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_img

如何评价诸葛亮

发布时间:2020-06-04
1 如何评价诸葛亮?诸葛亮真的如艺术作品中一样没有缺点吗
三国
对诸葛亮的评价
评价诸葛亮
诸葛亮的评价

在小说《三国演义》里,诸葛亮设坛祈祷,要风得风,果然大货把曹操的战船烧成灰烬,从而借助上天神功,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他还能预知天相,判断日后有雾,淡定接受周瑜的刁难,勾引曹操上套,顺利诱借十万支箭。

艺术作品中的诸葛亮神机妙算、智慧超群,犹如通晓天意的神灵。如何正确看待诸葛亮?怎么客观评价他?

我们知道,小说戏剧里的诸葛亮的确犹如鲁迅先生所说的,有“状诸葛之智近乎妖”的嫌疑。“舌战群儒”“草船借箭”“借东风”“空城计”等经典故事虽然被人们口口相传,但却是作者虚构出来的东西。

诚然诸葛亮的才能不一般,品行在高处,称得上一代贤臣。但是,他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神灵,没有《三国演义》里描写得那么神奇,他也有自己的短板。

那么,诸葛亮的缺点是什么呢?

如果用辩证的眼光看问题,人没有绝对的优点,也没有绝对的缺点,它们往往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呈现不同的侧面,或者说优缺点有转化的可能。

处事谨慎毫无疑问是诸葛亮的优点,但是他太谨慎,又为人们所诟病。

一方面,谨慎意味着细思、稳妥、冷静,往往是成大事者必备的潜质;而另一方面,谨慎又暗含着猜疑、犹豫、胆小,往往会贻误战机,错失良机。

诸葛亮为人谨慎,处理家国大事,犹如老妇人绣花一般仔细认真,因为他稳扎稳打、步步为营,为蜀汉奠定了根基。但是,由于心思绵密,在魏延魏延提出“子午谷奇谋”后,诸葛亮思前虑后,认为这个建议风险太大。小心谨慎的惯性,让他否定了魏延的策略。

《魏略》中记录了当时魏延对诸葛亮的建议,“今假延精兵五千,负粮五千,直从褒中出,循秦岭而东,当子午而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而公从斜谷来,必足以达。如此,则一举而咸阳以西可定矣。”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魏延的计划具有很大的冒险性。但是,这个奇谋一旦成功,长安归于蜀汉,诸葛亮的北伐大计就会取得阶段性成果。魏延的奇谋很有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味道,既有赌一把的豪气,更有舍我其谁的毅力。面对魏延,一向谨慎的诸葛亮认为此计实施起来难度很大,风险太高,他弃而不用。冒险偷袭成功的战例,在历史上比比皆是。谁也不敢说自己打的全是胜仗。蜀汉灭亡时,邓艾率领士卒们“自阴平道行无人之地七百馀里,凿山通道,造作桥阁”,虽然历尽艰辛,但终于偷渡成功,兵临成都城下。在邓艾偷渡阴平关前,没有人想到这是一条悬崖丛生、峭壁挡道的不归路,正是邓艾的大胆,冒险,魏国将蜀汉灭亡。

因为诸葛亮不予采用,魏延的胎死腹中。如果魏延的子午谷计划能够成功,三国后期的战局或许完全成为另外一种情态。蜀汉后来不得不面对强大的魏国。

诸葛亮式的自信有刚愎自用的痕迹。早在隐居期间,诸葛亮就“每自比於管仲、乐毅”。管仲是齐国成为春秋首霸的关键人物;乐毅是连破齐国七十二城的钢铁侠士。

不自信,无人生;太自信、毁一生。还没有出道的诸葛亮常常把自己看做管仲乐毅,是他自信?是他狂妄?诸葛亮是一个追求完美的人臣,他事必躬亲。任何事情都要亲自过手,是别人没能力,还是不大放心别人...

查看更多
2 历代皇帝是如何评价诸葛亮的?备受推崇,赞美之词不绝如缕
三国
对诸葛亮的评价
评价诸葛亮
诸葛亮的评价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大诗人杜甫的几句诗,生动传神地表达出后人对一代贤相诸葛亮的敬仰与追思之情。在历代大臣中,能像诸葛亮这样,在死后千百年间,一直广受后人推崇的人物,委实是屈指可数。民间百姓提起诸葛亮,无不津津乐道把他视为智慧的化身,和近乎无所不能的“神人”。

即使是高居九重之尊的皇帝,绝大部分人都对诸葛亮也是赞不绝口,对于其才能和德行,都给予充分肯定,把诸葛亮视为人臣典范,希望臣下都以诸葛亮为榜样,做个尽忠职守、德才兼备的完人。皇帝们推崇诸葛亮,别有一番深意。老百姓喜欢诸葛亮,更多的是被他的聪明才智所吸引,而帝王们则是看中了诸葛亮无比的忠诚度,故此才会对他大加褒扬。

很多皇帝都曾对诸葛亮留下过赞美之词。

《三国志》记载,诸葛亮的第一任领导汉昭烈帝刘备,赞扬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认为他比曹魏皇帝厉害十倍。蜀汉第二代皇帝刘禅说过:“神武赫然,威镇八荒”。吴国皇帝孙权说过,诸葛亮“德威远著,翼戴本国,典戎在外。”

司马懿的孙子、晋武帝司马炎也说:“使我得此人以辅,岂有今日之劳!”。唐太宗李世民说过,诸葛亮治理蜀国,“十年不赦而蜀大化”,“非至公能如是乎!”清太祖努尔哈赤说,诸葛亮“斯于臣职为无负耳”。康熙皇帝说:“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人臣者,惟诸葛亮能如此。”一向挑剔苛刻的乾隆,对诸葛亮评价最高,称他是“三代以下第一流人物”。

八个皇帝都对诸葛亮满口称赞,可是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还有一个皇帝却对诸葛亮无比仇视,并且出言不逊,到了痛骂的程度。此人就是魏国皇帝曹叡,曹操之孙,曹丕之子。在曹魏的几任皇帝中,曹叡的表现还算中规中矩。他在任十二年之间,魏国正值多事之秋,但这个年轻人却沉着冷静,挫败了诸葛亮和孙权的几次大举进攻,野心勃勃的司马懿在他手下,也规规矩矩不敢翘尾巴。

他在位期间,正好赶上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曹魏的高峰期,两人是名副其实的死对头。诸葛亮给曹叡没少找麻烦,因此曹叡对诸葛亮没有好感,也属情理之中。曹叡曾经评价过诸葛亮一番,借机发泄对诸葛亮的仇恨情绪,对诸葛亮痛加贬损,有的话几乎成了骂街。不过细细分析一番,曹叡说的话也并非全是空穴来风,而是有根有据,说的还挺在理。

《魏略》的《帝露布天下并班告益州》一文中,记载了魏明帝曹叡对诸葛亮的一番评价。他首先说诸葛亮“弃父母之国,阿残贼之党,神人被毒,恶积身灭”,言辞恶毒纯属骂街。但接下来他开始摆事实讲道理。他的论点主要有两个,一是说诸葛亮专权擅政,“外慕立孤之名,而内贪专擅之实”,“巴蜀将吏士民,诸为亮所劫迫”,言外之意说他大权独揽架空刘禅,成了蜀汉无冕之王。第二点则是指责诸葛亮穷兵黩武,为成全个人功名,而兴师动众挑起战争,“驱略吏民,盗利祁山”,结果搞得老百姓生灵涂炭。

曹叡这两个观点,还真是说到了点子上。《三国志》记载,在刘禅在位期间,“事无巨细咸决于亮...

查看更多
3 如何评价诸葛亮?中国上下五千年找不到第二个
三国
对诸葛亮的评价
评价诸葛亮
诸葛亮的评价

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人物之一。早年诸葛亮跟随其叔父诸葛玄学习,在诸葛玄死后退隐到隆中,和当时的各位名士为友,例如司马徽,颍川石广元,汝南孟公威,庞统等。并且和庞统号称卧龙凤雏,加上司马徽的大力对外宣扬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使得刘备三次不辞劳累才请出了诸葛亮,当时诸葛亮出山才二十七岁。

好在诸葛亮出山后并未埋没卧龙的名号,在博望坡的小试身手便证明了其军事才能十分一流。而后刘备如鱼得水,每天和诸葛亮都在讨论如何定国安邦兴复汉室,甚至连睡觉都在一块彻夜长谈,关羽张飞对此经常吃醋。诸葛亮量身给刘备规划了一条能成霸业的路,一个能平定天下的路。如何评价诸葛亮?

诸葛亮在中国历史的军事方面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最著名的就要数平南蛮和北伐,在古代南蛮属于未经教化之地,都是些蛮夷之人,所以平定很费力气。汉朝也是在名将马援的努力下才平定到了到了交趾。而诸葛亮逮住孟获紧追不舍一直往南追,把孟获擒了七次放了七次终于收服了孟获,平定的疆域也远比马援平定的要大很多,而且收服了南蛮的人心,这一点很重要。

诸葛亮北伐时坚持稳扎稳打,十分小心谨慎,由于粮草不济多次未能成功(并不代表未战胜)。一出空城计把诸葛亮的军事才能演绎到了极致。司马懿以及曹真对战诸葛亮时也只能是固守城池,完全不给诸葛亮正面冲突的机会,就一直耗到诸葛亮粮尽退兵。可以说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在当时完全堪称一流,能赢过诸葛亮的人实在是屈指可数。

木牛流马诸葛亮在中国文化方面也有很多贡献,他的《出师表》《诫子书》流传至今,而他的发明创造实在是令人瞠目结舌,在当时的条件下发明了木牛流马转运粮草,发明了诸葛连弩。虽然说这样的发明到现在已经失传,但是在当时的确对战争做出了巨大贡献。

诸葛亮还可以是辩论家,为了孙刘联盟的合作舌战群儒,完全是一个人单挑一群人而且压着一群人打,完全是碾压的节奏。后来的王朗可能有些不太服气,要把劝降诸葛亮,结果可想而知,当场被诸葛亮说的是满目羞愧无地自容当场气死(历史有待考证),诸葛亮的舌头实在是能杀人。

诸葛亮的忠诚也很值得后来人学习,先是跟随刘备一路逃亡没有怨言,而后为了促成孙刘联盟独自过江当说客,当时自己的亲哥就在东吴,诸葛亮愣是对东吴没有一点想法。而刘备兵败死后,留下一个烂摊子和一个烂泥扶不上墙的阿斗交给了诸葛亮,诸葛亮是欲哭无泪,所有该操心的全部压到了诸葛亮的身上,阿斗就没头没脑的当皇帝,这如果是司马懿的话阿斗不知道死几次了都。然后诸多事情就把诸葛亮身体压垮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到死都没说一句不忠的话,实在是忠心耿耿。

所以说诸葛亮不仅是单独一方面的人才,而是多方面全能型人才,而反观中国上下五千年,能做到这样的人实在是没有第二个,其他人要么是军事才能厉害,要么是文化才能厉害,要么是十分忠心,全都厉害的人数来数去就诸葛亮一个,根本找不到第二个。而且诸葛亮深深地得到了广大百姓的喜欢,他的故事在百姓口中有很多很多版本,...

查看更多
4 毛泽东如何评价诸葛亮?诸葛亮一生原来这么多失误
三国
对诸葛亮的评价
评价诸葛亮
诸葛亮的评价

史上真实的诸葛亮是个卓有建树的政治家,治理蜀国很有一套,但在军事上可圈可点处并不多,远非《三国演义》所渲染的那样用兵如神。《三国演义》在民间影响非常之大,但它是演义,是小说,而非史书,记载三国时期历史的真正史书是《三国志》。鲁迅先生批《三国演义》“状诸葛之多智而似妖”的评语,可谓一针见血。

受《三国演义》之深远影响,民间对诸葛亮奉若神灵,认为诸葛亮是古今第一的军事天才,并纷纷为其最终的失败找来“不得其时”等等借口。军事造诣颇深的毛主席却不这样看,他对诸葛亮的屯田、兵器革新、民族和戎等历史功绩是肯定的,但对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基本持否定态度。这是为什么呢?如何公正地评价诸葛亮?

一是选错将帅。

毛泽东曾说过:“当初诸葛亮留守荆州,刘备调诸葛亮入川,诸葛亮不该留下关羽守荆州。让关羽守荆州是一着错棋呢!关羽骄傲呢!关羽从思想上看不起东吴,不能认真贯彻执行诸葛亮联吴抗曹的战略方针,这就从根本上否定了诸葛亮的战略意图,结果失掉了根据地、丢了荆州,自己也被东吴杀掉了。”

荆州,《三国志》说“北据汉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其战略位置之重要可见一斑。由于诸葛亮用了骄傲且拒不执行联吴抗曹的战略方针的关羽,才有了后来的关羽大意失荆州的悲剧。

荆州失守,孙刘反目,蜀汉的局势便从此无可逆转。错用关羽守荆州,诸葛亮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对蜀汉是毁灭性的打击。连很少评说历史的小平同志也说“诸葛亮用人是讲手段的,但对关羽就非常迁就甚至不讲原则,助长了关羽的骄傲情绪,故后来铸成大错”。

二是不懂关键时刻主帅应亲自临阵调度以策应战事

《资治通鉴·卷七十一·魏纪三》记载:“初,越太守马谡,才器过人,好论军计,诸葛亮深加器异。……及出军祁山,亮不用旧将魏延、吴懿等为先锋,而以谡督诸军在前,与张合战于街亭。谡违亮节度,举措烦扰,舍水上山,不下据城。张合绝其汲道,击,大破之,士卒离散。亮进无所据,乃拔西县千余家还汉中。收谡下狱,杀之。”

毛泽东读此评点道:“初战亮宜自临阵。”认为街亭之战诸葛亮应大军挺进,临阵调度,不应分散兵力、委责于人。又在《魏纪四》就诸葛亮出师木门道杀张合事,作了眉批:失街亭后,每出,亮必在军。他认为,这是诸葛亮接受了教训,所以街亭之败,诸葛亮也是要负重要责任的。

三是军事战略的失误

毛泽东在读苏洵《权书·项籍》中有关评说诸葛亮“弃荆州而就西蜀,吾知其无能为也”一条时,写下了精彩的批语:“其始误于《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其终则关羽、刘备、诸葛三分兵力,安得不败。”历来史家大都对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提出的战略思路赞誉有加,但毛泽东的评价却独树一帜,很有卓见。

毛泽东之所以说诸葛亮“其始误于隆中对”,是因为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提到了“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百姓有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乍一看,荆州、益州两路出击是一个颇有诱惑性的方案。

但毛泽东却...

查看更多
5 如何对诸葛亮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他有哪些优缺点
三国
对诸葛亮的评价
评价诸葛亮
诸葛亮的评价

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 [1] ),字孔明,号卧龙,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人  ,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发明家。

如何对诸葛亮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

优点:1、博学多思。当年躬耕南阳,闭门十年精读经典,因而成为饱学之士;2、找老婆不以外貌为依据。年轻潇洒的诸葛亮,偏找了个其丑无比的黄阿丑。认才学不认相貌,天下男子有几人做得到?3、一个战略理论家,一篇《隆中对》,分析天下大势,非常透彻。4、勇于承担责任,如失街亭后,自贬三级。5、重视科学,,亲自发明木牛流马。6、正确确定和执行少数民族政策,如七擒七纵。

缺点:1、架空刘禅。刘备死后,由于刘禅年幼,由诸葛亮执政。当刘禅长大成人后,诸葛亮理应把大权移交给刘禅。但诸葛亮没有这样干,而是把军政大权进一步控制在自己的手中。更派人监视后主的一举一动。令刘禅敢怒不敢言,刘禅想抢回大权,但满朝都是诸葛亮的亲信,只好信任宦官黄皓,造成千古遗憾。

2、穷兵黩武,祸国殃民。诸葛亮在执政期间,仅为完成“先主之心愿”和他自己的“隆中对”的策略而不顾国力民力,六出祁山。由于力量相差太远,无法收复中原,反而令国家背上一个大包袱,并直接影响他的继承人姜维,令北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3、不挖掘,吸收,培养新人才。刘备死后,诸葛亮不挖掘,吸收,培养新的人才。原来的老后,造成人才青黄不接,“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的可悲局面,驾驶了蜀国的灭亡。

4、压抑,把击原有优秀人才。刘备死后,很多优秀人才得不到重用。如赵云老死赎中。而很多虚有其表的得到重用。

5、处理内部矛盾不恰当。对内部将士之间的矛盾,诸葛亮采用两边安抚的方法。刘备在世时,封关羽,赵云,张飞,马超,黄忠为五虎大将,时关羽不受。诸葛亮让费诗拍关羽的马屁,令关羽更加骄横,为失荆州埋下祸根。对魏延和杨仪的矛盾,同样采用两边安抚的方法,使两人矛盾无法根除,为魏延z反埋下祸根。

6、不敢直言刘备过失,不敢劝阻刘备过错。刘备调诸葛亮入川,授意留关羽守荆州。诸葛亮明知关羽不可当大任而不让赵云代关羽守城,对失荆州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刘备东征东吴,不敢直言利害,也不要求从军,只负责后方建设,导致刘备兵败,死于白帝城。刘备说:“若法正在,安有此败?”可见对诸葛亮失望至极。

7、错误选择继承人。诸葛亮将自己的继承人定为只懂打仗的姜维。费炜等只是过渡人物。造成姜维执政后,不顾人民幸福和国力强弱,强行九伐中原而血本无归,加速蜀国亡国的痛苦局面。

8、不懂处理后事。在五丈原,诸葛亮临终前将大权交给一介书生杨仪,而杨仪与宿将魏延有极大的矛盾。杨仪获大权后剥夺魏延兵权,逼使魏延反乱,无人附和而逃亡,后被马岱追杀,自毁长城。

9、对江东一味退让,令江东得寸进尺,造成部下失和。难道仅为“东和孙权,北拒曹操”的隆中对?

10、任人唯亲。对街亭这样的重地交给刘备临终时一再叮咛要小心的马谡,不起用...

查看更多
6 历史上的诸葛亮是个什么样的人,我们如何评价诸葛亮
如何评价诸葛亮
诸葛亮是个什么样的人

诸葛亮,在我国千百年来,也是家喻户晓的人物。诸葛亮,字孔明,琅邪阳都人。父母早亡,为逃避战乱跟随叔父来到荆州。叔父死后,迁居囊阳城西的隆中。诸葛亮一面读书学习,一面躬耕陇亩,同时常与朋友一起探讨国家兴亡之道。

诸葛亮年轻而有奇志,常以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管仲、乐毅自况。诸葛亮这种耕读,而又近乎隐居的生活并未过多久,就被刘备的“三顾茅庐”给改变了。

公元207年,刘备在诸葛亮的好友、当地名士司马徽的推荐下,带着关羽、张飞往见诸葛亮。第一次不见,第二次还不见,刘备仍不恢心,去第三次。这一次诸葛亮被感动了,出来见了刘备等。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三顾茅庐”的故事。

当时刘备已四十七岁,而诸葛亮才二十七岁。一个四十多岁的人,去问一个二十多岁的人求教,这本身就是值得称赞的。在刘备的感动之下,诸葛亮发表了长篇谈话,史称“隆中对策”。

人们评价诸葛亮,研究诸葛亮的业绩,都是从“三顾茅庐”的隆中对策作为开端的。诸葛亮与刘备见时,双方的对话部很精彩。诸葛亮以自己的独特见解,高屋建瓴,纵论天下大势,给刘备建立霸业统一天下,提出了总的战略思想。

对此,刘备感到新鲜而又实际,连声道好。并且日后刘备的发展,基本上是按照这一战略思想进行的。从此,刘备更加相信诸葛亮,依靠诸葛亮。

公元208年,曹操在统一了北方之后,又挥师南下,进攻荆州,想一举统一全国。这时占据荆州的刘表已死,其子刘琮继位后投降曹操,这使曹操的气焰更高。曹操一方面穷追刘备,一方面下书给孙权,自称有水兵八十万(实际只有二十多万人),要与孙权“会猎于吴”。

曹操的进攻,给刘备、孙权都带来了威胁。为着解除这种威胁,刘备派诸葛亮到东吴,说服孙权联兵抗曹。孙权迫于形势,同意大将周瑜、程普等率军三万与屯军樊口的刘备组成联军,共同抗击曹操。

联军与曹军在赤壁相遇,并在这里发生了一次大战,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赤壁之战”。战争的结果,号称拥兵八十多万的曹操,落得个惨败,很不光彩地逃回北方;孙权仍固守江东;刘备乘战胜之机占领荆州,进而占领益州,这样,三国鼎立的局面就形成了。

赤壁之战的胜利,是诸葛亮在“隆中对策”中提出的策略思想的第一次实践和胜利。赤壁之战后,刘备的大将关羽镇守荆州,继续策马扬威,打得曹军抱头鼠窜,就连曹操也想迁都自保。

就在这时,曹营中有人看出吴蜀之间的矛盾,建议曹操收买孙权,破坏吴蜀联盟,此计果然得逞。孙权因得到曹操一点好处,便派兵袭击关羽,并在麦城(今湖北当阳东南)斩杀了这位风云一时的猛将。刘备为报仇,亲点重兵讨伐孙权,结果又被孙权打得惨败,仓皇西逃,行至白帝城,一病而死。

刘备死后,地方的一些民族首领互相串动,反对蜀汉。为了解除后顾之忧,诸葛亮统帅大兵,进军南中。在南征中,诸葛亮正确地处理了,同一些少数民族头面人物的关系。

在整个南中地区被平定以后,诸葛亮仍用原来的夷帅在那里统治。经过一系列的斗争之后,诸葛亮认为时机成熟了,公元227年...

查看更多
推荐栏目
back_img
功能直达
热门应用
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