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颇是“战国四大名将”之一,一生骁勇善战,战功卓越。只要有他在,强大的秦国就不敢轻易进攻赵国。廉颇久经沙场,作战经验丰富,是赵国历史上一颗闪耀的将星。可就是这样名动战国的名将,在赵国和秦国的国运之战中—长平之战,廉颇却被自己的国君—赵孝成王用“纸上谈兵”的赵括换掉了他,这就让很多人奇怪。临阵换将是兵家大忌,赵孝成王也不是一个糊涂的人。那这廉颇到底是犯了什么错误,搞得赵孝成王非得换掉他呢?
其实,如果真的要说廉颇犯了什么错误,就要从上党说起,上党这个地方本来是韩国的。公元前262年,秦昭王为了东进中原,命令秦军猛攻韩国,韩王挡不住秦军的进攻,就命令上党的太守冯亭向秦国投降,从而和秦国议和。而冯亭不愿意投降秦国,就把上党献给了赵国。赵孝成王贪恋上党的土地,就封冯亭做了华阳君,命令他继续镇守上党。这让秦昭王非常的恼火。
在公元前260年,秦昭王经过2年的休养生息,他命令秦军猛攻上党地区,冯亭挡不住秦军的进攻,紧急向赵孝成王求救。赵孝成王知道后,他紧急命廉颇率军支援上党守军。等廉颇赶到上党地区的时候,秦军已经攻下了上党。廉颇只能率赵军在长平驻扎,与秦军对持。廉颇虽然非常的能打仗,但他治军不严,管理部下不严,导致赵军纪录败坏。赵军大将茄为了争功,他率本部猛攻秦军,反而被秦军发杀。
后来,廉颇为了替部下报仇,他率赵军猛攻秦军。赵国和秦国各地的援军源源不断的被派往长平,长平就像个雪球,越滚越大。这也是让赵孝成王做梦都没有想到的。在长平之战中,赵国集中了将近50万大军,这支大军的粮草是个天文数字,让整个赵国都负担不起。而廉颇作战风格向来是速战速决,而不是像长平这种持久战。廉颇带领的赵军面对秦军时,并不是主动的出击,寻找与秦军决战的机会,而是一味的严防死守。这就让赵孝成王非常的不满。
面对将近50万大军的粮草问题,赵孝成王甚至放下身段,派使者向齐王建借粮,最后粮没借到,还碰了一鼻子灰。后来,赵国的高层们,赵孝成王、乐毅、田单、赵胜等人都达成了共识,让更年轻的赵括担任统帅,与秦军速战速决。如果真的要说廉颇犯了什么错的话,那就是廉颇战法太保守,不能速战速决,与秦军一决高下,最后把赵国拖入了粮食危机。
其实,并非所有的高层都赞成用赵括换掉廉颇,像蔺相如。蔺相如是赵国的一代名相,他看人非常的准,目光透彻,非常有远见。在赵国的朝堂上,蔺相如就坚持以廉颇为将。除了蔺相如反对之外,还有就是赵括的母亲了。知子莫如母,赵括的母亲就劝谏赵孝成王不要使用赵括,她认为儿子是“纸上谈兵”,不堪大任!
然而,赵孝成王并没有听蔺相如和赵括母亲的话,他起用了“纸上谈兵”的赵括,这把将近50万的赵军推向了深渊。如果廉颇的错误是不能速战速决的话,那赵孝成王最大的错误就是用人不当,他才是真正要对将近50万赵军负责的人,而不是让“纸上谈兵”的赵括来背锅。长平之战后,再也没有任何国家能挡住秦国一统天下的步伐。而赵国从此元气大伤,...
查看更多与“长平之战,廉颇做错了什么会被纸上谈兵的赵括取代?”相关的文章
中国古代两个“载入史册”的“纸上谈兵典型”,正是赵括与马谡。
这二位,一位战国时代的将门虎子,一位东汉三国时代的名门骄子,都是自幼熟读兵书,别看没怎么带兵打个仗,却是出口就成章,动辄就是高论金句,“贤才”的好形象闪闪发光,可一旦执掌重兵,所有一切就都毁个干净。一个在长平生生毁掉赵国四十万精锐,一个在街亭送大礼,活活断送了诸葛亮的“北伐梦”。“纸上谈兵”的人生悲剧,也被各类正史野史大书特书,成语歇后语都“贡献”了一堆,出名的反面教材。
但比起这二位“反面教材”来,贵为“兵仙”的韩信,却也常惹来一些“历史票友”们的“不服”声:赵括马谡“纸上谈兵”不假,可你韩信在刘邦军团里“登坛拜将”前,不也是从没独立带过兵?不也是靠了“纸上谈兵”获得萧何的赏识,这才一飞冲天的?可为什么赵括马谡接下来见光死,韩信却能一路开挂,亲手打下西汉王朝的开国江山?难道这事,真是只能看命?
乍一看去,成功的韩信与失败的赵括马谡,都是纸上谈兵,但事实是,哪怕人生可以如打游戏般“存档重来”,再给赵括马谡十次百次机会,韩信的成功,他们也照样连边儿都摸不着。论原因,这既不是“才华”的事儿,更不能怨命。
因为,别看都是“纸上谈兵”,但韩信的成长历程,却更接地气。
赵括与马谡的一个共同点,就是家境优越。一个是赵国战神家的少爷,一个是襄阳马家的贵公子。他们满腹的兵法韬略,都是靠着优越的家室,每天在养尊处优里读出来的。由于接触的圈子非富即贵,肚子里也真有货,所以经常比人看得高看得远。但这样的成长过程,做个参谋动嘴皮子,那还算富裕,真刀真枪去干仗?那还远远不够。
因为战争,这样一个无比残酷的考验,首先的成败要素,不是看得多远,而是扎扎实实解决眼前的事儿:一场仗兵马多少,粮草多少,士气怎样?几万人甚至几十万人,内部矛盾错综复杂,作为军事主将,每天是否能解决一团乱麻的问题?桩桩件件,都不是读几本书,懂几句教条就能解决的。别说碰上“长平之战”“街亭之战”这样的大战,就是日常生搬硬套,出乱子也是板上钉钉。
做旁观者,大可高谈阔论,但作为执行者,眼光再远,却要从眼前的事儿做起。知易行难的道理,放军事上就是实实在在。
而韩信,这条恰是大不同:作为一个穷出身的青年,别看韩信二十五岁不到就“登坛拜将”,但这之前的日子,却是各种酸甜苦辣尽尝:早年在乡间苦学武艺兵法,却也落得没了饭辙,后来趁着天下大乱去投军,先在项梁处做大头兵,又在项羽身边做郎中,然后又跑去投刘邦,当了个治粟都尉。除了冲锋陷阵,就是站岗放哨管钱粮,做的都是苦活累活,偏偏还满怀一个将军梦。白眼歧视自然也不少受,“钻人裤裆”的事儿,放在他这段人生里,其实不算是个事儿。
但也恰恰是这样一段特殊的经历,让一直在思考战争的韩信,彻底懂得了战争。比起站在别处通过“读兵书”了解战争的赵括马谡来,韩信身处战场的最底层,更亲身经历了“项梁败亡”“项羽破釜沉舟”“鸿门宴”等震撼大事,既看过了尸山血海...
查看更多与“同样是纸上谈兵,为什么韩信成了千古名将,赵括却成了反面教材?”相关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