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_img

鄂温克族

发布时间:2020-05-29
1 鄂温克族的传统文化有哪些?鄂温克族的传统文化介绍
56个民族
传统文化
鄂温克族

1.宗教信仰

过去,鄂温克族多信萨满教,牧区的居民同时信喇嘛教。1945年前还保留有动物崇拜、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等残余,部分氏族以鸟类和熊等为图腾崇拜对象。各氏族或大家族有巫师“萨满”,多由头人(酋长)担任。

2.文学

鄂温克族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学艺术。他们的民间文学包括神话、传说、故事、叙事诗、谚语、谜语等。其中传达着古代鄂温克人的信仰观念、历史秩事、理性思维,蕴含了人们向往美好、追求进取的情感。

3.手工艺

鄂温克族妇女擅长刺绣、雕刻、剪纸等工艺。图样多取材于生产、生活,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过游猎生活的鄂温克人,善于用桦皮和蘑菇为原料,用刀和剪子刻剪成各种飞禽走兽,如汗、鹿、鸭子等,作儿童玩具,还善于在器皿上刻绘美丽的花卉图案。鄂温克族民间还有不少的剪纸艺人,他们能用纸剪成各种动物,形象逼真、美观,栩栩如生。他们供奉的各种神像,都是用桦皮剪成的小人模型涂色而成。

4.驯鹿

鄂温克人饲养驯鹿具有悠久的历史。相传在很早以前,他们的8位祖先在山中狩猎,捉住了6只野生鹿仔带回饲养,久而久之发展成了今天人工饲养的驯鹿。据有关专家考证,鄂温克人饲养鹿可追溯到汉朝以前,《梁书》中关于“养鹿如养牛”的记载指的就是这里饲养驯鹿的北方民族。由于历史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驯鹿在其他北方民族中都已先后消失,惟独在鄂温克猎民中得以延续。

5.狩猎

鄂温克人在长期的狩猎实践中,积累了丰富多样的狩猎技术和经验。除了用猎枪猎外,还采用围猎、陷阱、枪扎、箭射、犬捉、夹子、网套、药毒、药炸等各种捕猎方法。而狩猎知识和经验的传授,早在鄂温克人的孩童时代就已开始,孩子从小就随大人出猎,12岁便可试枪,随父兄狩猎,先学打灰鼠,再学打大兽。到十六七岁时便可单独狩猎了,到青年时多数已成为优秀猎手。鄂温克猎民发明制作了滑雪板作交通工具,并用来追赶各种野兽。他们还发明制作舟船。最初他们用五米多长的粗大原木刳木为舟,可乘1—2人。后来,他们利用桦树皮制造桦皮船,可乘3个人。

查看更多
2 鄂温克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鄂温克族的风俗习惯介绍
56个民族
鄂温克族
风俗习惯

1.饮食

居住在北部大兴安岭原始森林里的鄂温克族,完全以肉类为日常生活的主食,吃罕达犴肉、鹿肉、熊肉、野猪肉、狍子肉、灰鼠肉和飞龙、野鸡、乌鸡、鱼类等,食用方法也与牧区略有不同,其中罕达犴、鹿、狍子的肝、肾一般都生食,其他部分则要煮食。

2.礼仪

鄂温克族人敬火如神,在喝酒、吃肉前,先要向火里扔一块肉、洒上一杯酒,然后才能进食。

举行结婚仪式时,新婚夫妇要敬火神。鄂温克族人对火还有许多禁忌,比如不许用带尖的铁器捅火,不许用水泼火,不许向火里扔脏东西,不许女人从火上跨过,不能用脚踩火等等。

3.婚丧嫁娶

鄂温克族的婚姻为一夫一妻制,尚保有氏族外婚及姑舅表婚的特点,婚姻只能在不同氏族之间进行,同一氏族内禁止通婚。他们也与蒙古、鄂伦春、达斡尔等族通婚。在陈巴尔虎旗的鄂温克人中尚保有“逃婚”习俗,互恋的青年男女决定结婚日期后,女方乘黑夜逃至男方所搭的“撮罗子”里,由候在此处的老妇把姑娘八根小辫改梳成两根,即成为合法的婚姻。人死后,以前曾行天葬(即风葬),后因受邻近民族的影响,多改土葬。

4.节日

每年5月22日的“米阔鲁节”是鄂温克族民间传统节日,流传在内蒙古陈巴尔虎旗鄂温克族当中。这天,人们要举行赛马、套马比赛,还要给当年产的羊羔剪耳朵,作为记号。按照传统习惯,老人要送给后辈人母羊羔,祝福他们今后羊群如云、生活幸福,还要设宴款待亲朋好友,宣布他们当年幼畜的数字。“奥米那楞”会,是牧区盛大的宗教活动和娱乐节日,一般都在8月举行。此外,“敖包”会也是牧区比较大的宗教节日。祭敖包时要宰牛、羊作祭品,祈求人畜平安。

5.天文历法

各地区的鄂温克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民间对于时间、距离、度量衡、方向、预测年成、气候等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一套方法。鄂温克人主要靠太阳和星星来计时。白天按“天刚亮”、“太阳出来”、“太阳到西南”、“太阳要落了”等来计时。冬天夜里主要观测星星而将夜分成三段时间:“三星出来”、“三星偏西”、“三星要落”。狩猎地区的鄂温克人,把太阳正南时叫“找狍子的时间”,太阳刚出时叫“打犴鹿的时间”,太阳偏西南叫“吃饭的时间”。

查看更多
3 鄂温克族的传统节日有哪些?鄂温克族的传统节日简介
56个民族
传统节日
鄂温克族

鄂温克族节日一:敖包会

鄂温克族民间传统祭祀节日,每年农历四月至六月择日举行。流行于黑龙江和内蒙古的鄂温克族地区。敖包多设在草原的山头上,用石块或土块堆成的圆锥形祭坛,上面挂五颜六色的彩布或彩纸。

相传,从前一个夏天的夜晚,有一个女人乘一辆套骡子的轿车来到村子里,她招来了一场暴风骤雨,使全村人遭了灾难;是年冬天,人们去凿冰洞取水的时候,洞口里又出现了一个披头散发的女人头,就在这个时候,天突然刮起大风下起大雪,搞得人心惶惶。村里人便去请来九位喇嘛念经驱妖,喇嘛凭借佛法,捉住了这个女妖,把她压在石块和土堆下面。人们深恐日后她再出来兴妖作怪。于是,凡经过那里的人们,都自动地添上一块石头,以增加重量,防止她再出来。即使这样,人们还是不放心,便定期给她祭祀,祈求她不要兴风作浪,要保佑人们平安、人畜两旺。四月至六月间,前往添加石块的人最多,日久岁深,慢慢地成了传统的节日。

旧时,敖包分氏族的、毛洪的、索木的、旗的和盟的等不同规模的类型,不同类型的敖包在不同的范围内祭祀。例如氏族敖包只在本氏族内行祭,祭物及费用都在本氏族内摊派;盟敖包则由全盟祭祀,祭物及费用要在全盟范围内摊派。也有自愿捐赠的,富裕家一次可赠数只羊。当年用不完的祭物,主要是牲畜,则指定专人放养,留作来年用。节日那天,人们从四面八方聚集到附近的敖包参加祭祀。祭祀开始,先举行赛马,然后摆上供物,由喇嘛念经行祭,参加祭祀的人们纷纷往敖包上添加石块。事毕,进行摔跤、唱歌、跳舞等文体活动。


鄂温克族节日二:米鲁阔节

“米阔鲁”是鄂温克语的译音,庆丰收之意。米阔鲁节是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陈巴尔虎旗等地的鄂温克牧民欢庆丰收的节日,农历五月下旬择日举行,为期一天。聚居在陈巴尔虎旗的鄂温克人,主要从事牧业,住蒙古包,随季节逐水草而迁徙。他们有丰富的畜牧经验,有很强的适应性,在高山之巅,脱下帽子可知风的强度,观天象可知暴风雪的即将来临,从小在马背上长大的鄂温克牧民,从孩提时就受到了环境的熏陶,七岁男孩开始学骑马,以后逐渐参加赛马,学习套马、驯马的本领。

五月下旬,春光明媚的牧场,花红草绿,水草丰盛,接羔工作紧张而又忙碌。碧绿如茵的草原上,到处可见白云般的羊群和飞奔的马群,充满无限生机。鄂温克人每年于此时欢庆丰收的节日期间,人们身着鲜艳的节日盛装,亲朋好友互相帮助,给牲畜拔坏牙,打烙印,剪鬃和打耳记。穿着羔皮筒裙的姑娘们,双手忙着抓羊羔,抱在怀里抚摸着,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之中。剽悍的小伙子矫健地跨上最好的“杆马”,挥舞着长长的套马杆追套烈马,草原上腾起阵阵尘烟。每当套住烈马时,强壮的骑手们便一涌而上,跳上马背,拉住马尾,握紧马耳,刹那间将马摔倒在地,开始剪马鬃、马尾。若是四岁马,还要在臀部打上烙印作为标志。整个过程非常紧张而有趣,这是牧民们大显身手的好机会。入夜,青年男女环绕篝火,手拉手自左向右转动,一人领唱,众人相合,且歌且舞。舞步刚健有...

查看更多
推荐栏目
back_img
功能直达
热门应用
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