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知道三国演义的曹操,但其实他也是一位诗人,那么曹操有哪些著名的诗呢?让我们一睹一代枭雄的绝世文采!
曹操,就是三国时期最杰出的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和政治家。他不仅精于兵法,且善作诗歌,常常借诗歌来抒发心中的远大政治抱负,他的诗中也反映了汉末时期人民的苦难生活。
他的笔下,诗歌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史称建安风骨。
鲁迅评价其为“改造文章的祖师”;《诗品·下卷》也指出了曹操的诗歌感情沉郁、悲怆的特点:惟其有情,故曹操的诗读来有感人的力量;惟其悲怆,故造成了其诗沉郁顿挫、格高调响的悲壮气势。
1、《龟虽寿》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神龟虽能长寿,但也有死亡的时候。螣蛇尽管能乘雾飞行,终究也会死亡化为土灰。
曹操用这两个形象的比喻说明:世间万物都不是永恒存在的,新陈代谢是大自然的根本规律。这就等于告诉人们,人虽寿夭有别,但最终都是要死的。这也是朴素的唯物辩证思想和无神论的观念,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
由此,曹操借以明志:既然人总是要死的,我们不应该就此对人生采取消极悲观的态度,而是要承认生命有限。正是为了充分利用这有限的生命,才要努力建功树业,有所作为。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这两句笔力遒劲,韵律沉雄,内蕴着一股自强不息的豪迈气概,深刻地表达了曹操老当益壮、锐意进取的精神面貌,要保有永不停止的理想追求和积极进取精神,永远乐观奋发,自强不息,保持思想上的青春!
2、《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曹操这次登碣石山,是在北征乌桓得胜回师途中。身为主帅的他,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他的心情就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有感而发,所以就写下此诗。他将自己宏伟的抱负、阔大的胸襟都融汇到诗里,借着大海的气象壮阔形象表现出来。
3、《短歌行》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酒,在魏晋时期,多受到魏晋诗人的喜好。所以无论心情愉悦,或是悲伤、感慨,都不难找到酒的影子。
开头一句便是“对酒当歌”,可见曹操此时的忧叹甚多。而我们又如何去理解曹操人生苦短的忧叹呢?他生逢乱世,目睹百姓颠沛流离、肝肠寸断,内心渴望建功立业而不得,却一心想改变这乱世的局面......此时的他,唯有借酒消愁了。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三国时代群雄角逐的一个显著特色就是人才的较量,每一个强大的政治军事集团的崛起无不以优秀人才为后盾;没有人才优势,也就无所谓事业上的成功,曹操对此深有体会:“吾起义兵诛暴乱,于今十九年,所征必克,岂吾功哉?乃贤士大夫之力也。”
而事实上曹操也不可能一个一个地去找那些“贤才”,所以他便用这种含蓄的方法来提醒他们:“就算我没有去找你们,你们为什么不主动来投奔我呢?”由这一层含而不露的意思可以看出,他那“求才”的用心实在是太周到了,的确具有感人的力量。
他虚心纳士,和刘备、孙权一样对有用之才极尽礼遇。曹操厚待刘备、关羽的事情是尽人皆知的,其实他给予自己重要的谋臣将士的优待远在刘、关二人之上,故大多能得人死力相待。
4、《蒿里行》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
关东各郡的将领,公推势大兵强的渤海太守袁绍为盟主,准备兴兵讨伐焚宫、毁庙、挟持献帝、迁都长安、荒淫无耻、祸国殃民的董卓。当时各郡虽然大军云集,但却互相观望,裹足不前,甚至各怀鬼胎,为了争夺霸权,图谋私利,竟至互相残杀起来。
曹操对袁绍兄弟阴谋称帝、铸印刻玺、借讨董卓匡扶汉室之名,行争霸天下称孤道寡之实,给予无情的揭露,并对由此造成的战乱感到悲愤!诗中用极凝练的语言将关东之师从聚合到离散的过程原原本本地说出来,成为历史的真实记录。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战乱之长,士兵连年征战,人不解甲,马不卸鞍,其苦可知;人民在战乱中死丧殆尽,可见战祸之烈。弥望中,纵横于野的白骨,是那样惨白;茫茫大地死一样沉寂,没有一点生命的气息,鸡鸣狗吠,这些寻常的庄户声气都不闻于耳了。
诗中给我们展现了一幅活生生的战时画卷:无数因战乱而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苦难人民。这完全是曹操目睹兵连祸结之下的民不聊生,和哀鸿遍野的真实情境而产生的感时悯世之叹。未曾经历其中的你我,读后都备受感触,何况是目睹了这凄惨现象的曹操,自是痛断肠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