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说《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才能被夸大很多,以至于鲁迅先生评价道:“孔明之智近乎妖。”然而真实的孔明到底是怎么样的呢?后人为何对诸葛亮的评价那么高?
诸葛亮一生最崇拜的名将是乐毅,当年乐毅率领燕军连下齐国七十二城,,险些灭掉了齐国。不过诸葛亮与乐毅相比却稍逊一筹,因为诸葛亮虽然帮助刘备拿下了三分之一的天下,但却没有帮助刘备治理好蜀国,以至于诸葛亮去世后,蜀国迅速衰败,被诸葛亮看重的姜维,即使才华再高也无法阻挡蜀国的灭亡。
诸葛亮的《隆中对》被称为是千古名谈,按照他的策略,先去荆州立本,然后再取西川,利用西川天险不仅可以养兵百万,更能够利用地理优势北伐曹魏。可自从赤壁之战之后,格局发生了大变化,曹操由攻变守,天下形成曹孙刘三家鼎足之势,可东吴对荆州垂涎三尺,荆州经过战火之后早已满目疮痍,再也没有往日的繁华了,再刘备取了西川之后,荆州对于他们而言如同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当初庞统曾劝过刘备放弃荆州,因为荆州已经成为了一个危险的地方,再守下去迟早会出事的,可刘备对诸葛亮深信不疑,最终发生了关羽被杀,荆州丢失的悲剧。这是诸葛亮人生的第一个大坑,而陪他一起跳坑的则是刘关张三兄弟以及蜀国的精锐,因为夷陵之战的惨败,让蜀国精锐损失殆尽,元气大伤。
在北伐期间,蜀军连年征战,早已经是筋疲力尽,再加上连年的战争导致蜀国国库逐渐空虚,而诸葛亮不想办法养精蓄锐,恢复国力,却执意要攻打数倍强于己的魏国。在第一次北伐期间,诸葛亮错用马谡去把守街亭,最终街亭失守,诸葛亮被迫退军,大军北伐无功而返,这不是在白白浪费国力吗?马谡这个人只适合当参谋,不适合当将军,刘备在临死前都交代过了,可诸葛孔明就是不听。
第四次北伐失利,诸葛亮将原因归咎于押送粮草的李严身上,同为辅政大臣,难道李严就比诸葛亮差很多吗?实际上根本不是,李严作为蜀国大臣,早已看清了连年的北伐给蜀国带来的巨大破坏,当他要求休养生息的时候,却遭到了诸葛亮的拒绝,最终在诸葛亮的排挤之下,李严退出了蜀国的政治舞台。
纵观诸葛亮的一生,他确实在军事上没有什么过于出色的表现,总体来说中规中矩,但诸葛亮依靠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赢得了后人的赞赏,所以他的能力被后人夸大也是正常的事情。
与“后人为何对诸葛亮的评价很高?诸葛亮的才能被夸大了吗”相关的文章
关于诸葛亮,人们时有贬词。人们贬诸葛亮,往往是根据两句话和一件事。这两句话,一句是陈寿的诸葛亮"用兵非其所长",另一句是鲁迅的"状其智往往似妖"。一件事是诸葛亮未采纳魏延的"子午谷奇谋"。 关于魏延的"子午谷奇谋",其实分析下来是不可行的。鲁迅的话是针对小说的写法而言的。不是评论诸葛亮。 在隆中对策,在此策中诸葛亮对当时形势的分析及为刘备的划策,都是天才的英明的。
赤壁之战,诸葛亮身体力行,促成孙刘联合,大败曹操,是历史事实。这之后,诸葛亮一直坚持维护孙刘联合,从未动摇过。这是大智慧的表现。 占荆州,取西川,建蜀汉政权,是历史事实。这一切成就,都主要是诸葛亮领导策划取得的。这个成就,可以说,证明诸葛亮的才能超越了其他同时代的谋士,荆州失守,夷陵惨败,刘关张去世,蜀汉精锐尽失,后主刘禅平庸,在这样的严峻形势下,诸葛亮从容应对,一手抓政治,一手抓军事,在较短的时间内,医治好了战败的创伤,使蜀汉恢复了元气,暗堵如山,这也是历史事实。
“沧海横流,方显出英雄本色",正是在这生死存亡之秋,在北伐之战诸葛亮以有限兵力,屡挫曹兵,收姜维,斩王双,杀张郃,逼司马懿。创造了一个个动人的故事。演义小说是在历史基础上经过艺术加工的,讲究的是一个卖点和看点。所以作者在人物描写方面也是尽可能的按照大众喜欢的口味来进行操作。诸葛亮是被官方推崇、民间封神的人物,在人们心中,诸葛亮就是当时的顶级流量,自然是需要大书特书、无限褒奖的。
真实的诸葛亮又是怎么样的呢? 对诸葛亮的评价大多是褒义的,这是为什么?
演义小说主要以争雄、争霸为主,在军事方面着墨较多。其实军事方面还真不是诸葛亮的强项。赤壁之战诸葛亮并没参与军事方面的讨论,而是担任外交官和后期部长的职位,入川之战,诸葛亮领兵入川有功也有劳,但功劳也和赵云、张飞差不多。诸葛亮虽七连胜,但对手只是低智商的蛮族而已,北伐之战,面对曹真、郝昭、张颌、司马懿哪个不是劲敌,哪次诸葛亮讨着了好。
司马懿在与诸葛亮交锋数次之后,也曾向曹睿指出诸葛亮军事水平的严重问题和缺陷。小编在这里说了这么多,大家也千万不要以为诸葛亮的军事水平就差。注意:小编想表达的只是诸葛亮的军事能力没我们想象中那么神而已,想要在军事领域胜过诸葛亮也非一二般人能做到。诸葛亮的真实能力在于政治方面。 看看刘备死后的蜀国是什么样的?曾经四方将军(关、张、马、黄)智谋之士(法正、马良、刘巴等全部亡故,一线青年将领悉数阵亡。
荆州军区全军覆没,能打仗的竟然损失殆尽,黄权带着江北军降了、孟达携东三军叛了,南中蛮族叛变、国内士族豪强起义。各政治派系间矛盾重重。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而,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诸葛亮硬是凭借着出色的个人能力,力挽狂澜。重新扶起了这即将坍塌的弱小国家,试问,几人能做到...
查看更多与“历史对诸葛亮的评价很高,细数他一生都有哪些功绩?”相关的文章
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 ),字孔明,号卧龙,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发明家。
诸葛亮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东汉未年,群雄割据,三国鼎立,以魏国最强,蜀国最弱小。很多人都是通过看电视来了解三国,三国演义这部小说写是写的好,很多人物都被他神话了,其中最为突出的是蜀国的诸葛亮,在历史上是有这一位奇才,也是当时数一数二的人物,虽说这么厉害,哪他为什么没有统一三国,其实,诸葛亮也不是神人。如何正确客观地评价诸葛亮?
先说一下蜀国的国力,人口不足几十万,大都还是老人,连年打仗,人口匮乏。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国家,诸葛亮还五次北伐,举蜀汉之力,这不是找死吗?像这样能统一三国,看看历史上有哪位是这样统一的。要兵强马壮,国富民强才行。
诸葛亮北伐失败的原因有很多,但是一般都从诸葛亮一方分析,却忽视了从对手曹魏一方找原因。可以把诸葛亮北伐失败归因为无法攻克两座西北小城。除了第二次北伐敌人战略放弃阴平、武都两个偏郡以外,再也没有攻占曹魏一座城池,占领一寸土地,当时的魏国可以说国力很强。
诸葛亮首出祁山,陇右地区惊恐不安,虽然诸葛亮已经把后方摆平。天水和南安两郡太守各自弃城而逃,却在陇西郡遇到了阻拦。陇西郡太守名叫游楚。游楚对大家说:“我作为太守,职责是为国家守卫城池和土地,我应该为这个郡而死。如果你们想获取富贵,“你们大家可以取下我的人头,拿着去献给蜀人!”
在游楚的带领下,顽强抵抗蜀汉军队的进攻。蜀汉军队无法破城,只能撤退。诸葛亮这次北伐的战略目标就是平取陇右,可是陇西郡成了诸葛亮无法逾越的孤城。
在三国正史上司马懿对诸葛亮最著名的评价有两个句话,第一句,“真乃天下奇才也!”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当时诸葛亮还是很厉害的,至少司马懿还是很怕他。第二句,“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这句话说到诸葛亮虽然聪明,但不知道变通,实际上第二句话才是司马懿对诸葛亮的全面评价,无论三国演义里的诸葛亮如何厉害,都是神话了的,所以要正确对待历史。
与“对诸葛亮的全面评价,司马懿给出了这样两句话”相关的文章
三国演义是后人们非常熟悉的一部小说,现如今三国演义已经成为了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几乎是每人都读过的一本著作。在小说中,作者罗贯中是捧刘贬曹的,小说中的蜀汉被罗贯中认为是汉室的正统继承人。
现如今看来,汉室在当时已经岌岌可危了,没有曹操保护,汉室恐怕早就灭亡了。小说中最让人记忆犹新的人就是诸葛亮了,在小说里面,诸葛亮出神入化,无所不能。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诸葛亮的能力毋庸置疑。
诸葛亮在小说中的能力毋庸置疑,但是在正史中的诸葛亮如何呢?看过三国演义的人肯定对诸葛亮非常敬佩,小说中的诸葛亮对刘备忠心耿耿,即使是刘备去世之后,诸葛亮仍然是尽心尽力的辅佐蜀后主刘禅。历史上对诸葛亮的评价是怎样的?
诸葛亮被誉为千古一相,千百年来诸葛亮被看成是后世读书人的楷模。不可否认诸葛亮对蜀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己。这样的诸葛亮确实是后人们学习的榜样。可是小说毕竟是小说,历史上的诸葛亮与小说中的诸葛亮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正史三国志中,为诸葛亮列传,诸葛亮在正史中同样厉害,但是绝没有小说三国演义中描写的那样。诸葛亮可以说是出身名门,是汉司隶校尉诸葛丰的后代。诸葛亮的父亲是诸葛圭,东汉末年任泰山郡丞。小时候的诸葛亮失去了父亲,跟随叔父诸葛玄长大。长大后的诸葛亮没有选择出山,而是选择了隐居。
诸葛亮的厉害之处体现在三个地方,分别是权术、外交、理政。这三点是后人非常熟悉的,无论是小说还是三国志中,都对此进行了记载。诸葛亮在军事方面处于弱点,不过他的权术、外交、理政,可都是非常厉害的。
诸葛亮治理蜀国,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和东吴重新结盟。当时魏蜀吴三国争霸,这样的情况下蜀汉和东吴就处于弱势,诸葛亮主张了与东吴联合,这样一来蜀汉就可以抗衡曹魏,因此蜀汉可以得到很好的发展。事实证明诸葛亮的做法是对的。
历史上的诸葛亮就是普通人,不会什么奇门遁甲,也不能未卜先知。这样的诸葛亮能够辅佐刘备建立蜀汉,绝对是异于常人的。没有小说中的出神入化,诸葛亮能够帮助刘备建立蜀汉,这样的人历史上都是绝无仅有的。
历史上很多人物都对诸葛亮有非常高的评价。比如说诸葛亮的对手司马懿,曾经这样评价诸葛亮:”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虽提卒十万,已堕吾画中,破之必矣。“还有”真乃天下奇才也!”“亮虑多决少。“
司马懿的这段话是非常中肯的。诸葛亮谋略过人,但是缺少决断力,这样的人在军事肯定是不行的。因此诸葛亮在之后的北伐过程中,被司马懿挡在了曹魏的长城外。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对诸葛亮的评价是非常中肯的。
三国志中,陈寿对诸葛亮有这样的评价:”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这样的评价可是非常客观的,陈寿认为诸葛亮是治世之良才,是同管仲、乐毅不相上下的人,其次诸葛亮连年的北伐,虽然没有成功,大概是因为军事上的临机应变、用兵策略,不是诸葛亮的长处所在。
查看更多与“历史上对诸葛亮有非常高的评价,看看诸葛亮的对手是怎么评价他的”相关的文章
“鞠躬尽粹、死而后以”这句历史名言,不知影响了多少代人,成为多少仁人志士的座右铭!对诸葛亮的评价,在历朝历代,朝野之间均能出奇地达成共识,成为很少发生非议的一位历史名人!诸葛亮当年挥毫而成、令人荡气回肠的《出师表》,更成为千古不朽的名篇佳作!对诸葛亮评价最低的,可能当数鲁迅先生,“状多智而近妖”,从这句评语中,可以看出鲁迅先生对诸葛亮不那么高。
在诸葛亮身上,除了忠、孝、义集于一身外,最大特点主要表现在一个“谋”字上面。
诸葛亮的智谋,超群出众,足智多谋,神机妙算,上知天文、下晓地理,而且还精通阴阳之道,能呼风唤雨、感知天地万物,运筹帷幄,用兵入神,百战百胜,决胜于千里之外。
观其诸葛亮的一生,为了刘氏父子的江山社稷,可谓呕心沥血,忠贞不二,鞠躬尽粹、死而后以,直到五丈原孤魂归天时,还念念不忘刘家的江山社稷大业。
若用现代语言来总结表述,诸葛亮的一生,是久经考验的一生、与人、与天奋斗的一生,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无私奉献的一生、更是充满智慧的一生。
算得上模范军师、模范丞相、优秀相父与师爷!
其实,《三国志》与《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有着天壤之别,《三国志》中的诸葛亮,更比较客观真实些,比较接近历史上的诸葛亮本人。
一代才华出众的杰出名相,这些史家评价,比较客观公允,当之无愧。
《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则是被演义化了的经过艺术包装处理了的高、大、全式的英雄人物,被美化、神化到了无以附加的地步。
诸葛亮就这样在罗贯中的笔下,由凡人变成了神,变成了民间百姓乐于接受的神,成为了公认的智慧神的最杰出化身。
倘若拨开披在诸葛亮身上层层华丽的外衣与耀眼夺目的光彩,平心静气地审读三国时代那段历史,你就会发现一个更加真实的诸葛亮!做为谋士、师爷、军师、丞相的诸葛亮,为辅佐刘备,在血雨腥风中打出了三足鼎立的天下,建立了蜀国,战功赫赫,可谓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你若细读史书,就可发现诸葛亮也并非为百战必胜的常胜军师,战略与战术失误比比皆是:千百年来被人们击节赞赏、每每称道的那场空城计之战,实际上是一场战略上重大失误、战术上侥幸取胜的战争范例,倘若司马懿识破诸葛亮的空城计真相,引大军杀入城中,诸葛亮也就做了刀下之鬼或沦为魏军的俘虏。
空城计之战,是诸葛亮失算而又迫不得已而为之的一招险棋。失街亭挥泪斩马谡,则又是诸葛亮的又一次重大失误;六出祁山,六次北伐中原之战,皆无功而返,排除天时地利等不利因素,做为三军统帅的诸葛亮,其失误是显而易见的!诸葛亮一生中最大的失败,当数蜀国的彻底灭亡。
刘禅的被俘、蜀国的灭亡,虽然是在诸葛亮死后发生的历史事件,但生前常以相父自居的诸葛亮,是难辞之咎的,应付有相当责任的!我们不禁思索责问,蜀国当初拥有诸葛亮这样神机妙算、杰出的丞相兼军师、和几十万精兵良将,为何没能完成一统天下的宏愿,最终反到落了个国破家亡的悲剧结果呢?
诸葛亮当初拟定三足鼎立后,再一统天下的远大恢宏的战略理...
查看更多与“对诸葛亮的评价很少有非议,诸葛亮除了功绩还有哪些失误?”相关的文章
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 [1] ),字孔明,号卧龙,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人 ,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发明家。
如何对诸葛亮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
优点:1、博学多思。当年躬耕南阳,闭门十年精读经典,因而成为饱学之士;2、找老婆不以外貌为依据。年轻潇洒的诸葛亮,偏找了个其丑无比的黄阿丑。认才学不认相貌,天下男子有几人做得到?3、一个战略理论家,一篇《隆中对》,分析天下大势,非常透彻。4、勇于承担责任,如失街亭后,自贬三级。5、重视科学,,亲自发明木牛流马。6、正确确定和执行少数民族政策,如七擒七纵。
缺点:1、架空刘禅。刘备死后,由于刘禅年幼,由诸葛亮执政。当刘禅长大成人后,诸葛亮理应把大权移交给刘禅。但诸葛亮没有这样干,而是把军政大权进一步控制在自己的手中。更派人监视后主的一举一动。令刘禅敢怒不敢言,刘禅想抢回大权,但满朝都是诸葛亮的亲信,只好信任宦官黄皓,造成千古遗憾。
2、穷兵黩武,祸国殃民。诸葛亮在执政期间,仅为完成“先主之心愿”和他自己的“隆中对”的策略而不顾国力民力,六出祁山。由于力量相差太远,无法收复中原,反而令国家背上一个大包袱,并直接影响他的继承人姜维,令北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3、不挖掘,吸收,培养新人才。刘备死后,诸葛亮不挖掘,吸收,培养新的人才。原来的老后,造成人才青黄不接,“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的可悲局面,驾驶了蜀国的灭亡。
4、压抑,把击原有优秀人才。刘备死后,很多优秀人才得不到重用。如赵云老死赎中。而很多虚有其表的得到重用。
5、处理内部矛盾不恰当。对内部将士之间的矛盾,诸葛亮采用两边安抚的方法。刘备在世时,封关羽,赵云,张飞,马超,黄忠为五虎大将,时关羽不受。诸葛亮让费诗拍关羽的马屁,令关羽更加骄横,为失荆州埋下祸根。对魏延和杨仪的矛盾,同样采用两边安抚的方法,使两人矛盾无法根除,为魏延z反埋下祸根。
6、不敢直言刘备过失,不敢劝阻刘备过错。刘备调诸葛亮入川,授意留关羽守荆州。诸葛亮明知关羽不可当大任而不让赵云代关羽守城,对失荆州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刘备东征东吴,不敢直言利害,也不要求从军,只负责后方建设,导致刘备兵败,死于白帝城。刘备说:“若法正在,安有此败?”可见对诸葛亮失望至极。
7、错误选择继承人。诸葛亮将自己的继承人定为只懂打仗的姜维。费炜等只是过渡人物。造成姜维执政后,不顾人民幸福和国力强弱,强行九伐中原而血本无归,加速蜀国亡国的痛苦局面。
8、不懂处理后事。在五丈原,诸葛亮临终前将大权交给一介书生杨仪,而杨仪与宿将魏延有极大的矛盾。杨仪获大权后剥夺魏延兵权,逼使魏延反乱,无人附和而逃亡,后被马岱追杀,自毁长城。
9、对江东一味退让,令江东得寸进尺,造成部下失和。难道仅为“东和孙权,北拒曹操”的隆中对?
10、任人唯亲。对街亭这样的重地交给刘备临终时一再叮咛要小心的马谡,不起用...
查看更多与“如何对诸葛亮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他有哪些优缺点”相关的文章
躬耕陇亩
诸葛亮于汉灵帝光和四年(公元181年)出生于琅邪郡阳都县的一个官吏之家新版《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诸葛氏是琅邪的汉族,先祖诸葛丰曾在西汉元帝时做过司隶校尉,诸葛亮父亲诸葛圭东汉末年做过泰山郡丞;诸葛亮3岁母亲章氏病逝,诸葛亮8岁丧父,与弟弟诸葛均一起跟随由袁术任命为豫章太守的叔父诸葛玄到豫章赴任,东汉朝廷派朱皓取代了诸葛玄职务,诸葛玄就去投奔荆州刘表,家于南阳郡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 建安二年(197年),诸葛亮的叔父诸葛玄病逝;汉献帝已从长安李傕手中逃出,迁到了曹操的许县。诸葛亮平日好念梁父吟,又常以管仲、乐毅比拟自己,当时的人对他都不屑一顾,只有好友徐庶、崔州平等好友相信他的才干。人称“卧龙”。他与当时的襄阳名士司马徽、庞德公、黄承彦等有结交。黄承彦曾对诸葛亮说:“闻君择妇;身有丑女,黄头黑色,而才堪相配。(听到你要选妻,我家中有一丑女,头发黄、皮肤黑,但才华可与你相配。)”诸葛亮应许这头亲事,立即迎娶她。当时的人都以此作笑话取乐,乡里甚至作了句谚语:“莫作孔明择妇,正得阿承丑女”
诸葛亮:诸葛亮治国治军的才能,济世爱民、谦虚谨慎的品格为后世各种杰出的历史人物树立了榜样.历代君臣、知识分子、人民群众都从不同的角度称赞他,歌颂他,热爱他.可以说,诸葛亮在历史上的巨大影响已超过了他在三国历史上的政治军事实践.《三国演义》虽然突出了诸葛亮一生性格、品德、功业等的积极方面,但又把它无限夸大,把他描写成智慧的化身、忠贞的代表,并将其神化成了半人半神的超人形象.鲁迅评论说:“状诸葛亮之智而近于妖.”因此,《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不是真实的历史人物,而是历史小说人物.
聪明 狡猾 善于分析
赤壁之战反映了他的能言,冷静,祁山之战表明了他的机智,执着,忠心.
一、不贪权势他位极人臣,却不追求个人权势,不弄权也不为权所努役.以他的才能智慧和崇高威望,拿掉昏聩无能缺德无才的阿斗,自己称王称帝,可以说上合天理,下顺民心.但是,他对后主坚持执君臣之礼,决不摆相父架子.在一系列问题上都是以礼规劝、得后主同意才进行的.
二、不谋私利他只靠俸禄为生,不以权势谋私利.在《诫子书》中,他提出了自己严格的要求,“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他以淡泊宁静的生活态度处世.他对后主说:“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也.”他死时确实如其所言.他择妇摆脱了郎才女貌的陋习,选择了黄承彦的丑女.黄承彦说:“闻君择妇,身有丑女,黄头黑色,而才堪相配.”关于这桩婚事和黄氏的才美,《三国演义》在描述诸葛瞻战死绵竹时曾有简要的介绍,其敬仰之情溢于言表,对这位丑女给予了热情的赞美.
三、严于律己 街亭之役,马谡违节,造成败局,但他主动承担责任:“臣明不知人,恤事多暗,《春秋》责帅,臣职是当.请自贬三等,以督厥咎.”他几次发布鼓励将士直言...
查看更多与“诸葛亮有着再怎样的一生?分析诸葛亮是怎样的一个人”相关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