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_img

雍正的儿子

发布时间:2020-07-09
1 雍正是靠弑兄杀弟才登上帝位的?看看康熙儿子们的下场就明白了
康熙儿子们的下场
雍正

雍正是否毒死皇父?一种说法是:康熙帝是喝了胤送的人参汤被毒死的。这话从伦理、法理、情理讲,既悖于情,也不合理。从当时的具体环境、周围条件分析,既违背史实,也绝无可能。雍正是否逼死生母?《大义觉迷录》说:“逆书加朕以逼母之名。”看来当时雍正“逼母”说流传很广。雍正生母乌雅氏,生有三个儿子:胤、允祚(5岁死)、允祯。传说:雍正继位后,将允祯调回北京关押起来,他母亲想见允祯,雍正不准。太后一气之下,撞死在铁柱子上。乌雅氏眼看亲生儿子允祯被囚禁,作为皇太后能不生气吗?时人将雍正母亲的死同雍正囚禁胞弟联系起来是很自然的事情。

雍正是否弑兄杀弟?雍正继承皇位之日,就面临着兄弟们的不满和挑战。康熙崩逝的噩耗传出,京城九门关闭6天,诸王非得令旨不得进入大内。箭在弦上,形势紧张。当时年满20岁的皇子共有15人:即雍正的大哥允、二哥允、三哥允祉、五弟允祺、七弟允、八弟允、九弟允、十弟允、十二弟允、十三弟允祥、十四弟允祯、十五弟允、十六弟允禄和十七弟允礼。

大阿哥允禔,在太子废立中得罪皇父,被夺封爵,幽于府第。康熙派贝勒延寿等轮番监守,并严谕:疏忽者,当族诛。允已成为一只不见天日的死老虎。雍正十二年(1734年)死,以贝子礼殡葬。

二阿哥即废太子允礽,被禁锢在咸安宫。雍正仍不放心,一方面封其为理郡王,另一方面又命在山西祁县郑家庄盖房驻兵,将允移居幽禁。雍正二年(1724年),允死去。三阿哥允祉,本不太热心皇储,一门心思编书,但也受到牵连。雍正即位后,以“允祉与太子素亲睦”为由,命“允祉守护景陵”,发配到遵化为康熙守陵。允祉心里不高兴,免不了私下发些牢骚。雍正知道后,干脆将允祉夺爵,幽禁于景山永安亭。雍正十年(1732年),允祉死。五弟允祺,康熙亲征噶尔丹时,曾领正黄旗大营,后被封为恒亲王。允祺没有结党,也没有争储。雍正即位后,借故削其子的封爵。雍正十年(1732年),允祺死。

六弟允祚,康熙十九年(1680年)生。母孝恭仁皇后。康熙二十四年夭折。

七弟允佑,康熙十九年(1680年)生。母成妃戴佳氏。康熙夸他:“心好,举止和蔼可亲。”康熙亲征葛尔丹时,命允佑领镶黄旗大营。18岁,被封为贝勒;29岁,晋淳郡王。八年,卒。

八弟允禩,是雍正兄弟中最为优秀、最有才能的一位。但是,“皇太子之废也,允谋继立,世宗深憾之”。雍正继位后,视允及其党羽为眼中钉、肉中刺。允心里也明白,常怏怏不快。雍正继位,耍了个两面派手法:先封允为亲王—其福晋对来祝贺者说:“何贺为?虑不免首领耳!”这话传到雍正那里,命将允福晋赶回娘家。不久,借故命允在太庙前跪一昼夜。后命削允王爵,高墙圈禁,改其名为“阿其那”。“阿其那”一词,学者解释有所不同,过去多认为是“猪”的意思,近来有学者解释为“不要脸”。允幽禁多年,受尽折磨,终被害死。

九弟允禟,因同允结党,也为雍正所不容。允心里明白,私下表示:“我行将出家离世。”雍正哪能容许允出家!...

查看更多
2 雍正要不是把这个儿子给过继出去了,要不然清朝皇帝也没乾隆什么事了
乾隆
清朝
雍正的儿子

雍正一共有十个儿子,可惜有六个都因各种原因夭折,真正长大成人的才四个,分别是三阿哥弘时、四阿哥弘历、五阿哥弘昼、六阿哥弘曕,其中弘曕却被过继给果亲王允礼。

允礼是康熙皇帝的第十七子,是雍正帝的弟弟,然而雍正过继出去的这个孩子,没想到却是个栋梁之才,弘曕从小就十分聪明,至少比乾隆要强,可惜后来乾隆登基后,却害死了这个弟弟。

乾隆登基时25岁,当时雍正已经去世,不过弘曕当时才4岁,却长得非常可爱,乾隆对这个弟弟非常喜欢,有一次他去圆明园看望弟弟,本想抱一下,结果弟弟却对他害怕,逃走了,乾隆十分生气,把旁边的太监责骂一顿。

不过乾隆对这个弟弟依旧很喜欢,还请来当时著名诗人沈德潜给弘曕当老师,所谓名师出高徒,当弘曕长大时果然不同凡响,文韬武略才华横溢,史称"善诗词,雅好藏书,与怡府明善堂埒。"

从这个角度看来,弘曕比只会享乐的哥哥乾隆要强多了,当他18岁时,乾隆就让他管理圆明园八旗护军营,他不负众望,做得有声有色,后来有成为管理造办事务负责人,可算尽职尽忠。

假如弘曕没有被过继出去,又或者他年龄跟乾隆一样大,那么雍正很可能就把他当做继承人,乾隆恐怕就没有机会了,然而造化弄人,弘曕终究于皇位失之交臂,而且后来还被个个乾隆间接的害死了。

有一次圆明园失火了,众人都跑来救火,而弘曕住得最近,却来得最晚,非但不把救火当成大事,反而跟别人嬉笑一阵,这让乾隆非常不满;还有一次,弘曕给皇太后请安时,竟然跪在乾隆常跪的位置,这让乾隆觉得他"仪节借妄"。

于是乾隆便打算惩罚这个弟弟,瞬间罢免了弘曕所有官职,还被罚王俸三年,弘曕尽管文韬武略,但不想到却是个玻璃心,被革职后立马就病了,病情越来越重,竟然就这样病死了。

当弘曕病危时,乾隆正在第四次游江南,听到弟弟病重,他立马下旨,重新把弟弟的官职、爵位给他封起来,乾隆本想以此给弟弟冲喜,不料悲喜交加之下,反而把弟弟给害死了。

弘曕死后,乾隆非常悔恨,他亲自写了诗文,并可在弟弟的石碑上,表达出对弟弟的痛惜,但也有些野心家认为,乾隆是故意害死弘曕的,因为乾隆觉得这个弟弟是自己皇位的威胁,这应该也是流传下来的谣言了。

查看更多
3 原来并不是雍正的所有儿子都是弘字辈的,这背后有什么样的原因呢?
雍正
雍正的儿子

到了康熙一朝,康熙子孙众多,所以从康熙开始,儿子们孙子们那都是有辈的,比如说康熙的儿子那辈都是胤子辈的,胤禛、胤礽、胤祉;康熙的孙子这辈都是弘辈的,弘时、弘历,再接下来我们知道了,永字辈的一直到溥字辈的。

但是有一个奇怪的现象,不知道大家注没注意到?雍正皇帝的儿子应当是弘字辈的,最知名的就是乾隆爷弘历了,然而并不是雍正的所有儿子都是弘字辈的。

比如说雍正的年贵妃生了三个儿子,分别叫福宜、福惠和福沛,是福字辈的,不但不是弘字辈,怎么还跟他们的爷爷的爸爸——顺治福临一个辈了?这成何体统?

也有人讲,年贵妃可就是大名鼎鼎的年羹尧大将军的妹妹,是不是因为年羹尧后来跟雍正闹掰了,雍正把年羹尧都杀了,然后迁怒于他的妹妹,冷落年贵妃,所以年贵妃这几个儿子连弘字辈都不给呢?

不是这样恰恰相反!实际上雍正对于这位年贵妃还是非常非常喜爱的,我们甚至可以反过来说,正是因为雍正初年的时候年贵妃暴毙了,年羹尧失去了宫中这样一个强力支持,最后他才被雍正处死的。

终雍正一朝妃子很多,但是年贵妃后来可被封为了皇贵妃,这是仅次于皇后的位阶,而且雍正对于她的死亡是非常伤心的,那么为什么年贵妃的三个儿子都是福字辈,而不是弘字辈呢?

这是因为皇家取名更加讲究,皇家有个玉牒制度要序齿,什么叫序齿呢?皇帝也好皇子也好,他们所生的儿子得达到一定年龄,才能编到玉牒也就是家谱之中,而且家谱大概是每10年更新一次,你确实不能一年一更新,那也太频繁了。

可是咱们中国古代医疗条件不好,很多小孩两三岁三五岁的时候就夭折了,还没来得及序齿,没来得及正式给起个带字辈的名就夭折了,所以自然你就没法序齿,没法入到家谱之中了。

也就是说年贵妃这三个儿子,福宜也好、福惠也好都只是个小名,本来就等着编入家谱的时候起个正式的名字,然而很不幸没等到。

而且大家知道吗?尤其是年贵妃的第2个儿子福惠,他也是雍正的第8个儿子,雍正是特别特别喜欢这个小儿子的。

按照清朝的规矩,后妃自己是不可以抚养自己生的孩子的,害怕未来母后干政,但是由于雍正的爱屋及乌,雍正允许年贵妃亲自抚养自己的儿子。

然而很不幸的是,福慧两三岁的时候母亲就过世了,从此雍正更喜爱这个小儿子了,今天有很多记载都说,雍正当时不管办什么事都要带着自己这个小儿子。

对于一个皇帝来讲,他有很多的子女,有的子女甚至一年都见不了爸爸几回面的,可是雍正就是这么喜欢自己的小儿子,甚至一度大家都猜想,如果不是因为福慧死的早,那么乾隆爷能不能顺利继承大统那都不好讲!

查看更多
4 弘时可以说是雍正的儿子里最惨的一位,雍正最后只能让他去给康熙守陵
弘时
雍正的儿子

在清西陵的一个偏僻的角落,有个特殊的陵区,人称阿哥园寝,里面只有一座阿哥墓,而且寒酸的让人难以想象。那么,这座阿哥陵寝到底葬的是谁呢?您可能不相信,葬的是雍正皇帝的第三个儿子,弘时。

雍正的第三个儿子弘时,葬在清西陵的一个角落里

清朝皇家陵园里包括清东陵,清西陵,而阿哥园寝是唯一的一座,为什么呢?因为按照清朝祖制,但凡皇家男丁,成年之后都要加封,最起码的身份都是贝勒,往上那就是郡王亲王了。那么阿哥等于是白身,没有身份了。

按照《大清会典》的规定,陵墓顶部瓦片的颜色,就代表着墓主人的身份。像皇帝皇后亲王的陵墓呢。顶部用的是黄色瓦,妃子格格用的是绿色,而这个陵墓是什么颜色呢?黑色。这就阿哥园寝的标志。

那么,这个阿哥园寝里面藏着什么人呢?说出来很多人都不会相信,里面埋着的是雍正皇帝的第三个儿子,弘时。奇怪了,弘时生于康熙43年,死于雍正五年,死的时候多大呢?24岁,早已成年了呀。按照清朝祖制,他的身份不应该是阿哥,但是现实却是,弘时的确没有封号,这是为什么呢?

在解答这个问题之前,咱们得先说另一个谜团,那就是弘时死亡之谜。对于弘时的死因很奇怪,无论《清世宗实录》,《清史稿》还是《清宫旧档》都对此讳莫如深,只用了很含糊的四个字,叫郁郁而终。就因为史料语焉不详,后来就出现了各种猜测。有人说弘时是被雍正帝秘密处决的。

弘时至死都是个阿哥,而且死因不明

按照这个说法,因为雍正已经决定立弘历了,也就是后来的乾隆为储君。而弘时不甘心,不仅和八王爷允禩相勾结,甚至还派人暗杀弘历。雍正为了给乾隆上位扫清障碍,所以不得不秘密处决了弘时。

那么事情真的是这样的吗?有学者认为,这种说法站不住脚,为什么呢?众所周知,雍正登基之前和即位之后,以八王爷允禩为首的八爷党,给他制造了很多麻烦。而允禩他们之所以能搞出这么多事来,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允禩手里有人有钱,还扛着贝勒乃至廉亲王的爵位,毕竟胤禩在朝中经营多年。

可是弘时呢,死的时候才24岁。以他的实力对于乾隆的威胁,恐怕远不及雍正刚上台的时候,废太子胤礽对雍正的威胁。你想想,胤祯连二哥胤礽都容下了,怎么就容不下自己的亲生儿子呢?这是其一。

其二,恂王,也就是十四爷允禵。允禵曾经担任抚远大将军,手握重兵,他给雍正造成的威胁,可以说是差点翻盘了的。但是在失去兵权,失去威胁之后,雍正同样没有太为难他,仅仅是将他幽禁了事,让他去给康熙守陵了。

弘时之死,传闻是雍正秘密杀害的

一母同胞的弟弟再亲,也亲不过亲生儿子呀。退一万步讲,就算雍正要杀弘时,可以在对允禩允禵这些八爷党下手的时候,顺带把他给杀了。可是弘时什么时候死的?一年之后。

一年之后啊,大的麻烦都已经扫除了。雍正还有必要要杀自己的儿子吗?所以,雍正的秘密处决弘时的说法看似有理,其实不能成立。

那么如果不是雍正动的手,弘时又是怎么死的呢?本着谁受益,谁就是主谋的思维,乾隆当然首当其冲。我们知道,无论出身和家里的排位,对于...

查看更多
5 雍正与胤祥关系最好,为何胤祥的儿子们未能延续父辈之间的兄友弟恭之情?
胤祥
雍正

爱新觉罗·胤祥,清圣祖康熙帝第十三子,生母敬敏皇贵妃章佳氏。胤祥受康熙帝之重视,可谓只要离开京师,必将胤祥带往。 仅此即足以说明,康熙帝对他是不同于其他皇子看待的。但在第一次废太子时,胤祥不知为何,失宠于康熙。

影视剧中对于胤祥被幽禁的原因都是因为保四皇子胤禛,胤祥性格淡薄隐忍,甘心为四哥胤禛出谋划策,而不计较个人的得失。虽然对于皇十三子胤祥与皇四子胤禛之间并没有史书对他们的关系进行明确记载,但从"忆昔幼龄,趋侍庭闱,晨夕聚处。比长,遵奉皇考之命,授弟算学,日事讨论"亦可得知他们兄弟二人之间的关系也是亲密无间。

虽说雍正帝胤禛冷漠无情,但他的无情也仅仅是对于自己的政敌,对于自己看中和信任的臣子都能够去信任。然雍正之子乾隆帝,在某些方面却还不如雍正帝。雍正在胤祥去世后经常怀念自己弟弟,在《和硕怡贤亲王祭文》中亦有对昔日雍正帝与胤祥之间日常的描述。

但是,乾隆皇帝对于父亲的上谕中所写的关于十三叔的语句觉得有失皇帝身份,所以乾隆在后来刻意地删去了一些关于胤祥的记录,也打压了胤祥在雍正朝的地位。对于胤祥的儿子们,乾隆也是对他们的势力暗暗进行打压。据《清史稿》记载,胤祥一生中先后有过九个儿子,但其中的六个(二子、三子弘暾、五子弘眖、六子弘昑、八子绶恩、九子阿穆瑚琅)皆早年夭折,死在了他的前面,故而十三阿哥胤祥死后,只留下了三个儿子,分别是长子弘昌、第四子弘晈、第七子弘晓。

胤祥病卒时,弘昌二十四岁,弘晈十七岁,弘晓才只有八岁。然而弘晓虽然年幼,却深受父亲胤祥的宠爱,即便死前,也留遗言将怡亲王铁帽子王爵传于弘晓,而长子弘昌被封贝勒,弘晈为宁郡王。如若按照雍正对其十三弟的用心,必定会保全胤祥这三个孩子一生的荣华富贵之生活,现实中的雍正也确实是这样做的,并且还特意下旨“凡朕加于吾弟之恩典,后世不得稍减,务令吾弟子孙世世弗替”,足见一片爱护之心。奈何在雍正病逝后,乾隆对待十三叔的儿子们,却有不同的看法,弘昌、弘晈、弘晓这三人的命运,也随着乾隆继位而发生彻底转变。

胤祥怕下一代之间的感情并不会像自己与四哥雍正帝之间兄友弟恭,故对三子的安排煞费苦心。弘皎仅在父亲死后才被封了个郡王,其内心不平,而且不明白自己父亲的苦心,于是他与庶长子弘昌一起和废太子胤礽之子弘皙勾搭在了一起。弘皎与弘皙一直认为这个皇位是雍正使用手段从自己父亲手中夺走的,尽管伯父雍正对其善待,乾隆更是秉承“亲亲睦族”的和睦宗室计划厚待他们,然弘皙还是不满,并想夺位。

乾隆四年,乾隆收到宗人府密奏,说废太子胤礽的嫡长子弘晳心怀奸诈,暗中想借其父从前的势力东山再起,而且处处以康熙嫡长孙自居,不少臣公及亲贵都附庸其麾下,假以时日,当为大祸。但令人意外的是,弘晳一事中,十三爷胤祥的儿子们竟然也被牵连其中,被内务府指与弘晳来往频繁,故而都成了乾隆眼中的“悖逆”,弘昌当时就被乾隆重责,革除了贝勒的爵位。仅年纪最小的弘...

查看更多
6 雍正的儿子里弘瞻可以说是最贪玩的一个了,最后导致自己一蹶不振的去世了
雍正
雍正的儿子

到清朝的十阿哥,最有名的无疑是雍正的十弟胤䄉。

其实,雍正家里也有一个“十阿哥”,就是雍正第十子弘瞻。

雍正有三个著名的儿子:三阿哥弘时,四阿哥弘历(乾隆),五阿哥弘昼。加上弘瞻,雍正共有十子,但活下来的只有这4个。而且,从年龄上,弘瞻可以说是三个哥哥的“子辈”。雍正十年(公元1733年)6月,弘瞻生于圆明园。当时,弘时已死五年,弘历22岁,弘昼21岁。而弘瞻父亲雍正,本人已经56岁了。

雍正有几个比自己儿子还小的幼弟,乾隆也不得不面对这样的尴尬局面,皇长子永潢都比弘瞻大5岁。雍正暴卒,乾隆登基,弘瞻还在襁褓中,乾隆担起半父半兄的责任,把弘瞻抚养长大。按辈分,弘瞻是永潢等人的皇叔,但实际上只是个童蒙未开的顽童。和乾隆站在一起,更像父子,而不是兄弟。

乾隆为了把弘瞻培养成有德有才的皇弟,可以说费了很大心劲,让一代大诗人沈德潜做弘瞻的师傅。弘瞻虽然调皮,但天资甚高,在沈德潜的教学下,弘瞻慢慢成了一位饱学阿哥,诗做的很好。弘瞻很像一个诗人,自号益寿主人或自得居士,和一帮文化人混的厮熟,喜欢藏书,多达万卷。

乾隆觉得幼弟长大了,该为皇家担起差使了。自己就两个弟弟,弘昼还是荒唐王爷,诸事不管,只顾玩。乾隆只能让年仅18岁的弘瞻管理军营,这年的乾隆已经四十岁了。

弘瞻虽是乾隆之弟,但从名义上却是堂兄弟,因他已被乾隆过继给十七阿哥允礼为子,就是著名的果亲王。乾隆没想到,正因为这个决定,让弘瞻滑向坠落的深渊。允礼是雍正一伙,站对了队,雍正赏亲王双俸,家资巨万。等允礼死后,弘瞻继承了这份巨大的家业,可问题就出在这。

弘瞻的三个哥哥弘时、弘历、弘昼个个会折腾,弘瞻也不甘寂寞。

人都是容易陷入富贵迷梦不能自拔的,突然给打工的你一个亿,你还会心平气和么?不疯玩才怪了。

弘瞻也是如此,面对这数不到头的银子,弘瞻也迷失在纸醉金迷中了,每天考虑的就是花钱。乾隆派他去盛京办差,他却一门思想打猎,气的乾隆直吹胡子。弘瞻花钱大手大脚,正事也没心思干了。

起初,乾隆觉得是自己幼弟,不忍重惩,巩伤雍正之德,只是稍加训诫。但弘瞻是个顽劣不悛的阿哥,见乾隆轻描淡写,觉得自己怎么玩都不过分。弘瞻玩的过火时,没钱花,向地方上的商人借钱。为了还债,堂堂皇阿哥,竟然到东北深山老林里挖人参还债,皇家的脸面被弘瞻给丢尽了。更荒唐的是,弘瞻缺钱,竟向自己的生母伸手要,简直成了笑谈。可想而知,一向爱面子的乾隆,得有多生气。

乾隆决定给弘瞻点脸色看,可多年的纵容,弘瞻已经不怕这个皇帝四哥了。四哥敢训他,他就敢当面顶回去,反正弘瞻知道乾隆爱面子,不会对他这个兄弟怎么样。乾隆故意不给弘瞻生母过寿,弘瞻气愤不过,当场和乾隆大吵起来,让乾隆巨跌份。乾隆忍无可忍,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乾隆借着弘瞻去朝见皇太后时,坐在皇帝才可以坐的位置上,连带荒唐五弟弘昼,一并处罚。弘瞻不是缺钱吗?乾隆就罚他交罪银1万两,把弘瞻心疼坏了。除了罚钱,弘瞻的郡王位团...

查看更多
7 这位康熙的儿子为何会在雍正那里白捡了一个亲王爵位?
康熙的儿子
雍正

康熙帝儿子众多,再加上他在位时间很长,到了康熙晚年,儿子们都年富力强,可以为康熙出力,但同时也相互掣肘,让康熙非常苦恼。在那场旷日持久的“九子夺嫡”中,雍正凭借自己苦心经营和表现,最终赢得了康熙的青睐。在雍正的身后,十三爷胤祥一直是他的铁杆跟随者。雍正登基后,封康熙的2个儿子为铁帽子王,除了胤祥,还有这个人,此人就是胤禄。胤禄是康熙的第16个儿子,没啥功劳,雍正为何封他为铁帽子王?

康熙的众多儿子中,胤禄(雍正登基后改为允禄,下同)是个特别的存在,他排行16,和15阿哥胤禑,18阿哥胤祄是一母所生,而他们的母亲王氏,地位并不高,是个汉人,他的外公曾经是一个县令。再加上胤禄比14阿哥胤禵小了近10岁,所以胤禄并没有参与夺嫡之争。据说当年九阿哥胤禟曾经想拉胤禄支持胤禩,被胤禄委婉拒绝,因为在明知情况皇位和自己无缘的情况下,踏踏实实做一个王爷才是上策。

虽然生母地位不高,胤禄年龄也不大,但他是能引起康熙的注意的,因为胤禄有两个绝学,第一是音乐,第二是数学,他曾编了一本关于数学的书籍,让康熙赞赏不已。还有一件事,康熙四十七年,他的同母弟弟、18阿哥胤祄病重,康熙带领众多皇子塞外行围,太子胤礽对胤祄毫无关心,并且说他是“区区稚子,不必让皇上忧心”,此时胤禄冒死抗命,通过其他渠道通知康熙,康熙对胤禄的举动非常认可。

雍正登基后,封十三爷胤祥为怡亲王,并且有封他为铁帽子王之意,胤祥几度推迟,后来雍正坚持,清朝从此多了一个铁帽子王。第二年三月,雍正突然下旨,封胤禄也为亲王,后来成为铁帽子王。要知道胤祥一路追随雍正,才有这样的恩遇,而胤禄出力不多,为何也被封为铁帽子王呢?

原来,这件事情要从多年前说起,时间约在康熙五十五年左右,康熙曾到盛京看望庄亲王博果铎。康熙的父亲顺治是皇太极的第9子,博果铎的父亲硕塞是皇太极的第5子。也就是说,博果铎是康熙的堂兄。但不巧的是,他没有儿子,他的侄子又不招康熙喜欢,于是康熙建议,把胤禄过继给博果铎为嗣。

所以,雍正登基后,博果铎去世,雍正是按照康熙的意思,让胤禄过继给老庄亲王,从而袭爵“庄亲王”之位。胤禄算是捡了一个亲王爵位,但胤禄在雍正朝还是很受重用的,他一人掌管正蓝、镶白、正黄三旗,是宗室的“大佬”。

到了乾隆时期,乾隆确定了八位铁帽子王,其中老庄亲王一脉被选中,胤禄从而得利,成为名正言顺的铁帽子王,和胤祥并列。但晚年的胤禄因为和“弘皙逆案”有关联,被革职在家,但爵位仍在。

胤禄的过继是康熙钦定的,他的亲王爵位是雍正亲封的,而他的铁帽子王,实际上是雍正和乾隆两人定下来的,因为雍正朝只是有了铁帽子王这一说,但直到乾隆朝才把这个说法正式定下来。胤禄一生谨慎,晚年差点完结不保,若不是乾隆看他是宗室大佬,又是铁帽子亲王,估计下场会很惨。

查看更多
8 雍正的儿子弘时本因继承皇位,为何最后落得如此不堪的下场?
弘时
雍正的儿子

爱新觉罗·弘时,雍正皇帝的第三个儿子,因年少时期犯下过错,被雍正皇帝废其宗籍,一生无封。雍正五年,弘时逝世,年仅二十四岁。史料记载,弘时嫡福晋姓董鄂氏,是尚书席尔达的女儿。他有两个妾,一是钟氏,是钟达的女儿,一是田氏,有一子永珅,3岁夭。

雍正皇帝子女众多,共有十个儿子,四个女儿。只是嫡子与此子先后早夭,只好拟写秘旨,令宝亲王弘历继任皇位,即:乾隆。雍正三年,弘时因犯错惹怒雍正,被赶出京城。次年,雍正让其去当允禩之子,并废其皇族宗籍。外界看来,弘时可能是因涉及允禩之事,激怒雍正。

正常情况下,雍正两个大儿子先后早早过世,第三子弘时理所当然会成为皇位接任者。但是,弘时却不这么认为。当时,朝廷内外都能感受到,雍正有意将皇位传给宝亲王弘历,这点引发了弘时不满。也正是因为此,他涉及允禩一事,意图拉下弘历,导致雍正暴怒,进而废籍。

康熙帝时期,清朝就曾两次废太子,原因自然是各皇子的拉帮结派、明争暗斗,惹怒了康熙。康熙死后,弘时再次犯了以前皇子的老错,与雍正极其憎恨的允禩一派走到一起,被雍正惩处也不稀奇。

乾隆继位后,曾评价弘时“放纵、不谨”,一句话囊括了弘时的缺点,过于自傲、任性。

其实,在雍正继位前,弘时与允禩便走得很近,所以,雍正废弘时直接让他做允禩之子。雍正对于康熙晚期的皇子之争与其父看法相悖,他并不喜欢允禩,认为:此人野心太大,继位后一直找借口废掉其位。

而弘时却又想靠着允禩拉下弘历的地位,被雍正得知后,自然怒不可遏,废除弘时宗籍而没有取其名,已是顾及父子之情。既然废除了弘时,那么,必然要为大清选出未来皇帝。诸多皇子中,也只有弘历最令雍正满意,更何况,弘历也最受康熙帝宠爱。

元年八月,雍正帝一直在秘密培养弘历,自认保密工作做得很好,然而,仅过三个月,雍正便自己泄露了想法。同年十一月,恰好是康熙帝的周年忌辰,正常情况下应该是雍正帝前往主持。但是,雍正帝想着此事不妨交给弘历,让其历练一下,便派仅十三岁的弘历前往祭陵。

或许这只是一个无心之失,也或许是雍正帝有意为之,总之此事一出,文武百官已经明白雍正用意。先帝忌辰当朝皇帝不来,却派来小皇子代为祭陵,这明显是传递一个信号,那便是:储位已定,如果不出意外,弘历皇子必然是下任皇帝。

事情传开后,最为失望的自然为弘时,他自认为大皇子、二皇子先后去世,皇位继承会落到他这个三皇子身上,可偏偏没想到,雍正皇帝会秘密建储,有意培养弘历接任。弘时当时极为沮丧,但又不想这样认输,他心中还是留有期望,或许这祭陵之事,或许只是皇阿玛的无心之失,并非有意建储。

可很快,他的最后一丝期望也被无情夺取。

雍正二年,康熙帝“再期忌辰”,这次前来祭陵的仍然是弘历,如果说,第一次为雍正帝无心之失,那么,第二次则完全是有意为之。至此,弘时对于皇位的幻想彻底破灭,在憎恨与嫉妒之下,他逐渐走近允禩,加入敌对雍正一派。此后,对于雍正的一切,弘时皆嗤之以鼻,骄纵无比。

雍正与允禩的矛...

查看更多
9 雍正的儿子里他最荒唐,但他也能在皇位争夺中保全自身
雍正
雍正的儿子

要说到历史上的皇位更迭,康熙在位时所上演的九子夺嫡算是惨烈的。

而这一幕也经常会出现在荧屏上,被人们所津津乐道。那些被拍成影视剧的清宫剧,也大多都是以康熙、雍正、乾隆为背景的。但有一点要记住,皇子之间的斗争并不只有九子夺嫡,而是,任何一个朝代都会上演各个皇子为了皇位而破头皮的故事。

比如,雍正在位时,皇子之间的斗争也是十分精彩的。皇子都想坐上龙椅建功立业,然而,有一人却背道而驰、荒唐度日,他就是雍正的第五子——弘昼,也就是乾隆皇帝的弟弟。历史上记载,他肆意妄为,得到的却是乾隆的格外关照,他顶撞乾隆出言不逊,得到的却是乾隆的一言不发,他在朝堂上殴打重臣,却没受到任何处罚,他还喜欢置办丧礼,喜欢吃祭品。

可以说,作为清朝的皇帝,雍正帝在社稷建树上可以说是颇有作为的,但是,在繁衍子嗣上却是不尽人意,远远比不上他的父亲康熙和他的儿子乾隆。

在雍正的诸位皇子之中,最终,只有四位阿哥长大成人,他们就是:三阿哥弘时、四阿哥弘历、五阿哥弘昼和六阿哥弘赡。虽然,雍正吸取了当初争夺皇位时的惨痛教训,而设立了秘密立储的制度,但是,却依旧避免不了皇子们对皇位的渴望,最终,皇位的争夺还是在弘时和弘历之间展开了。

最终,因弘时年少放纵,行事不谨慎,在雍正五年被削除宗籍。雍正五年丁未八月初六日申时,他抑郁而终,年二十四岁,最终,四阿哥弘历继承了帝位,就是后来的乾隆皇帝。

五阿哥弘昼因亲眼目睹过自己父亲与其兄弟之间的争夺,以至于他后来无意于争夺皇位,只想安度此生。可是,不去竞争并不代表着自己就可以独善其身,三阿哥和四阿哥分庭抗礼,若是不选择阵营的话,则会被误认为是自己想韬光养晦,静待时机,到那时,免不了又是一场厮杀。不得不说,在对待这件事情上,弘昼是真的聪明,他选择了一条非常明智的道路。

那就是做一个荒唐、糊涂的人,不参与任何斗争,潇洒、恣意一生。有不少人会有这样一个疑问:你是如何得知弘昼是装出来的而不是真的糊涂呢?

众所周知,乾隆酷爱诗文,所留下的墨宝更是无数,但是,令人遗憾的是,这些作品的质量却是参差不齐,因此,流传下来的就更少了。而弘昼虽然流传下来的作品少之又少,但是,质量却比乾隆高出许多,尤其是那篇《金樽吟》,颇受世人好评:

世事无常耽金樽,杯杯台郎醉红尘。

人生难得一知己,推杯换盏话古今。

这首《金樽吟》道出了弘昼的心声,将他无意皇位、权力,只想及时行乐、恣意人生的心态描写的淋漓尽致。此诗更被历史学家誉为“救命诗”,它不仅保全了自己和子孙后代的荣华富贵,而且,还全了兄弟之道、君臣之道,更成就了清王朝史上的乾隆盛世。

所以,你们觉得一个满腹经纶,却偏要设计出这般戏码的人,会是一个荒唐、糊涂之人吗?

他无非是被身份所累,被时局绊住了腿脚,才不得不把自己伪装成一个荒唐之人。当然,以乾隆的智商,肯定能够看出弘昼这些个小把戏,只是,他为什么不拆穿弘昼呢?反而还几度纵容他的荒唐无礼呢?那是因为,乾隆对自家弟弟的这个样...

查看更多
10 雍正的儿子弘历得到皇位并不是靠运气,跟他的自身努力有很大的关系
弘历
雍正的儿子

乾隆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皇帝,有“十全老人”之称。乾隆,名爱新觉罗.弘历,雍正皇帝第四子,康熙五十年(1711年),生于雍亲王府邸。雍正十三年(1735年),即位为帝,改元乾隆。乾隆六十年(1795年),退位为太上皇。嘉庆五年(1799年),病逝于北京,时年89岁,庙号高宗。

弘历既不是雍正的嫡子,也不是雍正最年长的儿子,非嫡非长的他,何以成为雍正秘密立储的选择对象呢?这要从雍正朝的宫斗说起。雍正共生有十个儿子,其中长子是正宫皇后乌拉那拉氏所生,取名爱新觉罗.弘晖,故而也是雍正的嫡子。作为嫡长子的弘晖,本应该是皇位的不二人选,但是,弘晖八岁时不幸夭折。雍正不得不在存世的四位庶子中选择接班人。他们分别是皇三子弘时,皇四子弘历,皇五子弘昼,皇十子弘瞻。

无嫡立长,这是宗法制的核心。三阿哥爱新觉罗·弘时由此成为最有资格的储君候选人。但是,弘时有两大劣势:其一,弘时从小生性轻狂,做事不谨慎,缺乏帝王沉着冷静、思想缜密的政治性格。其二,弘时和雍正的宿敌廉亲王允禩沆瀣一气,谋取储君之位。允禩是雍正的八弟,康熙朝九子夺嫡中最显赫的一位,雍正即位初,受封廉亲王,一度把持朝政,与雍正格格不入。因此雍正对允禩非常厌恶,弘时依附允禩,这是雍正接受不了的。故而在允禩倒台后,雍正便将弘时去除皇族宗籍,给被废为庶人的允禩做了继子。雍正的处理,实际上是将弘时永远的从继承人序列中清除了出去。时过不久,弘时就抑郁而终,也有人说是被雍正赐死。至于真相如何,不得而知。

弘时死后,弘历成为雍正最年长的儿子,晋封宝亲王,弘历弟弘昼晋封和亲王,二人年龄仅差几个月,文武兼备,才华横溢。雍正经过深思熟虑后,最终选择了宝亲王弘历,究其原因,主要有三:

其一,弘历的母亲钮祜禄氏,是满族的老牌贵族,最早可追溯到清初“五大臣”之一的额亦都。此后,钮钴禄氏一直在清朝担任要职,家族势力盘根错节,极为显赫。康熙的辅政大臣遏必隆亦出自钮钴禄氏。弘历母族显赫的政治影响力,要远远高于弘昼的母族。而弘昼母族只是一个普通汉族家庭而已。

其二,弘历从小天赋异禀,聪慧好学,深得其祖父康熙的喜爱。康熙晚年,其孙辈已有两百多人,绝大多数都未见过,即使见面也只是匆匆而过,根本记不住长相和名字。但是,康熙却唯独对弘历情有独钟,经常带在身边,亲自教诲。这对雍正选择弘历为继承人产生了重要影响。

其三,雍正晚年,长大成人的弘历和弘昼开始出现明显的反差。弘昼凭借父兄的纵容,经常飞扬跋扈,肆意妄为。而弘历则学习张廷玉等人的治国之道,又从庄亲王允禄、果亲王允礼那儿学习弓马骑射,也是学啥会啥,不负众望。二人的反差,最终被雍正将弘历定为了继承人。

查看更多
推荐栏目
back_img
功能直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