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史慈是三国中的一个响当当的人物,出生于公元一百六十六年。太史慈所处的年代是一个战乱的年代,太史慈于是投入了孙权的账下,为其效力。太史慈是东吴的元老,本是扬州刺史刘繇的部下,后被孙策收服。孙家能有江东基业,离不开太史慈。他跟从孙策讨伐麻保贼时,有一贼兵在城楼上辱骂孙策,一手扶着城楼上的柱子,太史慈一箭射过去,贯穿了贼兵的手腕,牢牢钉在柱子上,敌我双方的将兵无不震惊。
史料上关于太史慈的事迹不是很多,但可以从其他人对他的态度看出他的实力。曹操曾专门写信招降,太史慈却对孙策一片忠心,没有同意。如果太史慈没有本事,曹操不会这么做。
那么最后太史慈怎么死的呢?对此,虽然有很多的说法,但是,关于太史慈怎么死的还是没有明确的说法,可怜一代英雄就此陨落,至今死因不明。
太史慈怎么死的
三国里太史慈可算一员猛将,可惜不得善终,那太史慈怎么死的?事情原委是这样的:太史慈派一名奸细插入张辽军中,不料被张辽捉住,张辽使反间计,反诱太史慈袭营,谁料想四下里伏兵暗箭齐发,太史慈身中数箭,众将拼死杀出重围。回到营中,太遂撒手人寰,呜呼哀哉去也!
《三国志 太史慈传》记载:孙权统事,以慈能制磐,遂委南方之事。年四十一,建安十一年卒。从史书记载来看,太史慈怎么死的也就不言而喻,太史慈是病死的,死在建安十一年(206年),年仅四十一岁。太史慈英年早逝,如果晚死二十年,将会帮孙权大忙。
太史慈简介
太史慈(166年-206年),字子义,东莱黄县(今山东龙口东黄城集)人。东汉末年武将,官至建昌都尉。弓马熟练,箭法精良。原为刘繇部下,后被孙策收降,自此太史慈为孙氏大将,助其扫荡江东。孙权统事后,因太史慈能制刘磐,便将管理南方的要务委托给他。
太史慈身长七尺七寸,美须髯,猿臂善射,弦不虚发,是个真正的神射手。自少已十分好学,后担任本郡奏曹史。建安十一年(206年)太史慈逝世,死前说道:"丈夫生世,当带三尺之剑,以升天子之阶。今所志未从,奈何而死乎!"(《吴书》,《三国演义》为"大丈夫生于乱世,当带三尺剑立不世之功;今所志未遂,奈何死乎!")言讫而亡,年四十一岁。
太史慈的姓与字分别是什么
太史慈,第一次听这个名字的人可能会觉得这是一个官职的名称,比如就曾有一个官职叫做太史令。但仔细翻阅典籍,就会发现其实太史慈并非一个官名,而是三国中的一个人物,所以太史慈为人名。那太史慈姓什么呢?是不是只取第一个字太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太史慈复姓太史,这个是有古籍记录的。太史慈,复姓太史,单名一个慈。古人一般除了名字外,还有字号,太史慈没有号,但却有字,太史慈字子义。
三国中太史慈有多强
关于太史慈正史中武力到底有多强? 《三国志》里这么描述他:慈长七尺七寸,美须髯,猿臂善射,弦不虚发。由此可见,太史慈,不仅容貌美,而且还武艺高强,射箭技术尤佳。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太史慈在孔融手下能突围求救...
查看更多与“大将太史慈怎么死的?全能太史慈,很难找到其身上的“瑕疵””相关的文章
三国名将太史慈,可以说是吴国少有的以勇猛著称的将领了。关于他恩报孔融,与孙策神亭酣战的故事更是家喻户晓。但是,就算这样的英雄,当然也不能长生不死,那么,太史慈怎么死的?
一、《三国演义》中太史慈怎么死的?
太史慈是一位传奇的将领,义薄云天,在东海时舍命为孔融请来援兵,而在与小霸王孙策战斗时也是难分伯仲,后来在赤壁之战时又截断曹操退路。这样一位猛将,自然能在三国这一乱世中占得自己的一席之地,成为一段传奇。
太史慈怎么死的?《三国演义》中,在合肥之战中,曹魏与孙吴相持不下。猛将张辽设下重重防御。为了突破曹魏的重点防御,太史慈向孙权献出了“里应外合”之计。就是派内应潜入合肥城中,再于攻城时内部外部一起起事。
结果是张辽技高一筹,他识破了太史慈的计策,决定就将计就计,在城中安排伏兵,引诱太史慈进城,在太史慈攻城之时将太史慈伏击。太史慈进城以后,张辽一声令下,箭雨齐发,使得太史慈身中数箭,大败回营。
太史慈回营以后,当晚就重伤不治。在死前,他大呼:“男子汉大丈夫既然生在了乱世,应当带三尺剑建立不世的功劳;但是今天我的志向还没有完成,怎奈今天就要死了!”这年是建安十一年,他四十一岁。
二、史书记载太史慈怎么死的
《三国演义》中的太史慈之死充满了英雄陨落的悲情色彩,但是毕竟那只是小说家言,并不能当真,而历史中的太史慈之死又是怎样的?和小说又有何不同?那么,我们就要从《吴书》中寻找答案。
建安11年,太史慈作为孙策留下的大将,被孙权委以重任,统帅南部军事。而就在这一过程中,因为长时间的军务劳累,太史慈早已积劳成疾,甚至连素爱其才的曹操都曾经给他送过药材当归。
在这一年,太史慈终于顶不住了,多年的旧疾和刚染的新病一起发作,药物也无法起到效果,这位神射将军就在折冲中郎将和建昌都尉的任上病逝于海昏。一代传奇,就这样平平无奇的落幕了。
三、《三国演义》改编原因
自古以来,英雄应该战死于沙场,这可以说是人们心中对英雄归宿的浪漫化想象,而太史慈最后作为一名地方长官病死于床榻,可能并不符合人们的想象。所以,在三国演义中,太史慈就要成为人们心目中的悲剧英雄,在战斗中牺牲了。
与“历史上太史慈之死是怎样的?一代传奇猛将平静的落幕”相关的文章
太史慈本为东汉末年的将领原为刘瑶部下,不过之后被孙策降服,之后就为孙策所用,为孙策一统江东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下面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太史慈的生平事迹。
太史慈(166年—206年),字子义,东莱黄县(今山东龙口东黄城集)人。东汉末年名将,官至建昌都尉。弓马熟练,箭法精良。曾为救孔融而单骑突围向刘备求援。原为刘繇[yáo]部下,后被孙策收降,自此太史慈为孙氏大将,助其扫荡江东。孙权统事后,因太史慈能制刘磐[pán],便将管理南方的要务委托给他。
《三国演义》中初登场为第十一回“刘皇叔北海救孔融,吕温侯濮阳破曹操”,后来表现与《三国志》中没有太大分别,但其死亡时间却往后调了数年。于群英会、赤壁之战中,太史慈也有登场,先在群英会上为周瑜担任监酒官,于赤壁战中则负责绕到曹军背后,断绝来自合肥的曹军援兵。后来太史慈更于合肥之战一役中大战魏将张辽,可惜其所献的“里应外合”之计被张辽悉破,张辽更将计就计,安排伏兵,袭击进入合肥城的太史慈,令太史慈身中数箭,回营后伤重身亡。
在历史上有很多关于太史慈的事迹,首先就是北海救孔融于危难之中。在三国演志的记载之中孔融和太史慈早先并没有什么交集,不过因为孔融对太史慈的目前有所照料,所以在孔融被困的时候太史慈母亲请求太史慈前往救援,而太史慈对此也是尽心尽力的,在孔融被包围于城内的时候太史慈请命突围前去寻找刘备来支援。而最终刘备在太史慈的劝说之下成功的解救出了孔融。
之后在兴平二年的时候被刘瑶任命侦查军情,在神庭亭偶遇孙策,两人大打出手,不过最终却是以平局收场。而在这之后孙策攻破了刘繇,太史慈也被抓,不过孙策在进到他后亲自为其解绑,之后拜其为将。
通过历史的记载也可以看出孙策和太史慈还是有很多的相似之处,或许太史慈投奔孙策也是必然的。两人有着差不多的出身经历,而在能力上也相差无几,最重要的是两人都抱有雄心壮志这使得他们一拍即合。
不过奈何太史慈却早逝,于建安十一年的时候四十一岁的太史慈就去世了,在死前太史慈还念念不忘的感叹道“大丈夫生于世上,以升于天子阶堂。如今所志未从,奈何却要死啊!”太史慈的去世对于孙策来说无疑是个巨大的损失。
而在历史上人们对太史慈的评价也是很高的,后人为纪念他而特意建立了感古亭。
与“三国中太史慈怎么死的?太史慈的去世令孙策心痛不已”相关的文章
太史慈(166年—206年),字子义,东莱黄县(今山东龙口东黄城集)人。东汉末年名将,官至建昌都尉。弓马熟练,箭法精良。曾为救孔融而单骑突围向刘备求援。原为刘繇[yáo]部下,后被孙策收降,自此太史慈为孙氏大将,助其扫荡江东。孙权统事后,因太史慈能制刘磐[pán],便将管理南方的要务委托给他。
建安十一年(206年),太史慈逝世,死前说道:“丈夫生世,当带三尺之剑,以升天子之阶。今所志未从,奈何而死乎!”(《吴书》,《三国演义》为“大丈夫生于乱世,当带三尺剑立不世之功;今所志未遂,奈何死乎!”)言讫而亡,年四十一岁。
关于太史慈怎么死的这个问题在历史上一共有两种说法,其中第一种是正史的说法,另一种是演义里的说法。
在正史中只说太史慈在41岁的时候去世了,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太史慈的死并没有明确的说明,只是记载了在太史慈去世前,他曾接受孙权的命令与刘磐进行长期的抗争,可是在太史慈还没有把刘磐的势力清除完就去世了,在他临走前还说没有机会完成自己的志向了。这就是正史上对太史慈死亡的记载。这种模糊不清的记载也让后世对太史慈的死因有颇多猜测。
第二种演义中的说法是说太史慈是死于一场战斗中,在太史慈被收到孙策部下后,太史慈便一心一意的为吴国清除不利于发展的障碍。在赤壁之战中,太史慈被派去担任吴国的将领,来指挥这场战斗,在交战中,太史慈遇到了魏国的大将张辽,张辽武力高强,导致在这次战斗中太史慈的武力没有敌得过张辽,最终太史慈在战争中被张辽用牙戟打成了重伤。
不过即使部队的士兵在太史慈受伤后就马上带他去看大夫,可是经过大夫的一番抢救也没有把太史慈救回来,太史慈在回到军营不久就去世了。所以从演义来看,太史慈是死于赤壁之战中魏国张辽的手中。 通过分析可以明显发现太史慈是怎么死的有两种不同的说法,可是不管哪种说法是正确的,太史慈的死对于吴国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损失。
罗贯中曾评价他:矢志全忠孝,东莱太史慈。姓名昭远塞,弓马震雄师。北海酬恩日,神亭酣战时。临终言壮志,千古共嗟咨。
与“关于太史慈怎么死的有两种说法,哪种说法是正确的?”相关的文章
太史慈是那个国家的人?如果放入当时大的时代背景,太史慈出生于东汉末期,三国鼎立形成初期。在这种大环境下来看,将他列为吴国人比较恰当,虽然他本身并非是一开始便投奔效忠于吴国的,但一度易主之后便誓死效忠于吴国孙策、孙权两兄弟了。
太史慈一生机智过人,善于骑射,用弓更是有如神助。在东汉末年,也曾为官过,为当地破了一个长久难破的案件,成功地将恶人绳之于法,但也因为如此,把自己的前途给搭了进去,无法继续为官,只能带着老母避世了。
在安顿好年迈的母亲后,太史慈便开始四处找寻明主,以寻找自己的前程去了。刚开始的时候,太史慈是拜在扬州刺史刘繇门下的,当时吴国孙策来攻打刘繇,刘繇下属给他出谋划策,让他排出太史慈阻挡吴国的进攻,但刘繇却看不起太史慈,不肯命他为将出证孙策。然,冥冥之中自有天意,太史慈仍然碰上了孙策一群人,太史慈不畏惧孙策,与孙策大战三百回合,终于两人打成平手,在之后的几次战役中,两人皆有交锋,孙策爱惜人才,几次三番的招降于太史慈,最终太史慈被感动,弃刘繇而投奔孙策而去,成为三国时期吴国的又一员猛将。吴国得其相助,可谓是如虎添翼。
太史慈的一生先后在吴国效忠孙策、孙权二人,在对抗刘备的战役中牺牲。
太史慈姓什么
太史慈,第一次听这个名字的人可能会觉得这是一个官职的名称,比如就曾有一个官职叫做太史令。但仔细翻阅典籍,就会发现其实太史慈并非一个官名,而是三国中的一个人物,所以太史慈为人名。那太史慈姓什么呢?是不是只取第一个字太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太史慈复姓太史,这个是有古籍记录的。
太史慈,他是一个将军,在三国中是归属于吴国势力的,算是吴国下属一位较为有名的武将。他的出生十分低微,一开始也并非是吴国势力,但从小刻苦学武,小有所成,尤其擅长骑射,乃个中楚翘。在年轻的时候,太史慈便因才智出众而闻名于天下,他第一次做官时便解决了很多人无法解决的棘手案件,成功地有罪之人得到他应有的惩罚,并未百姓除去地方一大害,但他自己也因此事收到牵连,被仇家追杀,以致无法做官,避世躲祸去了。
避世期间,太史慈常不在家,加有老母一人独自生活,生计上颇有困难,当孔融听说了太史慈的轶事后,便对太史慈母亲格外照顾,常常将一些吃的、喝的送到太史慈家,以免老人家劳苦。
太史慈母亲十分感激孔融的相助之恩,同时也教诲儿子知恩须图报之道理,奈何一直没有机会报答于恩人。几年后,孔融被黄巾军围攻,无法突围,这是太史慈听说后,便单人匹马进入孔融军营,愿为其解忧,最后也成功的请来了刘备作为援军,解了孔融之难。
太史慈死于哪次战役
太史慈终其一生,在这世上共走了四十一年,在他去世时,享年四十一岁,他的折损为孙吴的一大损失,在他死后,吴国越发的衰弱落末下去了。
那么太史慈究竟因何而死,是死于交战还是因病去世呢?
这里有两种说法,结局却是完全不同的,一种是死在战场之上,另外一种没有仔细描述死因,只说了他死时的年龄并留下太史慈的千古名言。我们接下...
查看更多与“历史上太史慈怎么死的?太史慈死后吴国日益衰弱”相关的文章
说起太史慈这个人,相信大家都非常的耳熟了。太史慈可以算的上三国时期吴国的第一大猛将了,由于在三国时期关于吴国的战事不是很多,所以太史慈在三国当中我们也不是特别了解的,也不是很出名,但是他确实是一个非常厉害的存在。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深入了解下太史慈这个人吧,看看太史慈最后是怎么死的。
说到太史慈的死亡原因我们就不得不从两个方面去探究这个问题,第一个方面当然就是从小说和演义方面去说这件事情,再就是从正史上去探究这个事情,话说正式和小说对于太史慈的死亡原因解释还是非常的大的,所以我们要分清楚,避免闹了笑话,先从小说开始说起吧。
我们先来回顾回顾演义中当时的情况,话说当时有这么一号人物叫戈定,戈定其实是太史慈的同乡人了,当时他混入了杂军,然后跟随着大部队一起进入了合淝城了,然后找到了东吴被掳了去的养马的后槽这个人了,两个人就商量看怎么联合外面的吴军逃跑。戈定就表示其实他已经派人报告了太史慈将军了,今天晚上是一定会来接应的,让后槽想想到底要怎么办?,其实后槽早就想好了办法了,其实现在合淝这个地方离中军事非常的远的,到了晚上是不能太冒险的攻入了,但是有一个好办法,那就是先在草堆上面放一把火,然后让戈定跑到城的前面去喊有人造反了,这个时候城中必定会大乱,这个时候去刺杀张辽,是没有防备的,其他的军士已经都走开了。戈定表示这个计划真的是天衣无缝啊。
当晚张辽就胜利回城了,犒赏了三军,但是这个时候竟然出现了骚操作了,话说得胜回城不应该是解甲休息吗?但是张辽表示不许解甲宿睡了。麾下将士们都问这帐都打赢了,吴兵已经跑到不知道什么地方去了,为啥还不能休息呢?张辽表示,其实并不能这么想,也不能这么做,做为将军,作为将士,我们不能以为胜利了就高兴,也不能以失败就担忧,如果这个时候吴国士兵乘我们不备,打过来了,我们改怎么办呢?我们该怎么应对呢?所以今天要继续防备,而且要比其他其他夜晚的时候更加谨慎。
话还没说完,这个时候城后寨就起火了,同时响起了一片叫反声音,报告的人不知道多少。张辽这个时候走出营帐上马就去查看情况,带了亲信十几个人,边走边问,这么急的喊声,可以去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张辽也发现了情况了,怎么可能有一整座城池的人都是造反的,这次造反的人,是故意惊咋士兵的,所以如果谁在制作混乱要斩了。
没过多久就看到李典擒拿了戈定和后槽,张辽问清楚了状况,马上把二人给斩了,这个时候就听到城门外面锣鼓喧天,喊声大震。张辽表示这应该就是吴兵的外应了,可以将计就计,于是就让人放下吊桥,在城里面放一把火,让总将士们一起叫造反了。太史慈那知道是陷阱,见城门大开,以为城里面发生了变故,挺枪纵马就先冲入了成里面,这个时候城上一声炮响,只见漫天的箭雨朝太史慈射来,太史慈发现不妙,急忙的撤退,身上中了不知道多少箭。接着就是李典还有乐进等人杀出来了,吴兵损失了大半,张辽等人穷追不舍,还好有陆逊,董袭等人杀了出来,救了太史...
查看更多与“猛将太史慈怎么死的?演义和正史的描述分别是怎样的”相关的文章
太史慈,东汉末年名将,官至建昌都尉。弓马熟练,箭法精良,武艺高强。原为刘繇部下,后来与孙策大战,棋逢对手,被孙策收降,从此太史慈成为孙策手下大将,助其扫荡江东,战功无数。大部分人会以为太史慈是被张辽射死的,因为《三国演义》中就是这么写的,据《三国演义》第五十三回记载,“关云长义释黄汉升 孙仲谋大战张文远(阵亡)”,也就是太史慈死于与张辽的对战中。
但是《三国演义》作为一本小说,里面写的历史事件可以借鉴,但不足考究,那么太史慈到底是怎么死的,真的是被张辽射死的吗?
太史慈的武力值那自然不用多说,据《三国志·太史慈传》记载:“时独与一骑卒遇策。策从骑十三,皆韩当、宋谦、黄盖辈也。慈便前斗,正与策对。策刺慈马,而揽得慈项上手戟,慈亦得策兜鍪。会两家兵骑并各来赴,于是解散。”也就是说太史慈一个人单枪匹马,面对带着黄盖等十三骑兵的孙策也是毫无畏惧之意,与孙策对战也是胜负难分,就是这样一个武功高强不可多得的武将,却被张辽设计射死,年仅四十一岁,这是真的吗?
《三国演义》第五十三回写道:“只听得城门外鸣锣击鼓,喊声大震。辽曰:“此是吴兵外应,可就计破之。”便令人于城门内放起一把火,众皆叫反,大开城门,放下吊桥。太史慈见城门大开,只道内变,挺枪纵马先入。城上一声炮响,乱箭射下,太史慈急退,身中数箭......比及屯住军马,太史慈病重;权使张昭等问安,太史慈大叫曰:“大丈夫生于乱世,当带三尺剑立不世之功;今所志未遂,奈何死乎!”
如果按照《三国演义》的叙述就是说在太史慈与张辽的对战中,张辽买通太史慈手下内应,最后将太史慈设计射杀。
如果事实就是如此,那么看到这里,难免觉得可惜,一代名将,就这么陨落了但是史实与《三国演义》中的描写还是有比较大的出入的,据《三国志·太史慈传》记载:“孙权统事,以慈能制磐,遂委南方之事。年四十一,建安十一年卒。”也就是说,太史慈在孙权的手下受到了重用,因太史慈能制刘磐,便将管理南方的要务委托给他。而这也是他的最后一次在史书上出现,天妒英才,建安十一年,太史慈病死了。
死因被《三国演义》所虚化的除了太史慈还有一位枭雄,那就是张辽,据《三国演义》第八十六回记载:“岸上一彪军杀来,为首一将,乃丁奉也。张辽急拍马来迎,被丁奉一箭射中其腰,却得徐晃救了,同保魏主而走,折军无数,背后孙韶、丁奉夺得马匹、车仗、船只、器械不计其数。魏兵大败而回,吴将徐盛全获大功,吴王重加赏赐。张辽回到许昌,箭疮迸裂而亡。”
也就是说张辽是为了救曹丕,不幸被丁奉一箭射中腰部,最后不治而亡,但是据正史记载,张辽是病死的,死于公元222年。《三国志·张辽传》记载:“是岁辽与诸将破权将吕范。辽病笃,遂薨于江都。帝为流涕,谥曰刚侯。”也就是说张辽打败了孙权的大将吕范之后,张辽也得了很严重的病,最后病死于江都,曹丕听了为其悲痛落泪,封谥号为刚候。
所以这两位大将可以说是冤死的,在罗贯中笔下,被莫名冤杀。...
查看更多与“东吴名将太史慈怎么死的?太史慈是被冤杀的吗”相关的文章
太史慈(166年-206年),字子义,东莱黄县(今山东龙口东黄城集)人。东汉末年武将,官至建昌都尉。弓马熟练,箭法精良。原为刘繇部下,后被孙策收降,自此太史慈为孙氏大将,助其扫荡江东。孙权统事后,因太史慈能制刘磐,便将管理南方的要务委托给他。建安十一年(206年)太史慈逝世,死前说道:“丈夫生世,当带三尺之剑,以升天子之阶。今所志未从,奈何而死乎!”(《吴书》,《三国演义》为“大丈夫生于乱世,当带三尺剑立不世之功;今所志未遂,奈何死乎!”)言讫而亡,年四十一岁。
太史慈身长七尺七寸,美须髯,猿臂善射,弦不虚发,是个真正的神射手。自少已十分好学,后担任本郡奏曹史。
太史慈怎么死的
太史慈在合肥与张辽交战时中伏身亡,虽然与正史的描写不符(年代及死因),但这个结局却比正史中的记载更为悲壮,也成为三国故事中深入人心的场景之一。
正史中记载:孙权统事,以太史慈能克制刘磐,遂委以南方诸大事。于建安十一年卒(公元206年),享年四十一岁。太史慈临亡之时,叹息道:「大丈夫生于世上,应当带著七尺长剑,以升于天子阶堂。如今所志未从,奈何却要死啊!」
关于太史慈之死,早见于西晋陈寿撰《三国志。吴志》,言“孙权统事,以慈能制磐,遂委以南方之事,年四十一,建安十一年卒”。这里只对太史慈的岁数及卒年有明确的记载,为后世史籍征引而无异说。
陈寿记事不采传闻杂说,比较真实,但语焉不详,对太史慈死因、死地及葬地均未言及,致使后世说法歧出。一说受箭伤死于润州(今江苏省镇江市),亦葬于润州。一说死于海昬(今江西省永修县)。海昬为建昌郡的治所,太史慈筑城于此。此说见于清初郑元庆所撰《石柱记笺释》:“繇亡于豫章,士众未有所附,策命慈往抚安焉。还为建昌都尉,治海昬卒。”
太史慈墓在哪
太史慈墓位于江苏镇江市北固山中峰南麓,墓高1.7米,直径约3米,建于长6.7米、宽7.4米的石平台上,北面挡土墙长6.8米,高2米左右不等,墓前有高1.43米、宽约0.7米的大理石碑,上面刻着7个大字“东莱太史慈之墓”。太史慈墓早已不见,墓前原有碑,题为“孝子建昌都尉太史慈墓”,后来改题为“汉吴将子义太史公之墓”,原墓于1967年遭破坏。 [13] 1872年修筑城墙时发现,后屡次修治。抗战前,曾修葺一新,建国初,因塌山被埋没。现墓于1985年重建。原墓前有一块碑简要记述了他的生平事迹,已无存。
与“三国中太史慈怎么死的?史书对太史慈死因及葬地皆未提及”相关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