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05年,唐中宗李显将都城从洛阳移回长安,国名由“大周”改回“大唐”,这是当时一件大快人心的事情。正是这一年,唐中宗李显把侄子李隆基外派潞州为别驾,潞州的治所在上党,这里是兵家必争之地,盛产“燕赵奇侠之士”,李隆基在这里开始政治资本的积累。
两年之后,李隆基回到长安。回长安之前,他的心腹术士韩礼给他占了一卦,结果有一根蓍草竖着,韩礼非常惊讶地说:“蓍立,奇瑞非常也,不可言”。“奇瑞非常”即不是一般的“瑞”,是一种至富至贵的“瑞”,是天子之兆,绝不能为外人言。这一卦给了李隆基及追随他的人一种勇气。回到长安后,李隆基低调行事,很少抛头露面,暗中却继续在长安招募死士,尤其是网罗在御林军和禁卫军中的豪强,等待时机。
公元710年(农历)六月初,唐中宗李显去世,李隆基的时机终于来了,这时有人向他提出建议,称如此重大的事应该让相王(李隆基的父亲李旦)知道,这个说法被李隆基断然拒绝。他说:“我拯社稷之危,赴君父之志;事成,福归于宗社;不成,身死于忠孝,安可先请,忧怖于大王乎。若请而从之,是王与危事;请而不从,则吾计失矣”。《旧唐书·玄宗纪》
这种事情怎么能惊动我的父亲,他告诫众人,绝不能对他的父亲泄露此事。我们现在所干的事,是关乎大唐安危的事情,如果成功了,是大唐的福分,一旦失败,我们得慷慨就义,这种事绝不能把我父亲拖进来,不能让他担心,更不能因为他不从,而坏了我们的事情。
李隆基知道自己的力量,他更知道自己的父亲,父亲的恬淡、无争的,极有可能不同意,而这件事又如此危险。这体现了李隆基的担当和见识。有些人与生俱来就有领袖的气质,一种见解,一种担当,一种判断事情的准确性,李隆基恰恰就有这样一种特质,接下来的事情很简单,李旦再次登基做皇帝,因为他已经做过一次皇帝了。
公元710年(农历)6月21日,相王李旦登上了宫廷的安福门楼,向守候在门楼下的父老乡亲宣谕:“赖天地之保佑,赖祖宗之垂佑,也多亏我们全军将士的努力,大唐将再次回归到列祖列宗制定的正确道路上来”。
历史上唐玄宗登基
门楼下面欢呼动地,唐睿宗李旦顺其自然地复辟了。两年之后,父亲李旦就把皇位传给了儿子李隆基,并于公元713年发布公告:“自今军国刑政,一皆取皇帝处分,朕方无为养志,以遂素心”。李隆基正式开始主载大唐这艘巨轮。
查看更多与“历史上唐玄宗登基,其实都是靠李隆基的担当和见识”相关的文章
翻开唐朝的历史,你会看到有两个人物,他们既是姑侄,但同时又流传出一些侄子喜欢姑姑的传闻,这两人就是李隆基与太平公主,而且,说到唐玄宗李隆基的帝位,还真的与太平公主脱不开关系,可以说多亏了太平公主参与了唐隆政变,不然,李隆基发动的政变能否成功还真是不好说,可是,奇怪的是,李隆基一登基为帝即刻赐死了太平公主,为何李隆基要赐死太平公主呢?
李隆基为什么要杀太平公主
在说到李隆基为什么要杀太平公主之前,小编先来为大家说说太平公主这个人物吧。
太平公主,约665年出生,她是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之女。是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的小女儿,唐中宗和唐睿宗的妹妹,也是安定思公主的妹妹,生平极受父母兄长尤其是其母武则天的宠爱,权倾一时。
公元681年,太平公主下嫁薛绍,而后再嫁武攸暨。曾受封“镇国太平公主”。太平公主是我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不仅仅因为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女皇武则天的女儿,而且她几乎真的成了“武则天第二”。
从武则天第二这个称呼中,我们可以看出太平公主的权力有多大,并且权力欲望很大。
公元710年六月,李显被韦后与安乐公主毒死。上官婉儿与太平公主一起草拟遗诏,立温王李重茂为皇太子,皇后知政事,相王李旦参谋政事,试图在韦后与皇族之间谋取平衡,但宗楚客与韦后党羽商议,改相王李旦为太子太师,架空了李旦,打破了这一平衡。
同年七月,太平公主派其子薛崇简与刘幽求一起参与了李隆基等诛杀韦后的行动,清除了韦氏党羽,并亲手将李重茂拉下皇位,拥立相王李旦复位,是为唐睿宗。太平公主因此番功劳而晋封万户,为唐朝公主权势之顶峰。
太平公主屡立大功后,权势地位更加显赫重要,李旦经常同她商量朝廷的大政方针,每次她入朝奏事,都要和李旦坐在一起谈上一段时间;有时她没去上朝谒见,李旦会派宰相到她的家中征求她对某些问题的处理意见。
由于太平公主的权势甚至超过了李旦皇帝,所以对她趋炎附势的人数不胜数。太平公主的儿子薛崇行、薛崇敏、薛崇简三人都受封为王。太平公主的田产园林遍布于长安城郊外各地,她家在收买或制造各种珍宝器物时,足迹远至岭表及巴蜀地区,为她运送这类物品的人不绝于路。太平公主在日常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也处处模仿宫廷的排场。
并且,太平公主认为太子李隆基还很年轻,因而起初并未把太子放在心上;不久之后又因惧怕太子的英明威武,转而想要改立一位昏庸懦弱的人作太子,以便使她自己能长期保住现有的权势地位。太平公主屡次散布流言,声称“太子并非皇帝的嫡长子,因此不应当被立为太子。”
同时,太平公主还发动政变,试图造反抢夺皇位。
以上总总解释李隆基杀太平公主的原因,毕竟没有谁能容忍江山被他人染指。
太平公主的野心太大了,大到已经威胁到李隆基的皇权了,不被赐死才怪呢!哪怕是至亲骨肉。太平公主的故事告诉后人一个简单的道理,当一个人自己的本事不足,德行不够,而自己的野心却大于自己的本事、德行时,他(她)的失败也就完全在预料之中了。
太平公主死后,唐玄...
查看更多与“唐玄宗李隆基到底因为什么要杀自己的姑姑太平公主?太平公主简介”相关的文章
强大的唐朝,雄图大略的唐玄宗!唐朝,是中国最强大的朝代之一,因此中国人也被世界各国成为唐人!
而唐朝之所以是中国最强大的时代之一,其中之一就是唐朝的统治者有很多都是励精图治,雄图大略的君主,其中就包括唐玄宗,李隆基!唐玄宗治下的开元盛世,是唐朝最强盛的时候,而唐玄宗本人和拥有“政启开元,治宏贞观”成就的女皇帝武则天,却又有着不可不说的关系!
武则天既是唐太宗的妃嫔,也是李隆基的奶奶!
论资排辈,武则天是唐玄宗李隆基的亲奶奶!唐太宗时期,武则天十四岁进宫,初为才人,后获得“武媚”封号,这也是电视剧《武媚娘》的剧名由来。太宗之后,就是唐高宗李治,武则天此时被封昭仪,后来成为皇后。
唐睿宗李旦复位之后,本来李隆基作为太子,顺理成章的该为皇帝,但是姑姑太平公主总是把弄朝权。于是,李隆基和姑姑开始争夺权力,最后李隆基获胜。唐睿宗李旦,也就是唐高宗的第八个儿子,武则天的第四个儿子,唐玄宗的亲生父亲,就和平禅位,是为唐玄宗!
唐玄宗李隆基自曾爷爷唐太宗的贞观之治,爷爷唐高宗的永徽之治,以及奶奶武则天的“政启开元,治宏贞观”,唐玄宗开辟了唐朝最巅峰的时代:开元盛世!
李隆基之死—盛世之后就是快速没落
那么,他到底是怎么死的呢?
简单地说,有四个人和四件事儿促成了他的死亡。
先说四个人。排在第一位的就是他的儿子肃宗皇帝李亨。紧随其后的是肃宗的老婆张皇后。位列第三的是肃宗的仆人李辅国。最后一个最牛掰,因为这个人不是活人,而是死人,一个已经死了六年的女人,正是李隆基一生的挚爱杨玉环杨贵妃。
但是,开元盛世只在玄宗前期,后期安史之乱爆发,唐朝急剧的由盛转衰。
安史之乱历经八年,但是李隆基在第二个年头,就让位给了太子李亨,是为唐肃宗,李隆基被尊为太上皇。但是安史之乱造成的动乱使得年迈的李隆基饱受磨难,自安史之乱爆发后的第六年,李隆基再熬不过去了,同年,他在长安的神龙殿逝世,年78岁!
与“唐玄宗李隆基的死居然牵扯了这么多事,聊聊李隆基与武则天的关系”相关的文章
今天我们来聊聊唐朝历史上著名的皇帝李隆基,我们大家对李隆基最熟悉的事恐怕就是他和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故事了,但是除此之外,李隆基还是唐朝历史上少有的明君,但是在他的统治时期,唐朝爆发了最严重的安史之乱,那么这个留下无数风花雪月故事的李隆基,对于唐朝而言,是不是一个好皇帝呢?他对于唐朝又有什么样的影响呢?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讲述一下李隆基继位之后的所作所为,也分析一下李隆基对于唐朝的作用。
李隆基是唐睿宗李旦的第三个儿子,他出生的时候李旦正好做皇帝,但是这个时候李旦的皇位并不稳定,因为他的奶奶武则天其实一手把持着朝政,李旦只不过是个傀儡而已。但是好在李旦比较听话老实,所以在皇位上做了五年,在此期间,李隆基身为皇子被封为了楚王,但是好景不长,李旦在位五年之后就被武则天废黜了,而李隆基也被武则天指定过继给了李弘,这样看起来,李隆基想要做皇帝简直比登天还难。李隆基小的时候正是唐朝的多事之秋,所以他亲眼目睹了很多因为权力产生的惨案,这在他幼小的心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小编觉得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李隆基的心理对权力产生了兴趣。李隆基深知自己的处境,虽然贵为皇子皇孙,也是一个藩王,但是自己的生命对于武则天而言简直还比不上一个面首,所以李隆基在年少的时候一直安分守己,从来不敢做一些越权的事。即是这样,李隆基仍然被武则天关在深宫里七年,李隆基正是在这样凶险的环境下成长的。后来武则天退位,伯父李显复辟,这让李隆基看到了希望,但是因为李显的昏庸无能,朝政居然再一次被韦皇后把持,这让李隆基十分生气,他觉得做为李家的子孙,应该做一点事情了,于是在李显死后的公元701年,李隆基成功发动了政变,拥立了自己的父亲李旦再一次成为了皇帝。
因为在这一次政变中,李隆基显现出了异于常人的能力,所以遭到了姑姑太平公主的猜忌,两人又一次展开了争斗。当时李旦知道自己的能力不足,所以就将皇位禅让给了李隆基,这就加剧了两人之间的矛盾。身为皇帝的李隆基为了将权力掌握在自己手里,于是在公元713年诛杀了太平公主,铲除了对自己所有的威胁,成功将权力再一次收回到了李家的手里。他也是自从李治之后,李家第一个真正掌握权力的皇帝。所以对于整个李家来说,李隆基无疑功劳卓著。
掌权之后的李隆基就开始了自己的宏图伟业,当时朝廷经过这么多次的政变和争斗,已经变的腐败不堪,李隆基就从整顿吏治开始,先是罢免了很多依靠关系上位的官员,然后任用有才能的张九龄和姚崇等人,使得吏治清明,唐朝终于又一次焕发生机。后来还采用了姚崇的“十事要说”使得国家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不错的成果。李隆基非常重视农业,他认为农民想要安居乐业,最主要的就是要看县令的能力,所以他对于县令的任免十分重视。在李隆基做皇帝的时候,县令的考核制度十分严格,所以农民的生活其实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唐朝在李隆基的治理之下,唐朝终于再一次崛起,他在位期间也被历史学家称之为:“开元盛世。”
可是李隆基在...
查看更多与“怎么评价唐玄宗这个人?聊聊唐玄宗对唐朝的影响”相关的文章
常说"成王败寇"。而若是这较量双方都是帝王,甚至还是父子,那局面就不仅仅是"胜者为王,败者为寇"这么简单。而要为此寻个例证,那唐玄宗李隆基和唐肃宗李亨便是一对典型。
在很多人印象中,唐玄宗自安史之乱爆发,杨贵妃被处死之后便一蹶不振。故而他不仅接受了儿子李亨在未征得自己同意的情况下便在别处称帝的现实,还亲自为其举行了册命。
天宝十五年(756)七月十二,李亨在灵武(今宁夏省银川市境内)称帝,改元至德。此时李亨虽把身在蜀地的唐玄宗尊为了上皇,却没有因此得到朝野的认可:他手下的文武官员加起来不到三十人;登基没有按照礼制组织规模恰当的仪式;就连河西节度使接到他的命令,也"缓师以观变"。
所以李亨无奈,在称帝当天就南下去找唐玄宗,希望得到他的正式认可。
而此时身在成都的唐玄宗,还对儿子的作为并不知晓。
因为身边围绕着四位宰相和百司,还有许多政事要处理,所以唐玄宗如常颁布了《命三王制》。
这份平叛部署自然也提到了李亨,且还是用"太子亨"称呼他。而这恰好也说明了唐玄宗至此还是记得自己帝王的身份,没有放弃手中的权力。
不过在得知太子李亨在灵武称帝一事后,唐玄宗还是做出了让步。
八月十六,他下达《明皇令肃宗即位诏》。但这个让步,毫无疑问,是极其有限的。
唐玄宗给了唐肃宗有关军国事务的处理权,但要求其在事后必须向自己汇报;要求各地在向唐肃宗奏请军政事务时必须让自己也知晓;自己仍保留一"诰旨"处理全国各类事务的权力。
唐玄宗还强调,自己和儿子一样关注平叛事务,所以双方的指令要多"通气"。至于自己什么时候放弃这些权力,唐玄宗只模糊地说了个"克复上京以后",也就是等自己回到长安以后。
因为自己实力尚弱,父亲又掌控着作为平叛大后方的山南、江淮一带,所以李亨尽管很不满,也不得不接受唐玄宗在《即位诏》里开出的这些条件。也正是双方各自妥协,唐玄宗才在八月十八日又颁布了《肃宗即位册文》。
不过有两点值得注意。
其一,这份册文实际上颁布于八月十八,在文中却写的是七月十二,也就是唐肃宗称帝的那天。所以这就在承认唐肃宗合法性的同时,把事实篡改成了是唐玄宗命令唐肃宗即位,让唐肃宗被唐玄宗压了一头。
其二,按照惯例,册文中应该有奏册行礼的宰相名单。但在唐玄宗给出的这份册文里,却全然不见任何一人。因而这份册文,追究起来并不正式。
故而在以唐玄宗为核心和以唐肃宗为核心的"二元"政治成型初期,唐玄宗才是掌控着主动权的那一位。而因为双方当时的重点都是平叛,所以唐玄宗也没有趁机将这个不孝子"打死"。
但随着平叛事业的推进,唐玄宗和唐肃宗二帝并存,甚至存在一定对立的格局自然需要被解决。
为了成为真正的大唐天子,李亨在平叛时就将两京作为重心,以期将来以此为砝码收回唐玄宗还有...
查看更多与“唐玄宗李隆基为什么会接受儿子在自己没同意的情况下在别处称帝?”相关的文章
在唐玄宗李隆基迫使其姑母太平公主自杀之前,大唐帝国的朝政实际上超过一半的时间是掌握在宫廷内部的女性手中的。
首先登场的是以贤德著称的长孙皇后,她是直接促成和建立“贞观之治”的最大幕后功臣。紧随其后的则是统治时间最长,也是最著名的、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同时也是唯一的一位女皇帝,武则天。再往后,中宗李显的妻子韦皇后,女儿安乐公主和才女上官婉儿构成的小集团几乎完全掌控了朝政,不过,很快在与太平公主和李隆基集团斗争中败北,最后,唐玄宗李隆基发现并挫败了姑母太平公主政变的阴谋,至此,一个女子积极又密集的参与政事的、中国历史上独一无二的时代宣告落幕。
皇后和公主是参政的主力,而上官婉儿则是曾经的宰相之后、武则天的女官、皇帝的妃子,故而她们身上的共同特点是出身高贵,自幼便接受过良好的教育(上官婉儿的教育是其同样被贬为婢女的母亲在掖庭内部完成的)。假如推导大唐的宫廷女性在政治上表现出色的根本原因,很容易会把前面的结论当成主因,可实际上并非如此。
出身豪门并且受到良好的教育,必须有个前提,那就是具有女性和男性的社会地位平等的开明社会风气,假使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她们恐怕非但不会有受教育的机会,更不用说让直接参与宫廷政治了。
唐代之所以在对待女性方面具有如此开明,堪比现代的开明风气,乃是由于上接北朝主体的胡族传统,即承袭自游牧民族的传统。在北方草原上的游牧生活当中,家庭主妇的角色和地位都是非常重要的,在日常生活当中,成年男子白天在外放牧,主妇负责在家操持家务,养育孩子,晚上牧群回家之后,男子只管吃饭睡觉,晚上照看牧群,击退野狼袭击,挤奶等工作全都由家庭主妇负责,既辛苦又考验人的能力,在这种情况下,家庭主妇决定了牧群和人丁是否兴旺,相应的,她在家庭事务中拥有更多的话语权。例如,在匈奴、突厥和蒙古等民族当中,男性家长去世之后,在长子成年之前,他的遗孀将完全掌管他的财产和全部的权力。
最典型的例证有两个,其一是成吉思汗崛起之后的蒙古宫廷政治当中,皇后和太后总是在其中扮演的极其重要的角色,比如窝阔台死后,整个朝政完全掌握在他的皇后脱列哥那手中,硬是凭借一己之力,把儿子贵由送上了汗位。
其二是近现代从西方传播过来的尊重女性和女性优先的观念,其最初的来源并非西方主流的基督教文化,而是日耳曼蛮族部落的习俗。部落时代的日耳曼人,生活方式与中国北方草原上的游牧民族极其相似,女性的社会地位远远高于传统的农耕社会,当进入封建时代之后便将其带入了西欧的主流意识当中。
大唐之后的朝代当中,偶尔还能看到个别的宫廷女性掌握朝政,但无论是在规模范围还是时间跨度上,都远不能与唐代相提并论,究其原因,乃是儒家轻视女性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的必然结果。
与“为什么唐朝历史上的女子在政治上表现如此出色?”相关的文章
大唐国势盛极而衰的转折点是“安史之乱”,而身为胡人的安禄山之所以能够被委任为节度使,是因为宰相李林甫为巩固自己的权位,杜绝边将入相之路,称胡人忠勇无异心,淳朴单纯,建议玄宗用胡人为节度使。唐玄宗采纳了李林甫的建议,慢慢把节度使替换成胡人,整个大唐只剩下四川的剑南节度使还是汉人,以安禄山为代表的胡人节度使得以拥兵自重。
于是乎,后世便将大唐由盛而衰的责任归罪于李林甫的“妄为”,进而称其为奸佞。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实际上,唐玄宗晚年的昏庸和懒政才是真正和直接原因!
首先,我们来看看李林甫是个什么样的人,做了哪些事情。
李林甫(683年-753年1月3日),字哥奴,陇西郡成纪县(今甘肃秦安)人。唐朝时期宰相,长平肃王李叔良曾孙,画家李思训之侄。
出身唐朝宗室郇王房 ,起家千牛直长,历任太子中允、太子谕德、国子司业、御史中丞、刑部侍郎、吏部侍郎、黄门侍郎,拜礼部尚书、同平章事,之,成为宰相。开元二十四年(736年),接替张九龄,升任中书令,封为晋国公,迁尚书左仆射。为相十九年,是唐玄宗时期在位时间最长的宰相。
显而易见,李林甫出身于李唐皇族的远支,本身与王朝是同呼吸共命运的,主观上并不存在危害王朝统治的动机,同时也没有取而代之的可能。再者,李林甫与唐朝的很多宰相不同,是靠皇族的身份入仕的,而不是通过科举,从其接连不断的升迁和处理政务的具体经历来看,绝对是个精于朝政的实干型政治家,既有能力,又狠辣无情,以近乎独裁的方式,将整个国家治理的井井有条。安禄山等手握重兵的边将,在李林甫病死之前,没有一个敢有所举动,便是最明显的例证。
综上所述,实际上是李林甫用自己的威势压服桀骜不驯的边将,并在自己有生之年确保了大唐的安全。
我们再来看看唐玄宗,这位大唐王朝的最高统治者,在他的晚年,是如何酿成大祸的。
唐朝的制度当中,虽然宰相为百官之首,负责处理具体的政务,但宰相通常有很多位,最少的时候也有两位,这样就能够达到制衡的目的。由于宰相的任免和选拔,只能并且必须由掌握皇权的最高统治者,皇帝本人来决定,其中自然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反复权衡,可唐玄宗晚年既昏庸又懒政,为了省心省事,任由李林甫在宰相的位子上干了十九年,后者为了确保自己的权势和地方,自然想方设法排除异己,于是乎,等到李林甫病死之后,有能力有资格担任宰相的高级官员已经所剩无几。
最终,当李林甫病逝之后,唐玄宗非但没有吸取教训,反而依然故我,将李林甫的权柄全部赐予接替李林甫的杨国忠,可后者与李林甫相比,除了能力和见识上有天渊之别外,其政治手腕堪称幼稚,从而不可避免的与手握重兵的边将产生了矛盾。
与“大唐盛世的衰败到底是因为宰相李林甫擅权还是李隆基晚年的昏庸?”相关的文章
开元盛世,是指唐朝在唐玄宗治理下出现的盛世。
唐玄宗李隆基登基以后,以道家清静无为思想为宗旨,提倡文教,任用贤能姚崇,宋璟等,改革官职,整顿吏治,励精图治。开元年间唐朝进入全盛时期,中国封建社会达到顶峰阶段。因当时年号为“开元”,史称“开元盛世”。
单纯的从疆域面积和人口这两项指标来对比的话,“开元盛世”绝对是超过同一朝代的“贞观之治”,并且毫无争议地站在中华帝国时代的顶峰,但吊诡的是,“开元盛世”非但没有维持多久就爆发了“安史之乱”,而且径直将大唐的国势推入了衰落的快车道。
王朝的衰落,自然是各种各样大小不一的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亦即所谓的“历史是种合力”,但是假如我们将大唐帝王将相们的主观因素排除掉,单独来看客观因素,便会发现,“贞观之治”将王朝的疆域推广到了极致,从而带来漫长的超乎想象的边境线和数不清的强敌,乃是其中最主要的因素!
“开元盛世”达到顶峰时期的大唐,疆域有多大呢——南至罗伏州(今越南河静)、北括玄阙州(今俄罗斯安加拉河流域)、西及安息州(今乌兹别克斯坦布哈拉)、东临哥勿州(今吉林通化)的辽阔疆域,国土面积达1076万平方公里。
在大唐帝国的西南面,处在国势蒸蒸日上的吐蕃控制之下,吐蕃军队四面出击,不断的扩张领土,除了向四川、甘肃和新疆的绿洲国家施加压力之外,还威胁到大唐远在西域的朝贡国,大小勃律和疏勒。
在大唐帝国的西、北面,西突厥重新统一在突骑施部落之下,不但攻占了唐军在碎叶的据点,并且占领全部天山山脉以北的土地,进而威胁安西和北庭两个都护府的安全。
而在突骑施的西面,崛起中的阿拉伯人在不断的攻击突骑施的同时,贪婪的窥伺大唐的领土,并最终在击败衰落的突骑施之后,与大唐的安西都护府发生直接冲突。
帝国正北面,是唯一相对安全的边境,敌对的东突厥处于衰落当中,经过几次不成功的尝试之后最终向大唐臣服,而新崛起的回纥人则与大唐保持了友好的关系。
东北面,契丹人和奚两个部落掌握了话语权,与大唐的节度使互有攻守,当然,其中相对多的战斗是由节度使挑起的,目的是想向朝廷邀功请赏,以获得更多的地盘和兵力。
最东面,渤海国填补了高丽灭亡后的真空,建立起稳固的、与中原王朝类似的中央集权式国家,国势处在不断上升的态势,从而给大唐带来一定的压力。
显而易见,单单是在如此漫长的国境线上部署庞大的兵力,面对十几个不同敌对国家和部落的挑战,就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并且不能承受重大失败。在这种情况之下,大唐的边境始终保持在“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状态,不得不持续不断的增加边境的军力配备,下放越来越多的权力给节度使,最终,形成了尾大不掉之势,进而将大唐推入了不可逆转的衰落通道之中。
与“为什么在经历了开元盛世之后唐朝却开始迅速走向衰弱?”相关的文章
“安史之乱”爆发于公元755年12月16日,安禄山率领麾下的边军和防区周边的契丹、奚、室韦等部落民组成的联合军团,以讨伐杨国忠的名义发起叛乱,向京师长安进军。
公元763年春,史思明之子史朝义无路可走,于林中自缢死,其余部分叛将投降,历时七年之久的“安史之乱”终于宣告结束,可惜的是,大唐帝国已经在这场空前绝后的浩劫中遭到重创,国力日渐衰落。
然而,假如细细的探究这段历史,便会发现,表面上看起来声势浩大的叛乱,实际上完全有机会被迅速扑灭的,其中,玄宗李隆基,这位大唐帝国的皇帝,竟然是导致形势一发不可收拾的根源,甚至可以说,他算得上安禄山叛军的神助攻!
唐玄宗替叛军做的第一件大事,自毁长城,处死潼关守将封常清和高仙芝。
安禄山发动叛乱之后,除了留出少部分兵力保护范阳、营州和代州等后方基地之外,亲自率领十余万精锐倾巢而出,经河北迅速南下,一路势如破竹,仅仅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就进入了河南。
然而,安禄山在攻陷洛阳之后,开始遇到真正的抵抗,并迅速的陷入困局:汴州东面和东北面的濮州、曹州顶住了叛军的攻势,南面的陈州守军牢牢扼制住叛军的进攻;西南面的邓州则由节度使鲁炅率领的数万军队驻守,连续几次击退了叛军的攻击;叛军的正西面,也是他们的主攻方向上,横亘着难以逾越的的潼关天险,由封常清和名将高仙芝率部据守。
对于安禄山来说,更糟糕的是,由于前期的进攻过于顺利,战线拉的过长,没有合理的分派兵力据守从洛阳到河北基地之间的沿途据点,结果被恒州刺史颜杲卿和德州刺史颜真卿两兄弟率领的唐军乘虚而入,几乎将其与老巢之间的联系完全切断,而郭子仪率领的唐军甚至收复了代州,从而把战略要地井陉关控制住,直接威胁叛军的后方。
在这种情况下,唐军只要据守潼关,从东西南三面向叛军发起进攻即可,甚至消极防御都同样能将叛军给拖垮,可惜的是,气急败坏的唐玄宗已经失去了理智,完全不顾潼关守军是仓促之际招募起来的缺乏训练的新军的事实,责怪封常清和高仙芝不敢主动出击、不能击败叛军,断然将两人处死,任命哥舒翰接替。
封常清或许不算特别出众的名将,但高仙芝不同,乃是功勋卓著的名将,可谓一时无两的人物。高仙芝是高句丽人,姿容俊美,善于骑射,骁勇果敢,幼时便随父入唐。20岁时就被授予将军,最终官至安西副都护、四镇都知兵马使等职,封密云郡公。747年,高仙芝为行营节度使,率军出击,击败吐蕃大军,智取小勃律,升安西节度使。749进攻石国,生俘其国王和部众。次年,石国引大食来攻,高仙芝出击大食败归。后入朝,授开府仪同三司,任右羽林大将军。
这样的一位名将,他对战场形势的判断和对己方军队实力的把握,应该是经得起考验的,却被轻易处死,对军心士气的打击可想而知。
唐玄宗继续其神助攻的行为,派宦官监军,迫使哥舒翰放弃坚城,出动出击叛军,妄想来个一锤定音。
哥舒翰既是大唐名将,曾经在边境战斗中屡次击败吐蕃,同时也是位高权重的节度使,但有了封常清、高仙芝二人的...
查看更多与“唐玄宗李隆基居然因为这些举动帮了安史之乱的叛军”相关的文章
老李家的出身是北狄的鲜卑族。说白了,不管他们后来建立起来的唐朝有多么了不起,可是这胡人的血统总归是让老李家人感觉没面子的。尤其是在面对那些有着显赫家世的旧贵族们,李家人总觉得是有些抬不起头来的。
这怎么办呢?
这就和那些寒门的子弟一朝发达了,都得在朝里找个有权势的干爹或者老丈人,来抬高自己的身世一样,老李家拿了天下,也得找个有头有脸的祖宗,于是他们想到了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道教祖师爷,现成的高门槛,这个亲不攀白不攀。所以,李渊这边儿刚建立了大唐,那边儿就急急忙忙地拜了老子做祖先,还花大价钱重修了楼观台。
楼观台在终南山下,距离长安并不算远。有一种说法,说当年那个关令尹喜截下了老子,就把他带到了终南山,这里有尹喜自己盖的一座小楼,取名“楼观”。老子在那里写了五千言,就骑牛西去了。从此以后,这位令尹工作也不要了,每天就在这楼观里潜心研究老子留下的这五千言,并把它当作一种学术思想发扬光大。到了秦始皇二十八年,嬴政在这个地方建了座清庙以纪念老子,之后汉武帝又在这儿建了座老子祠。从此,楼观台便成了道教的发源地。
到了唐高宗李治时期,对于老子的认亲活动就进行得更加没羞没臊了,他直接追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这可是个非常不得了的封号,比太上皇还要大好几个级别。纵然他的老婆武则天对于佛教痴心一片,但碍于整个老李家都拜了老子当祖宗,那她也就只好封老子的母亲为“先天太后”了。
到李隆基做皇帝的时候,有一天,他突然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个白胡子老头,说他就是老子。这梦不知是真是假,反正李隆基醒来以后是坐不住了,立即下令重修楼观台,并说梦里老子交待他了,说在楼观说经台附近有老子的玉像一尊。派人去挖,果然还就真挖出来了。李隆基诚惶诚恐地把这玉像迎回兴庆宫,在大同殿里供奉着,还下诏全国各地都要设玄元皇帝庙,并且在长安招了一大批学生,专门学习老子留下的五千言。为了显示对这本书的重视程度,他还把《老子》从此改为《道德经》。这“经”的意思,当然就是比一般书的规格要更上一个档次了,受重视的程度自然也就不一样了。
此后很长一段时间,道教与佛教并行,两家各不相让,谁也不服气谁。但是,佛家有一个天然的优势,就是“佛”取得了民心,“道”行再高深,离老百姓的日子总是有些远,纵然背后有皇帝在撑腰,但佛教一直却处于领先道教的优势地位。
事情一直发展到唐武宗时期,武宗是个坚定的道教徒。他身边有个道士叫赵归真,天天在皇帝耳朵边儿上说要一扫佛教的歪风。正是瞌睡找枕头的时候,偏偏这些佛教的僧人们,还真就给人家递上了个枕头来。
到了武宗时期,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佛教的中心,寺院经济更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他们占有大量的土地,要么是皇帝赏的,要么是有钱人送的。因为唐朝的法律规定了寺院里的僧尼不仅拥有土地所有权,而且还不用缴税,所以那个时候的寺院全都肥得流油,僧尼们也都一个个成了穿着袈裟的地主。
他们有了钱以后,就想要钱生钱,于是偷偷地搞信...
查看更多与“唐玄宗李隆基干嘛把《老子》改成《道德经》?这其中有什么意义?”相关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