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时期有许多著名的边塞诗,而为何到了中晚唐时期就落寞了呢?原因原来是这样。
唐朝的雄风依旧在我们眼前飘荡,而在那接近三百年的大唐王朝中,边塞诗歌更是那诗歌文化里不可缺少的一环。但是让我们难以理解的是,大唐的边塞诗歌大多都出现在安史之乱之前。而在安史之乱后,那个风靡大唐的边塞诗歌瞬间销声匿迹。让我们引起无限的遐想,难道有某一种神奇的力量将边塞诗歌从安史之乱后打压了吗?
大唐前期的边塞战争多,安史之乱后军队损失严重,没有了边关战斗的力量
事实并非如此。在安史之乱前,大唐王朝为了保持自己的统治,常常在边关开战。诗歌以现实为主体,源于现实,有高于现实。而作为一个诗人,为了更好的创作出脍炙人口的诗歌,边塞变成为了他们的一个重要选择。
大唐前期的边塞战争,大多数都是以胜利收场,而作为一个诗人,更作为一个盛唐的诗人,那种一往无前的气魄是从骨子里,随时散发出来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这种昂扬向上的气息,这种壮阔雄浑的气魄,便成为了那时的主旋律。
在安史之乱后,唐朝的内乱严重。那时候的内战消耗了太多的大唐军队。没有了军队的支撑,唐朝的诗人们再也不敢随意的跑去边关体验生活。而没有了实践的结合,唐朝的诗人再也写不出那充满了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那壮丽雄浑的诗歌。
大唐诗人在安史之乱前气魄雄浑,安史之乱后没有了一往无前的气魄
我们看着杨炯,看着高适,看着岑参,看着那一个个留下了不朽名篇的边塞诗人,无一不是带着自己的自傲,带着一往无前的精神写下的诗歌。那种精神与大唐王朝前期的实力和精神是分不开的,而在安史之乱后,那种自傲却被打击得体无完肤。
充满了盛唐气息的诗人在边塞中游走,留下一句句令人脍炙人口的诗句。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李白的这句诗将空间和实践紧密的结合,让我们有了情感的共鸣。而共鸣恰恰是一篇诗歌最重要的因素。没有了气魄的共鸣,边塞诗就这样渐渐的没落了。
安史之乱后,没有了情感,没有了气魄,没有了一往无前的气势,只有无尽的叙事的诗歌再也写不出好的边塞诗了。而最后一篇边塞诗当属李白的《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连那个狂人李白都充满了无奈,大唐的诗人的一往无前的气概岂不是已经快消失殆尽了。
安史之乱后到处都是残垣断壁,都是家破人亡。正如李白写到:桀犬尚吠尧,匈奴笑千秋。大唐的气势消失了,只剩下匈奴豪情万丈地驰骋。没有了一往无前的雄浑气魄的大唐诗人,没有了相应的胸怀,又怎么会写出相应的诗歌?
安史之乱后国内动荡,大多诗作都在反映国内百姓,无法关注到边关的无奈
在战争后的人们总需要朝廷的安慰,而诗人们则充当了一个桥梁,不停地反映着大唐的现状。国内的动荡,百姓的苦难,这些都需要朝廷看到。而诗人,就是这样一个最好的媒介,一个反映社会现实的媒介。
新乐府诗人的崛起,渐渐取代了那些活跃在白塞的诗人;而那个乱世,是人们更愿意在田园中了此余生,而不愿去那个明知道活不下来的边关。国内的百姓的关注度渐渐的取代了对边塞的关注度,所以边塞诗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的景观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取而代之的是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边关的水深火热再也无法被朝廷所关注,边塞诗就这样慢慢地没落了下来。这是唐朝历史的必然,也是百姓对边塞的不再关注。
安史之乱后的边塞诗歌如同落日,慢慢的沉入地平线之下。这其中有诗人不再拥有一往无前的气魄,无法写出这样雄浑的诗的原因;也有着时代变化,人们不再关注边塞的原因。无论怎么说,边塞诗作为唐朝诗歌的一片天空,它的没落依旧让我们感到无尽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