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武三年(223年)五月,17岁的刘禅正式即皇帝位,由于刘备向诸葛亮和李严托孤,所以刘禅当时虽名为皇帝,但实际并不用为国家的事太操心,他主要的事就是在后宫中安乐地享受生活,这就给善于阿谀献媚的宦官黄皓提供了发挥特长的机会,由于刘禅为人特别忠厚宽仁,所以他和黄皓逐渐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关系,甚至很多时候他都离不开黄皓。
当然开始时,摄于诸葛亮、蒋琬、费祎、董允等人的匡正,黄皓为刘禅出主意的事,仅限于有关刘禅自身兴趣爱好或者是宫中的一些事。但到后期,延熙九年(246年),董允病死,陈祗接替了他侍中的位置,开始与黄皓一内一外,互相配合谋取蜀汉的中枢大权,这使黄皓开始有机会干预朝廷的军政大事。延熙十四年(251年),尚书令吕乂去世,陈祗接任尚书令(宰相)并加镇军将军,名义上陈祗虽然还在大将军姜维之下,但实际上,朝廷上的大权已经完全被陈祗与黄浩把持,姜维多率兵在外,对朝中的事话语权并不多。但陈祗对姜维的军事行动多数都持支持的态度,这一点与黄皓有所不同,所以倒也没什么大的闪失。
景耀元年(258年),镇军将军陈祗病死。多年来,黄皓由于与陈祗共同决定了很多蜀汉的军国大事,使他对权力产生了欲望,所以他煽动后主刘禅加封他的官职,由黄门令一跃升为中常侍、奉车都尉,开启了他独自大胆操弄威权的时代。当时,很多蜀汉中央的大臣都纷纷依附于黄皓,《晋书》记载,有个叫罗宪的大臣,不愿结交黄皓,遭致黄皓的憎恨,将其由中央官员贬到地方当巴东太守。另据《三国志·卷三十四·蜀书四·二主妃子传第四》记载,刘禅的弟弟刘永由于看不惯黄皓擅权,黄皓便常向刘禅密告刘永的坏话,令刘禅“稍疏外永,至不得朝见者十馀年”。
景耀二年(259年),刘禅任命樊建担任尚书令,并令其与董厥、诸葛瞻统领朝政,而姜维继续在外率兵征战,无暇顾及朝廷中的事。樊建虽然不像陈祗那样与黄皓来往,但其与董厥、诸葛瞻也未能压制黄皓,劝谏刘禅的错误,导致黄皓继续干预蜀汉的军国大事。
威慑姜维,迫其居外
姜维虽然常年率兵在外屯兵或征战,但对黄皓把朝廷搞得乌烟瘴气也很不满,后期他认为黄皓作得确实过分,于是在景耀五年(262年),专门向后主刘禅奏上了一本,请后主刘禅处死乱政的黄皓。当时已经独掌朝政的刘禅,根本不舍得杀死这个这个陪伴了他三十多年之久,为其带来无限快乐的近臣黄皓,所以他明确回复姜维“不同意”,并解释说,“皓趋走小臣耳,往董允切齿,吾常恨之,君何足介意”,意思就是说黄皓这么一个小人物,以往董允也常恼恨他,我也常恼恨他,大将军你就别和他一般见识了。为安抚姜维,刘禅还特命黄皓向姜维谢罪求饶。
姜维对后主刘禅这种处理结果很无奈,他眼见黄皓这些年在朝廷中已经培植了很多势力,羽翼已经丰满,所以他恐怕自己留在朝廷,没准什么时候就遭到黄皓的陷害,那岂不坏事?于是姜维又向刘禅奏请到沓中屯田练兵,以此躲避黄皓可能对自己的陷害,吓得姜维很少敢回成都逗留。
国破被押,结局无载
景...
查看更多与“三国里黄皓最后的下场是什么?他最后竟然用这种方法逃过一劫”相关的文章
在动荡年代战乱时期想要有一番成就是很不容易的事情。是一个平民百姓,他在的辅佐之下才建立起了蜀汉,虽然根基不稳,但他也不希望很快就灭亡。诸葛亮拼尽全力,经过多年的奋斗才稳固了蜀国的基业,但在他去世国很快就灭亡了,造成这种局面的正是幼主身边的宦官黄皓,这人为非作歹,谄媚事主,不过最后也没有好下场。
在中国史上,宦官专权导致国家沦丧的并不只有黄皓一人。在汉代也出现过这样的事情,特别是末年,由于过分听信宦官的话,使国家陷入了混乱之中。蜀汉时期的也是由于宠任黄皓,造成国家政局动荡不稳,父亲刘备辛苦一生建立的国家就在儿子手上被毁灭了。
为什么这些皇帝喜欢太监?其实,他们也有自己的顾虑。皇帝之所以相信太监,是因为当时皇权受到威胁,外戚权势很大,所以他们想培养一批能够制约外戚权利的人,太监无疑是最好的人选。同时,太监与大臣和外戚都不同,即使统治和反对的权力也是依靠皇帝的权力,也很少有篡夺的可能,不会对皇帝的地位造成威胁,所以皇帝敢于给予他们足够的权力。
除了利用太监来制衡官吏外,还有一个因素是太监和皇帝之间的关系密切。刘备为了打天下忙忙碌碌,常常亲身领兵外出,很少有和刘禅交流的机会。刘禅作为一国储君又不能随便外出,终日只有和身旁的太监作伴,长时间接触下来,双方的关系自然更加亲近,相比于那些朝中大臣来说,刘禅肯定是更相信一直在自己身边的黄皓。黄皓很早的时候就跟在刘禅身旁,经历了很多谋士和将军,可他不但没有被杀掉反而取得更多的权势,最终为蜀汉招致了亡国之祸。诸葛亮和他的继任者都是忠诚而正直的,他们为什么不杀死这个给国家带来灾难的太监?
诸葛亮肯定有能力杀了黄皓,但他却一直没有这么做,这是由于他根本不想杀。第一,在他那个时候黄皓还是一个小太监,对诸葛亮来说构不成任何威胁。诸葛亮一天忙着操劳蜀汉的基业大事,哪有时间去管刘禅身旁的太监这样一个小角色。而且这个时候的黄皓既没有权势也没有作恶,根本不会对蜀汉造成任何威胁。第二点是诸葛亮尽管位高权重,刘禅很是敬服他,但他们毕竟是君臣关系,诸葛亮不可能没有任何缘由就把天子身边的太监给杀掉,这也不是诸葛亮能够做出来的事情。
黄皓在诸葛亮辅佐幼主的时候不敢非分之想,办事也是严谨安分,后来别的谋士接任后他也是如此,所以他才能活了下来。当董允掌权的时候,黄皓就逐步有了一部分势力,董允这人很正直,经常对刘禅好言相劝,所以黄皓也不敢有太大的动作。但董允去世以后,黄皓的地位慢慢就越来越高了,最后他也开始伸手去管朝中的事情。
后来黄皓权势越来越大,就开始在朝中肆意妄为,经常排挤当朝一些有作为的将军和大臣。对此意见很大,他很多次向刘禅上奏折请求杀了黄皓。但刘禅却不听他的意见,他对姜维说黄皓只不过是一个小人,让他不要过于在意。姜维是的降将,不是蜀国本地的将军,尽管诸葛亮很赏识他的才干,但他连年交战并没有取得较大的胜利,所以朝中很多大臣对他并不满意。黄皓作为刘禅身旁的红人,也...
查看更多与“三国时期宦官黄皓最后的下场怎样?诸葛亮为什么不杀死他呢”相关的文章
黄皓对于是蜀汉而言,是灭国奸臣,其虽官阶卑微,权利有限,但仍能玩弄权术,搅得蜀汉朝政混沌不堪,实属历史上又一宦官乱政的典型范例。
蜀汉后主刘禅即位后,有蜀汉四相之一之称的董允去世,陈祗取代其侍中的职位,成为了后主的宠臣,手握重权。陈祗支持姜维的北伐,但因为逐渐与宦官黄皓交好,使得黄皓开始干预政事。陈祗死后黄皓操弄权柄,导致蜀汉覆国。
董允在世时,黄皓虽玩弄权术,趁姜维大将军征战在外,窃弄机柄,董允常正色匡主,多次斥责黄皓。董允去世后,黄皓与陈祗交好,并开始干预政事。陈祗死后,皓从黄门令为中常侍、奉车都尉,操弄威柄,终至覆国。蜀人无不追思允。
黄皓,蜀汉灭亡的罪魁祸首,即使他并不像秦代太监赵高一样有着大权力,但还是能把蜀汉给灭亡掉。如果他有一天权力像赵高一样大,那就更为可怕。你想他并没多大权力都把国给灭了,他如果有权力了,那这蜀汉还能维持得到几年,刘禅能做的了四十年的皇帝吗?他和赵高,李辅国,童贯,王振,汪直,刘瑾,魏忠贤,安德海,崔玉贵等十人,是历史上最臭名远扬的宦官。
蜀汉宦官黄皓怎么死的?
黄皓,蜀汉宦官,生性狡诈圆滑,蛊惑后主刘禅肆意享乐,得到后主的信任,任其专秉朝政,朝堂之下则陪同后主花天酒地,加剧后主的昏庸无能。
而且黄皓此人城府极深,为摒除其反对势力,暗中祸害良臣,因其与大将军姜维极为不和,故而暗中勾结魏国,将前线的军情私自扣留下来,并进献谗言,蛊惑后主赐死大将军,虽然此事最终败露,但却导致姜维与后主之间滋生嫌隙,令忠良心寒。蜀汉大厦在黄皓此等白蚁手中遇见衰弱。景耀六年,蜀汉灭亡,邓艾看不惯其为人,命人杀之,不料黄皓贿赂其左右,逃过一劫。之后跟随亡主刘禅,迁至洛阳,最终落入司马昭的手中,将其凌迟处死。
历史上很多朝代是奸臣当道,祸国殃民,其罪行令人发指,或横征暴敛,挟天子以令诸侯,或偷奸耍滑,陷害忠良于不义,或当权干政,视国库民脂为己出,而往往是兼而有之,败坏朝纲,祸害忠良,贪赃枉法,卖官鬻爵是他们的共同本质,而结局是民怨鼎沸,国力日衰,最终闹得是国将不国,前有赵高指鹿为马,秦三年而亡,后有和珅盗国敛财,清大厦将倾。这些奸臣无不是巨贪大腐,无不是千古罪人,实在应引今人为鉴,今人不胜哀之,而后人哀之矣。
黄皓 诸葛亮
诸葛亮生卒年为公元181年至公元234年,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掌握蜀汉兴衰命运,刘备临终的托孤的重臣,而黄皓在诸葛亮掌权时期仍为无名小辈,其势力也远为达到祸乱朝纲的地步。
诸葛亮去世后,蜀汉丞相的职务便由董允担任,而史料记载黄皓是在董允去世后,才得陈祗重用,在朝堂上陷害忠良,蒙蔽圣听,犯下种种罪行。因此很多关于集军政大权于一身的诸葛亮为何对黄皓的所作所为视若罔闻,不加以定罪处理的疑问不攻自破,这类问题就像是关公战秦琼,将不在一个历史阶段的人物进行比较,令人啼笑皆非。
虽然诸葛亮与黄皓之间并未有正面冲突,但根据《三国演义》中情节安排中,诸葛亮的确在其掌政期间对...
查看更多与“蜀汉宦官黄皓怎么死的?他也是历史上最臭名远扬的宦官”相关的文章
三国后期,蜀汉宦官黄皓欺上瞒下,祸国殃民,导致蜀汉国力江河日下,岌岌可危。公元263年,邓艾另辟蹊径,偷渡阴平,绕过姜维镇守的剑阁,越过七百里原始森林,来到蜀汉腹地,陷江油,战绵竹,消灭诸葛瞻御林军,直达成都城下。
此时的蜀汉朝堂乱作一团,有人说要投奔盟友东吴,有人说迁都南中,还有人要与成都共存亡。最后还是投降派谯周出马,一一反驳以上众人的建议,认为没有到它国流亡的天子,也没有借助少数民族势力的皇帝,至于鱼死网破,那更加不可取,为今之计,只有开城投降邓艾,方为上策。
后主刘禅听了谯周的一番话之后,茅塞顿开,下定了决心,准备绑缚自己,开城归降。虽然经过第五子北地王刘谌的血谏,刘禅也没有改变开城投降的决定。三国宦官黄皓最后的下场是什么?
三国演义中黄皓结局
在北地王刘谌死后,后主刘禅率领太子诸王,及六十个大臣,“面缚舆榇”,从北门出去十里,向邓艾献上降书顺表。邓艾扶起后主刘禅,亲自为其解开绳子,焚烧棺椁,一同进入成都城。从这儿看,邓艾对刘禅非常友好,已经宽恕了刘禅。
艾拜来到成都城后,为稳定蜀汉形势,效仿东汉邓禹,便宜行事,封后主刘禅为骠骑将军,其余文武大臣,也各有赏赐。他还令刘禅派人给姜维下旨,让其放下武器投降,对于阴险狡诈的黄皓,不会留情,准备斩之。这下把黄皓给吓着了,他惊慌失措,担忧自己的脑袋搬家。
黄皓冷静思索之后,逐渐放下心来,认为不管是谁,都经受不住金钱的诱惑,坚信“有钱能使鬼推磨”,没有钱办不到的事情。金钱对于黄皓来说,就是一堆数字而已,多年的搜刮不是吹的。因此,黄皓拿出自己的一部分金银珠宝来贿赂邓艾的左右亲信,得到了赦免。自是汉亡。这时,黄皓逃过了一劫,保住了项上人头。
然而,黄皓逃得了初一,没逃得十五。后主刘禅投降,蜀汉灭亡后,本应该告一段落。然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听从刘禅圣旨投降钟会的姜维其实是假投降。他归顺钟会,和其聊得非常投机,同时离间钟会和邓艾的关系,进行“曲线救国”。
一山不容二虎,钟会和邓艾本来就互看不顺眼,加上姜维的添油加醋,很快便火并了。这场动乱,最后姜维、钟会、邓艾都死了。司马昭为彻底解决蜀汉问题,于是将刘禅及原蜀汉大臣都迁往洛阳,目的是将刘禅等人管控起来,严密监视,杜绝再次出现姜维作乱之类的变故。
为此,司马昭还对刘禅进行了多次试探,如演奏蜀乐等。幸好刘禅继承了乃父刘备的表演天赋,通过“此间乐,不思蜀”,成功骗过司马昭,消除了猜忌,保全了自己及家人、原蜀汉文武大臣。
我们不得不承认,刘禅在亡国后,做出的应对策略是最明智的。然而,跟随刘禅来到洛阳的宦官黄皓,这次没有躲过“十五”,被司马昭以祸国殃民的罪名凌迟处死。(昭因黄皓蠹国害民,令武士押出市曹,凌迟处死)。
以上是三国演义中宦官黄皓的结局,躲过了初一(邓艾),没躲过十五(司马昭),最后身首异处。估计黄皓来到洛阳,正做着享受未来美好生活的美梦,没想到迎接他的却是大刀。
正史上黄皓结局
而在正史上,...
查看更多与“三国宦官黄皓最后的下场是什么?演义和正史描述的各不相同”相关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