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中曹操与刘备都比较有特点,因为他们对比太鲜明,甚至刘备都曾经说过“每与操反,事乃成尔”,而孙家兄弟则显得很平淡,出镜率不太高,于是有人很看不上这两位官二代,尤其是孙权。其实仔分析一下《三国志》中孙家兄弟的表现,我们就发现了他们的过人之处。
孙策为人仗义、宽容大度
一、熟悉《三国演义》的朋友对孙策大战太史慈应该都很熟悉,这件事在历史上确实存在。孙策生擒太史慈之后,亲自给他解开束缚,并说:“子义是青州名士,只是一腔热血没能卖给识货的。我愿意做你的知己,你不用愁自己无用武之地。”在这件事上我们看到了他的洒脱与真诚,对一个曾经要置自己于死地的“敌人”推心置腹,也可谓英雄识英雄了。
二、张昭被孙策任命为长史,北方的士大夫来信大多只夸赞张昭的能力,于是有人以为张昭功高盖主,便进谗言。孙策听后大笑:“管仲相齐,诸侯们只知道齐国有个管仲(一则仲父,二则仲父),而齐桓公最终成就了霸业。现在子布在外有贤名,而能为我用,这不是我莫大的荣誉吗?”老大们最忌讳的就是小弟的名声超过自己,而孙策反而以此为荣,是因为他对属下及自己都充满了信心。
孙权用人不疑、不讳己过
一、刘备伐吴之时,有人认为诸葛瑾必念兄弟之情而暗中勾结蜀国,而孙权则说:“孤与子瑜有生死不易之操,子瑜之不负孤,犹孤之不负子瑜也。”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此之谓也。
二、公元233年三月,孙权不顾张昭的极力反对,固执地派张弥、许晏出使辽东,封公孙渊为燕王。而张、许二人最终被公孙渊所杀。事后孙权向张昭道歉,而张昭理都不理,无奈之下孙权亲自到张昭家里,张昭说自己有病,见都不见。孙权纵火烧张昭大门,想把他吓出来,而张昭则闭门不出。孙权觉得无趣,就把活灭了,后来还是张昭的儿子看不下去,硬拽着张昭出来,孙权深自刻责,然后张昭才原谅了他。这个有趣的故事不禁让人想到袁绍与沮授,相比之下,一胜一败也就不足怪了。
三、陆逊晚年遭人陷害,在愤恨与忧郁下死去,孙权醒悟之后对此事一直耿耿于怀,他曾经对陆逊之子鲁抗说:“之前是我糊涂,听信了谗言,辜负了你爹的一片忠肝义胆,我实在对不起你。”作为一国之君,能够坦然地面对并承认自己的过错,难怪这么多人对他不离不弃,莫失莫忘了。
四、孙权在做事上颇有汉朝皇帝的遗风,比如诏书中经常很谦卑地请求大臣们指出自己的过失。他曾经对大臣说:“我与诸君共事,从小到大、从黑发到白发(自小至长,发有二色),可以说是从头到脚都已经对你们赤诚相见了。吴国的兴败都在于你们,我的对错也在于你们,你们一定要直接地匡正我的过错。”
这几件事在历史上都比较有名,相比于历史上的其他帝王,孙家兄弟也可谓明君了,只是可惜当时英雄辈出,他们常常被隐没在曹刘的光环之下。忘了补充一句,枭雄曹操曾经说过:“生子当如孙仲谋!”
查看更多与“从孙策孙权两个人的优点分析,你觉得这两位中谁更有能力呢?”相关的文章
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三国时期的孙策如果没有挂掉,一直默默无闻不出声的东吴会不会在孙策的带领下暴发一波呢,万一要是运气逆天,说不定还有统一三国的可能也说不定,但是孙策如果依然活着的话,有这个可能吗?毕竟我们都知道东吴在孙权的带领下,一直属于不温不火的局面,哪么他们两个谁适合当东吴的统治者呢?
三国时期的孙坚因为偷偷拿了大汉朝的传国玉玺,于是内心就有点膨胀了,可能对于孙坚的脑子来说,拿到玉玺就有可能让自己的家族成就帝王梦想,其实他也不看看自己几斤几两,所以就被袁术和刘表合谋给解决掉了。
随后江东小霸王孙策上线了,要说这孩子跟他父亲一样都是属于有武力,但是脑容量不太大的一种人,不过唯一的优点就是舍得。自己的父亲孙坚拼了老命才从宫中把这些传国玉玺带回到了自己的家族当中,也正是因为这一块看起来相当诱人的东西葬送了孙坚的性命。
说实话刘表身为汉室宗亲,对于传国玉玺这样的东西可以说是志在必得,这是身为汉朝皇家子弟的骄傲,不容外人亵渎。
而袁术早就有称帝的想法了,这块玉玺他一直都知道在孙坚的手中,可以说已经用了无数的理由让孙坚交出来,但是孙坚就是一个死脑子,不论别人怎么暗示都装作听不懂的样子,无奈之下袁术只好派孙坚去攻打刘表,结果很正常,孙坚果然就挂在了这一波操作上面。
之后袁术就开始了回收玉玺的计划,可是没等这件事实行到位,孙策就带着这块看似无价之宝的坑,送给了袁术,表示自己只想用这块东西换回自己父亲当年所留下来的亲兵,对于袁术来说这都不是事,孙坚以前所留下来的亲兵也不是自己的直属,而且忠心也不在自己身上,孙策想要就给他吧,再说了一块传国玉玺的价值可不是这么几个亲兵就可以相提并论的,可以说袁术认为自己占了大便宜,所以对待孙策这件事上就相当的大度。
可以说在孙策的带领下,孙家的势力开始发展的越来越壮大了,虽说孙策的神勇无比,但是他有一个很大的缺点,就是脑子比较冲动,或者说用鲁莽来形容孙策比较贴合实际一些。
比如收复太史慈的时候,就敢一个人跟对方大战无数回合,如果不是自己的亲兵们赶到,最后还不知道让谁占了便宜,不过也因此收复了太史慈这员虎将。
可是运气这种事并不是一直都在你身上发挥出来奇迹,万一要是哪么运气不太好,很有可能一个不小心就挂掉了,而孙策在历史上就是被刺客给暗杀的,理论上武力值这么强大的一个选手,最后死于刺客的暗杀之中,实在是让英雄蒙羞,说实话这就是孙策作事太过冲动的原因。
当时的许贡已经被孙策压制到了极点,再慢慢的压制一段时间可能就把这些士氏全部收复了,但是孙策却选择了用武力来解决问题,比较遗憾的对方也跟他一个想法,然后双方都成功了,许贡跟孙策相当于同归于尽。
如果当时孙策没有这么冒失,而是听周瑜的话,缓缓的对这些世家进行侵吞,说不定就不会出现被刺客暗杀的事情了。
要说江东这个地方的世家都有一个很大的毛病,就是自大。感觉自己好像站在世界的最中心一样,谁也不谁服,尤其是像孙策这样的外来户,...
查看更多与“孙策如果没有英年早逝,依他的能力会比孙权更好的统治东吴吗?”相关的文章
孙策死的时候,只有二十六岁(虚岁)。之前几年间,孙策征战江东,几乎是百战百胜,无一败绩,几年之间便将江东之地尽数纳入麾下。同时,他还上书朝廷,遣使纳贡。后来,曹操以汉廷的名义任命孙策为讨逆将军,封吴侯。
一切都很好,可就在这样的时候,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四月,孙策在出城打猎时,被仇家门客伏击,终至于不治。
临终之前,孙策将自己的的印信授予了弟弟——时年十九岁的孙权,然后又向孙权说了一番话。这番话,可以算是这个军事集团的创业者,对于后来守成者的政治遗嘱。
“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陈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
孙策对孙权说:率领江东兵士,在两军阵前临机决断,与天下英雄争衡,这种能力你不如我;而至于举贤任能,各尽其能保守江东,我不如你。
这段话,其实有两层意思:
首先 ,孙策在临终前最后一次发挥他超强的识人能力,准确地把握住了两人在能力上的差别。
然后 ,根据两人能力的差别,孙策为孙权制定了江东军事集团日后的执政路线:保守江东。
孙策为什么要跟孙权做这种遗嘱呢?
既是无奈,又是现实。
所谓无奈,是孙策自己的悲哀。当时天下大乱,自己又正当壮年,本来是有问鼎天下的机会的,可谁曾想竟因一时不察,命丧几个小人之手;而几个弟弟,又都没有表现出像自己一样的军事能力。所以孙策在临死之前可能就已经断定,天下一统的事,应该与江东孙氏无缘了。
既然如此,那就要退而求其次了。什么是“其次”呢?那就是解决现实面临的问题:保守江东,着力消化之前的战争成果。
孙策十九岁起兵,到二十六岁去世,不足七年之间便占据了江东。但他的统治,却始终有一个致命缺陷:合法性不足。
当时的江东与中原情况不同。中原有董卓为祸,各路英雄几乎都是打着正义的大旗在抢地盘。但在江东,从扬州刺史刘繇到各地郡守——如许贡、王朗、华歆等,都是之前朝廷任命的官吏。这些人平日素无大恶,却被孙策所驱逐。因此在当地的士民看来,孙策一伙与强盗之间,行事并没有多大区别。如何取得统治的合法性,是江东军事集团绕不过去的坎。
此外,另一个难题在于,江东的开发程度不深。当时,官府的统治只能到达为数不多的几个人口聚集区域,尚有大量未开发的地带依然被山越人所占据。这些人不归王化,不纳编户,动辄作乱,一直是孙氏集团头疼的问题。
这些问题,孙策在世时均已存在。只是孙策军事实力强悍,能通过对内对外战争,压制住这些矛盾。可等到他一死,后继者们没有他的能力,这些问题终究会逐一爆发。
所以,孙策选择了孙权,而且给他指明了接下来江东的核心政策:消除内部矛盾。
而作为守成者,孙权也忠实地践行了集团开创者的临终嘱托,并最终得以称帝。
从表面上看,东吴肇始于孙策,最明显的标志就是核心地带都是孙策打下来的。但是,东吴能真正以鼎立之态称雄于三国,大部分的任务却是在孙权时期完成的。若没有孙权的深耕,孙氏集团对江东的统治,更像是一种军事殖民;直到经过了孙权前后几十年的努...
查看更多与“从下面这些就可以看出孙策孙权,他们两谁能力孰强孰弱了”相关的文章
孙策临死时,对江东群臣说过这样一句说:“若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阵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使各尽力以保江东,我不如卿。卿宜念父兄创业之艰难,善自图之!”又说:“弟才胜儿十倍,足当大任。倘内事不决,可问张昭;外事不决,可问周瑜。恨周瑜不在此,不得面嘱之也!”而后孙权果真励精图治,甚至打败了曹操、刘备这样的枭雄,堪称三国最杰出的的英雄之一。
那么和孙策相比,二人孰优孰劣。
论军事才华,孙策略胜一筹。孙策挑起父亲的重任,当时年龄才十七岁,用玉玺换了袁术的几千兵马。仅用了几年时间,便开拓出会稽、吴郡、丹阳、豫章、庐江、庐陵六郡,招揽了大批人才,为日后东吴开国奠定了根基。小说中更写道:孙策曰:“吾今到此,你如何不降?”刘繇背后一人挺枪出马,乃部将于糜也,与策战不三合,被策生擒过去,拨马回阵。繇将樊能,见捉了于糜。挺枪来赶。那枪刚搠到策后心,策阵上军士大叫:“背后有人暗算!”策回头,忽见樊能马到,乃大喝一声,声如巨雷。樊能惊骇,倒翻身撞下马来,破头而死。策到门旗下,将于糜丢下,已被挟死。一霎时挟死一将,喝死一将:自此人皆呼孙策为“小霸王”。
论政治才干,孙权更胜一筹。孙权善于用人,当时周瑜推荐鲁肃,鲁肃推荐诸葛瑾,权拜之为上宾。瑾劝权勿通袁绍,且顺曹操,然后乘便图之。权依言,乃遣陈震回,以书绝袁绍。却说曹操闻孙策已死,欲起兵下江南。侍御史张纮谏曰:“乘人之丧而伐之,既非义举;若其不克,弃好成仇:不如因而善遇之。”操然其说,乃即奏封孙权为将军,兼领会稽太守;即令张纮为会稽都尉,赍印往江东。孙权大喜,又得张纮回吴,即命与张昭同理政事。张纮又荐一人于孙权:此人姓顾,名雍,字元叹,乃中郎蔡邕之徒;其为人少言语,不饮酒,严厉正大。权以为丞,行太守事。自是孙权威震江东,深得民心。
论个人魅力,孙策胜于孙权。孙权这个人和勾践类似,容貌丑陋,他的方脸大嘴、绿眼睛红胡子的形象算不得英俊,往好了说是“仪表不俗”,至多算个相貌奇特。而孙策是与周瑜齐名的江东著名美男子,还“好笑语”,就是说话幽默有趣。
论个人涵养,孙策远胜孙权。孙策这个人临死时考虑的多是江东利益,为了国家利益,孙策考虑的是大局:随召张昭等诸人,及弟孙权,至卧榻前,嘱付曰:“天下方乱,以吴越之众,三江之固,大可有为。子布等幸善相吾弟。”乃取印绶与孙权曰:“若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阵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使各尽力以保江东,我不如卿。卿宜念父兄创业之艰难,善自图之!”权大哭,拜受印绶。策告母曰:“儿天年已尽,不能奉慈母。今将印绶付弟,望母朝夕训之。父兄旧人,慎勿轻怠。”母哭曰:“恐汝弟年幼,不能任大事,当复如何?”策曰:“弟才胜儿十倍,足当大任。倘内事不决,可问张昭;外事不决,可问周瑜。恨周瑜不在此,不得面嘱之也!”又唤诸弟嘱曰:“吾死之后,汝等并辅仲谋。宗族中敢有生异心者,众共诛之;骨肉为逆,不得入祖坟安葬。”诸弟...
查看更多与“孙策孙权这两个人谁能力更强点?通过比较原来是孙策更胜一筹”相关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