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_img

对项羽的评价

发布时间:2020-07-17
1 如何评价项羽?看看西楚霸王项羽的三个优点和缺点
对项羽的评价
项羽评价

如何评价项羽?他的优点和缺点有哪些?

一.西楚霸王项羽的三大优点:

1、正面会战的王者。这是项羽最鲜明最吸引人,也是让他在历史长河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一点。项羽之所以能称霸九州,靠的就是他无人能及的正面会战能力。巨鹿之战、彭城之战均是明证。项羽靠他对士兵心理的极致运用(破釜沉舟、千里奔袭等等)加上自己盖世神勇对士气的提升,总能让楚军士兵悍不畏死、以一当十,从而在正面会战中无往而不利。以至于后面韩信、英布、彭越、刘贾、灌婴等众多名将率六十余万汉军仍不敢和项羽十万楚军正面交战,硬是使出了十面埋伏、四面楚歌等各种计谋,最后才以运动战的方式拖垮了项羽。别说是因为楚军本身就精锐,韩信就曾在潍水击破龙且的二十万楚军。

2、神勇无双。千古第一武将,不用多说。死前在乌江河畔一人就击杀汉军六百余人,加上之前撤来乌江的路上杀的,估计项羽是史上唯一一个有能力一战达成《千人斩》成就的武将。

3、对身边至亲和手下士卒都非常好。也算是有仁有义吧,虽然有些妇人之仁的嫌疑。跟刘邦的赶尽杀绝,甚至弃子逃命相比,项羽实在是好太多了。

二.项羽的两大缺点:

1.无争霸天下的野心。项羽起兵反秦,说到底只是想恢复项氏一族往日的荣光,所以项羽才会在能力掌握天下的情况下还选择回楚地做一个诸侯。从项羽兵败乌江时也可以看出来,项羽到了最后心里想的只有虞姬、乌骓和八千子弟兵,并没有失去天下的遗憾。

2.不懂帝王之术。项羽擅长的就是发挥自身,掌管自身方丈之内的事。一旦任何人和事不是由自己亲自管理,便会失去控制。他不懂为君者的驭人之术和均衡之术。

项羽不讲战略,不讲政治,单凭统率能力就可以割据一方,成为霸主。楚汉第一名将是当之无愧的.如果项羽能有些战略眼光,政治眼光的话,那统一天下的绝对是他。

查看更多
2 后人评价项羽历来千差万别,你怎么看待?
对项羽的评价
项羽评价

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没有哪个像项羽一样,让后人有着截然相反而又针锋相对的两种不同评价,有人说他是盖世英雄,有人说他是草包盖世;有人说羽之神勇,千古无二,材可取天下,有人说他欲决雄雌于挑战之间,乃匹夫小勇;有人评价他是生之人杰、死之鬼雄;但也有人评价他是杀主奸贼、无信之人。那么,司马迁在史记中,对项羽有过哪些评价呢?

力能扛鼎,才气过人:项羽身高八尺,力能扛鼎,为人豪气,不拘细节,秦始皇东巡到会稽,围观者赞叹不已,独项羽不屑道:“彼可取而代之。”吓得叔叔项梁赶快捂住他的嘴说:“休得妄言,要杀头的!”

不能信人,其所任爱:陈平说过:“项王不能信人,其所任爱,非诸项即妻之昆弟,虽有奇士不能用,平乃去楚……项王为人,恭敬爱人,士之廉节好礼者多归之。至于行功爵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不能信人,只信亲属;虽然爱才,但得城得地,从不赏赐。可见,狭隘而又自私。

战胜不得其赏,拔城不得其封:与上述如出一辙,这是郦食其对项羽的评价:“项王有背约之名,杀义帝之负;于人之功无所记,于人之罪无所忘;战胜而不得其赏,拔城而不得其封;非项氏莫得用事;为人刻印,刓而不能授;攻城得赂,积而不能赏:天下畔之,贤才怨之,而莫为之用。”

匹夫之能,妇人之仁:对项羽最经典的评价,是韩信在汉中被刘邦起用为大将军时的一段说词,韩信说:“项王喑恶叱咤,千人皆废,然不能任属贤将,此特匹夫之勇耳。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

韩信这段话翻译过来便是:项羽发怒时吓人,人虽威严,但不能任贤用能,不过匹夫之勇罢了。他待人恭敬、面目仁慈、言语温和,有人生病,他甚至流泪,但当人家立了战功应给奖赏时,他却反复磨玩着印信舍不得赏赐功臣,这不过妇人之仁罢了。项羽如今虽霸天下,但他放弃关中,自失其利。他专横跋扈,举兵以来,所过之处,摧残毁灭,百姓无不怨声载道,人心尽失。

如果说韩信的评价有对刘邦说词而夸张的成分,那么司马迁对项羽的评价,应该算最公允的了:“(项)羽非有尺寸乘埶,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岂不谬哉!”

其实,项羽也是个粗中有细、莽中有情的人,在四面楚歌之时,面对爱妾虞姬,他也曾慷慨吟出自己的千古悲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在性格霸气粗犷的英雄之中,项羽堪称一个多情的异数。

查看更多
3 对西楚霸王项羽的评价,历史上各种评论不一,你支持哪一种?
对项羽的评价
项羽评价

项羽这个人一生虽然短暂,但算得上是一个轰轰烈烈的英雄人物。多年来,一直被人们关注和研究着,各种各样的评价都有。例如用《四库全书全文检索系统》(文渊阁版)键入“项羽”就能搜索到2579条相关的内容。有的是专论项羽,有的是在讨论历史乃至某一时期现实问题时,涉及到项羽及其评价。又如古今的许多诗词中都有对项羽的评价,有专门“咏项羽”或“乌江”、“鸿沟”、“鸿门”等咏史诗,也有在其他诗词中提到的。当代伟人毛泽东“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应该也是一种对项羽的评价。

先说一下古人的评价。首先是《史记·项羽本纪》,项羽该不该列入“本纪”?司马迁的用意究竟是什么?至少从唐代以来,就已见仁见智。但是司马迁写项羽,是很用功的,写得好,耐看。明人王世贞在《书项羽传后》一文中写道:“吾少时阅书至夜分而困,欲寐,辄取项羽传诵之,即洒然醒。以为非羽不能发太史公笔;非太史公无以写羽生气……”

据司马迁记载,战胜项羽的刘邦对项羽是有评价的。而司马迁的记载,是后世评价项羽的史实依据。绝大数人是把项羽当英雄看待的,生得轰轰烈烈,死得慷慨悲壮,所以李清照才有“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赞叹佳句。根据司马迁的记载,后人评价项羽的功过是非,见仁见智,讨论其失败原因,从中吸取历史的教训,有些评价是耐人寻味的,值得重新审视的。上述王世贞的书后就项羽之是非有不少具体论述,从中可以看到,他还与朋友们一起讨论过,他写道:“至楚汉之为讼,则羽之负汉者一,而汉之负楚者三。……高祖死,何以见羽地下哉?余故友宗臣每酒间大呼,吾宁不成而为羽,不能成而为高祖。”这当然是一种私下的议论,是个人的一些看法。比较正式场合的评论也有,《贞观政要·诚信》记载贞观十七年唐太宗与侍臣讲“去食存信”问题时曾说:昔项羽既入咸阳,已制天下,向能力行仁信,谁夺耶?这是就“项羽引兵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收其货宝、妇女而东,秦民大失望”(元戈直注)批评项羽不仁不信。《贞观政要》中还不止这一次提到项羽。

项羽的是非功过,历史上各种评论不一,各有各的看法,各有各的标准。例如司马迁记载,刘邦说“项羽有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实际上这就有问题,到底用了没有?或者哪些方面用了?哪些方面没有用?是值得深入探讨的。宋人苏轼专门写过《论项羽范增》,作过一些具体评述,似乎是肯定范增的,“增亦人杰也哉!”南宋杨时的看法则不然,他写道:“吾读汉纪,至高祖谓项王有一范增不能用故为我擒,常以为信然。及读项羽传,观范增所以佐羽者,然后知羽虽用增无益于败亡也。”以上二人之评论虽然角度有所不同,但范增之所作所为,以及项羽与他的关系,仍然是需要具体研究的。前人评价当中,也有看起来比较“偏颇”的,例如明人赵弼所撰《雪航肤见》:“其中如论项羽杀宋义为是,先儒断其矫杀为非;又论杀秦王子婴,屠其宗族,伐其陵墓为是,先儒论其暴横为非;又论项羽不杀沛公,有人君之度,先儒...

查看更多
4 韩信对项羽的评价:史上最中肯最令人信服的评价
对项羽的评价
项羽评价

司马迁在《史记》里,以无限饱满的热情歌颂了项羽在灭秦过程中所建立的丰功伟绩,充分肯定了他的历史作用;而对于他最终的失败,司马迁寄予了极大的惋惜与同情。古往今来,很多人和司马迁一样,认为项羽是充满了悲剧色彩的千古英雄,也有人认为项羽其人残暴有余,如桀、纣再世。其实项羽也是人,也有普通人的缺点,在看过许多关于项羽的人物评价后,笔者认为韩信关于项羽的评价才是最客观的评价。

韩信认为项羽的勇猛和仁爱强于刘邦

韩信在项梁起义时投到了项梁军下,而后项梁战死,韩信顺理成章跟了项羽,项羽封他为一个侍从。韩信曾多次给项羽献计献策,但项羽都未曾采用,无论是项梁还是项羽,都不曾重视过这位军事奇才。后来汉王刘邦率领部下入蜀时,韩信离开项羽投奔了刘邦,不过此时刘邦也没有发现他有什么出众的地方。纳尼?田亮居然还饰演过韩信?

韩信的伯乐是萧何,萧何从平日与他的谈话中认为他是一位国士无双的天才,于是极力推荐给刘邦,让刘邦拜其为大将。从此,这位军事天才才迎来了自己一生中最辉煌的时期。刘邦拜韩信为大将后,找韩信谈话,在这次谈话中,韩信说出了自己对项羽的评价,在韩信对项羽的评价里,项羽各方面都是比刘邦厉害的。

《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曰:“大王自料勇悍仁强孰与项王?”汉王默然良久,曰:“不如也。”信再拜贺曰:“惟信亦为大王不如也。

翻译过来是:韩信问汉王说:“大王您想一下您的勇猛、仁慈,以及您军队的强盛,比起项羽如何?”汉王沉默许久,说:“我比不上他”,韩信起身,向汉王拜了两拜,表示欣赏刘邦的自知之明,说:“我也觉得您比不上他。”普通人听到韩信这么说后的反应,好在刘邦是个特别能听进别人劝谏的人

不同于其他人总说项羽剽悍猾贼,韩信认为项羽身上是具备勇猛和仁慈的性格特点的,一直以来其他诸侯总说刘邦是个仁厚之人,但刘邦沉思许久后,却承认自己的勇猛和仁慈都不及项羽,这种敢于正视自己的勇气得到了韩信的赞赏,所以韩信赶紧起来对刘邦拜了两拜。但虽说勇猛仁慈又强盛,韩信却看到了别人看不到的地方。这不,韩信接着就从勇猛、仁慈、军队强盛这三个方面分析了项羽的弱点。韩信一般都是直言不讳,比如像上图这样说话

韩信分析项羽的勇猛、仁爱及强盛实质

《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然臣尝事之,请言项王之为人也。项王喑噁叱咤,千人皆废,然不能任属贤将,此特匹夫之勇耳。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劊顆án)敝,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项王虽霸天下而臣诸侯,不居关中而都彭城。有背义帝之约,而以亲爱王,诸侯不平。诸侯之见项王迁逐义帝置江南,亦皆归逐其主而自王善地。项王所过无不残灭者,天下多怨,百姓不亲附,特劫于危强耳。名虽为霸,实失天下心。故曰其强易弱。”

翻译过来就是:我曾做过项羽的部下,请让我和您详细说说项羽的为人。项王大孔一声,就可以把成千上万的人吓得瘫软在地,是够勇猛,但他却不任用有才干的人,这种...

查看更多
5 真实的项羽是怎样的人?对项羽的评价可以概括为这几点
对项羽的评价
项羽评价

项羽出身楚国将门之后,是楚国贵族后裔,随叔父项梁长大。秦末年,为避难跟着叔父项梁奔走于吴中。

项羽年少时,学习读书不成,弃而拜师学习剑术,学习了一段时间,又没有什么长进,惹得项梁非常生气。项梁质问项羽说,你书不好好读,剑术不好好练,文也不行,武也不行,你到底要怎么样?项羽回答说,“学习读书写字,不过能记得姓名而已,学习好剑术也不过匹夫之勇,大败一个人而已,不值得学习,我要学就要学习万人敌!”于是项梁听后非常高兴,便安排项羽学习兵法~

可见项羽自年少就志向不凡,同时也不注重基础,好高骛远!这也是他贵族出身带来的气质和秉性。

项羽年轻气盛,好武力,个人战斗力极强。史书记载其“力能扛鼎”。说明其身强体壮,臂力过人!

对项羽的评价,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点。

项羽心狠残忍,杀戮无数

项羽在巨鹿战场,降伏章邯大军后,因为章邯的秦军流传着“秦兵被迫投降,如不能顺利入关破秦,则家人必被诛杀”,项羽感到这些降卒虽然投降,但是其并非诚心归降,极易造成兵变,于是设计连夜坑杀二十万投降的秦兵。而独留秦军将领章邯、司马欣、董翳。

秦吏卒多窃言曰:“章将军等诈吾属降诸侯,今能入关破秦,大善;即不能,诸侯虏吾属而东,秦必尽诛吾父母妻子。”诸侯微闻其计,以告项羽。项羽乃召黥布、蒲将军计曰:“秦吏卒尚众,其心不服,至关中不听,事必危,不如击杀之,而独与章邯、长史欣、都尉翳入秦。”于是楚军夜击坑秦卒二十馀万人新安城南。

项羽勇武过人,智谋不足

项羽带兵打仗,从来都是身先士卒,冲锋陷阵,以其勇武勇冠三军。每次打仗都亲自上阵,以屠杀敌军为快。但是他却不知以智谋取胜,对于叔父项梁推荐给他的亚父范增也时常不听其言,出言戏之。他坚信的是只有刀剑才能使人真正的屈服和畏惧。

项羽儿女情长,妇人之仁

项羽对虞姬是百般照顾,万分怜惜,在被逼乌江之际,居然还不忘为虞姬唱出了著名的《垓下歌》惜别。项羽在对待刘邦问题上,在鸿门宴前被刘邦一番话说得放弃了原定的诛杀刘邦计划,还对出卖军情的项伯“善待之”。可见其意气用事,对待既定敌人优柔寡断,妇人之仁。

项羽心高气傲,志向短浅

项羽年轻勇武,臂力过人,战斗力极强,秦军闻则“胆惊”,傲视群雄,目空一切,心高气傲。然而项羽虽然如此心高气傲,目空一切,但是他的志向短浅,在攻破咸阳后,不都咸阳而都彭城,分封十八路诸侯,仅为一“西楚霸王”,为诸侯之霸就成了他终极目标与志向,失去了一统天下的大好局势,十足的志向短浅。

查看更多
6 项羽是一个“失败者”,历史上对他的评价为何虚高?
对项羽的评价
项羽评价

项羽 (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周王族姬姓项国后代 ,项氏,名籍,字羽,泗水下相(今江苏宿迁市)人。秦朝末年起义军领袖、杰出军事家,楚国名将项燕之孙。

历史上对于项羽的评价可以说非常不错,项羽可以说是一个很可爱的人,他心里想什么就说什么。不玩阴谋,善用阳谋,有军事指挥才能,善于打仗。却也刚愎自用,不喜欢别人比他强。也不喜欢听别人的建议。这就是他失败的原因吧。项羽在巨鹿击败10倍于自己的章邯部队,在彭城击败20倍于自己的刘邦部队,这对项羽的军事才能得以肯定。

”羽之神勇,千古无二“在《史记》里面这个评价对项羽来说很中肯,在反秦的时候被诸侯推荐为上将军,这也是各路诸侯对项羽的认可。项羽的神勇,是可以通过他自己来改变战局的。在垓下之战的时候{楚汉最后一战},项羽率八百骑趁夜突围,途中因为迷路被农夫骗了逃到相反方向,却能来回冲杀,斩三员汉将。如果不是他一心求死,可能会长命百岁。要知道后来三国里的关羽虽说是单骑冲入万军中斩颜良于马下,关羽的后面可是有人马策应的。但是项羽面对的是无数追兵和包围,并无任何支援,比起关羽项羽可以说不相伯仲之间。

项羽的一生对爱情也忠贞,一生只宠爱虞姬一人,英雄陌路的时候还想着该如何安置虞姬,可以说他这个人重感情,项羽刘邦曾经结拜为兄弟,因为这件事项羽曾多次放走刘邦和他的家人,当然还有项羽的自大,他认为放走刘邦也可以打败他。

项羽不委曲求全,也不卑躬屈膝,凡是按照自己的意愿来,这样的性格如果生在寻常百姓家,未尝不是好事。可惜他跟一个大他一倍岁数的刘邦争天下,一个是猥琐小人,一个直来直去,血气方刚。能争赢吗?


查看更多
7 每个人心中都有对项羽的不同评价,但是都有一个共同点
对项羽的评价
项羽评价

项羽在中国历史上是非同一般的存在,可以说是最为著名的失败者。虽然只活了30岁,却是家喻户晓的人物。司马迁评价其“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也就是前无古人。关于他的“匹夫之勇”、“妇人之仁”、“霸王别姬”、“乌江自刎”等等事迹传颂和议论都非常多。尤其是乌江一战,是否渡江,更成为后人争论的焦点。一起看看后人对其是否渡江的评价,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项羽,评价的人的太多,只选择比较出名人物的诗词评价。

唐代杜牧写了《题乌江亭》: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度重来未可知。

杜牧是宰相杜佑之孙,26岁进士及第,是晚唐最著名的诗人之一,临终前烧毁了他不满意的诗文,而最满意的是自己《孙子兵法》的评注。可惜这个著名的军事理论家,终其一生都没有机会表现他最引以为傲的军事才能,后人也大多认为他是诗人,而不是军事家。杜牧青年时流连扬州烟花巷,“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比较出名的诗大多和扬州有关,49岁病重逝世,在他看来项羽完全可以渡江,卷土重来。

而宋朝王安石亦写了《乌江亭》: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王安石的观点与杜牧完全相反,认为既已失败,江东子弟不会再支持项羽了。王安石曾任宰相,主持变法,身处漩涡之中,是新旧党争的核心人物,仕途辉煌,且经历各种乌七八糟的政治斗争。从他晚年挽救昔日政敌苏轼来看,王安石是一个识大体、真性情之人,苏轼虽然和他政见不同,但他知道苏轼没有坏心眼,因而不远千里驰援苏轼,刀口下救了苏轼一命。也正是这种复杂的阅历,对人性应该有更深入的认识。认为项羽失败后,江东子弟不会再跟他一起奋斗争天下了。且常年的战乱,人心思定,不愿意再起祸乱。项羽注定不会再有将来。自己了断是最好的结局,也是还天下一个太平,否则即便留下来,也是另外一个朱三太子。

女词人李清照在其夫赵明诚弃城逃跑后,夫妻两人向江西方向逃亡,一路无言,气氛尴尬,路过乌江时,李清照写了一首《夏日绝句》感叹项羽: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李清照是富裕之家出身,在难逃时精选了15车贵重物品随同南下,另外还有未能带走的十余房间物品锁在了青州。她对项羽的评价,不如说是对丈夫和自己是否可以重头再来的展望。李清照的结局大家都知道了,奇迹并没有发生,而是 “凄凄惨惨戚戚”,拉着宝贝一路随皇帝南逃,没有人能够力挽狂澜。

主席在《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中同样提到了项羽: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主席是诗人,更是战略军事家,一生经历无数恶战,对于项羽的看法应该更为到位,认为项羽的失败早已注定,鸿门宴上的表现已经说明项羽不可能取得天下。失败是迟早的事情。至于后来乌江渡与不渡没有什么实质区别,只是多一些无谓的牺牲罢了。

评价项羽的这些都是历史名人,但经...

查看更多
8 项羽是一位有争议的历史人物,看看毛泽东怎么评价他的
对项羽的评价
项羽评价

项羽还是一位比较有争议的历史人物,喜欢他的人崇拜他的人格魅力和英雄气概,不喜欢他的人觉得他是一个有勇无谋的人。不过咱们都是一群吃瓜群众,所作的评论多少会受到个人喜好的左右,那么我们不如来看看近代优秀的军事家毛泽东是怎么评价项羽的。

毕竟毛泽东是因为非常优秀的军事家,是真正指挥千军万马的统帅和谋略家,他对项羽做出的评价恐怕更加具有说服力,也更加客观和精准。总的来看,项羽的失败主要还是在于缺乏谋略和长远的眼光,他确实是一个打仗很厉害的人,但不是一个合格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先奉上一首毛泽东在1949年创作的一首诗歌《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定一定基调。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毛泽东曾说不要学项羽。不要学项羽的什么?

就是指项羽这个人极为爱惜自己的名声,而且是那些虚名,最终错失了统一天下的机遇。毛泽东口中的“不可沽名学霸王”是指项羽率领40万诸侯联军击败秦军主力进入关中以后,没有听从范增的建议趁机消灭刘邦。

从而给自己立下一个后患无穷的敌人,而毛泽东欣赏刘邦的一点在于项羽深陷“垓下被围”的时候,刘邦没有心软,而是一鼓作气趁机消灭了项羽,这就是“宜将剩勇追穷寇”,面对失去抵抗力的敌人,最应该做的就是趁机消灭,而不是放纵敌人,让他们获得喘息的机会。

毛泽东当时做这首诗歌的背景正值准备发动突破长江,进而南下一鼓作气击败国民党的渡江战役前夕。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毛泽东有感于项羽的失败,因此决定对已经陷入穷途末路的国民党军队进行穷追猛打,一鼓作气消灭他们。

如今我们回过头去看历史,不难发现项羽数次错过了消灭刘邦的机会,而最好的时机当然是项羽击败秦军主力进入关中以后,在鸿门宴上是最好的机会。那时候项羽威势正盛,拥有碾压刘邦的实力,而且当时项羽的谋士范增也强烈建议项羽杀死刘邦。

但是项羽十分在意“梁山伯式的虚名”,最终没有杀刘邦,结果放虎归山,这个刘邦结果成为自己最强大的敌人。所以毛泽东后来又点评项羽说:“惧怕一时的不良的政治影响,就要以长期的不良影响做代价。”

简单来说,当时项羽没有能够审视夺度的考察刘邦以及自己面临的形势,没有为自己的长远未来做打算,最终挖了一个大坑给自己跳。此外项羽在和刘邦发生冲突的彭城之战中,项羽以3万的兵力击溃刘邦的56万诸侯联军,几乎取得完胜的战果。

但是也非常遗憾,当时项羽并没有乘胜追击,一鼓作气的消灭刘邦,不仅答应了和刘邦合议,而且还中了对方的反间计,失去了自己最重要的谋士范增,结果再次给予刘邦以喘息的机会。

查看更多
9 怎么对项羽这个人进行评价?聊聊项羽的事迹
如何评价项羽
项羽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项羽出身楚国将门之后,是楚国贵族后裔,随叔父项梁长大。秦末年,为避难跟着叔父项梁奔走于吴中。

项羽年少时,学习读书不成,弃而拜师学习剑术,学习了一段时间,又没有什么长进,惹得项梁非常生气。项梁质问项羽说,你书不好好读,剑术不好好练,文也不行,武也不行,你到底要怎么样?项羽回答说,“学习读书写字,不过能记得姓名而已,学习好剑术也不过匹夫之勇,大败一个人而已,不值得学习,我要学就要学习万人敌!”于是项梁听后非常高兴,便安排项羽学习兵法。

可见项羽自年少就志向不凡,同时也不注重基础,好高骛远!这也是他贵族出身带来的气质和秉性。

项羽年轻气盛,好武力,个人战斗力极强。史书记载其“力能扛鼎”。说明其身强体壮,臂力过人!

项羽心狠残忍,杀戮无数

项羽在巨鹿战场,降伏章邯大军后,因为章邯的秦军流传着“秦兵被迫投降,如不能顺利入关破秦,则家人必被诛杀”,项羽感到这些降卒虽然投降,但是其并非诚心归降,极易造成兵变,于是设计连夜坑杀二十万投降的秦兵。而独留秦军将领章邯、司马欣、董翳。

秦吏卒多窃言曰:“章将军等诈吾属降诸侯,今能入关破秦,大善;即不能,诸侯虏吾属而东,秦必尽诛吾父母妻子。”诸侯微闻其计,以告项羽。项羽乃召黥布、蒲将军计曰:“秦吏卒尚众,其心不服,至关中不听,事必危,不如击杀之,而独与章邯、长史欣、都尉翳入秦。”于是楚军夜击坑秦卒二十馀万人新安城南。

项羽勇武过人,智谋不足

项羽带兵打仗,从来都是身先士卒,冲锋陷阵,以其勇武勇冠三军。每次打仗都亲自上阵,以屠杀敌军为快。但是他却不知以智谋取胜,对于叔父项梁推荐给他的亚父范增也时常不听其言,出言戏之。他坚信的是只有刀剑才能使人真正的屈服和畏惧。

项羽儿女情长,妇人之仁

项羽对虞姬是百般照顾,万分怜惜,在被逼乌江之际,居然还不忘为虞姬唱出了著名的《垓下歌》惜别。项羽在对待刘邦问题上,在鸿门宴前被刘邦一番话说得放弃了原定的诛杀刘邦计划,还对出卖军情的项伯“善待之”。可见其意气用事,对待既定敌人优柔寡断,妇人之仁。

项羽心高气傲,志向短浅

项羽年轻勇武,臂力过人,战斗力极强,秦军闻则“胆惊”,傲视群雄,目空一切,心高气傲。然而项羽虽然如此心高气傲,目空一切,但是他的志向短浅,在攻破咸阳后,不都咸阳而都彭城,分封十八路诸侯,仅为一“西楚霸王”,为诸侯之霸就成了他终极目标与志向,失去了一统天下的大好局势,十足的志向短浅。


查看更多
10 司马迁为什么会对项羽评价这么高?谈谈项羽的一生
司马迁对项羽的评价
项羽是个什么样的人

司马迁对项羽的评价到底如何?

一段时空,一个人物,亦是一种情愫,涌上心头,只有心知。无论是对遥远时空历史人物的追思,还是对现实里亲人、朋友、情人的思念,最完美的状态莫过于懂得。

司马迁是懂项羽的,他写出了项羽宁折不弯的阳刚之气,也写出了末日项羽在爱人面前款款深情,太史公写出了人性。

刘季较之项羽,实流氓与贵族之争,流氓无赖,贵族尚义,结果注定悲戚。然后世以成王败寇粉饰之,自此贵族精神不立,流氓之道盛行于斯两千年。一切的强取豪夺,皆一句成王败寇盖棺定论!

今之人,与被发左衽者何异?呜呼,曾记否?毋忘在莒!项羽的爱真挚,所以虞姬才以命相殉;项羽的义慷慨,所以他宁死不回江东;项羽的人是坦荡的,纯纯净净,不参杂任何利益的微尘。项羽失天下的时候所心疼的不仅仅是女人和宝马,还有和他一起过江战死疆场的八千江东子弟。

乌江岸边,亭长劝项羽赶快登船,来日尚可东山再起,项羽说:“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正是因为心疼那些追随自己征战如今有去无回的江东子弟,他才觉得有愧于江东父老,他才放弃了活下去的机会,最终不肯过江东。项羽慷慨悲歌表现了他多情善感的性格特征。项羽是一个勇猛豪爽的大丈夫,在预料到失败命运的时刻,唱出了柔肠百转的《垓下歌》。

歌词悲壮哀婉,哀叹时运不济,诀别名骓美女,为项羽这个形象增添了一股柔情。

《史记.项羽本纪》篇末有《项羽本纪赞》,司马迁对项羽一生的是非功过进行了总结,后人援引最多的是以下几句:“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

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上述评价重点提到项羽性格中自负的一面是导致他最终失败的原因。

然而我们从《项羽之死》以及《项羽本纪》中对项羽的描写中,看到的是-个具有 鲜明性格特征的项羽, 他刚愎自用又多情重 义、勇猛无敌又仁善质朴。为什么太史公的评价和我们心中的项羽形象会有差距呢?

清过珙《古文评注全集》云:“不以成败论英雄,是太史公一生主见。文虽抑扬相半,然意思但是惜其不悟,非罪羽也。看其名日本纪,冠于汉首,视羽为何许人哉!”过珙的这几句话点明了其中的奥妙。

在司马迁的心目中,项羽虽然失败了,仍旧是一个英雄。

司马迁把项羽的性格弱点和英雄气概都一一写出, 塑造出一个真实的、丰富的、有血有肉的形象。而史家的断语必须不虚美、不隐恶,站在历史的角度给予客观的评价,所以我们看到了“自矜功伐”之类的否定性评价,其中包含着太史公的痛惜之情。

总之,司马迁在塑造项羽的时候是站在丰富的人性的角度,在给他下断语的时候是站在历史的角度。所以读者的感受和司马迁的评价会产生差异。

对于项羽该不该过江?

杜牧认为项羽应该过江东。理由是:大丈夫当有所为有所不为,真正的男儿应当能屈能伸、忍辱负重。兵家胜败本来就难以预料...

查看更多
推荐栏目
back_img
功能直达
热门应用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