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言志,这个"志"的范围可广了,不只是说自己的心声,还可以是自己的心得。《风》、《骚》以来,说"心声"的诗俯拾即是,说"心得"的诗则寥寥无几。所谓"心声",也就是性情。所谓"心得",也就是通过思索或经验,得来的感悟。魏晋时崇尚玄谈,多有玄理之诗。宋代程朱理学的兴起,说理的诗有萌起之势。
朱熹的这首《观书有感》,就是一首说心得的诗,是他从读书学习的经验中获得的感悟。《观书有感》原有二首,这是其中的第二首。在诗中,朱熹以水和巨舰作比喻,来讲述学习的过程。
《观书有感》
宋代:朱熹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昨天夜里江边涨起了阵阵春潮,巨大的舰船轻盈得如同一片羽毛。向来行驶要白费很多推拉力气,今天却能在江水中央自在地顺漂。
诗的创作背景:庆元二年(1196年),为避权臣韩侂胄之祸,朱熹与门人黄干、蔡沈、黄钟来到新城福山(今黎川县社苹乡竹山村)双林寺侧的武夷堂讲学。在此期间,他往来于南城、南丰。在南城应利元吉、邓约礼之邀作《建昌军进士题名记》一文,文中对建昌人才辈出发出由衷赞美。又应南城县上塘蛤蟆窝村吴伦、吴常兄弟之邀,到该村讲学,为吴氏厅堂书写“荣木轩”,为读书亭书写“书楼”,并为吴氏兄弟创办的社仓撰写了《社仓记》,还在该村写下了《观书有感二首》。
这首诗借助形象说理的诗。它以泛舟为例,让读者去体会与学习有关的道理。“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其中的“艨艟”也写作“蒙冲”。因为“昨夜”下了大雨,“江边春水”,万溪千流,滚滚滔滔,汇入大江,所以本来搁浅的“艨艟巨舰”,就如羽毛般那浮了起来。“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说往日舟大水浅,众人使劲推船,也是白费力气,而此时春水猛涨,巨舰却自由自在地飘行在水流中。诗中突出春水的重要,所蕴含的客观意义是强调艺术灵感的勃发,足以使得艺术创作流畅自如;也可以理解为创作艺术要基本功夫到家,则熟能生巧,驾驭自如。这首诗很可能是作者苦思某个问题,经过学习忽然有了心得后写下来的。
诗虽然在讲读书的心得,但不只是读书,许多事情也都要经历那样的过程。只要有恒心,任何事都能做好。知道最终会成功,就不要畏惧眼前的困难,要坚持不懈,待到"春水生"时,水到渠成。
朱熹的这首诗的说理角度是创作美,这种美学原理是带有一定普适性的。例如:如果读者抛开诗歌本身的描述对象,完全可以把这种道理引申开来。比如,如果将“书”理解为“书本”,而且书本的内容不是泛泛的包括诸如医书、哲学书、史书、科技书等等,而是仅仅就文学内容诸如诗词曲赋散文等等体现文学艺术美的方面,那么,也可以认为“源头活水”表达了“不竭的文思”,而“一夜春潮”则表达了“文思勃发”等等。
朱熹的一首心得诗《观书有感》,虽然在讲读书的心得,但不只是读书,朱熹这样说理的诗,也是清新可读,有理有趣,在诗家之中也独树一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