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古籍中,知名度最高的莫过于《三国演义》,村头巷尾,但凡有说书人的地方,三国人物都在人们的心头飞窜。
其实《三国演义》中,大多讲的都是王侯将相的故事,但其中也有一些乱世红颜,但她们的命运都不怎么好,尤其是在众多诗词中提到的大小二乔,更是凄惨薄命。
大小二乔均以美貌出名,但这份美貌招来的不过是一场英雄妾的命运,孙策和周瑜在一次战事中顺带就把他们纳为妾了,至于对二人的重视,从孙策的一句话就可以看出,孙策那句话的意思就是说,乔公能够把女儿嫁给他们,是非常幸运的。孙策是一世英雄没有错,但对老丈人的轻慢也在言语之中。对大乔的尊重程度也可想而知了。
不知道大乔是否对这场婚姻满意,但满不满意也就一年多,而且还离多聚少,不过好歹也有了一个孩子,再寂寞也能将就吧。
一年过去,孙策被人暗算,受伤之后,医药无效,大乔尽心伺候,终换得孙策一命归西。死前嘱托其辅佐孙权,养大孩子。
三国的女子,鲜有政治才能,除了貂蝉有离间之能,也是一点美人心机而已,大乔的政治才能三国从没提及,辅佐孙权,实为托词,只是因为自己孩子还小,不能稳定局势,想着现在让位于孙权,以后江东大局已定,或可在周瑜等老部将的影响下让儿子孙绍即位,要知道,封建社会是很讲忠义的,毕竟自己这一脉才是正统。
要大乔不要改嫁,一可以让孙权一直记着自己的让位之情,增加孙绍的存在感,另外也可在一定程度上牵住周瑜,毕竟大乔的妹妹小乔是嫁给周瑜的。
在死亡面前,这是孙策唯一能为自己儿子做的事情,至于大乔是否会青春寂寞,不在他的考虑之内。
要知道,在三国时代,对女子的束缚远没有后来那么严,根本就没有为丈夫守节的概念,寡妇再嫁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
但孙策的这种安排,彻底断绝了大乔的再嫁可能。
但孙策没有想到的是,孙权地位稳固之后,就把寡嫂与侄子安排到了远离国都的地方居住,那些老部将连孙绍的面都见不着,孙权的这种做法,可谓是凉薄至极,令世人很不齿。而且,周瑜也于十年之后也去世了。
他那个被给予厚望的儿子,也是一生平平,根本就没有和孙权争夺天下的实力。
白白枉费了一代红颜的青春韶华。
相比大乔而言,小乔应该是幸福的,因为孙策固然有帝王才略,周瑜却于英武之外别具才情,并且颜值爆棚,是当时东吴女子心中的大众情人,小乔嫁给他,至少虚荣心是满足了的,而且她和周瑜毕竟有十年婚龄,虽然短暂,但较之大乔,已算幸运。
周瑜死后,小乔也是抚育周瑜的三个孩子长大,传说那三个孩子都不是小乔的,而他不嫁的原因,应该和大乔受到逼迫不同,大概有曾经沧海难为水的味道,毕竟能和周瑜一拼的男子,实在少有。
大小乔这一对三国时代艳丽的姐妹花,虽然嫁给了当时的豪杰,却都是青春守寡,红颜寂寞。只是她们守寡的心境应该两样吧。
600多年后,唐朝著名诗人来到赤壁古战场,落木萧萧、大江东去,杜牧睹物思人赋诗一首: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如果不是趁东风之便,火烧曹操大军,美貌的大...
查看更多与“孙权的长兄孙策是因为什么去世的?身为他的老婆,大乔又飘向了何方”相关的文章
弱冠之年继承父兄之位,最终建立割据一方的东吴大帝孙权可谓是三国时期群雄之间的佼佼者。他凭借江东祖地,联合刘备集团发动赤壁之战,致使三分天下的局面正式出现。他大力开放江南地区,鼓励发展生产,为江南地区的经济繁荣做出巨大贡献。然而对于嫂子大乔,孙权当初是如何对待的?其兄孙策逝世时才26岁,留下年仅20岁的夫人大乔。大乔倾国之姿,举世皆知,她的后半生又是如何呢?
江东守将孙坚逝世后,便将其位传给长子孙策。孙策英明神武,颇有开疆拓土之才,继承父位不久,便和麾下大将周瑜一同率兵攻破了皖城,俘虏了三万余人。其中就有在中华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两位美人——大乔和小乔。“自古英雄难过美人关”,俘虏到如此倾国之姿的美人,孙策第一时间就将小乔送予自己的好兄弟周瑜,而自己则将大乔留下来做妾室。实际上,二乔对这两位盖世英雄早已仰慕不已,也十分愿意同他们结为连理。如此一来,孙策和周瑜二人的兄弟情义越发深厚,二乔也有了良好的归宿。可惜孙策喜欢南征北战,开拓霸业,与大乔缠绵未久,便将她送到吴郡,自己继续去征战,大乔就一直过的是聚少离多的生活,她十分渴望丈夫能够安心在家。
可事不如人愿,孙策在一次打猎途中,遭人暗杀,脸部中箭,情况十分危急。在众将士的护卫下,孙策回到江都,便将麾下重臣以及弟弟孙权悉数叫到榻前。向他们宣布了江都之主位置由孙权继承的命令,没过几天,孙策便慨然离世。而此时的大乔年不过20,和孙策在一起也没多少光景。孙权是如何安排这位长嫂的呢?历史上关于大小乔的资料也十分稀少,孙策去世后,关于大乔的记载更是戛然而止,所以大乔最终究竟如何了?我们不乏也以下几种设想。
第一,大乔为丈夫孙策殉情陪葬。自己仰慕亲近的丈夫逝世后,大乔一定是悲伤过度的。在当时社会伦理以及传统观念的影响下,大乔很有可能为丈夫殉情。毕竟,史书中从未留下孙策和大乔育有孩子的记载,没有诞下子嗣的大乔也很有可能陪葬于丈夫孙策。可问题马上出现,大乔的妹妹小乔此时也在江都,她一定不会看着唯一的姐姐陪葬,况且周瑜位高权重,即使孙权有意让长嫂陪葬,这也是无法实现的。
第二,大乔被孙权送与曹操。曹操一直喜好女色,对妇人更是十分热衷。很有可能在周瑜去世之后,大乔被孙权送给了曹操,以此缓解两个军事集团的矛盾,稳定江都地区和平。由于小乔去世很早,在世的大乔很有可能成为政治牺牲品,被曹操所霸占。然而,无论是正史还是野史中从未有过大乔改嫁曹操的记载,曹操也从不在意世人的眼光,从不将霸占而来的女子隐姓埋名。
实际上,从孙权处理哥哥孙策的正妻以及子女,可以窥见大乔的结局。孙权建立吴国,称帝之后,并没有追封哥哥孙策为皇帝,只是将其追封为王爵。对于哥哥的家属,孙权先是将他们给软禁起来,只是封赐他们虚衔,没有实际的一官半职。为的就是防止哥哥的子嗣会对自己后代的皇位产生消极影响。孙权逝世后,其后代基本上将孙策的后人屠戮殆尽。因此,对于大乔,孙权很有可能是软禁起来...
查看更多与“孙策遭暗杀致死后,孙权是怎么安置大哥的老婆的?”相关的文章
三国中曹操与刘备都比较有特点,因为他们对比太鲜明,甚至刘备都曾经说过“每与操反,事乃成尔”,而孙家兄弟则显得很平淡,出镜率不太高,于是有人很看不上这两位官二代,尤其是孙权。其实仔分析一下《三国志》中孙家兄弟的表现,我们就发现了他们的过人之处。
孙策为人仗义、宽容大度
一、熟悉《三国演义》的朋友对孙策大战太史慈应该都很熟悉,这件事在历史上确实存在。孙策生擒太史慈之后,亲自给他解开束缚,并说:“子义是青州名士,只是一腔热血没能卖给识货的。我愿意做你的知己,你不用愁自己无用武之地。”在这件事上我们看到了他的洒脱与真诚,对一个曾经要置自己于死地的“敌人”推心置腹,也可谓英雄识英雄了。
二、张昭被孙策任命为长史,北方的士大夫来信大多只夸赞张昭的能力,于是有人以为张昭功高盖主,便进谗言。孙策听后大笑:“管仲相齐,诸侯们只知道齐国有个管仲(一则仲父,二则仲父),而齐桓公最终成就了霸业。现在子布在外有贤名,而能为我用,这不是我莫大的荣誉吗?”老大们最忌讳的就是小弟的名声超过自己,而孙策反而以此为荣,是因为他对属下及自己都充满了信心。
孙权用人不疑、不讳己过
一、刘备伐吴之时,有人认为诸葛瑾必念兄弟之情而暗中勾结蜀国,而孙权则说:“孤与子瑜有生死不易之操,子瑜之不负孤,犹孤之不负子瑜也。”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此之谓也。
二、公元233年三月,孙权不顾张昭的极力反对,固执地派张弥、许晏出使辽东,封公孙渊为燕王。而张、许二人最终被公孙渊所杀。事后孙权向张昭道歉,而张昭理都不理,无奈之下孙权亲自到张昭家里,张昭说自己有病,见都不见。孙权纵火烧张昭大门,想把他吓出来,而张昭则闭门不出。孙权觉得无趣,就把活灭了,后来还是张昭的儿子看不下去,硬拽着张昭出来,孙权深自刻责,然后张昭才原谅了他。这个有趣的故事不禁让人想到袁绍与沮授,相比之下,一胜一败也就不足怪了。
三、陆逊晚年遭人陷害,在愤恨与忧郁下死去,孙权醒悟之后对此事一直耿耿于怀,他曾经对陆逊之子鲁抗说:“之前是我糊涂,听信了谗言,辜负了你爹的一片忠肝义胆,我实在对不起你。”作为一国之君,能够坦然地面对并承认自己的过错,难怪这么多人对他不离不弃,莫失莫忘了。
四、孙权在做事上颇有汉朝皇帝的遗风,比如诏书中经常很谦卑地请求大臣们指出自己的过失。他曾经对大臣说:“我与诸君共事,从小到大、从黑发到白发(自小至长,发有二色),可以说是从头到脚都已经对你们赤诚相见了。吴国的兴败都在于你们,我的对错也在于你们,你们一定要直接地匡正我的过错。”
这几件事在历史上都比较有名,相比于历史上的其他帝王,孙家兄弟也可谓明君了,只是可惜当时英雄辈出,他们常常被隐没在曹刘的光环之下。忘了补充一句,枭雄曹操曾经说过:“生子当如孙仲谋!”
查看更多与“从孙策孙权两个人的优点分析,你觉得这两位中谁更有能力呢?”相关的文章
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三国时期的孙策如果没有挂掉,一直默默无闻不出声的东吴会不会在孙策的带领下暴发一波呢,万一要是运气逆天,说不定还有统一三国的可能也说不定,但是孙策如果依然活着的话,有这个可能吗?毕竟我们都知道东吴在孙权的带领下,一直属于不温不火的局面,哪么他们两个谁适合当东吴的统治者呢?
三国时期的孙坚因为偷偷拿了大汉朝的传国玉玺,于是内心就有点膨胀了,可能对于孙坚的脑子来说,拿到玉玺就有可能让自己的家族成就帝王梦想,其实他也不看看自己几斤几两,所以就被袁术和刘表合谋给解决掉了。
随后江东小霸王孙策上线了,要说这孩子跟他父亲一样都是属于有武力,但是脑容量不太大的一种人,不过唯一的优点就是舍得。自己的父亲孙坚拼了老命才从宫中把这些传国玉玺带回到了自己的家族当中,也正是因为这一块看起来相当诱人的东西葬送了孙坚的性命。
说实话刘表身为汉室宗亲,对于传国玉玺这样的东西可以说是志在必得,这是身为汉朝皇家子弟的骄傲,不容外人亵渎。
而袁术早就有称帝的想法了,这块玉玺他一直都知道在孙坚的手中,可以说已经用了无数的理由让孙坚交出来,但是孙坚就是一个死脑子,不论别人怎么暗示都装作听不懂的样子,无奈之下袁术只好派孙坚去攻打刘表,结果很正常,孙坚果然就挂在了这一波操作上面。
之后袁术就开始了回收玉玺的计划,可是没等这件事实行到位,孙策就带着这块看似无价之宝的坑,送给了袁术,表示自己只想用这块东西换回自己父亲当年所留下来的亲兵,对于袁术来说这都不是事,孙坚以前所留下来的亲兵也不是自己的直属,而且忠心也不在自己身上,孙策想要就给他吧,再说了一块传国玉玺的价值可不是这么几个亲兵就可以相提并论的,可以说袁术认为自己占了大便宜,所以对待孙策这件事上就相当的大度。
可以说在孙策的带领下,孙家的势力开始发展的越来越壮大了,虽说孙策的神勇无比,但是他有一个很大的缺点,就是脑子比较冲动,或者说用鲁莽来形容孙策比较贴合实际一些。
比如收复太史慈的时候,就敢一个人跟对方大战无数回合,如果不是自己的亲兵们赶到,最后还不知道让谁占了便宜,不过也因此收复了太史慈这员虎将。
可是运气这种事并不是一直都在你身上发挥出来奇迹,万一要是哪么运气不太好,很有可能一个不小心就挂掉了,而孙策在历史上就是被刺客给暗杀的,理论上武力值这么强大的一个选手,最后死于刺客的暗杀之中,实在是让英雄蒙羞,说实话这就是孙策作事太过冲动的原因。
当时的许贡已经被孙策压制到了极点,再慢慢的压制一段时间可能就把这些士氏全部收复了,但是孙策却选择了用武力来解决问题,比较遗憾的对方也跟他一个想法,然后双方都成功了,许贡跟孙策相当于同归于尽。
如果当时孙策没有这么冒失,而是听周瑜的话,缓缓的对这些世家进行侵吞,说不定就不会出现被刺客暗杀的事情了。
要说江东这个地方的世家都有一个很大的毛病,就是自大。感觉自己好像站在世界的最中心一样,谁也不谁服,尤其是像孙策这样的外来户,...
查看更多与“孙策如果没有英年早逝,依他的能力会比孙权更好的统治东吴吗?”相关的文章
孙策死的时候,只有二十六岁(虚岁)。之前几年间,孙策征战江东,几乎是百战百胜,无一败绩,几年之间便将江东之地尽数纳入麾下。同时,他还上书朝廷,遣使纳贡。后来,曹操以汉廷的名义任命孙策为讨逆将军,封吴侯。
一切都很好,可就在这样的时候,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四月,孙策在出城打猎时,被仇家门客伏击,终至于不治。
临终之前,孙策将自己的的印信授予了弟弟——时年十九岁的孙权,然后又向孙权说了一番话。这番话,可以算是这个军事集团的创业者,对于后来守成者的政治遗嘱。
“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陈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
孙策对孙权说:率领江东兵士,在两军阵前临机决断,与天下英雄争衡,这种能力你不如我;而至于举贤任能,各尽其能保守江东,我不如你。
这段话,其实有两层意思:
首先 ,孙策在临终前最后一次发挥他超强的识人能力,准确地把握住了两人在能力上的差别。
然后 ,根据两人能力的差别,孙策为孙权制定了江东军事集团日后的执政路线:保守江东。
孙策为什么要跟孙权做这种遗嘱呢?
既是无奈,又是现实。
所谓无奈,是孙策自己的悲哀。当时天下大乱,自己又正当壮年,本来是有问鼎天下的机会的,可谁曾想竟因一时不察,命丧几个小人之手;而几个弟弟,又都没有表现出像自己一样的军事能力。所以孙策在临死之前可能就已经断定,天下一统的事,应该与江东孙氏无缘了。
既然如此,那就要退而求其次了。什么是“其次”呢?那就是解决现实面临的问题:保守江东,着力消化之前的战争成果。
孙策十九岁起兵,到二十六岁去世,不足七年之间便占据了江东。但他的统治,却始终有一个致命缺陷:合法性不足。
当时的江东与中原情况不同。中原有董卓为祸,各路英雄几乎都是打着正义的大旗在抢地盘。但在江东,从扬州刺史刘繇到各地郡守——如许贡、王朗、华歆等,都是之前朝廷任命的官吏。这些人平日素无大恶,却被孙策所驱逐。因此在当地的士民看来,孙策一伙与强盗之间,行事并没有多大区别。如何取得统治的合法性,是江东军事集团绕不过去的坎。
此外,另一个难题在于,江东的开发程度不深。当时,官府的统治只能到达为数不多的几个人口聚集区域,尚有大量未开发的地带依然被山越人所占据。这些人不归王化,不纳编户,动辄作乱,一直是孙氏集团头疼的问题。
这些问题,孙策在世时均已存在。只是孙策军事实力强悍,能通过对内对外战争,压制住这些矛盾。可等到他一死,后继者们没有他的能力,这些问题终究会逐一爆发。
所以,孙策选择了孙权,而且给他指明了接下来江东的核心政策:消除内部矛盾。
而作为守成者,孙权也忠实地践行了集团开创者的临终嘱托,并最终得以称帝。
从表面上看,东吴肇始于孙策,最明显的标志就是核心地带都是孙策打下来的。但是,东吴能真正以鼎立之态称雄于三国,大部分的任务却是在孙权时期完成的。若没有孙权的深耕,孙氏集团对江东的统治,更像是一种军事殖民;直到经过了孙权前后几十年的努...
查看更多与“从下面这些就可以看出孙策孙权,他们两谁能力孰强孰弱了”相关的文章
孙策临死时,对江东群臣说过这样一句说:“若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阵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使各尽力以保江东,我不如卿。卿宜念父兄创业之艰难,善自图之!”又说:“弟才胜儿十倍,足当大任。倘内事不决,可问张昭;外事不决,可问周瑜。恨周瑜不在此,不得面嘱之也!”而后孙权果真励精图治,甚至打败了曹操、刘备这样的枭雄,堪称三国最杰出的的英雄之一。
那么和孙策相比,二人孰优孰劣。
论军事才华,孙策略胜一筹。孙策挑起父亲的重任,当时年龄才十七岁,用玉玺换了袁术的几千兵马。仅用了几年时间,便开拓出会稽、吴郡、丹阳、豫章、庐江、庐陵六郡,招揽了大批人才,为日后东吴开国奠定了根基。小说中更写道:孙策曰:“吾今到此,你如何不降?”刘繇背后一人挺枪出马,乃部将于糜也,与策战不三合,被策生擒过去,拨马回阵。繇将樊能,见捉了于糜。挺枪来赶。那枪刚搠到策后心,策阵上军士大叫:“背后有人暗算!”策回头,忽见樊能马到,乃大喝一声,声如巨雷。樊能惊骇,倒翻身撞下马来,破头而死。策到门旗下,将于糜丢下,已被挟死。一霎时挟死一将,喝死一将:自此人皆呼孙策为“小霸王”。
论政治才干,孙权更胜一筹。孙权善于用人,当时周瑜推荐鲁肃,鲁肃推荐诸葛瑾,权拜之为上宾。瑾劝权勿通袁绍,且顺曹操,然后乘便图之。权依言,乃遣陈震回,以书绝袁绍。却说曹操闻孙策已死,欲起兵下江南。侍御史张纮谏曰:“乘人之丧而伐之,既非义举;若其不克,弃好成仇:不如因而善遇之。”操然其说,乃即奏封孙权为将军,兼领会稽太守;即令张纮为会稽都尉,赍印往江东。孙权大喜,又得张纮回吴,即命与张昭同理政事。张纮又荐一人于孙权:此人姓顾,名雍,字元叹,乃中郎蔡邕之徒;其为人少言语,不饮酒,严厉正大。权以为丞,行太守事。自是孙权威震江东,深得民心。
论个人魅力,孙策胜于孙权。孙权这个人和勾践类似,容貌丑陋,他的方脸大嘴、绿眼睛红胡子的形象算不得英俊,往好了说是“仪表不俗”,至多算个相貌奇特。而孙策是与周瑜齐名的江东著名美男子,还“好笑语”,就是说话幽默有趣。
论个人涵养,孙策远胜孙权。孙策这个人临死时考虑的多是江东利益,为了国家利益,孙策考虑的是大局:随召张昭等诸人,及弟孙权,至卧榻前,嘱付曰:“天下方乱,以吴越之众,三江之固,大可有为。子布等幸善相吾弟。”乃取印绶与孙权曰:“若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阵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使各尽力以保江东,我不如卿。卿宜念父兄创业之艰难,善自图之!”权大哭,拜受印绶。策告母曰:“儿天年已尽,不能奉慈母。今将印绶付弟,望母朝夕训之。父兄旧人,慎勿轻怠。”母哭曰:“恐汝弟年幼,不能任大事,当复如何?”策曰:“弟才胜儿十倍,足当大任。倘内事不决,可问张昭;外事不决,可问周瑜。恨周瑜不在此,不得面嘱之也!”又唤诸弟嘱曰:“吾死之后,汝等并辅仲谋。宗族中敢有生异心者,众共诛之;骨肉为逆,不得入祖坟安葬。”诸弟...
查看更多与“孙策孙权这两个人谁能力更强点?通过比较原来是孙策更胜一筹”相关的文章
孙策遇刺身亡,极大的改变了汉末的政治格局
公元200年,袁绍与曹操的官渡之战胶着,形势对孙策极为有利,今统江东六郡,麾下将星云集,兵精粮足且士气如虹。
孙策筹备偷袭许都,会对本已劣势的曹操带来致命的威胁,若是成功夺取许都,借助汉献帝影响,集淮泗精兵可与袁绍争霸中原。
孙策若全力攻略荆州,刘表老迈而失进取之心,徐州刘备新败部属皆失,而荆南四郡也并不稳固,得荆州占江南,可静候中原变局。
可惜孙策意外遇刺身亡,江东动荡只能采取保守策略;曹操坐看袁绍诸子内斗,渔翁得利进取冀州;刘备雄心不灭,依附刘表在新野发展势力;汉末诸侯难得进入到平静期,为赤壁之战与三国鼎立留下可能。
很多人都有疑惑,孙策遇刺身亡之时,为何有子嗣却传位孙权?笔者与您共同剖析,孙权继承东吴基业,究竟是早已确定,还是临危受命?
孙策可选择的继承人,有幼子孙绍、二弟孙权及三弟孙翊
孙策病逝之时,若按照“子承父业”,孙绍应当作为第一顺位继承人,相信孙策应该也是有过这样的想法。
但孙策逝世年仅26岁,其子孙绍生卒不详,在吴郡守孝期间,按照封建礼法不允许亲近女色,因此孙绍很可能是投效袁术后出生,此时不过八九岁,即便天资聪慧,也难以处理复杂的军政要务。
汉末时代以强者为尊,孙策以武力确立江东基业,但与各派系更像是联盟,而非绝对忠诚的主仆关系,强敌来袭之时,难以保证麾下将领的忠诚,江东世族及将领会为利益而分崩离析。
提拔宗室为摄政也并非良策,孙贲、孙辅皆位高权重,具备统御江东诸将的实力,但面对唾手可得的权位,谁又肯屈居人下呢?若导致手足相残,也并非孙策所愿,孙绍作为继承人被孙策最先排除掉。
孙坚血脉中,群臣更拥护十七岁的孙翊,而轻视十九岁的孙权。
孙策提拔宗室巩固孙氏统治,因此很早便给予孙权锻炼的机会,将孙权带在身边探讨军务,希望培养孙权与诸将的感情,同时公元196年便被任命为为阳羡县长,在无任何军功的情况下代理奉义校尉。
公元197年孙权驻守宣城,奉命率精兵攻打六县山贼,战场首秀面对蜂拥而至的山贼,孙权吓得畏惧躲避,最终在周泰的奋力拼杀下才“惨胜”收场。
公元199年孙策征伐庐江太守刘勋,命孙权统军攻击陈登驻守的匡琦城,在数倍兵力优势的情况下,陈登命精锐冲击孙权所部,孙权溃败逃亡损伤惨重。
孙权聚拢将领,孙策拨付援军汇合,重新攻打匡琦城,陈登以火攻疑兵之策,出其不意攻击孙权,孙权慌乱败退,使孙策进军皖城和广陵的计划落空。
孙翊记载很少,公元196年仅13岁的孙翊,被吴郡太守朱治举荐为孝廉,更是在孙策病重时,东吴诸将皆赞誉孙翊“骁悍果烈,有兄策风”,因此共同推举其为继承人。
建安八年(公元203年)20岁孙翊,统御吴郡太守盛宪的旧部,镇守战略要地丹杨,在他短暂担任太守期间,无外敌入侵体现了其勇武的统军才能,偷盗之事禁绝体现其雷霆手段。
孙翊到任后,对郡内各县令礼遇有加,其遇害当日妻子徐氏劝其不要赴宴,但孙翊坚持不肯失礼,亲自将与会各县长礼送,说明孙...
查看更多与“孙策遇刺后,为何选择了当时一事无成的孙权?”相关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