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天祥的一首千古名诗《过零丁洋》,有人建议要从课本里删除?有什么理由呢
上学时,最讨厌的就是老师嘴里“全文背诵”4个字。那时候总想着,背就背吧,等咱们长大了多半就忘光了,但现在才知道全然不是这么回事。我们忘记了微积分是什么,忘记了元素周期表怎么用,却忘不掉“先天下之忧而忧”,忘不掉“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忘不掉“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
基于这个事实,我们明白了一个很简单的道理:要让一首名作被世人记住,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它入选语文书;要让一种精神被传承下去,最好的办法也是让它入选语文书。这就是为何时代在变迁,但很多经典作品却在课本中一躺就是几十年,因为有些东西咱们永远不能忘。
前几年,陕西的教授胡觉照先生曾建议课本删除诸葛亮的《出师表》,他认为诸葛亮这文章里写的是愚忠,不适合孩子们读,这一观点遭到了网友一边倒的反对。无独有偶,近几年也有不少家长建议删除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先让我们来看一看这首诗:
《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这首七律的知名程度不用笔者多讲,自1279年问世以来,这56个字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人,特别是最后14个字更是被无数人当成了人生座右铭。但建议删掉它的家长,却给出了两个看似挺有道理的理由:
首先,他们认为这首七律与《出师》表一样,体现的是愚忠。表现上来看,这种说法似乎不无道理。1278年,文天祥在广东被元军所俀,那时候南宋皇帝自己都已经逃到了新会一带,腐朽的南宋气数已尽了,这个时候再忠于羸弱的南宋无疑是不明智的作法。但笔者认为,正是在危难时,才能看出一个人的骨气。文天祥被抓后,曾禁食八天,元军当他是员虎将,对他各种厚待,他都不为心动,这就是他的气节,显然不是愚忠。
其次,很多人搬出了鲁迅的一篇文章杂文说事,说鲁迅先生一生铁骨铮铮,也觉得青少年们还太小了,还不宜读岳飞和文天祥的作品。确实,鲁迅先生曾在1936年发表了一篇名为《登错的文章》的杂文,在文中先生曾写过这样一段内容:
印给少年们看的刊物上,现在往往见有描写岳飞呀,文天祥呀的故事文章。自然,这两位,是给中国人挣面子的,但来做现在的少年们的模仿,却似乎迂远了一点。
因为这段内容,很多人就断章取义地认为鲁迅不喜欢岳飞和文天祥。但事实上并非如此,只截取这一段内容完全是没意义的。鲁迅写这篇文章是为了讽刺当时投降的官员。鲁迅的意思是岳飞和文天祥的作品光给少年们读不够,应该给那些没有骨气的官老爷们读一读。所以这段话下面还有一段这样的内容:
不过这两位,却确可以励现任的文官武将,愧前任的降将逃官,我疑心那些故事,原是为办给大人老爷们看的刊物而作的文字,不知怎么一来,却错登在少年读物上面了。
将这两段合起来看,就能理解鲁迅真正的意图,他在骨子里是十分赞赏岳飞和文天祥的不屈精神的,只是用这篇《登错的文章》来讽刺当局让孩子们读岳飞和文天祥,但他们自己遇事却做不到。
综上小编认为文天祥《过零丁洋》中并非愚忠,而是我们的民族之魂。鲁迅说岳飞文天祥不适合少年读,是在当时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为达到强烈的讽刺效果故意这样说的,咱们不能断章取义。虽然目前岳飞的《满江红》已经被移出课本,但只是为了让大家接触到更多的优秀作品,所以把它换成了秋瑾的《满江红》,至于《过零丁洋》小编认为不管它还能在课本中存在多少年,文天祥都不该被我们忘记,大家觉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