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强国西夏为何没有历史?
有人这样形容西夏:“它,鹰一样崛起,又鹰一样消失。”
西夏,犹如一颗神秘彗星匆匆而过,不仅党项人去向成为谜团,而且西夏历史也是一片空白,消失得如此迅速、如此彻底,在世界历史上极为罕见。在二十四史中,有辽史金史宋史,却唯独没有西夏史。在有着数千年修史传统的中国,为何元朝没有编修西夏史?
西夏,并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小国,而是当时政治版图上的重要强国!
公元982年,西夏王朝的奠基人李继迁叛宋,成为事实上的“独立王国”,1038年李元昊称帝建立西夏,到1227年灭亡时,享国祚200余年,比北宋、辽国、金国寿命要长。
西夏最强盛的时候,“东尽黄河,西界玉门,南接萧关,北控大漠”,疆域包括今天宁夏、甘肃西北部、青海东北部、内蒙古以及陕西北部地区,地“方二万余里”。
西夏极度好战,立国200余年中与周边国家经常打仗:与宋朝重大战役有15次,与辽国打过2次重大战争,与金国大小战争约25次,与蒙古重要战争至少8次(灭亡前20年)。
西夏常备军约70余万,但因为西夏实行的是全民皆兵制度,战时“凡年六十以下,十五以上皆自备弓矢甲胄以行”,因此专家推算西夏人口在300余万人。
一个持续200余年、国土辽阔、战斗力强悍的国家,怎么也有资格享受单独立史,为何二十四史中没有西夏史?
关于这一问题,流传最广的一个传闻是:成吉思汗之死,与西夏人有关,蒙古铁骑为了报复,将西夏人屠杀一空,元朝建立之后,自然延续这一仇恨,就没有给西夏立史。
1227年,成吉思汗率兵围困西夏都城兴庆府,半年之后,城内粮尽援绝,西夏末帝李睍只能投降。但就在这时,成吉思汗病危,不久后病逝在六盘山,死前留下三条遗憾:一是指定继承人窝阔台,二是命人隐瞒自己的死讯,使西夏贵族前来投降,然后赶尽杀绝,三是提出灭联宋灭金的策略。
西夏末帝李睍投降之后,随行西夏宗族、大臣等全部被处死,但蒙古方面很快将屠杀扩大化,在兴庆府屠杀了三天三夜,城中百姓被屠一空。不仅兴庆府,后来这种屠杀行为很快蔓延到西夏全国。
由于蒙古人将成吉思汗之死,归咎于西夏人,所以元朝建立之后,就拒绝为西夏人修史,想要彻底毁灭西夏,以慰成吉思汗在天之灵。
但,这一说法有点幼稚,完全抹杀了忽必烈的好大喜功或雄才大略。蒙哥大汗死于钓鱼城下,忽必烈最终没有屠城为之报仇,后来还相对宽容的对待南宋投降(相比于金国);蒙古与金国仇恨更大,两者之间大战多次,有着不共戴天之仇。对于宋金,元朝可都编修了《宋史》、《金史》。
其实,元朝不为西夏修史,真正原因在于这三点。
一,蒙古人对党项人的屠杀,导致大量认识西夏文字的贵族死亡,大量官方档案被毁(蒙古人烧杀抢掠,可不会像萧何一样收集档案),活着的党项贵族也只有隐姓埋名,党项族也因此神秘消失。
二,1227年西夏灭亡,1260年忽必烈即汗位,1271年元朝建立,中国相隔了半个世纪,蒙古之前对西夏的灭绝政策,导致忽必烈根本找不到了解西夏历史的...
查看更多与“政治强国西夏为何没有历史?原来是元朝没几个人能读懂西夏文字”相关的文章
辽、西夏、金,这三个朝代都是我国两宋时期的北方大国,不过,令人感到奇怪的是,后续的史学家却并没有将西夏王朝列为正朔,就算是在编修史书时,也没有明确编纂西夏史的意思,今天来说说西夏为何没有历史
西夏国是两宋时期的西北大国,它曾经长期与辽、宋、金对立。作为一个强国,西夏国也有自己的文化基础,和金朝和辽朝相同,西夏也是一个少数民族占主体的王朝,可惜的是,就是这样一个强国,其却在十三世纪初蒙古崛起时遽然而亡。随着其国家的灭亡,其党项文化也随之消失的无影无踪,同样是传统强国,为什么在编修史书时却没有编修西夏史?
要想回答这个问题,就需要了解西夏王朝本身的发展历程。和契丹、女真等民族一样,党项也是我国一个古老的民族,唐朝晚期,党项族的首领拓跋思恭被唐僖宗赐为李姓,因为拓跋思恭曾在剿灭黄巢叛乱中立有大功,出于感谢,僖宗遂将拓拔思恭正是封在了夏州。
拓拔思恭和他的后代一直奉守中原王朝,可惜的是,当夏绥节度使传到李继迁的时候,情况却发生了变化。李继迁有割据自立的表现,故而,在其统治时期,党项已经脱离于中原王朝之列。公元1038年,李继迁的儿子李元昊在夏州崛起,他于同年在兴庆府建国称帝,并改国号为大夏。对于李元昊公然称帝的做法,北宋皇帝是非常愤怒,于是在宋仁宗时期,宋朝与西夏遂不断发生冲突。
西夏挡住了北宋的侵犯,最终在西北站稳了脚跟,这样一个王朝,比金朝和辽朝还要长久,西夏最强势的时候,一度控制了整个西北,它甚至一度吞并了称雄于青海的回鹘势力,一跃成为了西北第一强国。不过,就是这样一个国家,依然也无法避免被灭国的命运。
西夏王朝强盛时有常备军约七十万,其部民几乎是全民皆兵。不过,国终有衰微之时,等到蒙古族在北方兴起的时候,西夏的时代便一去不复返。
公元1227年,蒙古大汗成吉思汗率领蒙古兵包围了西夏的都城兴庆府,西夏末代皇帝李睍率领全城百姓殊死抵抗。因为蒙古大汗成吉思汗的突然病逝,蒙古奇骑兵遂疯狂报复西夏军民。兴庆府陷落后,蒙古对兴庆府军民展开了屠杀,后来,这一恶习则扩展到了西夏国全境。西夏国几乎所有的党项部民都遭到了蒙古骑兵的报复,党项文化也从此消失的无影无踪。
党项历史文化的缺失,的确和蒙古骑兵这次屠杀有重要的关系,因为这次屠杀行动,导致了党项族内部大量认识党项文字的贵族死亡,故而,党项族历史文化便被彻底中断了。党项族文化的神秘消失,和蒙古人的暴政有一定的关系,当后期脱脱编修史书的时候,因为缺乏所以参考的西夏史籍,所以就很难编纂西夏国史了。
西夏文化难以延续,还和自身原因有关,和金朝、辽朝不同,西夏并没有设立史官的习惯。因为西夏如此做法,所以其国史只能参照与它同时代的其它王朝。零星杂碎的西夏历史,自然比不上具有系统史籍保存的金朝和辽朝。西夏国自身没有完整的保存历史,这就自然会给后世史学家带来麻烦。再说,西夏国使用的是西夏文,既然认识西夏文字的贵族已经被蒙古人屠戮殆尽,所以西夏文化自然也就...
查看更多与“今天来说说西夏为何没有历史,其实这跟西夏文字有很大关系”相关的文章
关于西夏,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极少的可以在西北割据一方,并且和中原王朝抗衡的少数民族政权之一。但是关于西夏的许多文字只存在于宋史、金史等史书记载,关于西夏王朝本身存在的记载可以说是少之又少,是什么造成了这一局面呢?
一、西夏为何没有历史?
西夏,本名是大夏,简称夏,又自称邦泥定国或白高大夏国、西朝。在宋宝元元年(1038),由党项人李元昊称帝建国,即夏景宗,西夏正式建国。 因其在西方,宋人称之为西夏。
西夏的兴起是随着宋朝的衰弱,而西夏的灭亡则是随着蒙古的崛起。
蒙古崛起之后,故意通过政治、军事等手段逼迫西夏放弃金夏联盟,而改为依蒙攻金。从此西夏和金陷入了长达十余年的战争,严重损耗了国力。后来等到成吉思汗西征回来后顺手就灭亡了西夏。
但是成吉思汗却在西夏灭亡前夕,神秘的死在六盘山。目前主流的死因有好几种:
1、中箭说;1227年初成吉思汗在西夏作战时膝部中了毒箭,最终致命。
2、西夏王妃咬死说;《蒙古源流》记载,成吉思汗攻打西夏,西夏乞降,并根据成吉思汗的要求献上一些美女,其中就包括西夏王妃。西夏王妃对成吉思汗深恶痛绝,在成吉思汗猥亵她时,一口将成吉思汗的下体咬掉。成吉思汗血流不止,当日殒命。
其他还有中毒说、坠马说等等,但是成吉思汗死后,蒙古人却不顾西夏已经投降,反而在西夏搞了一场大屠杀,不但杀了西夏末帝,还几乎屠城。而且蒙古兵还在西夏王陵附近挖地三尺,几乎抹平了西夏存在的痕迹。极有可能成吉思汗是死于前两种原因,才导致了蒙古人的大肆报复。
《元史·卷第一百二十·察罕传》,相关记载:“众方议降,会帝崩,诸将擒夏主杀之,复议屠中兴,察罕力谏止之,驰入,安集遗民。”
二、谁重新发现了西夏?
1804年,清代著名学者、官员张澍因病辞官,回武威老家休养。闲来无事,张澍朋友邀请前往武威清应寺游玩,发现在寺中有一个亭子,被四面封得严严实实。
陪伴的和尚说:这个亭子受到过诅咒,所以被封。谁打开就会受到惨烈的天罚。本来张澍对此没有多少兴趣,听和尚一说反而来了精神,于是对天发誓:如有灾祸,自己一力承担。强烈要求和尚拆掉围墙看看里面到底是啥。
结果这一拆,就拆出来一件刻满了天书的石碑,就是现在被称作“天下绝碑”的《重修凉州护国寺感应塔碑》(即“西夏碑”)。
这块石碑的发现不仅拉开了西夏学研究的序幕,而且还让一个“被遗忘的王朝”———曾经辉煌一时的西夏。
此西夏文和汉文合璧的西夏碑也被称作“研究西夏文字的活字典”。西夏碑的发现,成为史学界的一件大事,引起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极大关注,由西夏碑引起的学术研究和讨论至今仍在继续。西夏碑是目前全世界唯一的西夏文字最多、保存最完整、内容最丰富、历史价格最高的一块夏汉合璧碑,1961年被国务院第一批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公认的国宝级文物。
西夏国在宋朝,时和宋、辽鼎足而立,在中国西北留下了赫赫威名。但是自从蒙古崛起,成吉思汗击败西夏政权,而又神秘死在西夏之后。
蒙古...
查看更多与“西夏为何没有历史?西夏为什么会变得这么神秘”相关的文章
少数民族统治的西夏为何没有历史?
公元1038年,李元昊称帝建国,国号大夏,因其地理位置在宋朝西边,又被称之为西夏。西夏自正式建国到1227年被蒙古覆灭,前后历经190年,传十帝,是当时中国西北部的一个由少数民族统治的政权。然而这么一个存在了近200年的政权,却没有一本官方的史书来记载它,着实令人费解。也正因为这样,西夏被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元代修史书时,包括宋史、金史、辽史都有专门的记载,唯独将西夏遗漏,显然是故意为之。那么,西夏为何被忽略轻视呢?关于西夏的种种也因为史书记载的匮乏而显得神秘,下面来分析一下西夏之所以没有史书、被忽略的几个原因。
一、西夏一直被当作附庸政权,独立“合法性”不被认可
西夏虽然是在1038年才正式建立政权,但若要追溯其在夏州世代割据还是881年拓跋思恭时期。拓跋思恭被当时的唐朝封为定难节度使、夏国公,并赐“李”姓。因此,西夏自唐朝时期开始虽然自治一方,但一直是臣属的身份,即便是到了宋朝也延续着这样的状态。虽然李元昊摆脱当时的北宋称帝自立,但不论是当时的北宋也好,还是周边的辽和金等政权,都对西夏自立政权并不承认,而是将其当作一个附庸臣属的蕃属地。因此,西夏虽立国却得不到正统政权的认可,这是西夏没有修史的原因之一。有关西夏的记载大多出自宋史、辽史、金史中的一部分。
二、西夏自身条件限制,过分依赖以宋朝为主的周边政权
西夏外交政策的软弱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也在于其自身。因为西夏地理位置上的缺陷,境内多草原和沙漠,不适宜耕种,包括粮食等生活必需品以及矿产资源都过分依赖宋朝。这种“受制于人”的经济模式让西夏很难脱离“臣属”、“蕃地”的标签,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自立。不但是依赖宋朝,西夏对于其他政权也有着不同程度的依赖。而出于这些客观原因,西夏对于宋、辽、金政权的姿态很低,不得不委屈求全。因此西夏周边的各大政权都不曾将其视为一个平等的国家对待。
三、蒙古族对于西夏的憎恨,禁止修西夏史书
成吉思汗曾先后六次远征西夏,并且最终死在了西夏的征途之中,未亲眼看到西夏政权的覆灭。这对于横行天下的蒙古铁骑来说是一种巨大的耻辱。因此,在攻下西夏后蒙古人对当时的兴庆府实施了屠城政策。整个兴庆府被付诸一炬,大量的西夏文献以及自身的历史资料流失。不仅如此,在元朝建立后,蒙古人依旧对西夏耿耿于怀,憎恨之心不减。他们修撰了前朝各政权的史书,却唯独打压、忽略西夏政权的存在和地位,这也是西夏没有史书记载的重要原因。
那么,站在客观角度来看,西夏究竟有没有修史的资格呢?
第一,西夏政权存在的时间足够长
相比较修有《五代史》的五代仅50多年的存在时间,西夏190年的历史接近他的4倍。即便是与西夏同时期的宋、辽、金等政权,他们的存在时间也并不占据优势。如果从拓跋思恭起计算,西夏政权的存在时间长达347年,甚至超过了北宋和南宋加起来的总和(北宋存在167年,南宋152年,累加起来也不过319...
查看更多与“少数民族统治的西夏为何没有历史?这给西夏披上了神秘的面纱”相关的文章
党项人的西夏为何没有历史呢?
西夏(1038年-1227年)是中国历史上由党项人在中国西北部建立的政权,历经十帝,享国189年。西夏祖先党项族原居四川松潘高原,唐朝迁居陕北。1038年,李元昊称帝建国,即夏景宗,西夏正式建国。西夏在宋夏战争与辽夏战争中大致获胜,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
金朝崛起并灭辽、北宋后,西夏改臣服金朝,两国建立金夏同盟而大致和平。夏仁宗期间发生天灾与任得敬分国事件,但经过改革后,到天盛年间出现盛世。最后于西夏保义二年(1227)亡于蒙古。
西夏历经十帝,享国189年。实际上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政权,除了主体民族是党项人外,还有汉族、吐蕃、回鹘、契丹、女真、蒙古等族,可以说当时的主要民族西夏境内都有。
西夏受北宋和吐蕃影响最大,国内的建筑、制度设计大都是仿造北宋的;而佛教传承后期受吐蕃影响较大;国内经济也是蕃人的畜牧业和汉人的农业并重;西夏官员通行的是蕃汉同朝为官,无分主次;西夏唯一的蕃汉禁忌在于,他的禁卫军必须出自纯血统党项本族。
李元昊曾经颁布秃发令,命令全国男人三天内必须秃发,违者格杀勿论。西夏还设立 蕃学和 太学。史家戴锡章《西夏记》曾言:"夫西夏声明文物,诚不能与宋相匹,然观其制国书、厘官制、定新律、兴汉学、立养贤务、置博士弟子员。尊孔子为文宣帝,彬彬乎质有其文,固未尝不可与辽金比烈!"
更关键的是,正是因为西夏的崛起,彻底遏制了宋朝的全面崛起,未能收复燕云十六州,统一天下,并且此后陷入两线作战未能最终成为大一统王朝。两边媾和,最终岁币制度促使了两宋开启了重商主义,成为了那个时代全球最富裕的国家。
西夏起初是游牧部落,佛教在1世纪东传凉州刺史部以后,该区佛教逐渐兴盛起来,在西夏建国后开始创造自己独有的佛教艺术文化。内蒙古 鄂托克旗的百眼窑石窟寺,是西夏佛教壁画艺术的宝库。西夏是时期兴建大量的佛塔与佛寺,以承天寺塔最有名。在额济纳旗黑水城中发现的西夏文佛经、释迦佛塔、彩塑观音像等,是荒漠的重大发现。另外西夏也大力发展敦煌莫高窟。
公元1036年西夏攻灭归义军后,占领瓜州、 沙州,领有莫高窟。从夏景宗到 夏仁宗,西夏皇帝多次下令修改莫高窟,使其更加增添了几分光辉。当时莫高窟涂绿油漆,接受中原文化与畏兀儿、 吐鲁番风格。 此外,表现西夏文化的还有西夏文,又称蕃书。西夏设立蕃学和汉学,使西夏民族意识增强,百姓"通蕃汉字",文化也增加了许多。
所以根据以上的情况罗列,西夏理应进二十四史,成为和宋辽并存的王朝。后来脱脱在修宋辽金史的时候,因为考虑到西夏在历史上很长时期,为了在辽宋金的夹缝中求生存,多次自降规格,对各国都俯首称蕃。所以并没有单独修西夏史。
但是到了近代,在1909年到1926年之间,俄罗斯探险家科兹洛夫三访黑水城,盗掘了超过28000余件关于西夏的用西夏文字记录的史料,以及各类绘画、佛经、器皿、金币...
查看更多与“党项人的西夏为何没有历史,他们是经历了什么天灾人祸吗?”相关的文章
我们对西夏的了解好像仅仅停留在虚竹、梦姑那一块,西夏像是被历史遗忘的孩子,找不到它所停留的踪迹,后来才知道原来西夏没有修正史。
后来朝代的史官一般都会为前朝修正史,取代宋朝的元朝,就修了《宋史》、《辽史》、《金史》,唯独没有修《西夏史》,当时的西夏为何没有历史?
西夏的主体是党项族,羌族系统,八大氏族中以拓跋氏最为强大。在隋末唐初的时候,他们是吐谷浑的附庸。唐末,他们就成了唐朝的藩镇割据。1038年首领李元昊正式建立西夏。
12-13世纪,一直可怕的军队逐渐在漠北草原上崛起,他们就是蒙古骑兵。部落的首领就是赫赫有名的成吉思汗铁木真,就是这个人跟西夏灭亡紧密相连。
西夏这个国家政权不稳定,皇位经常易主,所以外交策略也经常变换。屡屡向辽国 金朝、宋朝称臣,但是转脸就反悔了。经常从自身利益出发,利用辽宋、辽金、金宋之间的政治矛盾,一会儿打仗,一会儿讲和,一会儿臣服,一会儿反悔,反反复复。如此以来,惹得成吉思汗很是恼火,本身西夏就是横亘在他和金朝的障碍,加上西夏国的出尔反尔,成吉思汗灭西夏的念头越来越重。这时候,蒙古铁骑成了各国军事实力中最彪悍的一支,西夏国力却大不如从前。
成吉思汗想攻打西夏,也不是那么容易的。毕竟西夏北有贺兰山,南有黄河天险,党项人又同样勇猛善战、顽强抵抗,经常让蒙古大军束手无策,吃尽了苦头。
蒙古军队前两次征战西夏像是在试探西夏的军事实力一样,攻打进城抢点东西就走了,搞得西夏很是疲惫。第三次征战的时候就开始逼迫西夏向蒙古称臣纳贡,这场战争也成为了西夏衰败的转折点。第四次第五次征伐西夏就是在一点点地消耗西夏,在战争的摧残下,西夏犹如病入膏肓的老人,奄奄一息。可是西夏总是攻不下,也让成吉思汗很是不爽,明明没有与之抗衡的实力,可他就是死活不投降。
1226年,已经64岁的成吉思汗感觉到力不从心,但是西夏始终是一块心病,于是下定决心,要在去世之间一举除掉西夏。他怎么也没想到自己会死在第六次征讨西夏途中,西夏也没有想到这竟然会给自己带来灭国之难。
蒙古大军直攻西夏都城兴庆府,此时西夏又是地震又是瘟疫,根本抵抗不了蒙古铁骑。面对如此境况,西夏末代皇帝李睍只好率众投降。然而,蒙古却没有放过西夏,纵兵四处烧杀劫掠,使得全城“白骨弊野”。更让人瞠目结舌的是,蒙古军队还将西夏王陵焚毁,断其龙脉,让西夏永世不得超生。
据说,成吉思汗在攻打西夏期间,有一次在围猎之时,被野马所惊,坠马跌伤,流了不少血,当夜就发了高烧。臣属建议他先养伤再攻打西夏,可是成吉思汗一生要强,咽不下这口气。西夏又是决定于蒙古一战到底,这才使得成吉思汗大发雷霆。结果伤还没有好,就因心悸烦乱驾崩。
临死前,成吉思汗给儿子的遗嘱是“秘不发丧,待夏主降,即行屠城”。蒙古军队的首领在征西夏的途中去世,又留下这样的遗嘱,也难怪在西夏投降后,还要面临屠城的惨状。祖坟都给刨了,还会给他修史吗?
查看更多与“当时的西夏为何没有历史?原来都是成吉思汗搞的鬼”相关的文章
北宋宝元元年(公元1038年),党项首领李元昊正式称帝,一个以独立王朝身份卓然而立的少数民族政权——西夏开始出现在中国西北的历史版图上。
西夏为何没有历史?
从夏景帝李元昊开始,西夏共出现10位皇帝。李元昊开国之初,能征好战,智勇过人,戎马一生,称雄一时。到了13世纪初,在蒙古军队的强劲攻势下,西夏已是英雄末路,到了夏末帝时代,这个民族的高贵头颅被蒙古人锋利的马刀齐刷刷地斩下。同时,伴随西夏政权消失的还有西夏的文字、文化和历史,至于西夏的名字,蒙古大军也采取了“消灭”的措施,将西夏改称“宁夏”——意思是“安宁西夏”,这种相对含蓄的消灭方式,使我今天对宁夏的熟知远胜于西夏。此外,蒙古军队还将讲党项语、穿党项族服装、行其风俗者一律杀灭,西夏文明因此戛然消亡。
西夏专家史金波教授他认为,党项之所以消亡,更重要的原因是,西夏亡国后,党项族作为非主体民族,处于弱势地位,在逐渐被同化的过程中走向消亡。史书记载,西夏曾建有雄伟的宫殿、寺庙,但至今已荡然无存,仅留下断壁残碑和碑上日渐模糊的文字。走在交错的碑林中,触摸碑文上的西夏文字,字形方整,“乍视,字皆可识;熟视,无一字可识”,因为它源于汉字却又完全别于汉字。模仿这些字迹笔画,拓写到本子上,拿回北京向同事们展示,均连呼“天书!天书!”
在夹缝中崛起的党项族
西夏之所以神秘,与它没有“修史”有很大关系。元朝史官修了《宋史》、《辽史》、《金史》,唯独没有修《西夏史》。原因是,在宋、辽、金、西夏4个政权中,西夏势力相对较小,曾先后向其他3个政权俯首称臣。另外,西夏的语言文字较为难懂,修西夏史具有一定难度。追本溯源,西夏远祖是我国西北赫赫有名的羌族。出土的商代甲骨文中便有关于他们的记载。发展到东汉,西夏已是有150多个部落的民族,居住在今天以青海海晏县西为中心,包括四川西北部和甘肃西部的广大地区,各自逐水而居,不相统属。西部与吐蕃相邻,西北部是吐谷浑部落。
隋末唐初,党项羌异军突起,逐步强大起来,“东至松州,西接叶护,南界春桑,北临吐浑,有地三千余里”。通过不断兼并,党项羌形成了细封氏、费听氏、往利氏、拓跋氏等8个部落,“大者万余骑,小者数千骑”,其中以拓跋氏最为强大。唐末,由于黄巢起义中,党项族首领拓跋思恭等率部助唐有功,被册封为夏国公,赐姓李,并赐封其所率军队为定难军,统领夏、绥、银、宥、静五州之地(今陕西米脂、靖边等地)。进入北宋以后,党项人依附当时最强大的北宋政权,继续拥有定难节度使的名号。
公元982年,诏书放在了时任定难节度使党项人首领李继捧的面前。按照诏书,李继捧被迫交出祖上留下的夏、绥、银、宥、静五州,随后带领王公贵族们举族内迁开封任职。
查看更多与“西夏为何没有历史?处于弱势的地位西夏只留下西夏文字”相关的文章
西夏为何没有历史?
辽、西夏、金,这三个朝代都是我国两宋时期的北方大国,不过,令人感到奇怪的是,后续的史学家却并没有将西夏王朝列为正朔,就算是在编修史书时,也没有明确编纂西夏史的意思,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西夏国是两宋时期的西北大国,它曾经长期与辽、宋、金对立。作为一个强国,西夏国也有自己的文化基础,和金朝和辽朝相同,西夏也是一个少数民族占主体的王朝,可惜的是,就是这样一个强国,其却在十三世纪初蒙古崛起时遽然而亡。随着其国家的灭亡,其党项文化也随之消失的无影无踪,同样是传统强国,为什么在编修史书时却没有编修西夏史?
要想回答这个问题,就需要了解西夏王朝本身的发展历程。和契丹、女真等民族一样,党项也是我国一个古老的民族,唐朝晚期,党项族的首领拓跋思恭被唐僖宗赐为李姓,因为拓跋思恭曾在剿灭黄巢叛乱中立有大功,出于感谢,僖宗遂将拓拔思恭正是封在了夏州。
拓跋思恭和他的后代一直奉守中原王朝,可惜的是,当夏绥节度使传到李继迁的时候,情况却发生了变化。李继迁有割据自立的表现,故而,在其统治时期,党项已经脱离于中原王朝之列。公元1038年,李继迁的儿子李元昊在夏州崛起,他于同年在兴庆府建国称帝,并改国号为大夏。对于李元昊公然称帝的做法,北宋皇帝是非常愤怒,于是在宋仁宗时期,宋朝与西夏遂不断发生冲突。
西夏挡住了北宋的侵犯,最终在西北站稳了脚跟,这样一个王朝,比金朝和辽朝还要长久,西夏最强势的时候,一度控制了整个西北,它甚至一度吞并了称雄于青海的回鹘势力,一跃成为了西北第一强国。不过,就是这样一个国家,依然也无法避免被灭国的命运。
西夏王朝强盛时有常备军约七十万,其部民几乎是全民皆兵。不过,国终有衰微之时,等到蒙古族在北方兴起的时候,西夏的时代便一去不复返。
公元1227年,蒙古大汗成吉思汗率领蒙古兵包围了西夏的都城兴庆府,西夏末代皇帝李睍率领全城百姓殊死抵抗。因为蒙古大汗成吉思汗的突然病逝,蒙古奇骑兵遂疯狂报复西夏军民。兴庆府陷落后,蒙古对兴庆府军民展开了屠杀,后来,这一恶习则扩展到了西夏国全境。西夏国几乎所有的党项部民都遭到了蒙古骑兵的报复,党项文化也从此消失得无影无踪。
党项历史文化的缺失,的确和蒙古骑兵这次屠杀有重要的关系,因为这次屠杀行动,导致了党项族内部大量认识党项文字的贵族死亡,故而,党项族历史文化便被彻底中断了。党项族文化的神秘消失,和蒙古人的暴政有一定的关系,当后期脱脱编修史书的时候,因为缺乏所以参考的西夏史籍,所以就很难编纂西夏国史了。
西夏文化难以延续,还和自身原因有关,和金朝、辽朝不同,西夏并没有设立史官的习惯。因为西夏如此做法,所以其国史只能参照与它同时代的其它王朝。零星杂碎的西夏历史,自然比不上具有系统史籍保存的金朝和辽朝。西夏国自身没有完整地保存历史,这就自然会给后世史学家带来麻烦。再说,西夏国使用的是西夏文,既然认识西夏文字的贵族已经被蒙古人屠戮殆尽,所以西...
查看更多与“西夏为何没有历史?这里面是有什么不为人知的故事吗”相关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