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_img

于成龙有多清廉

发布时间:2020-08-08
1 清朝大清官于成龙有多清廉?历史上对他的评价是怎样的
于成龙有多清廉
于成龙清廉
清朝

于成龙(1617年9月26日-1684年5月31日) 字北溟,号于山,清代山西永宁州(今山西省吕梁市方山县)人。

1661年(清顺治十八年),于成龙被任命为罗城县知县,在任上明确保甲制度,百姓安居乐业,全力耕作土地。1667年(清康熙六年),于成龙升任四川合州知州。后迁任湖广黄冈的知州,历任代理武昌知府,福建按察使,布政使、巡抚和总督、加兵部尚书、大学士等职。康熙二十年入京觐见。后升任江南江西总督。

于成龙在20余年的宦海生涯中,三次被举"卓异",以卓著的政绩和廉洁刻苦的一生,深得百姓爱戴,被康熙帝赞誉。

于成龙在罗城首先在全城乡建立保甲,严惩缉获案犯,大张声势地"严禁盗贼"。境内初安后,他又约会乡民练兵,甘冒"未奉邻而专征,功成也互不赦之条"的后果,抱着为民而死甚于瘴疠而死的决心,准备讨伐经常扰害的"柳城西乡贼"。在强大的声势下,西乡"渠魁府首乞恩讲和,抢掳男女中只尽行退还"。接着又在全县搞联防,从此,"邻盗"再不敢犯境。在消除内忧外患的同时,于成龙十分注意招募流民以恢复生产,他常常深入田间访问农事,奖勤劝惰。农闲时带领百姓修民宅、建学校、筑城墙。对迁入新居的农家,还亲为题写楹联,以示鼓励。在深得民心之后,他又以刚柔并用的斗争策略,解决了"数大姓负势不下"的问题,使这些一向桀骜不驯的地方豪强"皆奉法唯谨"。

于成龙上任合州时,土地极度荒芜。而流民不附的原因,在于原主认业。为此,他严格规定了"凡一占即为己业,后亦不得争论"的原则。同时要求各县注意为新附百姓解决定居与垦荒中的具体困难,并亲自为他们区划田舍、登记注册,借贷牛种,申明三年后起科。这样,"新集者既知田业可恃为己有而无复征发仓卒之忧,远近悦赴,旬日之间户以千计。"奖励垦荒是清初基本国策,但于成龙实行"禁止原主认业"先于清廷明确规定的15年前,加之他对具体问题的妥善解决,不到二年,合州人口骤增,田地开辟。

治道省讼

"盗"成为清初一大社会问题。在黄州府岐亭镇一带,盗贼甚至白昼劫路伤命,严重影响了地方安定和居民正常生活。于成龙上任之初,即以郡丞身份坐镇岐亭治盗。为了摸清盗情和每一件重大盗案,他总是亲自访察。他多以"微行"的方式,扮作田夫,旅客或乞丐,到村落、田野调查疑情,从而对当地盗情了如指掌。他还特意在衣内置一布袋,专放盗贼名单,"自剧贼,偷儿踪迹无不毕具,探袋中勾捕无不得。"

对待案犯他主张慎刑,以教为主,采取"宽严并治"和"以盗治盗"的方法,取得突出效果。于成龙在词讼、断狱方面也以包公式人物著称。他...

查看更多
2 于成龙清廉的故事都知道,那他是怎么做到这一步的呢?
于成龙有多清廉
于成龙清廉
清朝

于成龙算得上是官场上的一个奇迹。他从明朝考到清朝,又去读了清朝的国子监,但是一直没有进士及第。直到44岁的时候,由于遥远的边荒之地广西罗城一直没有人愿意去那里当县令,因此,于成龙自愿申请去那里。虽说他没有进士及第,不过毕竟是没人去的地方,因此,朝廷也就安排他去那里当县令了。

哪知道于成龙考试不行,当官却是一把好手。他从广西罗城县令,干到四川合州知州,一路下来,他获得了三次“卓异”的举荐,康熙皇帝也多次表扬他,评价他为“清官第一”。最后,当康熙二十三年,他在两江总督任上去世的时候,康熙给他谥号“清端”,赠太子少保,雍正时更是让他进入了贤良祠。这样,于成龙的级别最终定格为从一品官员。

于成龙一直没能进士及第,从44岁时才开始在边荒之地当县令,于成龙清廉的故事都知道,那他是怎么做到这一步的呢?

一、爱民如子。

我们今天把官员称为“公仆”。不过古代不是这样称呼的,古代把官员称为“父母官”。而作为一个“父母官”,最重要的就是“爱民如子”。于成龙在当官的过程中,一直坚守这一点。

于成龙无论在广西罗城,还是在四川合州,以及担任黄州知府期间,都遇到了当时非常多的盗贼横行。于成龙当然要坚决打击盗贼,不过,可贵的是,他明白这些盗贼本身都是穷困老百姓,是活不下去了才铤而走险。所以,于成龙始终坚持“剿抚”结合,目的是要让更多的盗贼能够安分守己,能够回归从事农业生产。

于成龙的这种做法,也使得他能够很快地解决盗贼问题,保持地方安定。

二、发展农耕。

只有农耕上去了,有了吃的穿的,老百姓才会安居乐业。于成龙从当官第一天起,就深刻地体会到这一点。

于成龙去罗城的时候,整个罗城城中只有5户人家。县衙也只有3间破房。于成龙在打击盗贼的同时,极力劝说老百姓回到城中,积极从事农业生产。三年过后,于成龙离开罗城的时候,罗城已经是一副老百姓安居乐业的情景。

后来,于成龙调到合州担任知州。合州也是人口大量逃走,到处都是一片荒地。于成龙积极鼓励老百姓垦荒,但是老百姓不敢这样做。因为很多老百姓担心,这样做的话,如果自己垦荒了,这片地原来的主人一回来,自己也就白干了。

针对这一种情况,于成龙规定,先发出通告,限期回归。如果到时候老百姓不回归,便允许其他老百姓随便垦荒。谁垦出了土地,就是谁的。因此,第二年,整个合州就人口暴涨,农耕经济搞得热火朝天。

此后于成龙在各地当官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不断推广这条经验,因此,效果都显得很不错。

三、吃苦肯干。

于成龙愿意去边荒的罗城,就是他吃苦肯干的表现。

罗城这样的地方,不仅仅是蛮荒之地,而且瘴疠横行。但是于成龙不惧瘴疠之毒,四处奔走呼号,整日去田间地头,劝课农桑,和老百姓一起耕作,体现了一种极大的担当精神。

在黄州缉盗的时候,他作为一个文官,还常常身先士卒,冲在战斗的第一线,让士卒们深受感动,因此更加勤奋努力,很快就让地方得到安定。

四、清正廉洁。

于成龙不管到哪里,都能做到清正廉洁,不贪不刮,不置地产。...

查看更多
3 于成龙有多清廉?他堪称是我们后辈的楷模
于成龙有多清廉
于成龙清廉
清朝

于成龙的美名可谓千古流芳。他为四十岁为官,一生大公无私,克己奉公,勤政节俭,堪称后辈楷模。

一提到于成龙,大家也许能想到央视一台前后播出过两次的电视剧《于成龙》。看过这部剧的人都知道于成龙有“于青天”“于半鸭”“于糠粥”的美名。

于成龙在浑浊的官场下,仍能坚守自我,甘于清贫,实乃康熙年间的一股清流。康熙皇帝共颁发了三次“卓异”表示赞扬于成龙,他也是历史上第一位获三次“卓异”的功臣。于成龙身上究竟有哪些异与常人的特点呢?

舍命从政的大无畏精神

于成龙怀着"此行绝不以温饱为志,誓勿昧天理良心"的抱负到广西罗城做官,那里人烟稀少,土地贫瘠,百姓粮食不足。罗城土匪肆虐,频频掠夺百姓的粮食和钱财,在于成龙来罗城之前的两位知县许鸿儒和苗尔荫均被土匪杀害。

于成龙来到罗城县衙,那里荒草遍地,蛛网遍布,大门仪门都破落不已,县衙只有三间草房,于成龙只能将其简单打扫修缮,并把草房东边用于客厅,西边用于办公,中间用于睡觉。

由于县衙很破旧,手下也没有人马,所以睡觉时于成龙枕头下藏刀,床头旁放置了一把枪,以防土匪夜里偷袭。于成龙决定在罗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要不惜一切代价,重新修典严办顽抗者,大力清剿土匪。

初到罗城时,义匪雷翠亭对于成龙有过一段救命之恩,在去罗城的路上,于成龙被土匪抓住被抢走钱财。危旦之际,雷翠亭救了他们,于成龙初来罗城没有人手,于是想趁机招抚雷翠亭为衙门捕快,任凭身边的人怎么劝说,于成龙不顾个人安危,只身前往苗寨,说服他们一同剿灭恶匪谢德昌。

在于成龙的统战下,剿匪成功,于成龙便在罗城实现了为官的第一次报负。

为民请命的的赤字情怀

于成龙出生在山西的小村落,在家乡生活了40年,熟知百姓疾苦。在广西罗城的县衙里于成龙就写下一副对联:头上有青天做事要存天理, 眼前皆瘠地存心与民共治。

于成龙在福建担任按察使时,时时刻刻心怀百姓,敢于同康亲王和姚启生等福建官吏对着干,顶着被罢官的风险,只是为了搭救力主复查并平反涉及数千人的掉脑袋的“通海案”。

所谓通海案就是指当地渔民与台湾正常往来,而被判入狱的涉法案件。朝廷为了对付郑成功的反清势力颁布了“禁海令”,封锁台海,掐断其经济命脉。

于成龙就任福建按察使后,发现监狱里人满为患,而后了解到这些人都是因为违反“迁海令”被关进来的百姓。但这些案件都是由按察使,布政使先审后批阅的,相当于是定了性的案子。

当时涉案人数达6000余人,根据于成龙的调查,则提出了自己的怀疑,于成龙发现大量证据不足冤案,想要重审,但又谈何容易呢?

当所有人的不支持于成龙重申甚至反对时,他却有非凡的勇气,为了搭救因为禁海令而无端被抓的良善百姓,愿用项上人头去翻案。

于成龙有多清廉?

“累千盈万,尽是朝廷正赋,倘有侵欺,谁替你披枷戴锁;一丝半粒,无非百姓脂膏,不加珍惜,怎晓得男盗女娼。”这曾是于成龙写下的对联,字里行间表露出他对贪赃枉法,徇私舞弊的官员的憎恨。

于成龙的敌人很...

查看更多
4 清朝第一清官于成龙有多清廉?他当时连上任的路费都没有
于成龙有多清廉
于成龙清廉
清朝

说起“廉吏”各朝各代都有,比较著名的有“包拯”,“海瑞”但是这些清官都不敢称为“天下第一廉吏”,本文将要介绍的这位官吏他就敢说自己是“天下第一廉吏”,而且还是皇帝给他封的。清朝第一清官于成龙有多清廉?

第一:去上任没路费

说出来你可能不信,于成龙这位清官,去上任的时候连去的路费都没有,这一年于成龙被调到合州当知县,这个时候一个瞎子找到于成龙请求于成龙能够带着他一起去合州。这个时候于成龙非常不解,就问他有什么企图,

瞎子说,“我知道你是个清官没有盘缠,而我正好可以算卦,我们在路上可以一边算卦一边到合州”就这样于成龙这位清官就和瞎子一路算卦到了合州。

第二:于青菜

“于青菜”就是于成龙的另一个称呼,从表面意思我们就知道这个于成龙生活简朴了,他平时只吃青菜,不吃肉(不是素食主义者),所以人们就称他为“于青菜”。于成龙常说一句话,为官者,一定要带头俭朴,杜绝奢靡之风。平日里粗茶淡饭,

在他的带动下,官员士绅纷纷脱下绫罗绸缎,换上粗布麻衣,大鱼大肉也被俭朴饭菜代替,连饭馆都很少去了。县衙衙役甚至将衙门后面的槐树叶子都摘光了作为饭食,槐树成为秃树,传为美谈,社会风气大为好转。

第三:死后只有一件官服

于成龙由于过度劳累,六十八岁的时候就溘然长逝了,死后,人们去整理他的遗产,这个时候人们更加佩服这位清官了,于成龙的家产几乎为零,只有一件破旧的官服和床头的几罐食盐,别无他物,人们不禁潸然泪下。

于成龙的清廉得到了老百姓的爱戴,康熙得知于成龙故去消息后也惋惜不已,称:“于成龙乃清官第一,天下第一廉吏!”康熙亲自为于成龙撰写碑文,对其清廉一生卓异成就表彰。

查看更多
5 于成龙清廉到什么程度?二十多年来于成龙都没吃过肉
于成龙有多清廉
于成龙清廉
清朝

在清朝近300年的历史中,以廉洁著称的官员不算少,但其中最著名的当推曾被康熙帝誉为"天下廉吏第一"的于成龙。

这里顺便提一下,清代历史上有两位叫于成龙的著名官员,一位便是本文的主人公,另一个于成龙(1638∼1700),字振甲,号如山,汉军镶黄旗人,后人又称他为"小于成龙"。

于大人在位期间也是一直竭诚的为人民服务,办实事,因此在当时也有很多人为他点赞。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此是北宋张载对知识分子的寄望,于成龙更侧重于第二句,关怀黎民百姓的命运,把理念付诸实践。于成龙坚守道德理想,追求独立人格,并勇于承担社会责任,他的理想始终没有背弃脚下的泥土和心中的秉性,诠释的是孔子所言"士志于道"。

"我生之初尚无为,我生之后汉祚衰。"汉末蔡文姬这样感慨自己的生不逢时,而我们的主人公于成龙也同样是生不逢时。

于成龙祖上是大富之家,到了他的父亲于时煌时,家中经过代代分家,只能算上是个中小型富裕家,其父于时煌也只捐了个九品芝麻官。

他的前半生并不算成功,因为考试老是不顺,是一名地地道道的落榜复读生,这当然也和他刚毅的性格有关。所以于成龙是个大器晚成的人。

他在明崇祯十二年(1639)曾经参加过乡试并中副榜贡生,但因为父亲年迈需要照顾而没有出去做官。

直到45岁才以明经谒选清廷吏部,被授以广西柳州罗城县知县。此后,他历任知县、知州、知府、道员等地方官,一直做到藩臬二司(按察使、布政使)、督抚大员,所到之处,皆有政声。尤其是始终清廉自守,多行善政,深得士民爱戴。

话说有一天,康熙皇帝在上早朝时问群臣道:真的很想离开京城,到外面走走,你们给我介绍个好的去处。有哪些地方值得去看看啊?

当时身为直隶巡抚的于成龙站出来说道:固安值得陛下前去游玩一番。看随便问到,固安有哪些名胜古迹呢?

于成龙回答道:固安的奇胜景观实在是太多了,譬如西湖二景(此处指前西湖及后西湖),太子三公,牛头马面(即牛驼和马庄),还有玉带条(浑河和大清河)。着实值得陛下前去游览一番。康熙皇帝听了之后心中非常高兴,哪知其实他是中了于成龙的计谋。

康熙兴致勃勃地跟随着于成龙来到了固安。于成龙则首先向康熙推荐这两条玉带先走哪一条?康熙站于成龙在前面带路。不一会儿他们便来到一条翻腾着浑浊的河水的河岸边,只见河岸的两边的田地及村庄全部都被淹没了。河堤由于年久失修,已经破败不堪了。高低不平,泥土松散,还有不少缺口。

康熙马上将脸阴沉了下来,责怪于成龙道:爱卿不是要带朕来参观固安的名胜吗?于成龙见康熙龙颜大怒,便急忙跪在河堤上说道:古人云闻景不见景,见景更稀松。

我们今天所看到的不正是这个道理所表达的吗?陛下是个英明的人,难道还想不出来这里面的奥妙吗?

康熙帝似乎明白了于成龙的一番良苦用心。

于是就命令他负责治理这条浑河,...

查看更多
6 清朝官员于成龙有多清廉?关于他的生活是这样记载的
于成龙有多清廉
于成龙清廉
清朝

于成龙(1617年-1684年),山西永宁州(今山西省方山县)人,清初名臣、循吏。因政绩卓著和廉洁刻苦,深得百姓爱戴,被康熙皇帝赞誉为“天下第一廉吏”。在20余年宦海生涯中,于成龙先后在湖北麻城、黄州生活工作8年。至今,他的很多故事和传说仍在当地流传。

清朝官员于成龙有多清廉?

“于公豆腐量太狭,长公临行割半鸭。半鸭于公过夜钱,五厘酒价何处拈。”这首在麻城广为流传的民谣,描述的是于成龙在麻城歧亭任黄州府同知时的故事。身为黄州府同知,他生活清贫,廉洁奉公,平时布衣粗食。有人问他何以如此,他说:“本府昔日住合州之时,民物凋残,持廉甚易。今日歧亭衣食丰腴,腐蚀甚易,乃自坚自持尔。”每天早晨,他买一小碗豆腐脑作为早餐。歧亭人说“于公豆腐量太狭”,而他自己却说:“日节一口,月积一斗。”每天夜晚喝酒半壶,价值仅五厘。他卧室的床头摆着一个竹条编成的桌子,下面放着几个酒罐,但大都是空的,他住的府衙也十分破旧。其言其行,尽显清廉之性。一天,他的大儿子于廷翼来歧亭探望父亲。于廷翼原以为歧亭乃膏腴之地,不同于荒凉破败之罗城、合州,于成龙的生活状况一定会好转,不料其父手头仍然拮据,囊无长物,临别时府中只有一只腌鸭,于成龙就割了一半给于廷翼作路途之食。由此民间又传开了这样的谚语:“于公豆腐量太狭,长公临行割半鸭。”

湖北省麻城市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彭正元说——

于成龙为官一生清廉自守,多行善政,解民忧、暖民心,在麻城留下了很多口口相传的廉政典故。追古鉴今,学习于成龙那种自律品格、百姓情怀,对于加强检察机关党风廉政建设仍具有现实意义。

查看更多
7 于成龙清廉到什么样子呢?他家中竟然都掏不出五两银子
于成龙有多清廉
于成龙清廉
清朝

说到于成龙如果有知道的网友是一定知道这个人的,如果不知道这个人的话那就是一脸的陌生了,其实这个人很有个性的,而且被誉为是最为清廉的官了,那么有的网友要问了,于成龙清廉到什么样子呢?

于成龙是山西永宁人,在康熙朝被康熙皇帝誉为“天下第一清官”。于成龙任官数十年,官至封疆大吏,但留下的家产少得可怜。有位藩臬在于成龙死后来到他的家中,见其衾纬弊陋,家中仅仅存银三两,旧衣数件和一些散钱,还有粟米五六斗,不由叹息而去。

于成龙曾在多地任职,到处都留下清廉之名。在武昌,他任武昌知府,单骑直入城寨,招抚叛贼;在福建,他任按察使,“执法决狱,不徇情面”,“刁讼风息,扰害必除”,人称“闽省廉能第一”。任直隶巡抚时,他“以驱除贪吏,拯救民生为务”,“戒州县私加火耗,上官礼节”,深得民心。于成龙的廉洁受到康熙皇帝的赞扬,他曾在紫禁城召见于成龙,肯定他对贪官的斗争。召见后还赐饭,知其历官廉洁,家计凉薄,还特发奖金和御马。康熙皇帝还特意赐诗,于成龙感激万分。表示要竭尽全力,以报皇恩,将御制诗小心珍藏,“传之子孙,以为世宝。”

在贪官遍地的封建社会,清官并不好当。于成龙在康熙二十年担任了两江总督后,“兴利除害,察吏安民”,引起了众多官吏的不满,他们污蔑中伤于成龙,以至于康熙帝也一度动摇了对于成龙的看法,认为他“居官不如从前,殊觉改操矣。”

后来,康熙帝终于察觉了实情。康熙二十三年于成龙逝世半年多后,康熙南巡回京的第二天当众纠正了对于成龙不正确的看法:“朕亲历江南采访,已故督臣于成龙居官廉洁、克己奉公,自闾巷细民及各省之人,无不望风推服。此等清操,从古以来实罕其比,当为廉官第一。”

康熙二十四年,康熙皇帝亲自改定于成龙的碑文、祭文,并亲自书写碑文。康熙去世后,雍正十年,于成龙入祀贤良祠。

查看更多
8 清朝清官于成龙有多清廉?他的美誉一直流传到现在
于成龙有多清廉
于成龙清廉
清朝

在清王朝统治的近三百年间,贪官污吏固然数不胜数,可是,洁身自好的大臣也有不少。在众多两袖清风的大臣之中,曾经就有一个大臣,被康熙皇帝誉为“清官第一”。

清朝清官于成龙有多清廉?

在山西方山通往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北武当山的路途中,有一个名叫来堡的村子。被康熙皇帝亲封为“天下第一廉吏”的于成龙就出生在这个普通的村子里。方山县境内发现于氏文物82件,征集有关于成龙民间故事和佳话100多篇,于成龙墓地、故居、家祠等主要遗址尚保存完好。

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于成龙出生了。当时,明王朝在万历皇帝的荒怠之下,已开始慢慢走向衰落。等到于成龙成年之后,明王朝的朝政更加黑暗,官场更加腐败,很多官员都把做官捞钱看作是理所应当的事。

于成龙坚持自己的操守,并且迫切地希望能够改善这一现象。崇祯十二年(1639年),他满怀信心地来到省城太原参加科举考试。令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连考场都受到了贪腐之风的腐蚀。负责科举的考官,竟然堂而皇之地收受贿赂,徇私舞弊。

于成龙对这一切都感到痛心疾首,他在考卷中畅所欲言,将自己对时局的看法毫不掩饰地写了下来。他没有被当时的不良风气所侵染,反而更加希望自己能有一番作为。这样一份切中时弊的文章,本应该受到特别的关注。

如果是政治清明的时代,于成龙很可能会因为此文章而崭露头角。但是,很可惜,明朝末年的官场是不会容忍这样锋芒毕露的文章的。最终,于成龙名落孙山。好在,考官看他很有才华,勉强地让他当了个备取生。

备取生并不算中举,只是能够直接参加会试。不过,经此之后,于成龙对明王朝大失所望。会试过后,他便借口回乡,将做官的机会辞去了。清朝进入中原后,对儒家文化大力推崇,并且正常地举行科举。于成龙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继续参加考试。

顺治十八年(16661年),于成龙获得机会,来到了偏僻的罗城县去做县令。虽然罗城县人丁稀少,经济不振,但是于成龙非常珍惜这个能为民众做事的机会。房屋紧张,他就随遇而安,甚至住在关帝庙中。条件不好,他就直接蹲在地上吃饭。

在他看来,只要能够为民众做点事,自己生活的差一点根本没什么。当时的医疗条件非常落后,许多疾病都没有好的诊治方法。于成龙治下的很多民众都染上了疾病,每天都有很多人死去。可是,就是在这样的状况下,他仍然兢兢业业地坚持工作,一点也不退缩。

于成龙不仅是一位清官,还是一位能力极强的干臣。

当时,罗城县盗贼蜂起,而且屡禁不止。于成龙上任后,对于盗贼毫不留情,当地的风气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盗贼伏诛后,他并没有简单粗暴地直接进行责罚,而是同他们推心置腹,用真情去感化盗贼。盗贼见知县大人如此善良,都保证以后再也不会干这种违法乱纪的事情了。

于成龙出生在明朝末年,对于在战乱中受苦的民众非常同情。他上任后,对那些吃苦耐劳、辛苦种田的人民非常推崇,还经常奖励他们。经过他的努力,罗城县的生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罗城县的民众,都为有这样的一个父母官而感到高兴。

于成龙不仅...

查看更多
推荐栏目
back_img
功能直达
热门应用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