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_img

中秋节的习俗

发布时间:2020-06-08
1 中秋节的习俗作文集锦
中秋节习俗作文
中秋节作文

中秋节的习俗作文【篇1】

吃过团圆饭,我直奔楼顶上去赏月。

只见深蓝的天空中,月亮的“脸蛋儿”分外皎洁,像一个洁白的玉盘。我不由得想起“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的诗句来。今年月亮比较小,听妈妈说,是因为月亮离地球比较远。

妈妈让我背诵有关月亮的古诗,我脱口而出:“明月几时有,把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姨父听了直夸我聪明,我不好意思地笑了。

抬头看天,月亮不知什么时候戴上“帽子”——月晕,旁边也聚集了许多碎棉花似的云朵。俗话说:“云交云,雨淋淋”、“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看来,明天是一个有风有雨的日子。

到了11点,我们一家人才恋恋不舍地回房睡觉了。

中秋节的习俗作文【篇2】

今天傍晚,我和小伙伴们早早地坐在田野里,等待着月亮的到来。

开始,天空还是一片浅蓝,很浅很浅的,只有天边才有几朵白云。过了一会儿,天色渐渐暗下来。这时,隐隐约约看得见月亮的影子。不到十分钟,天边露出了月亮的小半边脸,淡红淡红的,像蒙了一层红色的薄面纱。天色更暗了,月亮也完全出来了。它的颜色由淡红变成了浅黄,但是没有一点儿亮光。

月亮慢慢上升。看上去,比先前小了一些, 颜色也越来越淡,但是它的光却越来越强。把它周围的天空照得通量。它周围几颗小星星调皮地眨着亮晶晶的小眼睛,虽然很小,光也暗淡,可是看起来仍然那么好看。

望着皎洁的月亮,引起我无穷的遐想。我仿佛看见一群带着红领巾的同学,乘着飞船,去探索宇宙的无限奥秘。

姜帆,快看那儿。我的朋友夏同的话打断了我的沉思,我顺着他的手指方向望去,只见无边无际的天空上,一颗颗星星划天而过。此时, 凉 风轻拂,大地披上了一层暗灰色的薄纱。玉盘似的月亮一动不动地悬在空中,此时此刻,那是多么美呀!

中秋节的习俗作文【篇3】

月饼象征团圆,是人们中秋节必备的食品。可是中秋节为什么要吃月饼呢?这个问题我想了很久,还是想不明白。直到有一天,我回到家里上网查找资料,才把问题弄明白。

原来,中秋吃月饼的习俗,据说是由元末流传下来的。

相传元朝时,中原广大人民不甘受蒙古人的残酷统治,纷纷起义抗元。朱元璋欲联合反抗力量,但元官兵搜查严密,苦于无从传递消息。

所以刘伯温便想出了一条计策,命王昭光制造饼子,将写有“八月十五夜起义”字样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再使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义响应。因而一举推翻了元朝。

为了纪念这一功绩,因而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也就传了下来。特别在我国东北地区,更有“八月十五杀达子”的说法。

不论月饼源于何代,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以饼之圆兆人之常生,用月饼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谐成天下人们美好的心愿。

早在古代,我国人民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

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

查看更多
2 中秋节的习俗作文精品15篇
中秋节习俗作文
中秋节作文

在这篇文章中,笔者汇集了大量有关“中秋节的习俗作文”的相关信息,希望大家继续关注我们,我们将为您提供更多相关内容。写作是见证我们的热爱,并描绘我们独特人生轨迹的方式,通过写作我们能更好地创造价值和做出贡献,从而赢得尊重和认可。作文必须真实,避免捏造,只有真实的作文才能真正打动人心。

中秋节的习俗作文(篇1)

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到了,按照传统习惯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姥姥家过中秋节。这天,姥姥给我们预备了丰盛的午餐,我们一起吃着团聚饭,一起说着笑着,聊着中秋节的话题。

到了晚上,一家人坐在院子里赏月。夜色徐徐升高,人们的笑声打破了夜晚的宁静。月亮徐徐升高,她穿白色的纱衣了,温柔而大方。

姥姥在给我们讲“嫦娥奔月”的故事,我们吃着香甜的月饼,赏着醉人的圆月,今年的中秋节比往年有趣,今天的月亮比往年更圆。

中秋节的习俗作文(篇2)

中秋节的习俗良多,有打糍粑、吃月饼、赏月……,其中主要是打糍粑。

爷爷便给我讲起了打糍粑的方法:首先把纯糯米用水泡几个小时,然后把泡好的糯米放入电饭煲里蒸熟,掏出蒸好的糯米饭放入铁盆或石槽里用木棒用力打,直到打成粘稠状看不到米粒为止,最后捞出来放到熟黄豆粉中,捏成自己喜欢的图案。

每逢中秋节的时候爷爷都会亲手为我做一个圆圆的,香喷喷的糍粑,我看着口水都流了出来。

中秋节的习俗作文(篇3)

中秋节到了,我们福州的习俗可多了,有摆塔,吃鲤鱼饼,还有“捡月光”。

摆塔,是把各种各样的塔摆在一个台上,展示给台下的观众们看。传说,曾经有一位将*打完胜仗来到福州,刚好就是中秋节,福州在当时又是一个多塔城市。所以老百姓们为了获得好运,就各自拿出自家的塔摆在门口,获得好运。现在福州出名的只剩白塔和乌塔了,其他塔呢?它们都经过时光的流失而消失了。

“吃月饼了!”我们福州吃的可不是常见的月饼,而是鲤鱼饼。做成两条鲤鱼形成对称,代表着福州人给亲朋好友送去“年年有余”和“鲤鱼跳龙门”的意思。福州人还把像鲤鱼饼的挂饰戴在儿女身上,愿儿女的学习像“鲤鱼跳龙门”一样红红火火。鲤鱼饼的味道可美了,两条鲤鱼并在一起,就像一个月亮,吃一个美滋滋的,你想不想尝一个鲤鱼饼呢?

最有意思的要数“捡月光”了。传说每当中秋节时,月亮上会掉落下一个月光,只有心地善良的孩子才能捡到它,谁捡到它就等于捡到了好运。所以孩子们一吃完晚饭后就会出来急急忙忙地找月光,8点过后月光就消失了,孩子们也就各自回家了。

这三个风俗各有各的风趣,中秋之夜,你有没有过这三个风俗呢?这就是我和爸爸、妈妈一家三口过的中秋节。这时,我突然想起在加拿大的外公、外婆和在澳大利亚的爷爷、奶奶,他们真是“独在异乡为异客”,而我又是“每逢佳节倍思亲”啊。

中秋节的习俗作文(篇4)

中秋节的习俗很多,有打糍粑、吃月饼、赏月……,其中主要是打糍粑。

爷爷便给我讲起了打糍粑的方法:首先把纯糯米用水泡几个小时,然后把泡好的糯米放入电饭煲里蒸熟,取出蒸好的糯米饭放入铁盆或...

查看更多
3 中秋节的习俗14篇
中秋节习俗

在写作文时需要注意哪些?作文的核心并不在于用多少花哨的词汇而在于传递思想和情感,写作让我们更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才华和能力。拿到作文题,不要急于下笔要细细思考题目要求和写作思路,这是一篇好工具范文网的编辑精心打造的文章为您呈现美好的“中秋节的习俗”,欢迎你留言让我知道你对我的作品有何感想!

中秋节的习俗(篇1)

在我国,有许多喜气洋洋的节日,大体上都和吃有关。而我觉得中秋节是所有节日中最浪漫和富有诗意的了。

“月到中秋分外明”,没错,中秋的月亮是明亮的,但在这明亮中,仿佛又多了些离愁别绪。在中秋这天,每一个在外的游子都渴望回家,与亲人团聚。“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就是人们最朴素和美好的愿望。

而我家的中秋,重头戏都是从晚上开始的。首先是团圆饭,爸爸和大爷是主厨,大姑和二姑是配菜的,他们忙前忙后的准备着丰盛的晚餐。一番锅碗瓢盆交响曲之后,一顿有着美好寓意的饭菜就新鲜出炉了。吃完团圆饭,就要开始吃团圆月饼了。每年的团圆月饼都是奶奶在外面特别定制的,里面还放了一枚硬币。这个小小的习俗是,如果谁吃到了这枚硬币,代表着谁会在新的一年里财源滚滚。

这时由奶奶执刀,把月饼平均分成若干份,大家一人拿起一份,吃了起来。我心里特别着急,盼着自己能够吃到那枚硬币。我狼吞虎咽又满怀期待地吃着,大家笑着告我小心点,千万别咽着。我奇怪的是,几乎每年都是我吃到那枚硬币。后来我想一定是奶奶在月饼了做了什么机关吧,奶奶想把最美好的祝福给我,她对我这个大孙子可是偏爱有加啊。月饼的馅非常香甜,此刻我的心里也像是吃了蜜一样甜。

吃完月饼,大家开始赏月了。在楼下摆一张小方桌,放着一些吃食,家人们围成一圈,在一起唠着家常,互相诉说着生活工作上的事情。小孩子们自由地跑来跑去。鹅黄的月亮挂在天空中,有种说不出的详和,有点清冷的月光照在我们身上,每个人的'脸上都漾出微笑。夜已经很深了,大家久久不愿散去……

这就是我家的中秋,一个富有诗意的美妙节日。

中秋节的习俗(篇2)

威海人过中秋最讲究两个字团聚,无论平时怎样的忙小辈们都会到长辈家里团聚。一家人凑在一起你说说公司的发展,我说说将来的构想,这就是中秋节就是团聚。通常在晚餐结束之后一家人都会品尝月饼。

中秋祭月,在我国也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据史书记载,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其祭祀的场所称为日坛、地坛、月坛、天坛。分设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北京的月坛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地方。《礼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这里的夕月之夕,指的正是夜晚祭祀月亮。这种风俗不仅为宫廷及上层贵族所奉行,随着社会的发展,也逐渐影响到民间。

中秋节的习俗(篇3)

我国传统的节日很多: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在众多节日中,我最惦记的是中秋节。

在中国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月亮从古至今都是思念、温柔...

查看更多
4 中秋节有什么习俗?2020年中秋节是哪一天
中秋节几月几日
中秋节有哪些习俗
关于中秋节的习俗

中秋佳节,除了合家团圆以外,月饼对于喜爱美食的朋友也是不能错过的。

中秋节,空气里飘散着桂花和月饼的香气,洋溢着团聚的温馨。

那么,2020年中秋节是哪一天呢?让传统节日来告诉你。

根据查询万年历的结果,2020年的中秋节在农历八月十五,公历为2020年10月1日,正好与我国的国庆节同一天,又是国庆“十一”假期的开始,对于平常学习、工作和生活紧张惯了,亟待身心放松的人们来说,这可真是三喜临门的好日子。

我国民间传统,中秋有不少过节惯例的活动,增添不少庆祝气氛。

其一是拜月、赏月。中秋节夜间,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

而在历史上,中秋赏月的风俗在唐代十分流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到宋代,中秋赏月之风更盛,每逢这一日,“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

明清宫廷和民间的拜月赏月活动更具规模,中国各地至今遗存着许多“拜月坛”、“拜月亭”、“望月楼”等古迹。直到今天,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欣赏皓月当空的美景仍是中秋佳节必不可少的活动之一。

其二是吃月饼。月饼一词,源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原来仅是一种点心食品,到后来人们逐渐把赏月与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寄托思念,逐渐成为我国各地过中秋节的必备习俗。

同时,月饼也是中秋时节朋友间用来联络感情的重要礼物;而在福建厦门地区,还有博饼的习俗,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结束语:除以上提及的两个常见的中秋节习俗,民间每逢中秋,还有观潮、燃灯、猜谜和饮桂花酒等等民俗活动,不一而足,十分丰富,中秋佳节,不愧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一块璀璨的宝石。


查看更多
5 中秋佳节该做什么?这九个习俗你可以试试
中秋节习俗
中秋节有哪些习俗
关于中秋节的习俗

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佳节,每年大家聚在一起总想一起做点中秋该做的事儿,中秋节到底有哪些习俗呢?小编给大家盘点了一下!

吃月饼

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中,最早有记录月饼一词,那时,它也只是象菱花饼一样的饼形食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的象征。

赏月

在中秋节,我国自古就有赏月的习俗,《礼记》中就记载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李子、葡萄等时令水果,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

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在宋代,中秋赏月之风更盛,据《东京梦华录》记载:“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每逢这一日,京城的所有店家、酒楼都要重新装饰门面,

牌楼上扎绸挂彩,出售新鲜佳果和精制食品,夜市热闹非凡,百姓们多登上楼台,一些富户人家在自己的楼台亭阁上赏月,并摆上食品或安排家宴,团圆子女,共同赏月叙谈。

走月

中秋节之夜还有一大特色赏月活动叫“走月”。皎洁的月光下,人们衣着华美,三五结伴,或游街市,或乏舟秦淮河,或登楼观赏月华,谈笑风生。明代南京建有望月楼、玩月桥,清代狮子山下有朝月楼,都是游人“走月”时的赏月胜地;而解放后建的莫愁湖公园之抱月楼,则成了市民赏月的新景点。

旧时南京人“走月”还有一种特殊的祈盼之举:凡没生儿子的已婚妇女,要去游夫子庙,随后再跨过一座桥,相传即可有“梦熊之喜”(意生男孩)。

听香

听香是古代流传在台湾地区的中秋习俗。古时想得到佳偶的少女,先在家中神明前烧香祭拜,诉说心事,祈求神明指示听香的方向,然后依指示方向在路上无意间或偷听到的第一句话,牢记在心,回家再掷茭,判断来解释所占卜事情的吉凶。例如卜占终身大事,而听到的话是吃甜饼或花开、月圆,就表示吉兆,喜事近了。

舞火龙

舞火龙是农历八月十五的民间习俗,代表地是香港。据说舞乐火龙以后可以趋吉避凶、风调雨顺。以前用稻杆扎成龙头、龙身的形状,插上燃着的香,由青社的小伙子赤膊上阵挥舞。

民间拜月

在古代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

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

燃灯

中秋之夜,天清如水,月明如镜,可谓良辰之美景,然而对此人们并未满足,于是便有燃灯以助月色的风俗。在湖广一带有用瓦片叠塔于塔上燃灯的节俗。在江南一带则有制灯船的节俗。在近代中秋燃灯之俗更盛。从古至今中秋燃灯之俗其规模似乎仅次于元宵灯节。

饮桂花酒

我国饮用桂花的历史十分久远,在屈原《九歌》中,便有“援寄斗兮酌桂浆”、“奠桂兮椒浆”的诗句。

偷瓜送子

贵州省不少地方,流行“偷...

查看更多
6 中秋常识知多少:这篇文章让你对中秋节有更深的认识
中秋节的习俗
中秋节的传说
中秋节的来历

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时在农历八月十五,又恰值三秋之半,故名。

【起源】

关于中秋节的起源,说法较多。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礼记·月令》上说:“仲秋之月养衰老,行糜粥饮食。”

一说它起源于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动。《礼记》上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就是祭月亮,说明早在春秋时代,帝王就已开始祭月、拜月了。后来贵族官吏和文人学士也相继仿效,逐步传到民间。

二是中秋节的起源和农业生产有关。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秋”字的解释是:“庄稼成熟曰秋”。八月中秋,农作物和各种果品陆续成熟,农民为了庆祝丰收,表达喜悦的心情,就以“中秋”这天作为节日。“中秋”就是秋天中间的意思,农历的八月是秋季中间的一个月,十五日又是这个月中间的一天,所以中秋节可能是古人“秋报”遗传下来的习俗。

也有历史学家研究指出,中秋节起源应为隋末唐军于大业十三年八月十五日,唐军裴寂以圆月作为构思,成功发明月饼,并广发军中作为军饷,成功解决因大量吸收反隋义军而衍生之军粮问题。

【发展】

中秋节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成为与春节齐名的中国传统节日之一。自2008年起中秋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神话传说】

嫦娥奔月

远古时候天上有十日同时出现,晒得庄稼枯死,民不聊生,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无穷,他同情受苦的百姓,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多太阳,并严令最后一个太阳按时起落,为民造福。后羿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传艺狩猎外,终日和妻子在一起。一天,后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

一天,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蓬蒙(后羿的徒弟)假装生病,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持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后羿思念妻子,便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嫦娥平时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的嫦娥。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吴刚折桂

相传月宫里有一个人叫吴刚,是汉朝西河人,曾跟随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错误,仙人把他贬谪到月宫,每天都砍伐月宫前的桂树,以示惩处。这棵桂树生长繁茂,有五百多丈高,每次砍下去之后,被砍的地方又会立即合拢。李白在《赠崔司户文昆季》一诗中写道:“欲斫月中桂,持为寒者薪”。

玉兔捣药

嫦娥身边有只玉兔。据说嫦娥身体变轻,开始升空时,惶恐中抱起了一直喂养的白兔。白兔便随她一起上了月亮。玉兔在月宫有一只捣药杵,夜晚在药臼中...

查看更多
7 为什么说中秋节是秋报的遗俗?这和它的来历有什么关系
中秋节的习俗
中秋节的发展
中秋节的来历

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中秋节。南宋吴自牧的《梦粱录》记载:“八月十五中秋节,此日三秋恰半,故谓之中秋。”农历八月,是秋季的第二个月,称仲秋,八月十五又在仲秋的正中,所以称中秋,所以这是中秋节的来历素因之一。

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是流行于全国众多民族中的传统文化节日。据说此夜月球距地球最近,月亮最大最圆最亮,所以从古至今都有饮宴赏月的习俗;回娘家的媳妇是日必返夫家,以寓圆满、吉庆之意。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八月十六,如宁波、台州、舟山,这与方国珍占据温、台、明三州时,为防范元朝官兵和朱元璋的袭击而改“正月十四为元宵,八月十六为中秋”有关。

此外在香港,过了中秋兴犹未尽,还要在十六日夜再狂欢一次,名为“追月”。

关于中秋节的由来,一说起源于我国古代的秋祀——敬土地神。中国古代以农立国,是一个古老的农业大国,农业的发展与季节有很大关系,在科学尚不发达的时代,无论是播种还是收获,人们往往祈祷土地神:播种时祭土地神,祈求丰收——叫“春祈”(春祀);八月中旬稻子成熟,向土地神报告丰收——叫“秋报”(秋祀)。

中秋节是秋报的遗俗。八月中旬,正是秋粮收割之际,一年汗水抛洒在土地上,收获在即,因此家家拜祭土地神,答谢神的保佑,于是围绕“秋报”出现了一系列仪式和风俗活动。

第二种中秋节的来历起源于我国古代的月崇拜——祭月亮神。中秋节是远古天象崇拜——敬月习俗的遗痕。中秋节是月亮的节日,中秋之夜,月最亮最圆,月色最美好,温柔、圆润、恬静,给人以神秘感,致使崇月甚于崇日。正因为古代人们重视月亮,许多习俗都与月亮有关。我国古代就有祭月、拜月的习俗。《礼记》中就载有:“天子春朝et,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意思是说,天子祭拜太阳,在春天早晨;祭拜月亮,在秋天晚上。“夕月”就是秋分(中秋前后)晚上祭拜月亮神,是对月的原始宗教崇拜。因为八月十五月亮最圆,适于拜祭,因而便有了中秋节。祭月是历代帝王相沿的礼俗,现在北京阜成门外的月坛,便是建于明代嘉靖年问的祭月之处。汉代,又在中秋或立秋之日敬老、养老。晋时亦有中秋赏月之举,不过不太普遍;直到唐代将中秋与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杨贵妃变月神、唐明皇游月宫等神话传说故事结合在一起,使之充满浪漫色彩,玩月之风方才大兴。

何时有中秋节?成书于南北朝时代,我国目前最早专记岁时节令的专著《荆楚岁时记》惟独无中秋记事,唐代成书的《初学记》也不见中秋节文字,所以书上并不能查到中秋节的来历。但事实上晋代已有赏月习俗,《晋书》中记帝王“谕尚书镇牛渚,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之事,即是例证。唐宋以降,赏月之风大盛。据宋代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载:“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问争占酒楼玩月。丝篁鼎沸,近内庭居民,夜深遥闻笙竽之声,宛若云外,闾里儿童连宵嬉戏,夜市骈阗(聚会、会集),至于通晓。”另据吴自牧《梦粱录》载...

查看更多
8 中秋节的过节“老三样”,你知道是什么吗?
中秋节有哪些习俗
中秋节的传说
关于中秋节的习俗

每逢佳节倍思亲,尤其是中秋节,更是一个团圆的节日。中秋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许多人将中秋,春节和清明看做最重要的节日。那么中秋节中秋节怎么过?中国中秋节有哪些习俗?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首先中秋节的由来最早是记载在《礼记》,“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就是祭月亮,说明早在春秋时代,帝王就已开始祭月、拜月了。关于中秋节的传说,很多都是和月亮有关系,比如“嫦娥奔月”。

传说后羿在射下九个太阳以后,受到百姓的爱戴和尊敬,并且娶了一个美女的女子叫做嫦娥。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心术不正的蓬蒙也混了进来。一天后羿在昆仑山巧遇王母娘娘,便向她求得一包不死药。据说服用下可以立即升天成仙。后羿思念妻子并没有立即服用,而是将其交给嫦娥保管,等待两人寿终正寝再一起服用成仙。后来小人蓬蒙看见了,他想偷吃不死药自己成仙。趁着后羿外出打猎,手持宝剑闯进嫦娥房间。女人自然无力保护仙药,于是她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成仙奔月。

中秋节要怎么过?那自然少不了赏月、吃月饼和花灯这三样。古时候没有电灯这些东西,最多只有烛火,于是中秋节的月亮显得特别圆和亮,人们会在庭院摆上一些月饼和水果观赏那天的月亮。

第二条是吃月饼,在隋末唐军军裴寂以圆月作为构思,成功发明月饼,并广发军中作为军饷,成功解决因大量吸收反隋义军而衍生之军粮问题。于是这种军粮成为民间最受欢迎的赏月甜点。

第三条需要特别注意,在中秋节玩花灯是一种习俗,虽然现在越来越少,逐渐变成和元宵节一样看花灯。不过在南方一些地方,依然保留着那天小孩子提着花灯笼上街的习俗,由于里面是点一根蜡烛,并且外边是纸包浆所以需要特别注意。每年都有小孩子玩花灯引发着火的新闻,虽然在国家不提倡,但是这属于习俗依然有人在玩。现代的小孩很少接触传统文化,但是并不代表他们不敢兴趣。随着经济发展,人情味越来越淡薄,中秋节是少数几个中国人最爱的传统节日,希望能够传承下去。


查看更多
9 不知道中秋节该怎么过?让这些习俗来教你吧
中秋节习俗
中秋节有哪些习俗
关于中秋节的习俗

中秋节是我们中国人的团圆节,每到这一天,离家的游子,纷纷赶回家中与父母亲友欢聚一堂、把酒言欢,这或许才是中秋真正的意义。中秋节当天我们都会干什么?逛街、陪父母、旅游还是独自宅在家?在此,小编带你一起寻找我国中秋节的民俗活动……

习俗一

赏月

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魏晋时期,但未成习。到了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待到宋时,形成了以赏月活动为中心的中秋民俗节日,正式定为中秋节。与唐人不同,宋人赏月更多的是感物伤怀,常以阴晴圆缺,喻人情事态,即使中秋之夜,明月的清光也掩饰不住宋人的伤感。

习俗二

吃月饼

《洛中记闻》记载,唐僖宗在中秋节吃月饼,感觉味道极美,便命御膳房用红绫包裹月饼赏赐给新科进士们。这可能是我们能够看到的最早关于月饼的记载。到了宋代,月饼有“荷叶”、“金花”、“芙蓉”等等雅称,其制作方法也更加精致。诗人苏东坡有诗称赞说:“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酥是油酥,饴就是糖,其味道甜脆香美可想而知。

习俗三

祭月

中秋节源自古代对月神的祭祀,它是中华民族祭月习俗的遗存和衍生。 祭月,作为中国古代重要祭礼之一。早在周朝,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礼记》中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描述了中国古代帝王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

习俗四

玩花灯

早在北宋《武林旧事》中,记载中秋夜节俗,就有'将“一点红”灯放入江中漂流玩耍的活动。中秋玩花灯,多集中在南方。如前述的佛山秋色会上,就有各种各式的彩灯:芝麻灯、蛋壳灯、刨花灯、稻草灯、鱼鳞灯、谷壳灯、瓜籽灯及鸟兽花树灯等,令人赞叹。

习俗五

饮桂花酒

每逢中秋之夜,人们仰望著明月,闻着阵阵桂香,遥想吴刚砍桂,喝一杯桂花蜜酒,欢庆合家甜甜蜜蜜,欢聚一堂,已成为节日的享受。桂花不仅可供观赏,而且还有食用价值。桂花不仅可供观赏,而且还有食用价值。屈原的《九歌》中,便有“援骥斗兮酌桂浆”、“奠桂兮椒浆”的诗句。可见我国饮桂花酿酒的年代,已是相当久远了。但到了现在,人们多是拿红酒代替了。

习俗六

燃灯

中秋之夜,天清如水,月明如镜,可谓良辰之美景,然而对此人们并未满足,于是便有燃灯以助月色的风俗。在近代中秋燃灯之俗更盛。广东张灯最盛,各家于中秋节前十几天,就用竹条扎灯笼。作果品、鸟兽、鱼虫形及‘庆贺中秋’等字样,上糊色纸绘各种颜色。中秋夜灯内燃烛用绳系于竹竿上,高树于瓦檐或露台上,或用小灯砌成字形或种种形状,挂于家屋高处。中秋燃灯的规模似乎仅次于元宵灯节。

习俗七

观潮

中秋观潮的风俗由来已久,早在汉代枚乘的《七发》赋中就有了相当详尽的记述。汉以后,中秋观潮之风更盛。明朱廷焕《增补武林旧事》和宋吴自牧《梦粱录》也有观潮记载。这两书所记述的观潮盛况,说明在宋代中秋观潮之事达到了巅峰。


查看更多
10 中秋节是什么时候确定的?它的发展过程是怎样的
中秋节的习俗
中秋节的发展
中秋节的来历

中秋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秋夕祭月演变而来。祭月,历史久远,是古代我国一些地方古人对“月神”的一种崇拜活动,二十四节气的“秋分”,是古老的“祭月节”。中秋节普及于汉代,汉代是我国南北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融合时期,各地文化上的交流使节俗融合传播。“中秋”一词现存文字记载最早见于汉代文献,成书于两汉之间的《周礼》(世传为周公旦所著,实际上成书于两汉之间)中说,先秦时期已有“中秋夜迎寒”、“中秋献良裘”、“秋分夕月(拜月)”的活动。据记载,在汉代时,又在中秋或立秋之日敬老、养老,赐以雄粗饼的活动。晋时亦有出现中秋赏月之举的文字记载,不过不太普遍,晋时中秋赏月习俗在北方还不很流行。

中秋节成为官方认定的全国性节日,大约是在唐代。《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赏月的风俗在唐代极盛,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并将中秋与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杨贵妃变月神、唐明皇游月宫等神话故事结合起,使之充满浪漫色彩,玩月之风方才大兴。唐代是传统节日习俗揉合定型的重要时期,其主体部分传承至今。

北宋时期,中秋节已经成为普遍的民俗节日,并正式定阴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文学作品中出现了“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的节令食品。如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说:“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而且“弦重鼎沸,近内延居民,深夜逢闻笙芋之声,宛如云外。间里儿童,连宵婚戏;夜市骈阗,至于通晓。”

到了明清时,中秋已成为中国民间的主要节日之一。岁时节日中世俗的情趣愈益浓厚,功利性的拜祭、祈求与世俗的情感、愿望构成普通民众中秋节俗的主要形态。明清两朝的赏月活动,“其祭果饼必圆”,各家都要设“月光位”,在月出方向“向月供而拜”。陆启泓《北京岁华记》载:“中秋夜,人家各置月宫符象,符上免如人立;陈瓜果于庭,饼面绘月宫蟾免;男女肃拜烧香,旦而焚之。”《帝京景物略》中也说:“八月十五祭月,其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如莲花。……其有妇归宁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团圆节也"。

中秋节自古就有祭月、赏月、吃月饼、玩花灯、赏桂花、饮桂花酒等习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中秋节时,云稀雾少,月光皎洁明亮,民间除了要举行赏月、祭月、吃月饼祝福团圆等一系列活动,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发展至今,吃月饼已经是我国南北各地过中秋节的必备习俗。除月饼外,各种时令鲜果干果也是中秋夜的美食。


查看更多
推荐栏目
back_img
功能直达
热门应用
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