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_img

曹植墓

发布时间:2020-08-05
1 曹植墓在哪?曹植墓中发现了这些不可思议的东西
三国
曹植墓
曹植墓在哪

1951年,东阿鱼山曹植墓进行了发掘。有没有发现满目的金银宝物呢?没有,墓葬很寒伧!主政东阿两年多,曹植有没有留下耀眼的“政绩”呢?没有,时间太短,难有建树。

但是,东阿王曹植在文化方面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其一,作为我国佛教音乐的创始人,曹植在鱼山创作了梵呗。其二,曹植还是五言韵律诗的鼻祖,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一位里程碑式的人物。

其三,曹植是一位出色的杂技艺术家。闻名国内的东阿杂技马戏班曾流行这样一首歌:跑马卖解上大杆,跳丸地圈流星鞭,走江行会保平安,莫忘先拜曹子建。可见,曹植对东阿杂技的深远影响。1951年,曹植墓发掘出的出土文物中,就有一件杂技道具--蒜头形五花石球。其三,

据文史专家刘玉新介绍,三国时期,杂技马戏已在东阿一带盛行。当时,身为东阿王的曹植就是一位出色的杂技艺术家。曹植在《白马篇》中写道:“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仰首接飞猱,俯身散马蹄。”这正是他当时表演马术的真实写照。

1951年,曹植墓发掘的出土文物中,就有一个蒜头形五花石球。据专家分析,这应是曹植练杂技“跳丸”用的道具。曹植墓前特意留出的一块空地,或许就是他当年邀请马戏杂技艺人举办百戏会的地方。曹植在《箜篌引》中还对此作了描述:“置酒高殿上,亲友从我游。中厨办丰膳,烹羊宰肥牛。乐饮过三爵,缓带倾庶羞……”看起来,场面异常热烈,菜肴也堪称丰盛。

东阿杂技源远流长,名家辈出,闻名国内。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东阿有1200余名杂技艺人,遍布全国各地。新中国成立后,云南省杂技团、贵州省杂技团、甘肃省杂技团、山东省杂技团、山西长治杂技团等均由东阿杂技艺人组建。

清末民初时,东阿杂技马戏班已有十几个。杂技艺人张正振于1919年创办“东盛马戏班”,曾震撼东北三省。1921年,张正振率团进入朝鲜演出,演出达6年之久。

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仅有62户人家的东阿县刘集镇路庄村,专业从事杂技表演的就多达40户。该村先后给国家输送杂技人才50多人,是享誉齐鲁的杂技村。

早年前,东阿杂技马戏团曾流行这样一首歌:“跑马卖解上大杆,跳丸地圈流星鞭,走江行会保平安,莫忘先拜曹子建。”


查看更多
2 曹植墓在哪?曹植为何选择这个地方作为自己的陵墓
三国
曹植墓
曹植墓在哪

曹植本就是一名文人,带有一身文人气质。相比精于政治算计的兄长曹丕,曹植缺乏逻辑思维,常常率性而为,充满了理想主义。这就决定了他无法立足于尔虞我诈的官场。

但,曹植又有文人惯常的政治抱负,为当政者所不容,因此注定了坎坷的一生。

那么,曹植最后为何选择了东阿鱼山作为埋骨之地呢?

曹植任东阿王时的地盘,不是今天的东阿县城——铜城,也不是明清时的东阿县城——今济南市平阴县东阿镇,而是地处阳谷县城东北五十余里的阿城镇西。

鱼山,坐落于当时的东阿东30余里处的黄河岸边,是曹植经常登临吟唱的去处。

根据曹植记述,当时的东阿“田则一州之膏腴,桑则天下之甲第”,是一片富庶之地。因此,对徙封东阿,曹植颇有“感恩戴德”之意,称为“圣朝愍之”,意为皇帝优待他。从中可见,曹植对东阿的喜爱。

实际上,此时,曹植不仅生活条件改善了,也逐渐从“圈牢”之中解脱出来,开始步入人生的上升期。因此,当离开东阿,徙封陈王时,他当对东阿充满了留恋。

正如“登鱼山,临东阿,喟然有终焉之志”所述,有一天,曹植登临封地内的鱼山,长叹一口气,便有了在这里终老的想法。经历了10余年的漂泊潦倒,疲惫不堪的曹植确实太累了,自然有了随遇而安的思想。

232年11月曹植病逝后,其子曹志便遂了父亲遗愿。对此,清代《东阿县志》记载称:“魏东阿王曹子建,每登鱼山,有终焉之志。后,徙王陈,薨。其子志,遵治命,返葬于阿,即山为坟。”

据记载,曹植病逝4个月之后,即233年3月才得以安葬,相隔接近4个月。停厝时间为何这么长呢?曹植病逝前为陈王,因此病逝于陈地。而陈地至当时的东阿,路程约有500公里,当时交通条件差,行程较慢也正常。

其实,在漫长的岁月里,围绕曹植墓所在地,一直有争议,曹植真正埋骨之所一时成谜。直到1988年11月,第二届全国建安文学学术研讨会在许昌盛大开幕。当时,国内权威学者、专家济济一堂。许昌是东汉末年的帝王之都,此次会议选址这里,深意不言自明。

当时,刘玉新向大会提交了一份论文,题目为《曹植墓三考》。该论文从曹植墓的真伪、曹植的墓葬、曹植营墓鱼山三方面,参照历史文献、田野考古、地方文史资料以及曹植墓出土文物等大量考证,论据翔实确凿,有实物、有数据,有对比,充分证明了曹植死后就埋葬在鱼山西麓。

从此,曹植墓属地纷争尘埃落地。1996年11月,东阿鱼山曹植墓被国务院定为全国第四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如今,位于鱼山西麓的曹植墓坐东面西,仿佛曹植仍在朝朝暮暮地遥望着生前留恋的那片东阿故土。


查看更多
3 曹植墓在哪?从墓中内部陪葬品可以发现当时的习俗
三国
曹植墓
曹植墓在哪

曹植墓位于山东省聊城市东阿县鱼山镇鱼山村,依山而建始建于三国魏太和七年(233年)三月,是三国时期魏国著名文学家、曹操三子曹植的墓地。墓室分甬道、前室、后室3部分。1951年山东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曾清理出土文物132件,其中除 玛瑙珠、玛瑙泡、青玉璜数件较精外,其他大部为陶制明器,象车、案、壶、盆、鸡、狗、鹅、鸭之类的文物。为加强对曹植墓园的保护,1998年山东省文物局拨出专款,对曹植墓进行了修建,建成了现在的陵园

曹植墓依山而建,封土为冢,墓中内部陪葬品简单,反映了当时的薄葬风俗。

曹植的墓冢之中,他的棺木被放置在棺床之上,棺床有云母朱砂以及木炭做底。陪葬的物品放置在两侧,在棺木的左侧是陶做的牲畜家禽,和陶车陶丼等物品。右侧是一些厨具,陶壶,和陶罐。

在这些随葬的物品中就可以看出来,他的墓穴还是以简朴为主,这样的情景不仅仅反映了曹植生前生活拮据,更加反映出了曹魏时期的薄葬风俗。

他葬身之所,占地到达了1200亩,两侧有河流萦绕,北面的时候有连绵的群山。作为著名的文学家,他的诗词歌赋对后世的影响很大。所以在上世纪的时候,政府专门拨款修葺了他的墓冢。

因为年代的久远,他的墓穴之中,有很多古建筑已经被风雨侵蚀,目前还剩下几座古石碑。石碑背部雕刻的盘龙,依旧可以清晰地看到。碑文一共有22行,这个碑是曾经堙没在黄河之中,在清代的时候才被捞出。除了这块之外还有两块比较珍贵的石碑,其中一块是明传碑,上面的字迹被侵蚀的十分严重,仅仅可以辨认出六个字。还有一块是明朝时期一名官员所建立,上面还提了一首七律诗,这块墓碑保存至今比较完好。

他的墓室之中是前堂较为方正,后室呈竖长状,是典型的汉代墓葬的形制,按照当时的风俗习惯,前堂主要是用来放陪葬品,象征着他日后在地下世界的聚会饮食。后室则是放置着棺木,是主人专门休息用的地方。

在他的墓葬之中出土的东西,有一组精致的玉佩,一共有四件最上面的是云形状态,呈现为椭圆的状态,两侧的玉佩是半壁的形状。做工十分精致,是一件不可多得的玉器。

在年少的时候就被人所熟知的他,在刚过了不惑之年的时候就病逝了。历史上的文人经常叹息说曹植的死是因为他的兄长曹丕,其实从历史角度上来看,当时的时代确实需要的是他兄长这样的实干性人才,曹植虽然素有才华,但是在政治上却是低能。

作为政治上的低能,他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还经常向皇帝随意的打报告,这样的行为自然触怒了很多人,最后导致了他的抑郁而终。

查看更多
4 曹植墓在哪?因担心曹丕陷害而设了四冢
三国
曹植墓
曹植墓在哪

曹植,字子建,曹操第三子,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三国时著名诗人。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特别在诗坛上成就颇高,受到历史上许多名人的高度评价。南北朝著名诗人谢灵运说:“天下有才一石,曹子建独点八斗。”曹植从小聪明过人,10岁能诗文,19岁写的《铜雀赋》名噪一时,为曹操所宠爱,一度考虑立他为太子。由于他“任性而行,不自雕励”,“恃才傲物,目中无人”,曹操最终动摇了对他的信任。

曹操死后,其兄曹丕和其侄曹睿对他忌恨非常,百般迫害。曹丕为了加害曹植,苦苦找不到罪证。一天召曹植上朝,限走七步成诗一首,否则即处以极刑。曹植不加假索,当即吟诗道:“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丕听了,泪流满面。虽未杀他,却将他封候封王,远离京都而疏之。他虽远离国都,曹丕仍怀疑他结党营私,对他频繁调动,十一年中调动三次,先后封他为雍丘王、东阿王、陈王。曹植多次上书,请求任用,终未如愿。他名为王候,实为囚犯,常常闷闷不乐,最后在陈郁郁而死,年仅41岁。

曹植死后,四棺同出,怕的是曹丕对他的尸体不放过,故有四冢。曹植死后,谥号“思”,故后称“陈思王”,其墓称思陵冢。

淮阳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思陵冢指示牌

曹植一生留下许多清韵华章,现存诗约80首,较完整的词赋、散文约40余篇,原有集30卷,多已散佚,其名作《洛神赋》留传至今,久负盛名。他在陈期间,留下《伏羲赞》、《神农赞》两诗。《伏羲赞》曰:“木德风姓,八卦创焉。龙瑞官名,法地象天。包厨祭祀,罟网渔畋,琴瑟以象,时神通玄。”《神农赞》曰:“少典之胤,火德成木。造为耒耜,遵民播谷。正为雅琴,以畅风俗。”被后人传唱。

凭吊情况

明清以来,文人墨客来淮阳游览,都要到此凭吊,并吟诗作赋以示怀念。因此,《淮阳县志》上留下不少诗人的佳作。明代诗人戴昕《思陵墓霭》曰:“望入思陵墓霭长,天涯谁复见曹郎。亭亭古树含春雨,闪闪飞鸦背夕阳。七步才名归寂寞,一回尘梦合凄凉。无端两眼怀人泪,拭向东风漫举觞。”


查看更多
5 曹植墓在哪?曹植墓有记载的共三处,其真正的墓冢是个谜
三国
曹植墓
曹植墓在哪

曹植墓位于山东东阿县城西南鱼山西麓,是三国时期魏国(公元220~265年)著名诗人,曹操第三子陈思王曹植的墓冢。

墓园依山而建。墓室分甬道、前室、后室3部分。1951年曾清理出土文物132件,其中除玛瑙珠、玛瑙泡、青玉璜数件较精外,其他大部为陶制明器,象车、案、壶、盆、鸡、狗、鹅、鸭之类。

曹植墓,有记载的共三处。一处是山东省东阿县鱼山曹植墓。曹植曾被封为东阿王,在东阿时常登鱼山游览,有安寝于此的愿望,死后其子遵嘱将其葬于此。一处是河南淮阳城南三里之“思陵冢”。曹植晚年以陈四县被封为陈王,食邑3500户。当年即死在这里。一处在河南通许七步村曹植墓。曹植两度被封为雍丘王,在雍丘生活时间最长,此地又是著名的《七步诗》诞生地。

曹植(公元192~232年)字子建,他所作的《七步诗》至今仍为世人广为传诵。曹植墓始建于魏太和七年(公元233年),1981年和1985年曾先后进行过修葺。墓冢依山而建,以砖石磊筑而成。墓室为前堂后室的砖室墓,前堂面积约17平方米,后室面积约4平方米。墓壁均以青砖错缝平砌而成。前堂后室之间辟有门,并以砖封护。

墓前左侧还立有清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重修的碑楼1座,碑楼内放置有隋代所立的曹植墓碑。碑通高2.47米,宽1.03米,厚0.21米。碑冠与碑身以整石雕出,碑文共935字,兼用篆、隶两种书体。迄今为止,在中国发现的三国时期墓葬仍然很少。

因经年久远,古建筑均已湮没不彰,只剩几幢古碑。古碑中隋开皇十三年(593)所立的神道碑甚为珍贵。该碑高2.57米,宽1.03米,厚0.21米。碑顶呈半圆形,石料较粗,为灰白色岩石质,有额无题字,但龛中,粗镂造像,因年代久远,造像面容已毁,只剩残迹。额背浅雕盘龙,尚清晰可辨。碑文22行,每行42字、43字不等,共931字,漫漶脱落57字,现存874字。此碑早年曾湮没在大清河(今黄河)中,到清代始捞出,还置于墓前,并建碑楼保护。另外还有2方石刻也较为珍贵。其一是明传碑,字迹剥蚀严重,仅能辨认碑冠“魏陈思王传碑”6个小篆体大字标题。另一方是大明弘治八年山东按察司洽阳九皋子用章草狂书的一首七律诗,诗曰:“人才三国数谁良,子建于曹独有光。七步诗成名盖世,千年冢陷骨闻香。鱼山西麓斜阳老,胶水东阿衰草荒。今日我来寻掩处,精灵安妥花傍徨。”墓前现还存有清代题诗碑和民国时期墓碑一幢,保存良好。

曹植墓依山营穴,封土为冢。南临鱼山八景之一的“星落陨石”,北傍曹植读书之地羊茂平台。墓顶悬崖峭壁,灌木葱郁。1700余年来,古墓沧桑,历经磨难。据记载,早年:“兆茔崩沦,茂响英声,远而不绝。”

隋建《曹植墓神道碑铭》载:北齐皇建年间,曹植的第十一世孙曹永洛奏请孝昭帝恩准,在鱼山“复兴灵庙”、“雕镂真容”。又据《东阿县志·古迹志》载:“元时以王为东阿城隍,后令宫钦改正其讹,别祠王于邑城。其后城迁祠废。明隆庆间,县令田乐建祠于墓下,有屋三楹...

查看更多
推荐栏目
back_img
功能直达
热门应用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