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征究竟有什么特殊能力,竟然能够让自己的处境起死回生,还辅助唐太宗李世民开启大唐盛世。
魏徵书生身世,谋职一个公务员
其实魏征在历史上真名叫魏徵,只不外因为一些史书常用他的别称,导致我们真的以为他真名叫魏征;魏徵最开始也只是一个普通的念书人,厥后为了营生在武阳郡丞的手里干活,也算是一个地方公务员。
厥后隋炀帝杨广的虐政让天下人都反他,其中瓦岗寨是农民起义最大的一个势力,魏徵就随着自己的老大投奔了瓦岗李密,李密初见魏徵的上司极为惊喜,因为魏徵的上司给李密的建议和计谋都是极好的,李密以为魏徵的上司是个可造之材,就专门接见这小我私家。
魏徵才气惊艳瓦岗寨,却不受重用
然而,李密在一问一答中就分析出这小我私家并非这些奏折的撰写之人,他的背后一定有高人相助,李密就问:“你的奏疏是何人所写?”他就说:“是我账下的一名小吏”,于是李密就和魏徵第一次相见,也是这第一次相见,魏徵所展示出的才气和盘算让李密极为赞叹。
可是那时候隋唐时期,文人的脸皮都薄,李密以为魏徵比自己厉害就心理有一些不舒服,魏徵提出的十条计谋,李密只是接受了,但从未实施过,而且对魏徵也并没有怎么重用。而魏徵也是一个心高气傲之人,他认为李密不是一个有大作为的人,于是就脱离瓦岗。
魏徵也是履历了许多的崎岖和歧视,他遇到了许多首领都是眼光短浅之人,李密击败王世充,瓦岗军都士气高涨,但魏徵却发现更好的击败王世充措施,于是就上前给其长史说:“首领多次胜利,可是也折损很大,而且我们还没有自己用作犒赏的府库,瓦岗军获得了战功也没有什么利益,洛阳已经陷入了粮食隔离的田地,不如我们和他们持久战,等洛阳没粮食之后,一举击破。”
魏徵这个做法其实很是明智,王世充在前线靠什么在战斗,就靠着一股士气,而这股士气如果一味地猛攻,只能是适得其反,如果围困洛阳,那么王世充这股士气也不能恒久,那时候才是出击的好时候,惋惜的是李密手下人太没眼光了,魏徵气的再也不说话。看到这里,我们也能知道魏徵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是一个怀才不遇、心中有大韬略的人,但一次次的遇到这些无能之主,他也只能感伤世事的无情,浊世竟然有这么多的无能之辈。
魏征被李建成掘客
魏徵厥后随着瓦岗老大李密投奔了李唐,而魏徵也正式开启了自己传奇的一生;魏徵的第一个伯乐应该就是李唐太子李建成,李建成这小我私家很有识人之眼,在第一次见魏徵,李建成就以为这小我私家有大作为,可堪大用。
不外,魏徵厥后机缘巧合成为窦建德军中的一个谋士,这让李建成很失望,不外幸亏秦王李世民率军在攻打王世充洛阳的时候,窦建德跑来作死,于是就被李世民给击败了,而魏徵也乐成归入李唐。
但历经战乱的魏徵也消磨掉了那股傲气冲天,他也看透了因为战乱国家和黎民遭受的磨难,魏徵希望能够辅助一个明君,为这个伤痕累累的天下好好的修生养息;当灰灰尘土的回到了长安,迎接自己的竟然是李唐的太子李建成,而且李建成十分老实的邀请魏徵作为自己的幕僚,魏徵十分感...
查看更多与“魏征曾屡次陷害李世民,后来是如何获取皇帝信任的?”相关的文章
公元621年,李建成用魏征为太子洗马,礼遇甚厚。公元626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将李建成、李元吉等人诛杀。厥后,李世民赦免了魏征,并让其担任詹事主簿一职。
也就是说,魏征原本是李建成的谋士,他还多次为其出谋划策。魏征知道李世民强过李建成,所以经常劝他先下手为强,还让他要多多立功,幸亏李渊心中树立良好形象。
可是就在李建成被诛杀后,魏征就选择投奔了李世民,而且开始为他出谋划策,资助李世民开创了“贞观之治”。李世民甚至将魏征,比喻为自己的一面镜子:“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镜矣!”
可见魏征对李世民是极其忠心的,可是就泛起一个问题,我们知道古代最讲求“忠孝节义”,特别是有本事的大臣,一般只会忠于一个主子。不管他因为什么,从而投奔了另一人,都算是对前主子的“不忠”。
那么魏征原来就是李建成的谋士,就算李建成死了,魏征也不应投奔其死对头才对。为何他选择投奔了李世民,却没人说他是叛徒呢?
或许有人会说,魏征也是身不由己,可是看看厥后明朝的方孝孺。他作为建文帝的谋士,朱棣进城以后,要他为自己拟一道诏书,方孝孺都坚持不从,效果被诛灭十族。方孝孺都可以做到,为什么魏征做不到呢?
或许又有人会说,玄武门之变可以看做是家庭内部矛盾,魏征也欠好说什么。同样也可以看看方孝孺,其时朱棣就告诉他,靖难之役是自己的家事,他管不着。可方孝孺却说,皇家的事就是天下事,就得天下人来管。
所以说,不管从哪方面来看,魏征都算是叛逆了李建成。既然是叛逆,为何史书却从未批判过他呢?
第一、魏征知恩图报
最开始魏征效力于武阳郡丞元宝藏,厥后元宝藏响应瓦岗李密,李密见魏征十分有才,就热情款待了他。魏征见元宝藏响应李密,而李密也看重自己的才学,于是便向他献上了十条计谋。
厥后李密被王世充击败,魏征就只好追随他,一同归顺了李唐。李唐在这时收留了他们,魏征自然要知恩图报,于是就自我介绍,劝李勣归降了李唐。然而窦建德又将魏征等人俘虏,而且让魏征当自己的谋士。
此时的李唐并未放弃魏征等人,李世民仍是想尽措施救回他们。谁知等魏征回到李唐,李建成率先请了魏征,还对他礼遇甚厚。魏征念及李唐对他有恩,加上李建成又是太子,于是就决议辅佐他。
第二、魏征识时务
魏征是个有才干的人,这样的人,一般都希望自己能够遇到明主,资助他成就一番事业。当他遇到李密的时候,以为这就是明主,可当自己向其献上十条计谋时,李密并未接纳,魏征就发现他不是。
厥后他辅佐李建成,多次向李建成提议,只有夺了李世民的权,才气彻底防住他。一开始李建成很听魏征的话,因此深受李渊重视。可厥后他太过轻敌,有些计谋没有采取,效果导致被李世民诛杀。所以当李世民质问他,为何要离间他们兄弟时,魏征就回覆:“皇太子若从徵言,必无今日之祸。”
从这时候起,魏征已经明确,李建成也不是自己的明主,于是他最后决议追随李世民。...
查看更多与“魏征:识时务者为俊杰,本是李建成手下红人后投靠李世民”相关的文章
史书记载唐太宗与魏征,一个有纳谏雅量,一个能忠直敢言,公认为最完美的君臣关系。
魏征辅佐唐太宗17年,先后上书200余次。在魏征的严密监控下,唐太宗的日子过得很不舒坦。面对魏征一再触逆鳞,唐太宗每次都是虚心接受,甚至像男人欣赏女人一样,觉得魏征妩媚可爱。甚至还为这种君臣关系总结了一套套理论,比如说自己是金属的话,魏征就是那锻造的良匠;比如说魏征是镜子的话,他就是那照镜子的人。
贞观17年,魏征病重,唐太宗多次亲临魏征府看他,给他送药,将公主许给魏征做儿媳。魏征死后,唐太宗罢朝五天致哀,昭以一品官的礼节送葬,亲自撰写碑文,刻于石碑上。这种荣耀,前所未有。一代君臣之间的知音佳话,如果演绎到此结束,应该是划上一个相当完美的句号了。
哪曾想,就在魏征死的同一年,太子李承乾谋反。魏征极力举荐的两个人,吏部尚书侯君集、中书侍郎杜正伦都被牵扯进来。唐太宗很生气,你魏征说他们有宰相之才,竟然串在一起害我。于是唐太宗自荐天子金口玉言的名声,解除了公主与魏征之子的婚约,还推倒了亲手为魏征撰写的墓碑。
这个细节让人深思,唐太宗为什么发这么大的火?原来,唐太宗对魏征早有不满,这次不过是借题发挥。
有一次,唐太宗生病,想搬到一个旧阁子里住,打算将旧阁子装修一下。然而,外面都在议论,说皇上要用十车铜建造一个望陵台。唐太宗下令追查,发现竟然是魏征造的谣。他与魏征当场对质,魏征辩解说:“这种夸张只是为了诤谏的需要,危言耸听也是为了大唐的江山啊!”
面对魏征的狡辩,唐太宗非常恼火,大发牢骚,一向态度强硬的魏征不得不服软,老老实实承认错误,还向唐太宗感谢不杀之恩。
魏征对诤谏这项工作似乎上了瘾,将多年诤谏内容都作了记录,曾将这种记录拿给史官褚遂良看,明摆着是希望褚遂良给他记上一笔,好留名青史。
唐太宗听说这事以后,也相当生气。
先前唐太宗已经同意把公主许配给魏征长子魏书玉,这时也后悔了,下旨解除婚约。到后来他越想越恼火,就砸了魏征的墓碑。
在砸了魏征的墓碑不久,唐太宗亲征高丽,劳民伤财,最终撤回中原。唐太宗长叹道:“如果有魏征在,不使朕此行也!”他突然想起了魏征的好,又派人到魏征墓前悼念了一番,并且将当初推倒的墓碑立了起来。
与“唐太宗对魏征死后做了什么事情?原来唐太宗还是喜欢这样的臣子”相关的文章
魏征被李世民歌颂为自己的一面镜子,而且在魏征死后,李世民曾经评价魏征:贞观以来,经心于我,进献忠言,安国利民,犯颜直谏,纠正我之过失者,唯魏征而已。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李世民给出魏征很高的评价,尤其是最后一句,自从自己改元贞观后,只有魏征敢冒犯我的威严,敢劈面纠正我的过错。
从李世民说的话中我们可以看出,李世民对魏征的直言不讳是不在意的。可是真的是这样嘛?本人认为不是的,在魏征与李世民成为君臣关系之前,二人可以说是死对头。魏征最开始是辅佐李建成的,而且曾多次申饬李建成要对李世民下手,否则的话一定会遭到杀身横祸的。可是李建成认为李世民不会这样做,直到玄武门事变发生后,李建成才追悔莫及。
魏征对李建成的资助很是大,在他刚刚追随李建成的时候,只是太子宫中的一个东宫洗马,也就是资助治理太子东宫府的书籍。这个官职算不上高,可也算得上是一份闲职。可李建成对自己宫中任何一个有官职的人都是以礼相待的,这是李建成的优点。这样的做法让魏征感动得痛哭流涕。
魏征曾不仅一次地提醒过李建成一定要提前对李世民下手,可是他就是不听。其实李建成并非无能,他是仁慈的人。这本是一种优点,可是就是由于他这种优点导致他在玄武门送命,唾手可得的皇位,就这样成为了李世民的。在李世民登位后,对魏延可以说是没有一点好感,甚至还曾经问他:为什么挑拨自己与建成的兄弟关系。
魏征便反问到:岂非我身为皇太子的谋士,我不应该为他出谋划策吗?若是皇太子早听我言,登位之人怎么可能不是他呢?李世民刚开始听到这话时很是的不悦,可细细一想后,认为魏征说的话也很是有原理,因此他并没有责罚魏征,而且以后让他直言进谏。魏征也没有丝毫的客套。因此给世人造成了一种假象,李世民善于纳谏,魏征善于进谏。不外本人的想法并不是这样的。
二人关系其实是很是紧张的
魏征经常在朝堂上直言李世民错误的做法,李世民前频频还能够听进去。可有一次魏征让李世民在群臣眼前下不来台,只能草草下朝。李世民回到宫中后很是的生气说:我一定要杀了这个乡巴佬。像这样的话李世民不仅一次地说过,可是就是由于魏征这种性子,导致许多忠心于李世民的臣子都资助魏征说好话。
李世民与魏征的关系并不像我们想的那样,二人的关系是很是紧张的。如果没有这些大臣与李世民的皇后资助魏征说好话,相信李世民早就将魏征杀死了。在魏征死后,李世民亲手在他的墓碑上题字,他还甚至经常在朝堂上说:魏征死后,就没有直言进谏的人了。我以后犯错再也没有人说了。
这样的说辞,说白了就是给臣子听。希望在魏征死后再也没有这样的人了,魏征对唐朝的孝敬简直很大,可是李世民的话语权也相对少了许多。以至于在魏征死后,李世民将给他题字的墓碑亲手推倒。这样的做法是很是欠好的,其意义与鞭尸是一样的。
李世民与魏征能够建设模范君臣形象,都是源于魏征。长孙皇后死后,他便在宫中建设一座高楼,经常站上去眺望昭陵,以此来表达自己对长孙皇后的忖量之情。一次李世民邀...
查看更多与“李世民与魏征之间的君臣关系令人羡慕不已,二人真实相处是什么样的?”相关的文章
李世民是将唐朝推进其时世界第一大国的唐朝第二位天子,其实真正来说他才一直都是唐朝第一位真正控制唐朝势力的人物,大唐王朝之所以可以顺利的取得天下和他的劳绩密不行分,因为唐军中稍微有能力的将领均是出自他的麾下,若不是因为李渊将因为忌惮他而居心将皇位传给李建成,他肯定有资格做第一顺位继续人。
虽然在军事手段上李世民十分的铁血残忍,但这些都是没有措施的事情,他为了稳坐山河或者是一些政治需要而不得不接纳那么狠辣的方式举行。
除此之外,他是一个爱民如子,更是特别敬服自己羽翼,自己圣明威望的一位君主。正如前面所说的他为了使处于开国初期的大唐王朝能够稳定能够有时机千秋万代,那么他一定不能再引起兵祸连结了。
整个唐朝时期,官员也好,黎民也好,对天子抢占弟媳这件事都没有什么负面评价,没有戳天子的脊梁骨。可是到了宋之后,就开始不停地受到人们的品评和指责。史官开始议论纷纷,对这件事接纳了绝对的藐视与讥笑。好比说司马光的资治通鉴里就有着明确的指责,这段话翻译成白话文就是说:李世民,他不仅亲手杀兄弟,没感应羞耻,而且还娶了弟媳,没有比这更大的罪过了。
而且,长孙氏去世后,李世民想立弟媳杨妃为后,遭到了魏征的强烈阻挡,这才作罢。那么,他为什么如此痛爱这位杨妃呢,真的是因为很是喜欢她吗?专家经由研究发现,李唐家族中有着身分不低的鲜卑血统。虽是汉人,却保留了不少胡人的习惯。最常见的一种就是“夫兄弟魂”,另有弟亡收弟媳。这样一来,李世民就不奇怪了。这在其时只是一种民俗而已,但在后世却不被人所认同。
与“李世民霸占自己的弟媳,遭到了臣子的强烈阻挡才作罢”相关的文章
说起魏征,大家都知道魏征是唐朝著名的谏诤之臣,而李世民也是唐朝的一代明君,开创了中国历史上有名的贞观之治,那么作为一代皇帝,李世民为什么怕魏征呢?原因估计有三点:
1、能够犯颜直谏
李世民畏魏征是魏征能够犯颜直谏,即使唐太宗在大怒之际,他也敢面折廷争,从不退让,所以,唐太宗有时对他也会产生敬畏之心,比如有次有一次唐太宗得到了一只上好的鹞鹰,把它放在自己的肩膀上,很是得意。但当他看见魏征远远地向他走来时,便赶紧把它藏在怀中。魏征故意奏事很久,致使鹞鹰闷死在怀中,还有一次唐太宗想要去秦岭山中打猎取乐,行装都已准备停当,但却迟迟未能成行。后来,魏征问及此事,唐太宗笑着答道:“当初确有这个想法,但害怕你又要直言进谏,所以很快打消了这个念头,可以说魏征说话太直接,而且不留情面,甚至在公开场合也敢说皇帝的错误,有时候让李世民很郁闷,觉得很伤面子,甚至有时候气得大发脾气,回宫以后跟皇后发牢骚:“气死朕了,早晚一天宰了这小子!”
2、安抚太子、齐王余党的需要
自从玄武门之变后登上皇帝的李世民,一直以来怎样处理东宫、齐府余党成为一个棘手的问题,因为他刚刚夺权,地位并不稳固,若将宫府余党赶尽杀绝,容易激起他们的殊死反抗,破坏社会安定;且唐朝刚刚建立九年,内则民生凋敝,外有突厥威胁,李建成在地方也有势力,如果再激化出一场内战,百姓、政府都承受不起,东突厥可获渔翁之利。所以用李渊的名义大赦天下,下诏:“凶逆之罪,止于建成、元吉,自余党与,一无所问。”,原属于太子党的魏征被重用,此举便向外界传递了一个信号,连魏征这样,敢当面顶撞我的太子余党都没有被处分,那其他余党呢,就更不用说了,组织定会对他们宽大处理、既往不咎。在这件事中,魏征就是唐太宗树立的典型。
3、巩固帝位
贞观十一年,马周上奏:“今百姓承丧乱之后,比于隋时才十分之一。”农业社会,生产力低下,人口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李世民执政十一年,户口尚且如此稀少,贞观初年的经济情况便可想而知了。玄武门之变后不久,突厥铁骑就打到了渭水便桥,给新政府很大的压力。李世民全程参与了打天下的过程,懂得帝位的来之不易,在严峻的形势面前,他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积极纳谏,巩固既得利益,这个时候李世民知道魏征说的话对治国有用。
总之因为巩固帝位、安抚太子、齐王余党的需要、治国需要才让李世民忍着魏征直言进谏,毫不给他面子。
与“为什么唐太宗会这么畏惧魏征呢?说说李世民怕魏征的理由”相关的文章
唐太宗和魏征,一直被看做是历代贤君直臣的楷模。魏征活着的时候,唐太宗把他当作“镜子”,主动结成亲家;魏征去世的时候,唐太宗“废朝五日”,亲笔撰写碑文。然而魏征尸骨未寒,唐太宗就出人意料地变了卦,不但下旨解除了衡山公主和魏征长子魏叔玉的婚约,而且一怒之下竟然亲自砸掉了魏征的墓碑。
对于唐太宗这种“雷人”的异常举动,有人认为是魏征生前大力举荐的杜正伦、侯君集接连落马,伤了唐太宗的心;也有人认为是魏征曾将自己记录的与太宗一问一答的谏诤言辞,拿给负责编写起居录的褚遂良作参考,犯了唐太宗的忌。这两种说法固然有一定的道理,但究其根源却是因为魏征屡次过火的“犯颜直谏”,使唐太宗产生“逆反心理”,推倒墓碑不过是唐太宗因为长期受到压抑而表现出来的一种歇斯底里的发泄。
唐太宗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开明君主,为了开创大唐盛世的局面,为了实现千古一帝的梦想,他给了魏征“无限话语权”,让魏征时刻提醒和劝谏自己。在国家大事上,魏征像一位元老,旁征博引,口若悬河,好像在教诲一个没有主见的幼主;而在皇帝私生活上,魏征像一位长辈,苦口婆心,声泪俱下,更像是在教育一个懵懂无知的孩子。据史料记载,魏征在为唐太宗效力的17年内,有史籍可考的谏奏前后达二百余次,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诸多方面,甚至连皇帝的私生活都要管上一管,很多时候都让唐太宗下不了台。
魏征比唐太宗大20岁,如果放在时下,就是“60后”与“80后”的关系。年龄上的差距,代沟上的隔阂,意见上的分歧,必然会造成二人之间的冲突。魏征在呕心沥血的同时,却忽略了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皇帝也是人,皇帝也有自己的主张、理想、爱好和私生活。唐太宗那种与生俱来的好奇心,标新立异的开拓劲,以及自由生活的做主权,在很多时候都受到了魏征的干涉和阻挠。难怪有一次唐太宗守着长孙皇后的面大骂魏征:“早晚有一天,朕非杀了这个庄户佬不可!”能把“从谏如流”的唐太宗逼到这个分上,魏征的进谏确实过了头。
爱太深,容易出现裂痕。魏征这种慈父般的过火关爱,在唐太宗眼里却成了一种挥之不去的“阴影”。当皇帝的在很多时候说了不算,反而要看大臣的脸色,这种长期逐步积累起来的压抑,总有一天就会像火山一样突然喷发,而魏征的“荐人失察”和“谏言外流”不过是唐太宗“悔婚砸墓”事件的导火索。贞观十八年,不听劝谏、一意孤行的唐太宗在攻打高丽受挫后,不由得发出了“魏征若在,不使我有是行也!”的长叹,立即“命驰驿祀征以少牢,复立所制碑,召其妻子诣行在,劳赐之”。人,总是在受到挫折后,才明白“忠言逆耳利于行”的真谛,皇帝也不例外。
与“唐朝:李世民为什么会砸了忠臣魏征的墓碑?”相关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