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蝉”在树上轮流利用各种不同的声调激昂高歌,特别响亮,能引起人们的特别留意。对于蝉来说,它的鸣叫有自己的特别意义。雄蝉可以发出3种不同的鸣声:第一种是集合声,受每日天气变动和其他雄蝉鸣声的调节;第二种是交配前的求偶声;第三种是被捉住或受惊飞走时的粗厉鸣声。“蝉”本无心,诗人有意。在诗人词人眼里的“蝉”可能因为他的处境和心情变得不一样。接下来我们就通过12首诗词来感受一下诗词名家眼中的鸣蝉吧!
第一类:高洁之蝉。虞世南《蝉》、骆宾王《在狱咏蝉》和李商隐《蝉》都借蝉表明了自己高洁的品格。
蝉声远播,一般人往往认为是借助于秋风的传送。虞世南却认为“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强调“居高”而自能致远。暗喻修身而品格高尚的人,并不需要凭借权势地位等的力量,自然而然就能声名远扬。
骆宾王《在狱咏蝉》虽然表达方法和虞世南不一样,但同样借蝉表达了自己高洁的品格:“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李商隐《蝉》:“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描写了蝉的境遇,紧接着联系自身的遭遇,直抒胸臆,感情强烈。诗人借蝉栖高饮露的个性来表现自己高洁的品格。
第二类:悲凉之蝉。李商隐《柳》和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都体现了悲凉之蝉。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曾经的盛况和眼前的清秋相比,不免产生几分悲凉,晚风轻吹,斜阳西下,蝉声加重了诗人李商隐的悲秋情绪,是名副其实的断肠天。
更悲凉的作品是柳永的“寒蝉凄切”,秋后的蝉叫得是那样地凄凉而急促,傍晚时分的长亭,急雨更是渲染了气氛。在京都城外设帐饯别,却没有畅饮的心绪,正在依依不舍的时候,船上的人已催着出发。柳永把这个悲凉之感写到了极致。
第三类:野趣之蝉。袁枚《所见》、王籍《入若耶溪》、杨万里《初秋行圃》、辛弃疾《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都将蝉的野趣跃然纸上。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是袁枚描述的牧童捕蝉乐趣;“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是王藉展现的山间静谧景象;“遍催万树暮蝉鸣”是杨万里所感受的圃场情景;“清风半夜鸣蝉”和“听取蛙声一片”是辛弃疾描绘的田园风光。蝉,属于自然,它是否有趣在于人的心情。
第四类:孤寂之蝉。杜牧《题扬州禅智寺》: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这首诗是杜牧看望在扬州禅智寺修养的弟弟时所作。诗中禅智寺的环境清幽和扬州城内的繁华做了鲜明的对比,衬托出寺院的静寂,也反映了诗人孤独落寞的心情。
第五类:友谊之蝉。晏殊《浣溪沙|湖上西风急暮蝉》和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表达了朋友之间的情谊。
“湖上西风急暮蝉”,似乎在说:蝉,何必那么着急?表达了惜别之情。“不知重会是何年”,请求归客多饮几杯酒,,因为在分别后,不知何时能再见,表达了他们深厚的友谊。
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描绘了“临风听暮蝉”的幽居山林,超然物外之志趣。风光人物,交替行文,相映成趣,抒发了闲居之乐和对友人的真切情谊。
蝉本无心,诗人有意。借物言志是文学作品的一大手法。“蝉”能成为众多文人笔中一“物”,也算是此生无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