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 sān sè
三种颜色。三种容色。三惧 sān jù
指圣君治国应该戒惧的三件事。三龙祠 sān lóng cí
古匈奴俗,于正月、五月、九月戊日祭天神。戊为龙,故称。三節 sān jiē
三恶人。指蚩尤、五观、殷纣。三镇节度使。旧俗称端午、中秋、春节为三节。旧时工商界多于三节结算账目。三段。三十六 sān shí liù
约计之词,极言其多。三浄 sān jìng
1.佛教语。语本《十诵律》卷三七:“痴人,我听噉三种浄肉。何等为三?不见,不闻,不疑。”此谓一般佛教信徒难以立即断除肉食,故小乘戒中设变通之法,允许食用不见杀、不闻杀、不疑为我杀三种肉食。后因称这三种肉为“三浄”。2.佛教语。指色界第三禅的少净天、无量净天和遍净天。三剑 sān jiàn
1.谓天子﹑诸侯﹑庶人之剑。2.三把宝剑。三币 sān bì
古指珠玉﹑黄金﹑刀币。三武 sān wǔ
1.星名。2.北魏道武帝﹑北周武帝和唐武宗的合称。他们皆禁佛教,令僧尼还俗,佛家称为"三武之难"。三露 sān lù
1.传说中的三种甘露,服之可以治病长生。三次 sān cì
三回。 指朝﹑野﹑市三处。三段 sān duàn
1.犹言三节,三块。2.指三段论式。三和 sān hé
1.三次调弦演奏。2.指三种祭品。3.元明俗语,喂牲口谓之撒和,三和谓喂料三次。三花马 sān huā mǎ
唐代边地所进良马,由尚乘局在马身印以三花飞凤之字。又崇尚与马剪鬃为饰,剪马鬃为三辫者,称三花马;五辫者称五花马。见《新唐书•百官志二》。三衣 sān yī
梵文Tricīvara的意译。佛教比丘穿的三种衣服。一种叫僧伽棃,即大衣或名众聚时衣,在大众集会或行授戒礼时穿着;一种叫郁多罗僧,即上衣,礼诵﹑听讲﹑说戒时穿着;一种叫安陀会,日常作业和安寝时穿用,即内衣。亦泛指僧衣。三时 sān shí
指春﹑夏﹑秋三季农作之时。 夏至后半个月。 早﹑午﹑晩。 印度分一年为热﹑雨﹑寒三时。 佛教谓释迦牟尼佛逝世后,佛法将经历的正法﹑像法和末法三大时期。一般认为正法五百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万年。见南朝陈慧思《立誓愿文》。三菩提 sān pú tí
指三乘之人所得的菩提。三曲 sān qǔ
1.古丧礼的一种哀声。谓一举声而三折。2.唐长安城北平康里之歌妓聚居区,分一曲﹑二曲﹑中曲,合称三曲。见唐孙棨《北里志.海论三曲中事》。3.酒名。曲酒中品级最低的一种。三灵 sān líng
1.指日﹑月﹑星。2.指天﹑地﹑人。3.指天神﹑地祇﹑人鬼。4.指灵台﹑灵囿﹑灵沼。5.道教称三魂为三灵。三影 sān yǐng
宋张先的别号。三白脆 sān bái cuì
西瓜的一种。三令节 sān lìng jié
唐德宗以农历二月一日为中和节,与三月三日上巳﹑九月九日重阳合称三令节。三疾 sān jí
1.指狂﹑矜﹑愚三种不良气质。2.指好色﹑好货﹑好勇三种恶习。三叉路 sān chā lù
从同一路口出发,通向不同去处的几条道路。三窟 sān kū
三个洞穴。《战国策.齐策四》:"冯谖曰:'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请为君复凿二窟。'"后以喻多种图安避祸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