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一种智慧的沉淀,是一代又一代人类智慧的闪耀。而在这其中,司马光的《孙权劝学》以其深邃的人文思考和独特的历史视角,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理解事物本质的独特视角。原文中明晰的逻辑推理、对历史的深入剖析和高尚的人格追求,使这篇文章成为中国古代学者钦佩和学习的对象。
孙权劝学原文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 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语气词,通“耶”)!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lù)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suì多音字)拜蒙母,结友而别。
孙权劝学翻译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我只是让你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务繁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我经常读书,自己觉得获益颇多。”吕蒙于是开始学习。
等到鲁肃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一起谈论议事,鲁肃十分吃惊地说:“你现在军事方面和政治方面的才能和谋略,不再是吴下时没有才学的阿蒙了!”吕蒙说:“与读书的人分别几天,就应当用新的眼光看待,长兄你知晓事情怎么这么晚呢?”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和吕蒙结为好友后分别了。
作者简介
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人,《宋史》,《辞海》等明确记载,世称涑水先生。生于河南省信阳市光山县。北宋史学家、文学家。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有史学巨著《资治通鉴》、《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潜虚》等。
赏析
《孙权劝学》以对话表现人物,语言简洁却传神,运用了侧面共托及对比的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告诫人们学习的重要性。全文对吕蒙这一形象还运用了侧面烘托及对比的手法。话中的"吴下阿蒙"又将吕蒙的过去与现在进行了一个纵向的对比,得出了"变"的结论,而吕蒙之"变"的核心正是"才略"的猛增。
注释
1、初:当初,这里是追述往事的习惯用词。
2、权:指孙权,字仲谋,黄龙元年(公元222年)称王于建业(今江苏南京),国号吴,不久迁都武昌(今湖北鄂城)。229年称帝。
3、谓:告诉,对……说,常与“曰”连用。
4、卿:古代君对臣或长辈对晚辈的爱称。
5、今:现在。
6、涂:同“途”。当涂掌事:当涂,当道,即当权的意思。掌事,掌管政事(异议:当涂:地名)。
7、辞:推托。
8、多务:事务多,杂事多。务,事务。
9、孤...
查看更多以下是好工具范文网编辑为您分享的“孙权劝学课件”。在老师的日常工作中,教案课件也是其中一种重要工作。老师在编写教案课件时不能草率从事,需要不断更新教案以适应学生的学习进步。希望这篇文章能帮助您更好地平衡工作和生活!
1.继续培养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理解积累文言文词汇。
2.培养学生朗读、翻译及合作探究的能力。
3.体味人物语言的情味。
4.体会“开卷有益”的主旨,启发学生不断努力学习。
1.体会“开卷有益”的主旨,启发学生不断努力学习。
(充分利用课前预习提示和课下的注释,同时还要利用手中的工具书,广泛地查阅相关资料。)
a.第一步曲:“读一读”(文言学习三步曲“读一读,悟一悟,背一背”。)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不认识的字查工具书解决,要求:①读准字音。②读好停顿和语气。
2.指名朗读,教师正音,注意停顿和语气。
3.教师范读。
4.全班齐读。
5.小组相互评读。
1.先请四人小组合作讨论,把这篇文言翻译成现代汉语。四人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可先标注疑问,再问教师。(提醒学习方法:调序法、加字法、换字法;文言文翻译三字原则:信、达、雅。)
2.小组推荐发言人解决本文翻译,本小组其他成员适时补充。
3.教师强调特别注意的'几个词语和句子:
①初:当初 但当涉猎:但,只;当,应当;涉猎,粗略地阅读 熟:谁;哪一个 若:比得上 就:从事 论议:讨论评议 吴下阿蒙:当年在吴县的阿蒙,指没有学问。现在多用于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有长进,或地位高升以及从穷苦而变得富有了,都可用此语。
刮目相待:用新的眼光来看待。表示不要用老眼光看待别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③大兄何见事之晚乎:长兄怎么知道这件事这么晚啊!何:怎么,为何。见:认识。
1.《孙权劝学》是一个著名的劝学故事,题目中最关键的词是“劝”,那么孙权是如何劝得呢?请同学们选读文中相关的语句。同位互读,看你们能否体味出孙权劝的口吻、神态及心理呢?并相互说说。
3.劝学的结果如何呢?从文中哪些句子可以看出?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呢?那么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
4.吕蒙学有所成,他自己高不高兴?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5.吕蒙听从劝告就学,从“吴下阿蒙”到“刮目相待”,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6.请同学们自由表演朗读课文(读出人物对话的语气,揣摩想象人物的神态和心理。之后,我们将分角色朗读课文,要做到声情并茂。)
7.分角色表情朗读。
8.从本文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c.最后一步曲:背一背(请同学们在背的过程中,进一步品味文意,理解人物形象,一定要做到理解性背诵,切忌死记硬背。)
教学设想:
本文节选自《资治通鉴》,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根据新课程标准让学生能“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
查看更多我们读书的目的,本质上是为了扩展自己的知识,同时也是为了改进自己的思维方式。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写一篇读后感,其中包含个人的感触和体悟。栏目小编特意为您整理了关于“孙权劝学读后感”的详细介绍,希望这篇文章能够引发您对某个问题的更深入思考!
《孙权劝学》这篇文章讲的是吴王孙权劝其大将吕蒙学习的故事,读了这篇文章,我从中受到了不少启发。
首先我认识到人不学习是不行的。大家都知道狼孩的故事,一个从小被狼养大的孩子,自然没有学习的机会,甚至连一点人类的基本技能都没有学会,她17岁时的智商才是我们正常人3岁的智商。我又想起小鹰学飞的故事,当小鹰羽翼丰满的时候,老鹰就会叼上小鹰狠心地从悬崖上摔下去,因为老鹰知道,搏击万里长空,必须从一点一滴的学飞开始。当前,我们面临的是飞速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我们只有不断地学习,更新知识,淘汰旧的羽毛,而代之以新的羽毛,才能在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不被淘汰,也才能为社会,为人类做出更大的贡献。
其次,我认识到只要肯学,就能挤出时间,就会学有所获,学有所成。当孙权劝吕蒙学习时,吕蒙说自己军务繁忙,没有时间学习。吕蒙作为吴国的大将军,忙是肯定的。可贵的是他最终听从了孙权的劝说,开始挤时间学习,并大有收获。不久后,鲁肃经过浔阳,与他相聚,听了吕蒙的谈吐,大为惊讶,认为吕蒙已经不是昔日的吕蒙了,真是士别三日,令人刮目相看。我想到了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诗句,我明白了知识就是财富,知识就是力量的道理。我又想到了一个故事:一位巴格达商人走在山路上,突然,有个陌生的声音对他说:捡几块石头吧,明天,你会既高兴又懊悔。商人于是捡了几块石头,继续赶路。天亮了,他掏出石头,它们全变成了宝石!商人无比高兴,可是,过一会儿,他又很懊悔,捡得太少了。我们的学习难道不也是这样吗?今天学的东西,看起来是那样的平平淡淡,甚至枯燥无味,但也许有一天你会发现,原来他们是那样的弥足珍贵。我感到学习是一个大浪淘沙的过程,是一个化平淡为神奇的过程,更是一个不断积累财富和过程。
吕蒙是东吴的大将,武功学得出神入化,武艺超群,唯一的缺点就是对学习不感兴趣,这让孙权十分担心,怕他掌管不了国家大事,于是准备上门去劝劝吕蒙学习。
吕蒙正在他家门前练习武功,一看到孙权找他,别人一个箭步窜到了孙权面前,以为又有什么好事要与他一同分享,笑嘻嘻地让孙权坐下说道:“什么风把一国之君给吹来了?”孙权边摆弄着胡子,边语重心长地说:“吕蒙,你的武功确实厉害,但你现在管理着朝廷大事,不学习,读书,认字怎么行呢?”吕蒙听了不太愿意,便不当回事儿的说:“军队里面的事情太多了,顾不上学习呀!”孙权听了很不高兴,强压着火气说:“你再忙能比我忙吗?我掌管着国家,但每天也都在学习呀,我经常读书,觉得收获特别多。”说完安静了片刻,接着他又说:“读书,要读好书,能让你的视野变得比...
查看更多陆逊(183年-245年3月19日),本名陆议,字伯言,一说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一说吴郡吴县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区)人。三国时期吴国政治家、军事家。建安八年(203年)入孙权幕府,历任海昌屯田都尉、定威校尉、帐下右部督。因受孙权赏识得以发挥卓越的军事才能,地位渐至隆崇。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陆逊参与袭取荆州。蜀章武二年(222年),孙权以陆逊为大都督,在夷陵之战中火烧连营击败刘备。吴黄武七年(228年),陆逊取得石亭之战的胜利。黄龙元年(229年),孙权称帝后,以陆逊为上大将军、辅佐太子孙登并掌管陪都武昌事宜。赤乌七年(244年)拜为丞相、荆州牧、右都护、总领三公事务,领武昌事。
在《三国演义》"火烧连营"的故事中,有一个叫陆逊的,因为火烧了刘备八百里连营,所以成了众所周知的名人。其实,他是东吴开创基业以来继周瑜、鲁肃、吕蒙之后的又一著名将领,在刘备为报关公之仇御驾亲征的关键时刻,被孙权拜为大都督,帅军五万抵御刘备大军。"书生拜大将"遭到东吴老臣张昭、顾雍以及前敌将领韩当、周泰等人的反对,原因是"陆逊年幼望轻,恐诸公不服"(顾雍语),"年幼望轻"是陆逊留给世人的印象。
陆逊,三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他是江东四大家族之一,年仅十二岁便承担起一家之主的责任。他本是一介温文尔雅的书生,后参与到孙权聘请名士的活动中,成为了孙权的幕僚,从此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他足智多谋,夷陵一战让他一举成名,成为后来魏,蜀两国所忌惮的大将军,战功赫赫。
都说生子当如孙仲谋,这句话简直到了老少皆知的地步,孙权的确出色,毕竟他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但凡是通过了他的测试,他都能给予其全身心信任,让人家放开手脚做事。很幸运的是,陆逊就是其中一员。
但是陆逊这个身份是孙权比较忌讳的。首先孙权把孙策的女儿嫁给陆逊,是希望陆逊像周瑜一样支持他,因为当时孙权自己没有女儿,但是所有人都知道,孙权这种借花献佛的手法是很臭的,陆家和孙家的仇恨是化解了,但是因为陆逊不是孙权的女婿,孙权到最后还是会猜忌陆逊。
后来陆逊很多次被孙权排挤,他们之间发生的矛盾也特别的多,他常常被孙权骂。而晚年的孙权对下属的猜忌很重,甚至单独设置秘密警察来监督下属的言行。在这样的情况下面,时间一久陆逊就很郁闷,然后就成为了一种疾病,所以很年轻就已经去世了。
后来江东很多家族慢慢的衰弱了,陆逊成为最厉害的一个势力,可以说东吴的军事政治都集中在他这一块,如果孙权和陆逊两个人想法比较一样的话还挺好,但是如果出现了矛盾,很多人就可能都支持陆逊了。
与“被孙权排挤的陆逊怎么死的?孙权和陆逊之间有什么仇”相关的文章
孙权逼死陆逊是因为陆逊参与到了“南鲁党争”之中,公开站在太子孙和这一边,引起朝堂分裂,惹恼了孙权。
孙权有7个儿子,他称帝后任命长子孙登为太子,不过孙登在241年就去世了。由于孙权当时没有立皇后,所以没有嫡子这一说,其他儿子都有继位的可能性。
正常来讲,没有嫡子当立长。孙登去世前也请求孙权立老三孙和为太子(老二孙虑早于孙登去世),孙权于是立孙和为太子。
不过孙权却对老四孙霸也宠爱有佳,不仅赐封孙霸为鲁王,在礼仪上和太子也没有差别。孙霸便开始觊觎太子之位,和太子孙和斗争,朝臣分为两派,相互攻击,大有分裂之势。
陆逊身为丞相不好表态,于是保持中立。而孙权也对此不闻不问,放任事态发展。
不久太子孙和因受到鲁王党羽陷害而被孙权冷落,其生母王氏被逼死。孙权有了废太子之心,便私下和鲁王党羽杨竺商议,杨竺建议册立鲁王孙霸为太子。
凑巧的是孙权和杨竺密谈时,太子的心腹就藏在屋内,听的真真切切,并把内容告知孙和。太子没有办法,于是请求心腹陆胤让陆逊出面解决此事。陆逊得知孙权要废长立幼,自己不能再继续中立下去了。于是他上书孙权,为孙和说话。
孙权很纳闷,这件事只有他和杨竺知道,这陆逊是从哪得到的消息?而陆逊又公开为太子求情,这意味着朝堂正式分裂为两派。
孙权大怒,彻查泄密之事,最终杨竺被处死,陆胤被下狱。为警告陆逊,孙权便派人多次到府上责骂陆逊,陆逊贵为东吴丞相,哪能受到此等侮辱?最终于245年忧愤而死,终年63岁。
陆逊之死看起来是因为参与“南鲁党争”,不过这只是表面现象,实际上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因为陆逊是江东士族的代表人物,和孙权是两路人,孙权心里一直在提防陆逊。
我们都知道蜀汉是一个外来政权,其实东吴也一样。虽然东吴的统治中心在江东,但实权却掌握在淮泗集团手里,江东士族则是东吴的重点打压对象。
孙策平定江东时,依靠的就是淮泗集团(周瑜、鲁肃、张昭、张纮、诸葛瑾、步骘、周泰、蒋钦等人),并对江东士族进行了血腥残酷的镇压。陆逊一族在陆康的带领下死守庐江两年,宗族死伤过半,城破之后陆氏一族又遭到孙策的镇压。
所以陆氏和孙吴有一段血海深仇。
孙策因为杀伐过重被刺杀身亡,孙权接班后为稳定局面立即和江东士族缓和关系,于是启用陆康之子陆绩。再加上自己没有亲信,于是征召年龄相仿的陆逊担任自己幕僚,将其视为心腹培养,并把孙策的女儿嫁给了陆逊。
陆逊虽然心有不甘,但总得向现实低头,便和孙权合作。陆逊能文能武,很快成为孙权身边的得力干将,在219年接替吕蒙成为大都督。夷陵之战时,孙权又让陆逊统帅三军,奠定了陆逊在东吴军队中的地位。
孙权称帝后,封陆逊为上大将军,位在三公之上,并坐镇武昌辅佐太子孙登,掌控东吴军国大事。244年丞相顾雍死后,陆逊继任丞相,出将入相,东吴仅此一人。
当然孙权如此重用陆逊一方面是因为陆逊确实有才华,更重要的是要给江东士族做个样子,拉拢他们为自己效忠。
不过淮泗集团对陆逊为首的江东士族掌握军政大权非常不...
查看更多与“陆逊之死的深层次原因你知道吗?原来孙权是故意拉拢陆逊”相关的文章
陆逊(183年-245年3月19日),本名陆议,字伯言,一说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一说吴郡吴县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区)人。三国时期吴国政治家、军事家。
建安八年(203年)入孙权幕府,历任海昌屯田都尉、定威校尉、帐下右部督。因受孙权赏识得以发挥卓越的军事才能,地位渐至隆崇。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陆逊参与袭取荆州。蜀章武二年(222年),孙权以陆逊为大都督,在夷陵之战中火烧连营击败刘备。吴黄武七年(228年),陆逊取得石亭之战的胜利。黄龙元年(229年),孙权称帝后,以陆逊为上大将军、辅佐太子孙登并掌管陪都武昌事宜。赤乌七年(244年)拜为丞相、荆州牧、右都护、总领三公事务,领武昌事。
陆逊作为江东四英将之一曾因火烧刘备七百里连营而声名远扬,孙权认为陆逊有超世之功、文武之才,对陆逊是推崇备至,所以陆逊才得以出将入相,然而在陆逊在人生最辉煌的时候却突然被孙权逼死,孙权为什么要逼死他一手栽培起来的陆逊呢?
陆逊是跟随孙权时间较久、功劳很大的大臣,孙权早时把孙策之女嫁给了陆逊。吕蒙死后,陆逊成为抗拒魏、蜀二国的主要支柱。但孙权对陆逊的重用,主要在军事方面,始终没有交给陆逊军政大权。
赤乌七年(244年)正月,孙权攫拔陆逊代顾雍为丞相。孙权发布诏书,称赞陆逊天资过人,德行卓著,匡扶国事,消弭战乱,是姜尚、管仲、尹伊那样的大才。陆逊是个天赋极高的军事家,但也显露出诸多当政治家的必备素质。他被孙权任为丞相,也是水到渠成、顺理成章之事。
但是晚年的孙权性情暴戾猜忌嗜杀,而早年能对孙权猎虎、酗酒、一意孤行等不当行为进行劝阻的张昭、顾雍、诸葛瑾等大臣们早已逝世,这导致孙权对内疯狂杀人时更加肆无忌惮。
再加上为了报复江东豪族们的弑兄之举,为了摆脱江东豪族们对北伐的束缚阻挠,为了防止江东豪族们对子孙的出卖胁迫,孙权对江东豪族们进行了长期的打压和迫害。而陆逊又是这些豪族的当时代表人物,又加上掌握着整个东吴的军政大权,因此备受孙权猜忌。
后来陆逊当上丞相不过短短一年,就因为卷入王储的废立一事屡遭孙权猜忌与打击,后郁愤而死。陆逊之死,并不是因为他有谋反之心,而是因为他卷入了孙和与孙霸的储位之争,他虽没有谋反之可能,但却有在孙和、孙霸兄弟阋墙后渔翁得利专权独断的可能,而只要有这种可能在,东吴的世家大族们就有凌驾皇族孙氏继而改朝换代的可能。因此陆逊不死不行。
与“东吴顶梁柱陆逊怎么死的?孙权为什么容不下功臣陆逊”相关的文章
鲁肃,可能很多人都以为他是三国时期东吴“四大都督”之一,但其实并非如此,正史中记载的东吴大都督仅有陆逊一个人,鲁肃并没有担任过这一官职。也可能有人认为,鲁肃胆小怕事,不过这都是在《三国演义》里面的形象,真实的鲁肃如果胆小,又怎么会被孙权看重?更何况他还是一位杰出的外交家。那么,真实的鲁肃是一个怎样的人?
对于鲁肃是一个胆小怕事人的印象,多数都应该是来源于《三国演义》,老实人,而且看不惯周瑜几次陷害诸葛亮,总是出手帮助这个日后把周瑜给“气死”的卧龙诸葛亮,在黑了一把周瑜的同时,也让让人对鲁肃产生了很多好感,忠厚老实。但这毕竟也是艺术形象,经过作者的加工,那么真实的鲁肃是一个怎样的人?
鲁肃原本出身士族家庭,相貌魁伟,性格也不是“老实”,而是“豪爽”。鲁肃喜好读书,爱骑射,曾经帮助过周瑜,赠送粮食,因此两个人结为好友,希望能够共同为乱世做些事情。
鲁肃是一个很优秀的战略家,他投奔孙权的时候,向孙权提出了江东日后的发展规划,孙权十分欣赏,尤其在赤壁之战中,鲁肃也是功不可没。当时曹操南下,号称雄狮百万,虽然人数并没有这么多,但是气势上面确实是非常有震慑力。知道这个情况之后,孙权的很多部下都主张投降,认为从人数上面,东吴怎么样都是没有胜算的,不如直接投降,以免灾祸降临。
但是,周瑜和鲁肃却是非常坚决的主战派,经过很严密的布局之后,孙吴联盟取得了一次重大的胜利,曹操退回北方,三足鼎立之势形成,鲁肃也因此被任命为赞军校尉。周瑜英年早逝之后,孙权采纳了周瑜生前的建议,令鲁肃代周瑜职务领兵四千人,因为鲁肃治军有方,军队很快发展到万余人。
从上面来看,我们可以知道,鲁肃绝不是演义小说里面表现出来的一个老实本分得近乎愚笨。相反,鲁肃作为外交家,言辞肯定是很厉害的,与人的交流之中尤其是与孙权,他能够把对于江东的规划对孙权表示出来,让孙权对他十分看重,经常找他一边喝酒,一边商议国策。
“单刀赴会”,因为鲁肃与关羽统兵的地点属于临界,疆土交错,经常发生各种摩擦,鲁肃总是顾全大局,以友好的态度安抚两方。因为荆州的问题,刘备和孙权相互出兵,鲁肃邀请关羽见面,兵马都安排在百步之外,将军们各自单刀赴会。鲁肃的部下曾经劝过鲁肃,这样太过危险,但是鲁肃坚持这样做,他认为,事情必须要说清楚。
217年,四十六岁的鲁肃病逝,孙权为他举办丧事,连诸葛亮也为他举哀,可能多少都有些“英雄相惜”的意思吧,虽然身处不同的阵营,但是这也并不妨碍有能力的人之间的相互欣赏,这样的鲁肃,才是一个真实的鲁肃。
查看更多与“鲁肃的性格特点你知道吗?孙权对他十分看重是有原因的”相关的文章
鲁肃,中国东汉末年东吴著名军事统帅。体貌魁伟,性格豪爽,喜读书、好骑射。仗义疏财,忧国忧民。鲁肃(172年~217年),字子敬,临淮东城(今安徽省定远县永康)人。东汉建宁五年(172年)出生于一士族家庭;幼年丧父,由祖母抚养长大。他眼见朝廷昏庸,官吏腐败,社会动荡,常召集乡里青少年练兵习武。赤壁大战后,鲁肃被任命为赞军校尉。他曾为孙权提出鼎足江东的战略规划,因此得到孙权的赏识周瑜逝世后,孙权采纳周瑜生前建议,令鲁肃代周瑜职务领兵4000人守陆口,因鲁肃治军有方,军队很快发展到万余人。孙权根据当时政治军事形势需要,又任命鲁肃为汉昌太守,授偏将军;鲁肃随从孙权破皖城后,又被授为横江将军。
鲁肃是继周瑜之后吴国最重要的名臣名将,建安二十二年鲁肃病逝,年仅46岁。孙权亲自为鲁肃发丧,诸葛亮亦为其发哀。
鲁肃为临淮郡东城县人,《史记》“东城”下的古注《集解》《汉书音义》曰“县名,属临淮。”《正义》《括地志》云“东城县故城在濠州定远县东南五十里。《地理志》云东城县属九江郡。”从这里看出,东城是县,它的故城在定远县东南五十里。其实,这个“故城”就是东城县的城堡,县治所在地,说通俗一点,就是东城县县府所在地。作为词语,东城有两个意思其一,东城县;其二,东城县的县城。
湖南省岳阳市墓址
鲁肃于公元217年卒于岳阳,岳阳是鲁肃生前镇守的城池,岳阳楼最早即是鲁肃的阅兵台,岳阳鲁肃墓位于岳阳市岳阳楼以东约500米处。坟堆耸立如丘,高8米,直径32米,占地面积为800平方米,周围砌有石栏杆。显得肃穆庄重,使人肃然起敬。
公元215年,鲁肃率重兵屯守巴丘(岳阳)。公元217年因病卒于任上,年仅46岁。鲁肃在陆口和巴丘的六、七年间,始终维护孙刘联盟,迫使曹军不敢南征,充分显示了他的军事才能和聪明才智。因此晋人陈寿在《三国志·吴志》中称赞鲁肃任职荆州时“威恩大行”。岳阳这一带自古尊他为“贤人”,岳阳旧祀六贤,其中一个便是祀的鲁肃;岳州人修了鲁肃墓,建了鲁肃将军庙(已毁),崇拜至深。
清朝同治和光绪年间的《巴陵县志》均有鲁肃墓的记载。光绪十五年(公元1889年),巴陵知县周至德对墓陵进行过一次修葺。1915年,北洋军阀曹锟来岳阳时,又修整了一次,重刻了墓铭。墓碑两侧的石柱上刻着一副对联“扶帝烛曹奸,所见在荀彧上;侍吴亲汉胄,此心与武侯同。”墓顶上有一小亭,亭中坚一石碑,碑上刻着曹锟撰写的铭文“距今1698年,汉建安二十二年,东吴水上将军鲁肃卒于斯,巴陵人思其德而葬之于斯。余在岳阳,过其冢下,想见其为人,为之徘徊留连不去。旧冢有亭,亵不容人,余从而修葺之,而为之铭曰公德于斯,卒于斯,而葬之于斯。呜呼,公足以千古!”这就是四十年前人们所见到的鲁肃陵墓。后来亭毁碑失,只存墓垄。1984年,岳阳市按原貌进行重修。1956年被列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湖北省武汉市鲁肃墓
武汉汉阳龟山古称大别山,後因纪念鲁肃改为鲁山,...
查看更多与“三国鲁肃之死:孙权亲自发丧,死后有三处墓址”相关的文章
公元219年,关羽率领荆州将士一路北上,就此打通了到襄樊的水路,并率军围攻了襄樊两城,当时关羽主攻樊城,樊城守将曹仁无法击退关羽,还随时有破城的危机,因此他只能向曹操求助,然而曹操派来的将士于禁因为不熟悉荆襄的天文地理,导致被暴涨的汉水淹没,就此被关羽击败,曹魏的三万精锐也在于禁的投降下全部成为了蜀汉的阶下囚。只可惜在此之后,孙权单方面背叛与蜀汉的盟约,他派出吕蒙白衣渡江,就此夺得江陵与公安,并在趁机设下包围圈,就此生擒关羽,并将其枭首,在关羽兵败身死的同时,蜀汉占据的部分荆州也彻底沦陷。
在《三国演义》中,关羽虽然去世,但他的英魂尚在,当他的头颅被送往曹魏时,曹操被这颗头颅吓倒,而当他的尸首在东吴时,他又怒斥了孙权,并将吕蒙活活吓死,不过在历史上,吕蒙虽然死在公元220年,也就是在白衣渡江之后不久,但他并不是被关羽吓死的,史书上记载他是病死的。
只不过吕蒙在立下大功之后不久就暴病身亡,与当年赢下赤壁之战与南郡之战的周瑜一样短命,因此有人认为,吕蒙的死,或许与孙权有很大关系,那这究竟是不是真的呢?
事实上,孙权对吕蒙是真心实意的好的,当年孙权继位时,吕蒙在众多青年才俊中出类拔萃,被孙权一眼看中,成为后来的主要培养对象,在此之后就一直被委以重任,悉心栽培,可谓孙权心中东吴的未来与希望,在夺取荆州的过程中,吕蒙的表现可以说是超出算的语气了,这绝对是东吴的高光时刻之一,但这样一位才华横溢的将士就此病逝,这对于一个一直悉心培养,并希望他成才的孙权而言也是难以接受的事情。
而且不仅仅只是吕蒙,当时孙皎,蒋钦这两个东吴当时能独当一面的大将是在219到220年这一两年内,参与了荆州战役之后回来病死,因此他们很大可能是死于同一场瘟疫,而这场瘟疫本就有记载,在《孙权传》中,曾提及在夺得荆州后的当年就有了一场大瘟疫,因此孙权还免去了荆州百姓的租税,因此吕蒙的死,或许与周瑜一样,确实是病死的。
如果孙权敢这么明目张胆的杀有功之臣,江东的本土士族早就不会跟着孙权这样干了,因此吕蒙的死,与孙权没有太大的关系。
与“有人认为吕蒙之死罪在孙权,孙权真的杀有功之臣吕蒙吗?”相关的文章
《三国演义》第七十七回中,东吴名将吕蒙白衣渡江,擒杀关羽,夺下了荆州。当东吴众人正在庆功之时,吕蒙“忽然掷杯于地,一手揪住孙权,厉声大骂曰:‘碧眼小儿!紫髯鼠辈!还识我否?’众将大惊,急救时,蒙推倒孙权,大步前进,坐于孙权位上,两眉倒竖,双眼圆睁,大喝曰:‘我自破黄巾以来,纵横天下三十余年,令被汝一旦以奸计图我,我生不能咪汝之肉,死当追吕贼之魂!我乃汉寿亭侯关云长也。’权大惊,慌忙率大小将士,皆下拜。只见吕蒙倒于地上,七窍流血而列。”
也就是说,《三国演义》中,吕蒙以奸图害死关羽,关羽死后便能过显灵的方式,取起了吕蒙的性命,为自己报了仇。当然了,如今是一个科学的社会,研读历史的人,对这样的说法,是嗤之以鼻的,但是据《三国志》等史料记载,吕蒙的确在关羽被杀后不久,但丢了性命,终年不过四十二岁。那么,在真实历史上,吕蒙为什么在擒杀关羽之后不久,便去世了呢?
对于此事,很多人相信影视剧中的说法,认为吕蒙是被孙权毒杀的,原因自然是因为吕蒙功劳太大,可能会对孙权在江东的统治造成威胁。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真相或许没那么简单,小编认为答案是否定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吕蒙早已病重
抛开其他不谈,吕蒙早在这一战之前,便患上了重病,是不争的事实。《三国志》记载,战前吕蒙曾给孙权上疏,提到“蒙常有病,乞分士众还建业,以治疾为名”,虽然他当时的病情,不至于真的要回到后方疗养,仅是一个借口,但是他患病在身,却是事实。而谋划一场战争,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在数月的辛劳之后,吕蒙的病情越来越严重,于是他回去复命的时候,孙权正打算重赏他,结果“封爵未下,会蒙疾发”,由此可见,吕蒙最终的确是病逝的,孙权根本没有出手的必要。
二、吕蒙病后孙权的态度
熟读《三国志》,我们不难发现,孙权是一个非常爱护手下大将的人,例如周泰不能服众时,他亲自去为周泰撑腰;凌统重伤时,他亲自为其涂药;陈武阵亡之后,他亲自安排下葬之事,等等。而吕蒙病重的时候,孙权的表现同样非常悲切,为了探望吕蒙,又怕吕蒙伤神,特意命人“穿壁瞻之”,甚至为了给吕蒙祈福,特意大赦,甚至请道士为吕蒙请命,如果他真的想除掉吕蒙,根本不必这般惺惺作态。
三、孙权没有下手的理由
除此之外,孙权没有对吕蒙下手的理由。孙权未及弱冠,便坐镇江东,既害怕孙策旧部支持孙策一脉,抢回江东之主的地位,又要避免自己被江东大族钳制,还要与刘备、曹操等势力争霸天下,他不可能事必躬亲,需要有自己的势力,而吕蒙则是他亲手提拔起来的名将之一,毕竟孙权劝学,使吕蒙非复吴下阿蒙,早已被传为了一段佳话。试想,在内忧外患,前途并不明朗,而且吕蒙对自己忠心耿耿的情况下,孙权会因为无端的猜忌,而自断臂膀吗?这样的选择题,只要有智商的人,大约都会做吧?
诚然,汉末三国那个荡气回肠的时代,也有很多见不得人的事情,处处充满了勾心斗角,但是吕蒙在擒杀关羽之后不久便离世,是因为“狡兔死而走狗烹”,却是无...
查看更多与“吕蒙之死和孙权无关,看看吕蒙病后孙权的态度就知道了”相关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