全就是一副大尾巴狼的模样。

直到胡轸的部队越来越近,眼瞅就要把孙坚包围了,孙坚这才率领部下,慢慢后撤。面对孙坚这举动,胡轸是完全懵了:这么淡定,绝对有诈!撤!

就这样,孙大帅哥居然就安全的撤退到了鲁阳城里。

其实,这一场隔空对决,完全是胡轸自己吓自己,他如果做足了功课,就会知道,即便孙坚城里城外全部家底加一起,也不够他胡轸一路平推的。

二、曹操的空城计

如果说孙坚的空城计,让孙大帅哥死里逃生,那曹操的空城计就要更胜一筹了。这事发生在老曹和吕布的之间。

公元195年,曹操和吕布在兖州对决。按说兖州是曹操的大本营,可是他在征伐徐州的过程中,被吕布抄了后路,占据了大部分地盘。曹操仓促回援,跟吕布一顿硬碰硬,双方打得筋疲力竭,最后连饭都不够吃了。

为了填饱肚子,曹操就把自己的部队都分配出去收割、采购粮食,甚至连老曹自己都带了一千多人亲自参与劳动生产——收麦子。

可就在老曹亲自劳动的某一天,吕布带...

查看更多
9 空城计的历史真相是什么?空城计的主角根本不是诸葛亮
历史上真实空城计
空城计
空城计的故事

看过三国演义的许多朋友,都会对其中的一个情节争论不休,那就是诸葛亮对司马懿施展的“空城计”。作为三国演义的经典桥段“空城计”,许多人认为,以司马懿那么聪明的人,怎么可能上这种当,再说以当时的情况,随便派遣一小队士兵就可以识破庐山真面目,并且列举了各种各样的推敲原理,来证明这件事情的虚构性。

那么在历史上空城计真的没有发生过吗?真实情况到底是怎么样的呢?我们首先应该了解,作为一部经典的三国巨著,里面的内容虽有借鉴,但绝对不会是空穴来风,所以最终的结果应该是“空城计”确实在历史上发生过,但是这件事情的男主角却不是诸葛亮。

翻开历史我们可以发现,早在春秋时期的郑国和楚国,在攻防之间就曾经先后使用过空城计。我们来详细的研究一下这段历史,话说在公元前666年,楚国的大将军子元奉命率领一只六百多战车的大军前往进攻郑国,这个时候的郑国,国弱民穷,根本无法抵挡来犯的楚军,楚军轻易就进攻到了郑国都城的郊外,气势汹汹地杀到了城门下,这是郑国国都的最后一道防线,通过城门甚至可以看到城内的集市。就在这危在旦夕的时刻,郑国群臣慌乱,有的主张请和,有的主张决一死战,然后固守待援。

这些办法都无法立刻解决国都目前的危机,大臣上卿叔詹认为,固守待援是一个良策,只要可以守住都城,并派遣使者前往齐国求援,肯定可以解决国家危难,只是目前已经兵临城下,该如何固守呢?经过一番思量,郑文公采纳了叔詹的计谋,命令士兵全部埋伏起来,不让楚军看到士兵的去向,命令城内店铺照常营业,百姓穿梭往来,不得露出慌乱之色。对楚军大开城门,放下吊桥,将完全不设防的城市暴露在楚军的目光之下。

楚军先锋到达城下之后见此情景不敢妄动,待子元赶到以后看到这个情景也非常奇怪,于是便到山上远眺,看到城中确实空虚,但又隐约间可以见到郑国的甲士,觉得其中肯定有诈,便命令士兵就地扎营,待奸细查探清楚以后,再行决定。就这样一晃就过去了几天,这时的齐国接到求援,便和鲁国、宋国联合发兵解救郑国。

子元得知三国救兵即将赶到的消息,判断很难胜出,于是下令撤军,但是又担心郑国出城追击,于是下令撤军时士兵不得露出任何声音,就连营寨都没有拆走。第二天郑国国君见到敌军军营依旧军旗招展,始终不肯相信楚军已经撤走,叔詹说:营中有人,上空怎么会有飞鸟盘旋呢?我们是中了空城计了!由此可见,空城计在历史上却又发生,而且还不止一次,只不过罗贯中老先生为了突出诸葛亮,多智近妖的形象而进行了移花接木而已。


查看更多
10 历史上的空城计是怎样的?诸葛孔明料敌如神的心理战术
历史上真实空城计
空城计
空城计的故事

孔明的“空城计”见于《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马谡拒谏失街亭 武侯弹琴退仲达)。

民间最有名的空城计故事取自《三国演义》,作者根据三国志裴松之注“条亮五事”改编的一段故事。后被用于三十六计,意指虚虚实实,兵无常势。虚而示虚的疑兵之计,是一种疑中生疑的心理战,多用于己弱而敌强的情况。历史上也确有一些运用此计成功的例子,如张守圭守瓜州等。

故事大概大略如此:诸葛孔明大出祁山,不想先锋官马谡误失街亭,致使前线大军节节受困。情急之下,孔明决意退守汉中。大军尽去,时孔明身边只剩五千兵马驻守西城县。一日,忽接探马飞报,说魏国大将军司马懿引十五万大军正望西城蜂拥而来。这时,孔明身边别无大将,只有一班文官,驻城的五千兵马也已分出一半运粮去了。众官听罢尽皆失色,唯孔明镇定自若,当即下令将旌旗藏匿起来,城门四开,每门分派二十军校扮作百姓,洒扫街道。其余士兵不得妄出,不得擅自高声喊叫。一切准备就绪,孔明引二童携琴登上高楼,凭栏而坐,焚香操琴。好一副闲情惬意!

却说司马懿引兵来到,运望城上孔明端坐城楼,笑容可掬,旁若无人,大感不解。整个城池寂静一片,就跟什么事情也没发生过一样。看此情景,若换了旁人,大可无所顾虑,大手大脚的引兵浩浩荡荡杀入城中。说不定诸葛孔明早已授首就擒。可偏偏是司马懿,生性多疑,不由分说便下令退兵。孔明遥望魏军远去,抚掌而笑。众官骇然,问其原因,孔明这才道出缘由:“此人(指司马懿)料吾生平谨慎,必不弄险,今见此规模,疑有伏兵,所以退去。”

这就是著名的“空城计”。《三国演义》区区数百字,便把诸葛孔明料敌如神、司马懿智欠一筹刻画得栩栩如生,令人拍案叫绝。

空城计,这是一种心理战术。在己方无力守城的情况下,故意向敌人暴露我城内空虚,就是所谓“虚者虚之”。敌方产生怀疑,更会犹豫不前,就是所谓“疑中生疑”。敌人怕城内有埋伏,怕陷进埋伏圈内。但这是悬而又悬的“险策”。使用此计的关键,是要清楚地了解并掌握敌方将帅的心理状况和性格特征。诸葛亮使用空城计解围,就是他充分地了解司马懿谨慎多疑的性格特点才敢出此险策。诸葛亮的空城计名闻天下,其实,早在春秋时期,就出现过用空城计的出色战例。


查看更多
推荐栏目
back_img
功能直达
热门应用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