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称他为“千古词帝”,有人为他的命运惋惜。他精通音律、擅长书法绘画、他有着较高的文学造诣,他的词流传千古、广为传唱。他就是南唐后主李煜。
李煜是南唐的第三位国君,他二十五岁登基即位,亲眼看着南唐衰败、被灭,国破人亡,自己被俘,四十二岁便死在了北宋京师。也许是命运的多舛,李煜的词也形成了前后鲜明的对比。前期的作品写于被宋降服前,主要描述了宫廷生活的日常,后期的作品写于亡国之后,作品色彩多充满了忧愁、哀婉。这也与李煜后半生的经历密不可分,胸中的忧郁哀思、对往事的回想、对故国的思念,李煜用文字将它们写出。这些词被后世广为流传、称颂,也把他推向了诗词历史的重要地位。
"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是抒写离愁别恨的经典名句,出自李煜《清平乐》。
清平乐·别来春半
五代:李煜
别来春半,触目柔肠断。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别来春半,触目柔肠断"——分别以来,春天已经过半,眼前的景色,令人柔肠寸断。
从"别"字可以看出,李煜应该是跟谁分别了,因此产生了离愁别恨的情绪,于是触景生情,融情于景,写下了此词。
这个谁,就是他的七弟。弟弟去宋朝进贡,却被扣留,不能回家。李煜是老六,他当上南唐皇帝是因为哥哥们都早亡,经历这些,他自然与这个七弟格外手足情深。因此,又一年春天,难免睹物思人。
"春"字点明了时间。
"柔肠断"是用夸张的手法描写伤心之情,在古诗词中十分典型。白居易"一看肠一断",辛弃疾"肠已断,泪难收",曹操"念之断人肠",岑参"琵琶一曲肠堪断"……都是如此。
"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台阶下面,飘落的白梅花,像雪一样纷乱,才从身上拂去,不一会就又落满了。
"砌"指台阶,李煜"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中的"砌"也是这个意思。
"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鸿雁虽然飞来,却没带来书信,路途遥远,归家的梦想难以达成。
到了下阕,还是承接上阕的一个"别"字。
有人说,相思可以写信啊,但是鸿雁并没有给李煜带来书信,且路途遥远,归梦难成。
因此,才有了最后一句,离恨像春草一样,绵绵不尽。
"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离别的苦恨,就像春天的草,越走越远,却还是生生不息。
"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是千古名句,读之令人难忘。这句话,适合跟李煜的另一千古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像东流"一起品读欣赏。
这两句词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化抽象为具象,使得对于离愁别恨的描写更加生动形象。
离愁别恨,作为人类的一种常见情绪,是看不见、摸不着,却又客观存在的。李煜的这两句词,分别将离愁别恨比喻为生生不息的春草,以及滚滚东流的春水,体现了离愁别恨难以消除、连绵不绝的特点。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当然,这种用流水、野草比喻愁绪的写法,并非李煜原创。
魏晋建安七子之一的徐干,就有"思君如流水,何有穷已时"之句,用流水来形容相思之情的难以抑制。
南北朝范云有"思君如蔓草,连延不可穷"之句,用野草形容相思之情的绵延不断。
不知道李煜是否是受文学先辈们的影响,才写出了"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像东流""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这两个千古名句。
另一方面,李煜也影响着后世文人,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的"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应该也是模仿了李煜的"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近代文学家俞平伯(1900年~1990年)对李煜此词最后一句的评价十分别开生面:"'更行更远还生',以短语一波三折,句法之变换 ,直与春水春草之姿态韵味融成一片,外体物情,内抒心象 ,岂独妙肖,谓之入神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