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是一位身份非常多元的历史人物,是政治家,是思想家,是改革家,也是文学家。
王安石文学造诣极高,诗词文俱佳,尤其擅长说理与修辞。比如,“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以梅拟人,用梅花的傲雪凌霜喻示处于艰难环境中依然能坚持操守、主张正义的人。再比如,“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托物言志,表达了自己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鲜为人知的是,王安石不但写出了诸如《梅花》、《登飞来峰》、《泊船瓜洲》、《伤仲永》这样家喻户晓的作品,与此同时,他还是一位诗谜高手。
诗谜,顾名思义就是以诗为谜面的谜语,因其独特的语言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深受文人骚客喜爱。唐诗中有很多我们耳熟能详的诗谜。比如,贺知章的:“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谜底便是“柳”。再比如,黄巢的:“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谜底便是“菊花”。
诗谜文化在唐朝时达到极盛,但真正空前绝后的殿堂级玩家却是宋朝的王安石。
宋代范正敏所著的《遁斋闲览》记载,一年夏天,王安石与王吉甫同坐室外乘凉,王安石随口说了一个诗谜:“户部一侍郎,恰似关云长;长任石榴红,辞官金菊风。”王吉甫会意,以诗对答道:“有风不动无风动,不动无风动有风。”二者异曲同工,谜底都是“扇子”。
王安石来了兴致,又出一谜:“画时圆,写时方;冬时短,夏时长。”王吉甫不假思索,立即回了两句“东海有条鱼,无头又无尾;更除脊梁骨,就是这个谜。”
这一次你猜到了吗?这两首诗的谜底指向了同一个字——日。太阳画出来是圆形的,“日”字写出来却是方形的,冬天的时候日照短,夏天的时候日照长。另外,“鱼”字去掉上面的“⺈”,去掉下面的“一”,只剩一个“田”字,再把中间的“脊梁骨”(竖)剔除,也是一个“日”字。
以上两则诗谜,只能算是王安石的初级作品,真正上乘的诗谜在于“难”,在于“雅俗共赏”,在于将趣味性与内涵性完美结合在一起。比如,著名的《隐语诗》:“佳人佯醉索人扶,露出胸前雪玉肤。走入帐中寻不见,任他风水满江湖。”
这首《隐语诗》既无华丽辞藻,又未引经据典,平铺直叙,格调低下,乍看之下,无疑是“大俗”之作。相传,正是出自王安石之手。
同为隐语诗,与贺知章的《咏柳》以及黄巢的《不第后赋菊》相比,这一首最大的特点就是“难”。“难”到什么程度呢?“难”到成诗近千年,竟无一人猜到谜底。直到民国时期的大才子郑子瑜横空出世。
说郑子瑜是民国才子,是就时间而言,如果从国籍来看,他应该被称为“新加坡汉学大师”。郑子瑜出生于福建省漳州市,是清代诗人郑开禧的后裔,根正苗红的华人。他是一位卓有成就文学大家,有“传奇学者”的美誉。
郑子瑜先生在其著作《中国修辞学史稿》中指出,王安石的《隐语诗》,每句为一个谜面,藏着四位唐代诗人的名字,并给出了终极答案。
佳人佯醉索人扶:佳人假装醉倒,意即“假倒”,谐音为“贾岛”。
露出胸前雪玉肤:佳人两肋肤白(一说衣里肤白),意即“肋白”(一说“里白”),谐音“李白”。
走入帐中寻不见:“帐”是罗帐的简称,“寻不见”即为“隐”,合在一起就是“罗隐”。
任他风雨满江湖:风雨满江湖,必定有浪,而“潘”字的本意又是“水满而溢”,所以这一句的意思是“潘浪”,谐音“潘阆”。
以上是郑子瑜的解读,有人拍案叫绝,也有人持怀疑态度。首先,如此格调低下的诗谜,真的是王安石的手笔吗?会不会是后人假托王安石之名的伪作呢?再者,郑子瑜的解读也有牵强附会之嫌,未必是作者原意。
笔者认为,正解也好,附会也罢,能够自圆其说就好。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文学的魅力就在于百家齐放,各抒己见,同样的作品,不同观者有不同理解,未尝不可。
那么,对于王安石的诗谜,各位读者又是如何看待如何解读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