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代皇帝汉献帝刘协的结局
说起来"亡国之君"这四个字,很多人想到的就是他们凄惨的结局,软禁还算是好的,很多亡国之君直接就被杀掉了。但是有这样一位君主,他也是亡国之君,但是结局却并不凄惨,可以说是得到了善终,后半生过得还挺不错的。这个人就是汉献帝刘协,前半生颠沛流离十分凄苦,后半生却过上了自己想要的生活,还算圆满。
汉献帝从出生开始,就没有真正当过君主,那个时候东汉已经倾颓,他不是被这个诸侯抓走,就是被那个诸侯给软禁起来。直到曹操把他迎回许都,他的日子才算过得安稳一点。虽然曹操对他也说不上多么礼遇,但是好歹顾及着汉臣的身份,同时顾及着天下人的目光,不敢对他怎么样,表面上还是对汉献帝十分恭敬。据说有一次汉献帝训斥曹操,还把曹操吓得大汗淋漓,完全没有大家印象里枭雄的姿态。
不过等到曹操去世,曹丕继承了父亲的基业之后,一切就变得微妙起来。曹丕不算汉臣,对汉献帝也不存在那么多的顾及。220年,汉献帝完成禅让,曹丕称帝。这个过程中,曹丕要表现出来不情愿,才算是尽了人臣的本分。因此身边的大臣几番催促和劝说,曹丕都没有松口要称帝。最后还是汉献帝几次主动找到曹丕,表明自己愿意禅让,曹丕才"勉强"接受禅让,成为大家熟知的魏文帝。
此时的汉献帝对曹丕已经不具备任何的威胁,所以曹丕也没有为难他,而是把他封为山阳公,不仅给了他安稳的生活,还给了他人身自由。刘协就带着夫人曹节到了封地,开启了后半生的闲散生活。按照当时的局面来看,刘协和曹节的生活肯定是没有以前富余,但是起码能够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不再整日提心吊胆地看别人的脸色。这对于刘协来说,已经是非常好的归宿。
刘协从小就体弱多病,他可以说是久病成医,在医学上有一些了解。到了封地之后,也不能完全无事可做,靠着颇有医术这一点,他和曹节采药制药、看病救人,在当地很受老百姓的爱戴。据说刘协有一颗爱民之心,在给贫苦老百姓看病的时候,不收取他们的钱财。当地的老百姓感念他们的善举,还称呼这对夫妻为"龙凤医家"。
虽然刘协在当傀儡皇帝的时候,没有任何机会可以施展自己的才能,更不可能对老百姓广施恩德。但是在退位之后,他在封地上的举动,还是很值得赞赏的。也许正是因为一生都没有机会做自己,在晚年生活中他才能够这样游刃有余。刘协虽然是亡国之君,但是却没有像大部分的亡国之君那样,或者被杀或者被软禁被折磨,而是得到了善终,这是很难得的。都说曹丕是"阴刻之君",但是在处理刘协这件事上,还是能够看到他大度的一面。
查看更多与“末代皇帝汉献帝刘协的结局 没当皇帝后的他反而过的更好了”相关的文章
末代皇帝汉献帝是否无能?每一个人生来就有自己的角色。但是能不能找对自己的位置,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就要看这一生是否有选择的机会了。在古代就有这么一个人,从小就喜欢木工他的理想就是做一名优秀的木匠,但是天不遂人愿,他却出生在皇室,还让他做了皇帝,最后皇帝也没有做好,木匠的心愿也没有完成。
然而汉献帝刘协却得到庇佑,有机会选择自己的人生角色。汉献帝登基以来一直是个窝囊皇帝,没有实权。公元220年,汉献帝刘协被曹丕废黜,贬居山阳,刘协带着老婆曹节来到了山阳县,被当地淳朴的民俗民风所感动。于是,他决心不再眷恋那皇位背后的勾心斗角的,放下帝王家族的尊贵,决心要与这里的人们同甘共苦。
山阳县的民众为了纪念汉献帝为当地作出的贡献,至今世代流传着许多有趣的民俗,一千七百多年来一直广为流传。汉献帝被曹丕贬到山阳县后,并没有什么官职,但他曾经毕竟是皇帝,又是正统的皇室血脉,让当地老百姓最头痛的是不知道该如何称呼他,不可能直呼其名吧,但一时半会儿也没有想到一个合适的称呼,当汉献帝到了山阳县后,当地官员以及百姓都纷纷出城去迎接他们,见到汉献帝进城了,众人皆跪不起,汉献帝看到后便立刻向前扶起一位地方官员说到:的“大人,你们有何必如此呢?我现在已经是庶民了,再者说您年长于我,又是我的长辈,您何故跪我呢?众人听到汉献帝这么说了,也就纷纷站立起来,觉得他没有皇帝的架子,还是一个尊敬长辈的君子。
然而地方官员回答道:“在这里您才是我们的大人,我虽年长于您,但你的身份高贵呀,于是众人都称汉献帝为大人”,而此时汉献帝的老婆也就是曹节看到百姓如此爱戴他们,感动的哭了,汉献帝见曹节在哭泣,便跑过去安慰说道“美人,你怎么哭了”,从此以后汉献帝刘协就被这里的人称为“大人”而刘协的老婆就被称为“美人”
刘协平时没事就专研医书,经过多年的努力,他在当地也算的上是一位出色的郎中,他经常悬壶济世,救济了很多穷苦人的命,一次,当地发生瘟疫,很多人死于此病,人心惶惶,大家都害怕传染,几乎不敢上街,市井便越来越萧条。刘协见瘟疫泛滥成灾,便不辞辛劳,亲自上山去采药,苦心研究治疗瘟疫的药方,再多次的采药配方后得出了治疗瘟疫的药方,治愈了当地的瘟疫救活了很多人的性命,市井也慢慢恢复,经济也好起来。
自这件事后,刘协在当地更是名声大作,当地百姓都称他妙手回春,悬壶济世,尊他为再生父母,这段佳话也就广为流传,民间纷纷效仿称自己的父亲为“大人”,称母亲为“美人”。后来就简化了,称父亲为“大”,称母亲为“美”。千百年来,这样的称呼一直流传,直到今天,焦作一带的农村四五十岁以上的人仍然称自己的父亲为“大”、母亲为“美”。
自刘协和老婆被贬来到山阳县后,曹节多年都没见到母亲,心中甚是挂怀,想回到魏国去看望自己的母亲,但是曹丕不让啊,不许刘协一家人进入魏城,最后曹节没办法只能写书信来以表衷肠,然而每当卞太后看到女儿的书信便伤心流泪,而曹节因思念母亲不能...
查看更多与“末代皇帝汉献帝是否无能 其实他也并非昏庸之辈”相关的文章
汉朝末代皇帝汉献帝是昏君吗
东汉建安二十五年,亦即公元220年,魏王曹丕登坛受禅,汉朝末代皇帝刘协将象征皇权的印绶诏册交于新生的大魏王朝,至此汉朝名实皆亡。
作为大汉王朝的最后一任皇帝,汉献帝刘协在多数人的印象中都是一个毫无权力、任人摆布的木偶傀儡。
八岁那年,汉灵帝去世,他的兄长刘辩继位成为汉少帝,刘协则封陈留王。如果不是事出偶然,那么刘协很有可能会在这个王位上待一辈子。但命运有时候就是这么神奇,竟然将他推向了历史漩涡的中心。
董卓在掌权后,废刘辩,立刘协。
刘协命途多舛的人生,由此正式开启,刘协开始生活在一个又一个权臣的阴影之下,对他而言恢复大汉昔日的荣光已非人力所及,眼下最重要的是保住自己的性命。
一开始,是诸侯会盟讨伐董卓,董卓迁都避避祸。之后在长安,王允、吕布又合谋杀掉了董卓。但转眼,董卓部将李傕、郭汜反攻,重新控制献帝——之前的董卓虽然是个粗人,但尚且有些斯文,而眼前的这两个大老粗,则让献帝斯文沦丧。很快,李傕、郭汜相攻,百官被劫为人质。在献帝宫中,甚至到了连吃的东西都没有的地步。
献帝逃出长安,但一路上备受艰险,甚至于皇后手里的布匹都被人持刀抢走。遇到曹操,对刘协来说应该是个转机。虽然后来两人相处不睦,但在当时,曹操的确是给了献帝应有的尊严。可在曹操那里,献帝依然只是个傀儡。献帝并不想做一个无所事事的提线木偶,他也曾想过要复兴汉室,但很可惜,他没有成功。并不是他不努力,而是这条路实在是太难了。
在分析献帝为什么复兴汉室失败之前,我们不妨先来看一个略显宏大的问题:大汉王朝是如何灭亡的?大汉王朝的灭亡,肇始于黄巾之乱。但事实上,黄巾之乱只是导火索,从黄巾之乱开始,你将看到的,是王朝末年的种种乱象。
1、历代王朝,除了宋朝,其余的都将抑制土地兼并当做关系王朝生死存亡的头等大事。究其原因,首先就在于大量的土地兼并容易产生流民。土地一方面可以供给百姓生活,另一方面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通过土地,可以把农民绑在土地上。农民如果因为各种原因离开了土地,即形成流民。这种时候,如果恰好有人能用某种办法将这些流民组织起来,那么对王朝的统治会是极大的威胁。张角就是有这种能力的人,方法则是宗教。
2、不过,因与羌人作战多年,大汉朝的军队战斗力还是相当不错的。张角的黄巾之乱虽声势浩大,但不足一年即被剿灭。可黄巾之乱只是大汉王朝乱源的契机。张角虽死,但地方上大大小小的黄巾贼团体并未完全消失。因此,太常刘焉提议,在地方设置州牧,以便于统一剿匪,灵帝同意了这一提案。从此,大汉王朝的行政区划等级,由两级变为三级,由郡县制变成了州郡县制。两级和三级的区别,在于分权的不同。本来,在大汉王朝的两级行政体系中,最上一层为朝廷,然后是近一百个郡,每个郡下辖约十五个左右的县。很明显,朝廷面对的郡数量过多了,但这么设置的初衷在于,能够防止地方上割据的可能性——如果郡太大,那么朝廷很容易丧失控制能...
查看更多与“汉朝末代皇帝汉献帝是昏君吗 他也是一位无辜的受害者”相关的文章
908年3月26日,唐朝末代皇帝唐哀宗李柷惨遭鸩亡。
大唐帝国在唐末农民战争的打击下分崩离析。地方藩镇割据,基层组织完全为军阀取代,州无刺史,县无令长,地方事务多由武夫署理。唐昭宗李晔(867年2月22日—904年)为了扭转这种局面,制订出一套适应形势的统治方略,并实行了平定四川与河东李克用的战争,但是结果却与当初设想的大相径庭。用兵四川虽然最终消灭了田令孜,但是却最终失去了西川,让王建在那里建立了一个独立王国;河东之役虽然削弱了李克用,但是中央禁军折损大半,朱温则坐收渔利。从此朱温的实力不断壮大,等于间接上帮助朱温成为中原霸主,为唐朝的灭亡埋下了祸根。
此后李晔一直受制于李茂贞与朱温。天祐元年(904)八月十一日壬寅夜,昭宗正在皇宫安歇,朱温的手下蒋玄晖和史太带领一百多人深夜来到宫殿,言军前有急事相奏,欲面见皇帝。昭宗的妃子见来人众多,正在犹豫,史太挥刀杀死她,闯入宫内。蒋玄晖入宫后见到昭仪李渐荣,问她:“皇帝在哪儿?”李渐荣大声说:“宁可杀了我们也不能伤害皇帝!”昭宗由于内心苦闷,喝了些酒,正在睡觉,听到有人入宫寻他,暗觉不妙,急忙起身,只穿着单衣绕柱躲藏,史太逼近,将昭宗杀害,时年三十七岁。昭仪李渐荣为了保护昭宗,伏在昭宗身上,也被杀害。次日蒋玄晖假传圣旨,立辉王李祚为皇太子,改名李柷(chù)。中午时分,又由宰相柳璨、独孤损矫宣皇太后令,皇太子可于昭宗柩前即皇帝位。是日,年仅13岁的李祝登上皇位,是为唐哀帝。唐哀帝李柷(chù)(892年-908年),原名李祚,唐昭宗李晔第九子,唐朝末代皇帝。
紧接着,哀帝就将已为梁王的朱全忠加授相国,总百揆,又进封魏王,所担任的诸道兵马元帅、太尉、中书令、宣武、宣义、天平、护国等军节度观察处置等使的职务照旧,“入朝不趋,剑履上殿,赞拜不名,兼备九锡之命”,基本上超过了汉初相国萧何和汉末丞相曹操。朱全忠的身份是自两汉以来权臣篡位的重现,其地位距离九五之尊已经只有一步之遥了。
李振多年参加进士科考试总是不中,对裴枢等人怀有切肤之痛。他对朱全忠道:“这些人常自谓清流,现在投入黄河,就变成浊流了。”朱全忠大笑,这实际上扫除了他篡位过程中的一大障碍。朱全忠对读书人怀有天然的敌意,这从一件小事上可以看出。朱全忠曾率手下路过一棵大柳树,在树下歇脚时,他自言自语:“这柳树可以做车毂。”手下无人应答,树下几个读书人模样的游客却附和他:“确实可以做车毂。”未成想,朱全忠勃然大怒,厉声说道:“书生辈好顺口玩人,都是你五代十国文官俑们这个样子。做车毂要用夹榆木,岂可使用柳木!”回头对手下道:“你们还等什么?”竟将附和他的几个人痛打致死。
天祐二年(公元905)十二月,朱全忠借故处死了枢密使蒋玄晖,又借口“玄晖私侍积善宫皇太后何氏,又与柳璨、张廷范为盟誓,求兴唐祚”,将哀帝母后何氏杀死,并废黜为庶人。不久,宰相柳璨被贬赐死,其弟兄也被全部处死。太常卿...
查看更多与“末代皇帝唐哀帝是怎么死的?唐朝最后毁灭在他手上”相关的文章
明朝末代皇帝朱由检自缢是为什么?
对于朱由检而言,崇祯十七年(1644)三月的前半个月,是艰难的最后时日。在征调各方“勤王”之师的同时,还得筹措军饷。办法之一是,凡是押在监狱的犯罪官僚,可以用捐献军饷来抵赎他们的罪状;办法之二是,凡是皇亲国戚、高级官僚,一律按照官爵高低捐献军饷。
前者似乎有一点效果,因为可以抵消罪状,所谓“花钱消灾”。后者却收效甚微,因为那是平白无故的捐献,只有皇帝身边的太监头目,例如王永祚、王德化、曹化淳等,碍于情面,各自捐献了五万两银子。
这些皇家的奴才们,甚至大发牢骚,在宫门上写打油诗:“此处不留人,自有留人处。”显示出明王朝已经穷途末路,树倒猢狲散,一点凝聚力都没有了,依附于王朝而飞黄腾达的勋贵们,已经离心离德。他们不是没有钱,而是对于王朝的灭亡无动于衷。
太监王之心是京都有名的富翁,皇帝当面向他募捐,才忍痛捐献了一万两银子。
在宫廷中捞足油水的太监,为了躲避捐献,纷纷使出浑身解数,在各自的房屋上贴出“此房出卖”的广告,并且把古玩、杂物摆摊出售,好像已经穷到非典卖家当不可的地步了。
后来农民军攻占北京,对他们“拷掠追赃”,在严刑威胁之下,王之心拿出了十多万两银子,陈演也拿出了四万两银子,农民军在周奎家抄出银子五十多万两。这是一个王朝行将灭亡的不祥之兆。
当此之际,朱由检只能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情。一方面有感于吏治的败坏,向六部和都察院发去训诫的谕旨;另一方面为了挽回民心,发布大赦天下的诏书,对他十七年的政绩作了深刻的检讨:
十七年来,辽东和中原的战事,调兵措饷,实在是不得已的事。连年征战,赋税加派增多,本意是想安民,结果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是朕的过错;
贪官污吏乘机巧取豪夺,刻意盘剥,造成民生困苦。朕深居内宫,不能体察,是朕的过错;将领懦弱,士兵骄纵,不肯拼命杀敌,反而对百姓烧杀抢掠,视为仇敌。朕任用非人,致使毒疮溃烂,是朕的过错。
在叹息痛恨、引咎自责之后,他向百姓表示,各路兵马已经前来勤王,加派的赋税已经免除,一切不便于民众的事情全部取消,要开创一个新局面。希望跟随李自成的牛金星、刘宗敏等人,乘机反正,一概赦免,不予追究。他还表示,动乱平定以后,一定任用贤能的人治国,改革从前的腐败政治,和大家一起维新。
这些话流露出朱由检企图挽回败局的急切心理,不能说毫无诚意,但毕竟为时已晚,无济于事了。清初历史学家谈迁在《国榷》中评论道:这个诏书如果在去年发出,远近臣民或许为之感动,如今形势大变,灾祸随时都会降临,离开都城一步都危险丛生,谁还会相信呢?
三月十二日,农民军逼近北京郊区,朝野震动。朱由检召集大臣询问对策,大家都束手无策,只说些无关痛痒的话,例如关闭城门、禁止出入之类。次日,他再次召开御前会议,大家一言不发,他气愤之极,大骂兵部尚书张缙彦渎职,张缙彦索性掼纱帽,乞求罢官。这种精神状态,除了坐以待毙,还会有什么出路呢?
三月十五日,农民军抵达居庸关。监军太监杜之...
查看更多与“明朝末代皇帝朱由检自缢是为什么?绝望可能就是这样子吧”相关的文章
崇祯十六年十二月,李自成在先建制称王,国号大顺,并做出了攻取大明王朝首都北京的决定,向北京进军的战略决策得到了大顺王朝上下的一致拥护,崇祯十七年正月,李自成在西安正式誓师出征,从西安出兵至到达北京城下,李自成花了两个半月的时间,那么,崇祯皇帝朱由检面对着李自成的大兵压城,他采取了什么措施?更重要的是,他为什么不采取“南迁”的策略呢?
李自成进兵神速,二月初八就攻占了山西重镇太原,李自成在进兵过程中,几乎可以说是传檄而定,没有遭到较强的抵抗阻击,其原因笔者在之前的文章中曾有论述,一是大顺军深得民心,政治影响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二是战略正确,李自成亲率大军北上,攻克了宣府和大同,此两镇的兵马,为明军精锐所在,李自成此举,意在歼灭北京城外明军主力的有生力量,使得北京城外无明军精锐部队回援作战,另一路以刘芳亮为大将,沿黄河北岸攻打大名、保定等,迂回包抄北京,配合主力大军攻城,在政治和军事的双重保障下,李自成大军于三月十七日到达北京城下,偌大一座北京城,仅两天就被攻克了。
崇祯皇帝朱由检在历史上是令人同情的,他励精图治,宵衣旰食十七年,但始终没有实现中兴的理想,在同情的同时,笔者认为,朱由检在执政能力上,确实还是有些问题,就比如面对着李自成攻打北京城,他作为皇帝,是有可能阻止李自成,或者延续大明王朝的寿命的。
我们先来说说明朝关于“首都”的制度,列位看官应该知道,明太祖朱元璋是定都应天府也就是南京的,后来,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夺了侄子建文帝朱允文的皇位,是为明成祖,明成祖在位期间,做了一件大事,那便是迁都北京,迁都北京的原因,一则是朱棣出身北京,在那里才是自家的根据地,二则是为了进一步加强北方的军事力量,以抵御北方瓦剌的侵犯,迁都之举对于明成祖朱棣的统治,显然是有好处的。
那么,南京又是怎样的一个局面?毕竟朱棣的父亲朱元璋是定都南京的,于是,朱棣在南京也设置了一套与北京相同的官员体制,作为陪都存在,比如,北京有尚书的职位,南京也有这个职位,当然,北京的官员是掌实权的,南京的官职更多的是一种虚衔待遇,为了纪念朱元璋出身凤阳,凤阳专门设为“中都”(名义上), 这样,明朝便形成了三个都城的局面,因此,朱由检“南迁”之后,完全有重新组织政治力量和军事力量的能力。
李自成进军虽然迅速,但给朱由检的选择时间还是有的,与李自成作战,此时明军已没有这个能力,内阁辅臣李建泰曾请命阻击李自成,朱由检很是兴奋,亲自为他举行了盛大的出征仪式,可是结果却令人大跌眼镜,李建泰听说太原失守后,竟然主动逃跑,后来在保定宣布投降,由此观之,朱由检确实无识人之明啊!
既然打不赢,那么固守可以吗?北京的城防坚固,不是一般部队就能打得下来的,满洲八旗几次破长城而入,包抄北京,均未得手,此时,能调动的明军部队其实已经不多了,因为,宣府和大同的两镇明军精锐已经被李自成消灭。
朱由检只得将最后的希望寄托在山海关总兵吴三...
查看更多与“明朝末代皇帝朱由检自缢,让后世唏嘘不已”相关的文章
末代皇帝朱由检为什么吊死煤山呢?
明思宗朱由检,汉族,明朝第十六位皇帝,亦是明朝作为全国统一政权的最后一位皇帝,明光宗朱常洛第五子,明熹宗朱由校异母弟。天启二年被册封为信王,天启七年登基,改元崇祯,后世称为崇祯帝。
崇祯是一个勤政的皇帝,据史书记载,他二十多岁头发已白,眼长鱼尾纹,可以说是宵衣旰食,夕惕朝乾。史志称其“鸡鸣而起,夜分不寐,往往焦劳成疾,宫中从无宴乐之事”。而且崇祯皇帝多疑,《明史》说他:“且性多疑而任察,好刚而尚气。任察则苛刻寡恩,尚气则急遽失措。
比如一代名将袁崇焕在北京西市(如今的甘石桥附近)被活活剐死,时年47岁。据记载行刑时,情景十分惨烈。当时的百姓都认为他通敌卖国,对其恨之入骨,纷纷出钱购买其肉,将其生吞。皇太极派人散播袁崇焕与后金军定有密约,并将捉获的并听闻消息的宦官遣返回明廷。宦官告诉崇祯后,使得原本就极为敏感的崇祯皇帝最终下定决心处置袁崇焕。再加上大明朝的矛盾丛集、积弊深重,无法在短期内得到恢复的原因。
在自杀殉国之前,朱由检逼着自己的皇后周氏自尽,其他的妃嫔也都被杀死,他安排宫人把自己的三个儿子秘密送出皇宫,希望他们能侥幸保住性命,但是对于两个女儿,他却采取了完全不同的处理方式。
当时长平公主16岁,刚刚选好驸马定了亲事,朱由检提着刀,也不看一眼抱着他衣袖哭泣的女儿,就挥刀砍了下去,长平公主的左臂被砍断,倒在地上昏死过去。
朱由检以为她死了,又用刀砍死了只有三岁的昭仁公主,而他送出去逃生的三个儿子,也在乱兵中被杀害。有人就问了,同样都是自己的孩子,为什么崇祯皇帝想方设法让儿子逃生,却亲手杀死了女儿呢?
有学者认为,朱由检这样做并不是重男轻女,他让儿子逃生,或许是想为朱家留下一丝血脉,日后或许还有可能复国,但是女儿就不同了。
朱由检很清楚城破之后的景象,北宋的靖康之耻就是最好的前车之鉴,他不想自己的妃嫔和女儿也惨遭敌军的蹂躏,宁愿亲手杀了她们,一时狠心也好过自己日后后悔,对于那些妃嫔和公主来说,保住了最后的清白,这样的结局或许也是一种解脱。
1644年随着李自成的大顺军攻入北京,明崇祯皇帝朱由检吊死煤山。虽有其原因,但也是有心杀贼,无力回天。自缢后衣诏曰,朕自登极十七年,逆贼直逼京师,然皆诸臣之误朕也。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去朕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文武可杀,但勿劫掠帝陵,勿伤百姓一人。”
查看更多与“末代皇帝朱由检为什么吊死煤山呢?他死后留下这么一句话”相关的文章
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过了两年,他发布七大恨讨伐明朝。清崇德元年(1636年,明崇祯九年),皇太极在盛京称帝,改国号为大清。明崇祯十七年(清顺治元年,1644年),吴三桂降敌,清军入关。算上努尔哈赤,清朝经历了十二位皇帝,最后亡在了溥仪的手里,他这末代皇帝其实也挺冤,本该是末代王爷。只是因为慈禧去世要把光绪也捎带上,他便就此成为末代皇帝。
他不仅是清朝的最后一位皇帝,还是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位皇帝,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称皇帝开始,到他这里历经了2132年,他的退位也是帝制的终结。其实1912年2月12日溥仪颁布退位诏书的时候也不过是6岁的年纪,所有的一切都是隆裕太后去谈的,最后也是她代替溥仪颁布的退位诏书。对于溥仪来说,他人生最快乐的时候大概是在童年。虽然被锁在紫禁城里,但他那时没有复兴清室的重担,也没有被人监禁。
1964年对于溥仪来说同样是特殊的一年,这一年他带着妻子亲眼看到了新中国成立十年的建设成果。他自己曾自述说,他的一生做过四次皇帝,第一次是三岁继承先人的皇位。第二次是1917年的张勋复辟,仅是做了十天的皇帝。第三次是1932年,成为了满洲国的皇帝。最后一次则是现在,成为了公民,有选举权跟被选举权,是集体皇帝。
1964年还不一样的是,他的著作《我的前半生》在许多次的删改后成功出版。这本书是回忆录,其实也像是自省书。在其中,可以清晰的看见末代皇帝的悲喜,这也是有很多史料价值的第一手资料。他从家世醇贤亲王说起,最后到了特赦,从溥仪的人生道路中能看出近现代社会的变迁。
虽然说里面的史料大部分是沉甸甸的,但有时候也有溥仪的一些比较有意思的小故事,比如说他某次去理发。那说得上是他第一次去理发,溥仪从出生开始便享受着贵族生活,进宫之后更甚。后来去伪满洲国,也极少跟民间接触,理发这种事更不用说,他小时候还是留的辫子呢。
所以他对理发的过程其实并不是很了解,刚进理发店,溥仪便看到师傅在用一个嗡嗡响的东西,那东西他从前从未见过。所以也起了好奇心,看了半天他也不知道这是干嘛的,便开始问师傅这是什么。当听到师傅告诉他那是吹风后,溥仪便很是正经的问师傅,先吹风还是先理发?这话说的在场的人就笑了,也算是能看出溥仪压根就没理过他。
这也正常,从前他在皇宫,理发的多少按照传统方式来的。而后又劳改了十年,对于外面世界翻天覆地的变化更是不怎么了解。他最开始出来的时候,跟自己的亲妹妹跟亲叔叔之间都有些生疏,对于未来更是一脸茫然。好在总理一直关注着他,给予了他帮助,后来也慢慢的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