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_img

商鞅之死

发布时间:2020-07-27
1 商鞅怎么死的?树敌太多,被灭三族万劫不复
商鞅之死
商鞅怎么死的

商鞅(约前395年—前338年),汉族,卫国(今河南安阳市内黄梁庄镇一带)人。战国时期政治家、思想家,先秦法家代表人物。公元前356年,商鞅应秦孝公求贤令入秦,说服秦孝公变法图强。也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商鞅变法”,为后来秦国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商鞅是怎么死的?众所周知,秦国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可以说商鞅的贡献对秦王朝的崛起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就这样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却在风烛残年之际却惨遭车裂而死,全家抄斩,不得善终。据《史记·商君列传》记载:秦孝公卒,太子立。公子虔之徙告商君欲反,发人捕商君。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君反者!”遂灭商君之家。

商鞅以法治国,他变法的一个核心内容是集权,削弱原来贵族阶层的权力,而强化王权。这种集权符合了秦王的利益,却得罪了不少原来秦国的贵族。甚至连秦国未来的国君“秦惠文王”也曾公开批评商鞅的新法,于是两人就产生了分歧,商鞅以“太子犯法,他的师傅应当替他受罚”为由,竟将太子的两个师傅处以割鼻、刺字的刑罚。

商鞅的“狠”端正了风气,强大了国力,也为自己赢得了高官厚禄、领地封赏,博得了秦孝公这位铁杆知己,孝公甚至欲传位于他,这是何其隆宠!但他的刻薄寡恩、不近人情、位高权重让他树敌太多,一旦失势,将万劫不复。

商鞅的变法,动摇了贵族王权的势力,得罪了不少王孙贵族,秦孝公担心他日后会有难,在临死前吩咐商鞅逃离秦国,或者隐居。但商鞅最终还是没有逃离掉秦惠文王的手掌心,结果被用以极刑车裂而死。秦惠文王害怕商鞅的势力,结果又灭他三族。

对商鞅的死,有人幸灾乐祸,也有人为之喊冤叫屈。幸灾乐祸者认为商鞅是作法自毙,自己死在了自己制订的酷刑上面。喊冤者认为商鞅一心为秦帝国的崛起不遗余力,却遭如此下场,实在不公。

对于商鞅的死最欢欣鼓舞的,首先的不是秦惠文王,而是秦帝国的贵族阶层,是一大批“特权阶级”。曾经无限荣光的他,最终却落得个尸首异处,善其始而未能善其终的结局,让人可叹可悲!

查看更多
2 商鞅怎么死的?四个原因从变法第一天就注定了
商鞅之死
商鞅怎么死的

秦惠王登基之后商鞅就“亡”了,秦国本国的历史对商鞅为何而死以及死法都没有明确的记载,目前对商鞅死亡记载的三本史书分别是《史记》、《吕氏春秋》和《战国策》,三本书的成书时间不同,就单纯的商鞅的死亡方式车裂就分为:商鞅谋反后被万箭穿心而死,死后车裂(苏教版的高中历史书教育我的)和商鞅被活捉之后车裂(吕氏春秋说的)两种,对于商鞅的死亡方式在此不去对比,单纯的从商鞅死亡的理由分析一下商鞅为何必须死,下面对商鞅死亡的原因的猜测:

一、缓和帝国内部的上层矛盾,商鞅的变法其实牺牲贵族和世族的利益,富裕了百姓强大了国家,贵族和世族是秦惠王即位的根本,如果得不到贵族和世族的支持秦惠王是随时可以被废除的,可以参考一下秦献公之前秦国近百年的混乱,在秦国贵族和世族是可以,以为了帝国更好的未来的名义更换秦国君主的,秦献公也是流亡魏国二十九年之后在世族的支持下才回到的秦国,回国的秦孝公已经三十九岁了,由此可见秦国上层阶级是每一位秦国国君都必须争取的,为了稳定自己的君主位置,商鞅的死因该是无法避免的。

二、巩固自己的统治,商鞅变法使得秦国强大的同时可以说秦国的百姓可以不知道秦国的君主是谁,但绝对不会不知道秦国商鞅的法律,秦法的严酷是后世人有目共睹的,高压之下如果百姓对秦国的法律不熟悉的话,说不定连如何死的都不知道,商鞅变法使秦国的百姓富裕了起来,秦国普通的士兵可以通过军功获得爵位,这使得秦国的百姓非常的爱戴商鞅。商鞅对刚登基的秦惠王就是一座大山,功高盖主的大山,当贵族说商鞅有谋反的嫌疑时,秦惠王就借贵族的手除掉了商鞅,“嫌疑”就是一个虚无缥缈的借口罢了,在百姓的眼中商鞅的死是贵族的陷害,秦惠王稳定了君位之后还是把旧贵族诛杀殆尽,这些都是帝王为了维护自己统治的手段。

三、保护商鞅变法,有人也许会疑问,为何商鞅亡是保护商鞅变法了,试想一下,秦惠王刚即位,从秦孝公留下来的变法派和守旧派就已经水火不容的地步了,秦孝公没有解决的问题必然在秦惠王时期解决,商鞅死后新旧势力的矛盾必然得到缓和,商鞅是他们矛盾的交点,商鞅的变法反而得到了保存,从小学习商鞅变法的秦惠王知道商鞅的变法使得秦国强大的事实,如果秦国想继续强大就必须坚持商鞅的变法,秦惠王清除的旧势力后维持了商鞅变法的稳定,可见秦惠王杀死商鞅是无奈之举,也是为了更好的保护变法的成果。

四、为师傅雪耻,秦惠王还是太子的时候,因为触犯了商鞅的法律,此时秦孝公面临两难的境地,如果不处置太子就无法继续推行新法,如果处置的太子亲情这一关很难,最终在强国的思想下,秦孝公处置了太子的师傅公子虔(太子太小,太傅代过),受了劓刑的公子虔八年未出宫门,秦惠王从小和公子虔朝夕相互,感情上秦惠王与公子虔的关系超过他与秦孝公,师傅的奇耻大辱他小时候就已经发誓为师傅雪耻,公子虔的耻辱是商鞅给的,所以商鞅必须死。

站在后人的角度商鞅的死确实是不可以避免的,春秋时期的变法,除了李悝的结局好...

查看更多
3 商鞅之死的真正原因不是谋反,都怪商鞅情商太低
商鞅之死
商鞅怎么死的

大家都知道,商鞅经过一系列的法治改革,让秦国强大了起来,成为战国七雄之首,史上称之为“商鞅变法”!可以说,商鞅对秦国贡献无以伦比,没有商鞅,秦国想成为“列强之首”,几乎不可能!商鞅怎么死的?

然而,商鞅却被秦国逼死!史书上介绍,秦孝公去世的同年,秦惠王上台之后,商鞅就被公子虔诬告谋反,秦惠王下令逮捕商鞅。后来,商鞅起兵造反而战死,尸身被秦军带回咸阳,处以车裂示众。需要说明的是,商鞅是死后被处以车裂之刑。

商鞅之死尤为惨烈,秦惠王为何要抓捕商鞅呢?商鞅是一“外来户”,没有太多根基,说他造反,几乎不可能。而且,商鞅作为一超级重臣,别人一诬告,秦惠王也不至于就相信吧!既然如此,为何秦惠王还坚决抓捕,以至于商鞅只能出逃,而不是和公子虔对质公堂,以洗脱冤屈呢?

其实,原因很简单,印证了一个家喻户晓的千古悲剧,只有四个字,即:功高震主!所以,商鞅之死,罪在谋反?别再被骗了,这四个字才是真相!

商鞅变法之后的十几年中,秦国政通人和,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可以说,商鞅在秦国人心目中,威望非常高,大家都很信任他,比如商鞅立木建信,说到做到,就让老百姓非常相信他!秦国国王说一百句话,可能都抵不上商鞅说一句话!

尤为重要的是,还有一点被人所忽视了。在大家眼里,商鞅是一个政治家,其实商鞅还是一个军事家!商鞅作为统帅时,曾率领秦军收复了河西地区(指今甘肃的酒泉、张掖、武威等地,位于黄河以西,战略位置极为重要,汉武帝曾派卫青打下河西)。

由此可以看到,商鞅在秦国的威望,属于全方位的,既深得百姓的信赖,又有军人拥护,尤其是军功制度,更让他在军事集团中,有很高的影响力!

在这一种情况下,秦惠王上台之后,如果不除掉商鞅,那就会活在商鞅的阴影之下!恰好在这时,秦惠王有了一个机会,即:公子虔告商鞅造反!于是,秦惠王就抓住机会,顺势抓捕商鞅。可以预见,抓住商鞅之后,肯定是要除掉他,所以商鞅才出逃!

关于商鞅和秦惠王,还有两个背景值得关注!(1)商鞅变法之初,秦惠王犯法,商鞅正找人立威,所以就对秦惠王老师动刑,其中有一个老师就叫公子虔,后来商鞅还多次处罚公子虔,因此商鞅之死还有一些个人恩怨,包括为师报仇的因素,(2)商鞅情商太低,法家之人重法不重情,性格自然太过于耿直,得罪了很多朝中权贵!

总的来说,商鞅之死的真正原因,不是为师报仇,更非罪在谋反,功高震主这四个字,才是真相。古往今来,多人功高震主之人,都死于非命,所谓“鸟尽弓藏、兔死狗烹”,韩信、白起等人,皆是如此!

查看更多
4 关于商鞅之死有两种说法,一个比一个惨烈
商鞅之死
商鞅怎么死的

商鞅最后的死是很惨的,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是他直接被车裂,一种说他死后被车裂,可以看出来人们对他的仇恨。对商鞅的仇恨不仅仅是教科书讲的,是贵族的仇恨,而是全世界的仇恨,本国贵族和本国的老百姓,还有其他国家的人。商鞅最后走投无路的时候没有别的国家跑,去之魏,魏人怨其欺公子岇而破魏师,弗受。商君欲之他国,魏人说,商君,秦之贼,秦强而贼入魏,弗归,不可。商鞅把秦国搞得很强大,现在成为了秦国逃犯,他逃到任何一个地方都没有人保护他,所以不得不回到秦国,最终被车裂。

在商鞅被车裂之前的几个月,有一个叫赵良的人告诫商鞅,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武王谔谔以昌,殷纣墨墨以亡。赵良说如果不听我的话,你翘二郎腿的功夫就会灭亡,果然几个月以后商鞅被车裂了。《盐铁论·非鞅》中记载商鞅:“弃道而用权,废德而任力,峭法盛刑,以虐戾为俗,欺旧交以为功,刑公族以立威,无恩于百姓,无信于诸侯。人与之为怨,家与之为仇。”治理国家不讲价值观,就讲权变,讲政策和策略。我在写李斯一段话里面讲,政策和策略是秦的生命,秦国之所以战胜六国,靠的不是价值观,李斯写的《谏逐客书》,从头到尾没有一点价值观,没有一点道义,只有权术,只有策略,只有政策,所以政策和策略是秦的生命,弃道而用权,不要道,只要权变,只要手腕,只要政府。

中国人理解政治就是阴谋,一个人政治是否成熟看他是否有手腕,这来自于法家的思想。儒家孔子对政治有非常经典的解释,政是正当,既是形容词,又是动词,用正当的手段去推行公平正义,用正当的手段更重要,目标是公平正义。法家对政治的解释就是权变阴谋,韩非讲的法术关键在于“术”字,国家不讲伦理,不讲道德,就靠实力,现在中国人动不动讲这个话,很糟糕。

中国人在很多时候表现出来野蛮的价值观,尤其在国际上、在外交上,外交上靠的是实力,不是拳头硬了就可以在世界上横行霸道。把一种暴力和残忍变成一种政治风气,甚至变成一种民风民俗,因为商鞅鼓励告发,几家人在一起,一家人犯罪,10几个人受刑,所以一定让妻子告发丈夫,邻居告发隔壁,风气变得很糟糕,他的老朋友公子岇是魏国人,两国开战之前,他给公子岇写信,我们是老朋友,现在打仗实在是悲剧,你明天来我这里,我们喝酒退兵,公子岇到商鞅的地方去了,喝酒完了以后商鞅把公子岇抓了起来,商鞅进攻魏国,导致魏国失败迁都,原来是在陕西,后来迁到开封,从此魏国一蹶不振。

商鞅确实为秦国立功了,但是如果因为这个赞赏和肯定他,这个世界的基本道义没有了,怎么可以长久?所以在国内无论老百姓还是贵族,人人对他有怨恨,家家看作他是仇,所以最后(商鞅)“所逃莫之隐,所归莫之容。天下之大没有他藏身之地,故孝公卒之日,举国而攻之,东西南北莫可奔走。”

查看更多
5 商鞅之死不简单,为什么说商鞅只是一个政治牺牲品?
商鞅之死
商鞅怎么死的

商鞅他对于整个秦国的作用不用多说了,如果没有他的话,或许秦国一直都是一个二流的国家,没有可能会成为最后的胜者,虽然秦的成功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可他的变法是起到了奠基作用的。可见他对于秦国的重要性,可是他这个人虽然在秦成功完成了自己的抱负,却没有落得什么好下场,最终也是让新继位的惠王给杀掉了,偏偏他死了,他的这些法令却没有被废黜,等于他的死亡,还是让他的改革继续延续下来了。商鞅怎么死的?

商鞅的死不简单,首先一开始就支持他变法的孝公本人,就有着要杀他的念头,商鞅这个人虽然有着杰出的才能,可是他在具体实行的过程中有很多处理不当的地方,比如一些事情用法实在太严了,就直接惹怒了国内很多人的权贵,这些人都是秦国立足的根基,可以说商鞅的这些做法也彻底激化了国内的矛盾。偏偏孝公都一直支持他,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商鞅也是被国君给推出去做了一个替罪羊了。

很多涉及到了核心利益的改革,没有孝公他的点头是根本没有办法实施的,甚至很多的变法本身就是为了维护孝公他的地位,这些东西很有可能都是他背后主导的,可是名义上却都是由商鞅来出面,得罪人的事情都让他干了,而孝公成功把自己给摘出来了,不得不说心计非常深沉了,而且我认为孝公也没有那么信任他。

如果他真的信任商鞅的话,就明白这个事情让商鞅得罪了太多的人了,而且他给了商鞅这么高的地位,也让很多人都非常记恨他,这个时候孝公要不就是把他赶走,要不就是想个办法来保护商鞅,其实他给商鞅一个免死的信物起码是可以保证商鞅能够活着出秦国的,可是他没有,在整个被杀的过程中,商鞅没有一点反抗的能力,直接就成为了新君的牺牲品。

我认为这个事情也是孝公安排的,他故意留着商鞅给自己的儿子,因为这个时候商鞅已经集中了国内所有的仇恨,除掉他的话就可以得到所有反对势力的支持,而且还可以让新法继续来推行,这个事情就自然给了惠文王成功揽权的机会,所以他们父子在处理商鞅的问题上面,有着自己的谋划和考量,商鞅就成为了他们的牺牲品。


查看更多
6 商鞅之死的直接原因,竟然是与秦惠王的私人恩怨?
商鞅之死
商鞅怎么死的

关于商鞅之死,其直接原因乃是与秦惠王的私人恩怨。话说当年秦惠王还是秦国公子的时候,因触犯秦国法令而获罪。原本按照周朝礼法,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秦惠王自然不算犯法,但变法之后的秦国,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即使你是国君之子也不可以。当然,毕竟是未来天子,上刑恐会伤其身体,实在不妥。于是商鞅便将其老师公子虔鼻子割掉,以代公子之过。

这虽然明面上是割的公子虔的鼻子,但事实上惩罚的是秦惠王,所以二人的梁子就此结下。秦惠王登基之后,对其报复倒也说得过去。

关于商鞅之死,这并不是主要原因。秦惠王之所以杀他,更多的是想给变法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商鞅之死其实是变法的延续。换句话说,商鞅变法,直到他死之前,都不能算是成功。因为商鞅变法之所以能够顺利进行,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秦孝公的绝对支持,其将秦国内部的一系列反抗声音给压制得死死的。而秦孝公死后,商鞅没有了靠山,而那些守旧派又坐不住了。他们对于商鞅可谓是恨之入骨。

当初商鞅变法中的许多内容就是针对秦国的旧贵族势力,比如明令军法奖励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制度 、建立二十等爵制等等。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奖励军功,普通士兵可以凭借军功得到爵位封赏,这极大地鼓励了秦人参军的意愿,也培养了秦人的尚武精神。而世卿世禄制度被废除,意味着旧贵族不能世代继承祖辈的官职、爵位和封地。很明显,商鞅变法刺激了新的军功贵族阶层诞生,却极大地损害了旧贵族阶层的利益。司马迁也说:“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族多怨望者。”他们站出来反对商鞅,反对变法,秦惠王能怎么办?他不是秦孝公啊,无论资历、还是实力,他都无法做到像父亲那样对守旧派做到绝对的压制。即位之初的秦惠王尚没有能力驾驭贵族集团与保守派的联手反攻,为保证秦国不乱,秦法不变,秦惠王只能牺牲商鞅。他如果继续支持商鞅,必然会引发秦国旧势力的对抗,甚至于开启秦国的又一次内乱。

所以商鞅必须死。只要商鞅死了,守旧派们便没有了攻击的对象,更找不到理由来夺回曾经属于自己的权力,变法所取得的成果就不会被颠覆。总结来讲就是,商鞅变法触动了贵族阶层的利益,而此时支持商鞅变法的秦孝公已死,为了平息旧贵族阶层的怒火,新继位的秦惠王下令处死商鞅。更重要的是变法已经完成,秦国完成了由弱转强的过程,所以飞鸟尽,良弓藏,功高震主的商鞅之死也就不足为奇。

于秦国而言,商鞅变法使秦国摆脱衰亡危机,迅速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以至于最终能够一统天下,这其中作用最大的商鞅的法,而不是商鞅。当法治建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商鞅本人就只是作为一个变法功臣存在,以当时商鞅的年龄,也很难再为变法添砖加瓦了,这时候,商鞅之于秦国并非必需。当然,商鞅还有其他的价值。就历史而言,商鞅虽然是秦国的大功臣,但在当时的秦国,其实并没有多少人喜欢他。首先那些旧贵族们自然是讨厌商鞅的,毕竟自己的铁饭碗就是他给弄丢的。至于百姓们,虽然商鞅给他们打开了向上晋升的通道,让许多有能力...

查看更多
7 商鞅之死: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作法自毙
商鞅之死
商鞅怎么死的

商鞅变法,这个故事在中学课本里就读过,秦国通过商鞅变法而迅速崛起,从此开启了统一全国的道路。商鞅是法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大约生于公元前390年,死于公元前338年。商鞅本是卫国的公子,是国君旁支侧出的子孙,原名叫公孙鞅,因为是卫国人,又叫卫鞅。后来因为秦孝公封商地十五邑给他,所以又称为商鞅。

商鞅怎么死的呢?死的很惨。秦孝公一死,就有人告他图谋不轨,然后就全国大搜捕,最后被处以极刑——五马分尸。这种刑也叫车裂,就是用绳子捆住受刑者的头和四肢,另一头捆在马身上。行刑的时候,同时向五个方向鞭策五匹马,分裂受刑者的身体。

商鞅为什么死?

一,表面的原因是得罪了人。得罪了谁?得罪了太子,也就是后来的秦惠王。商鞅在秦国变法,搞新政,一开始就有很多人反对。在新法实施的第一年内,太子就带头犯了法,这个时候如果不治太子的罪,那个“徙木立信”就白立了,新法就会失去威信,新政改革将会一败涂地。在这个时候,商鞅就要顶住各方面的压力,坚决维护法律的尊严,就得治太子的罪。但太子将来是要做国君的,又不能真的治罪,所以就把太子的师傅公子虔给治罪了,把公子虔的鼻子割了下来,就相当于给太子治罪了。为什么给老师治罪呢?《三字经》讲:“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孩子犯错,父亲和老师都有过错,但太子的父亲秦孝公不能治罪呀,就只能治师傅的罪了,王子犯法,于民同罪,商鞅的这一做法,确实也体现了他所治之法的公正平等性。

公子虔既是太子的师父,又是秦国的贵族,被割了鼻子,没脸见人,八年都闭门不出,你说这心里得憋着多大的仇恨?秦孝公一死,太子继位(秦惠王),公子虔就马上一纸状书告到秦惠王那里,说商鞅要预谋造反,其实这就是欲加之罪。但秦惠王对商鞅也是怀恨在心的,所以一告一个准,马上就下令抓捕商鞅,往死里整。

二,另一方面,商鞅也是作法自毙,死在自己所制定的严刑峻法里。他所制定的法,原则上是轻罪重罚,这样就会使人们不敢犯法,商鞅的法,可以说是严刑峻法,残酷无情。比如商鞅规定,但凡不务农而经商,或者务农干活不卖力的,老婆孩子就要收为官奴(《史记.商君列传》);在治安方面则是“步过六尺者罚,弃灰于道者被刑”(《史记》刘向《新序》),在路上扔点垃圾也有受到刑罚。所以说商鞅的这些法,主要还是针对老百姓的,那些王公贵族,也不会去务农,更不会跑路上扔垃圾。

商鞅的严刑峻法,不是为老百姓服务的,而是为了建立统治者的绝对权威,虽然社会治安是好一点了,但那谈不上是什么法治,而是铁血统治和军事管制。商鞅的执法,简直就是惨绝人寰!据刘向的《新序》里记载,有一次在渭水之滨,商鞅一天之内就处决囚犯七百余人,以至于“渭水尽赤,号哭之声动于天地,蓄怨积仇比于丘山”,想想这种场景,简直是视人命如草芥,没有一点人道主义了。

据《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商鞅被公子虔诬告后,他自己心里也明白,就是有理也说不清楚了,所以就只好跑路了。当他跑到秦国边境时,想...

查看更多
8 商鞅怎么死的?他最终死在了自己制定的刑罚中
商鞅之死
商鞅怎么死的

时移世易,总会有些事情是说不准的,比如秦孝公之死,他在人生巅峰去世。这位在危急存亡之秋拯救了秦国的天才领袖的去世,也改变了商鞅的命运。因为,太子赢驷继位了,也就是秦惠文王。他上台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对付商鞅。我们今天的故事就要从这里说起。

其实秦惠文王并非一个气量狭窄的庸君,他的出现,为秦国带来了个大发展的时期,并使秦国的领土扩大了数倍,同时知人善任,拥有大批能臣。这样一位国君,不可能看不到商鞅的才能。有人说,惠文王是痛恨商鞅当年惩罚了自己的老师,所以结下冤仇。这或许有一定的道理,但最根本的原因,并非旧恨,而是新仇。简单地说,这新仇就是:秦国只能有一个说话算话的人。

商鞅自从被封为列侯,在秦国的权力地位已经到达顶峰。在封建制度下,有这样一个人独掌大权,而且还冷酷无情、手段严苛,不得不说是一个很大的隐患。这些年来,惠文王不是没有见识过商鞅的本事,所以心中恐怕早有想法。若要将治理国家的权力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那就必须先除掉商鞅。而且,只能处死,不能放他去别的国家来对付自己。当年魏惠王犯下的错误,在惠文王这里不会再重复一次。这是商鞅的悲剧,像历史上的许多悲剧一样,依靠强力霸术完成的法制建设,最终都将使自己成为这台法制机器的牺牲者。

因此,当甘龙、杜挚和公子虔等一班人告发商君要造反时,惠文王虽然清楚这些家伙是公报私仇,但也顺水推舟,下令逮捕了商鞅。商鞅深知自己在秦国的日子已经结束了,但不知为何,他想到的避难所竟然是魏国。也许那儿毕竟算是他待过很多年的地方,有很多朋友。不过也许只是从便利的角度考虑,魏国离商地较近,不要几天便能到达。我们没法知道两千多年前的商鞅是怎么想的,但我们后来知道,这可能是商鞅这辈子做出的最不明智的决定。他离开了那座仅仅生活了三年的侯府,向秦魏边境逃去。来到边境关口,天色已晚,一身疲惫的商鞅走进了一家客店。他想要住店。

但很快,他发现了一个很严重的问题:他没有证件。商鞅问老板能否通融一下。老板连连摆手:“我可不敢。商君制定的秦法规定,不能收留来历不明的人,如果那个人是罪犯的话,就要连坐的。”商鞅不禁长叹一声,悲从中来。那正是他十多年前定下的第一条秦法。如今秦国终于强大起来了,却没想到自己会流亡在外,更没想到恰恰是因为自己定下的秦法而使自己不得不露宿荒郊。可以想象,在边关的这家小旅店外,凛冽的风沙之中,正到处寻找一个避风处的商鞅,心情是多么悲凉凄惨。

在颠沛流离几日之后,商鞅终于到达了魏国。可魏国人也不收留他,固然商鞅曾在魏国生活过多年,但他同样也是亲自率兵攻打魏国的敌人,并且胜之不武,是靠欺骗公子印才打败魏军的。对于商鞅的背信弃义,魏国人早就怀恨在心。听说他被惠文王缉拿,逃到了魏国,正求之不得,不仅拒绝收留他,还把他抓了起来,说“商君是秦国的逃犯,秦国强大,他们的逃犯跑到魏国来,不送回是不行的。”

就这样他又被押送回了秦国边境,回到了商鞅自己的地盘。商鞅想,既...

查看更多
9 商鞅究竟怎么死的?为什么说商鞅之死是人性和权力的必然
商鞅之死
商鞅怎么死的

商鞅在秦国主持变法21年,执政秦国十年,还被册封为商君。可以说在秦国商鞅的地位仅次于秦王。但是秦孝公驾崩之后,商鞅就面对反攻倒算,最终更是落了一个抄家灭族的下场。秦国一统六国得益于商鞅21年变法打下的基础,商鞅对秦国有功。商鞅之死虽然令人惋惜,但是这或许也是人性和权力的必然。商鞅之死你了解吗?商鞅到底怎么死的

1.得罪人太多

商鞅在秦国的权力基础并不是他有多高的官位,而是他有秦孝公的支持。秦孝公是商鞅最大的靠山。秦孝公的死意味着商鞅没了靠山。如果仅仅是秦孝公死了,还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关键是商鞅得罪的人太多了。

变法之初,商鞅为了立威,确立变法的威严。借口太子犯法处置了公子虔(秦孝公的兄弟)、公孙贾,这两人一个是秦国公室(王族)一个是文官,两人都是太子的老师。虽然是给太子顶罪。但是商鞅这板子打下去直接是把这两人给逼成了死敌。何况商鞅处置两人的办法,一个是割鼻子,一个是脸上刺字。这是要把人往死里得罪。

如果说和公子虔和公孙贾成死敌,是因为本来就存在的利益冲突不可调和。那么商鞅在推动变法的过程以及制定律法太过严格,把秦国中下层都给得罪干净了。得罪到什么程度,在商鞅死前几个月,有个叫赵良的官吏商鞅说了一段话,截取其中两句就能一窥端倪。。

“商君相秦,用法严酷,尝临渭论囚,渭水尽赤。”(商鞅在秦国,用法严酷,曾经在渭水边处决囚犯,把渭水都给染红了)这从侧面说明他杀的人多。

“君之出也,后车载甲,多力而骈胁者为骖乘,持矛而操戟者旁车而趋。此一物不具,君固不出。”(商鞅出行,必定要带大量车辆卫士,让孔武有力的侍卫守卫在身边,持矛挥戟的武士在车旁疾驰。这些保卫措施缺了一样,商鞅就绝不出行)这是说商鞅怕死吗?一方面是,同时从另一方面更说明有很多人想杀商鞅。

得罪了这么多人,其中不乏权贵,又有这么多人想杀他。现在商鞅的靠山没了,这不正是把商鞅搞死的好时机吗?

2.没有自己的势力

商鞅变法靠严刑峻法把秦国整合了起来,得罪人是必然的过程。这也没什么,得罪了就得罪了。但是问题是,商鞅并没有建立自己的势力。

玩政治,一个人单打独斗只靠君主的信任这叫孤臣、独臣,商鞅走的就是这条路。商鞅的权势全系于秦孝公一人身上,这就等于把希望寄托在一人身上。

商鞅得势之后有没有人想依附他?有!之前在《资治通鉴》包括《史记·商君列传》里面都提到过。商鞅推行变法有人说不好,推行一段时间后,这些人又转过头来说商鞅的变法好。这些人固然是墙头草左右摇摆,但是成熟的政治家这个时候都应该把这些人给捧起来,为自己变法作良性标榜,然后借机笼络人心。但是商鞅没有这么做,而是将这些人,有一个算一个全部迁徙到边远地区去了。之前也有个文章分析了商鞅这个做法,有兴趣的可以看看。

但是如果我们以一个旁观者来看这个事情,有人对一个领导释放善意,表示亲近,这个领导不接纳就算,反而把这个人考核一顿甚至要开除。我们旁观者会怎么想?这个领导太不是个东西了!

再从另外...

查看更多
10 商鞅之死有三点原因,皆是他自己种下的苦果
商鞅之死
商鞅怎么死的

秦孝公恢复了秦穆公时的霸业主要是因为重用了公孙鞅,而当时的公孙鞅受法家重要人物李悝的影响,对于刑法非常信奉,却不受魏国重用,因此听说刚即位的秦孝公要不惜重金聘请人才整顿秦国就立刻赶了过来。秦孝公重用公孙鞅后就把商地分给了他,所以公孙鞅又被称为商鞅。

商鞅的才能是毋庸置疑的,这从他被秦孝公重用后秦国就走上了霸主之位就可以看出,但是为何会被魏国弃之不用呢?这根源在于商鞅是魏国相国公孙座的侍从之臣,并且颇受公孙座的重视,公孙座甚至在自己病死之前欲把商鞅推上魏国的相国之位,但魏惠王却没有采纳公孙座的意见,反而是既不重用商鞅也不杀他,只是把商鞅晾在一边。魏惠王之所以会这样做是有两点原因的:第一是商鞅过于年轻,此前并未有什么耀眼的成绩让魏惠王另眼相看;第二是因为公孙座在病死之前曾要求主动出击秦国却兵败被擒,魏惠王虽然未曾责怪但内心已然无法信任公孙座,再加上公孙座重病在身,魏惠王一度认为推荐商鞅是公孙座病糊涂的表现。魏惠王这一做法虽然无可厚非,但是为魏国的衰败埋下了祸根,而这间接造成商鞅后来之死时魏国推波助澜的原因。

商鞅在受到秦孝公重用后,本着士为知己者死的态度,对于自己所施行的律法十分铁面无私,不带有一丝偏颇,甚至不管触犯刑法的对象是谁,而这种态度是商鞅后来被诬告而死的直接原因之一。秦孝公的儿子嬴驷当太子的时候,曾经触犯过律法,而当时正处于律法施行困难重重的状态,所以商鞅为了让律法施行顺利就拿嬴驷当了第一个开刀对象。由于嬴驷的太子身份,所以受罚对象换成嬴驷的老师代为受过,商鞅这一作法引起嬴驷的极大不满,并暗暗记了下来。

等到嬴驷即位为秦惠文王时,秦国的法治建设基本完成。而此时的商鞅和秦惠文王是法治的两大权力者,而在君主制下法的象征只能有一个人,这是商鞅会被诬告而死的直接原因之二。

虽然商鞅之死有上述两点直接原因,但还有一个间接原因是造成他最终必死的致命要素,那就是魏国的推波助澜。大家看过史料记载的都知道商鞅曾经想过逃到魏国去,魏国却拒绝了他的入境,导致商鞅只能回到自己的封地硬抗秦国的军队结果失败而死。

魏国拒绝商鞅的求助不是因为商鞅被秦国重用,而是商鞅在秦国被重用后曾用计使魏国损失了大批土地。秦国和魏国交战时,商鞅带兵没有从正面打败魏国的守将公子印,而是以他们过去的交情骗取了公子印的信任,说是议和实际上在取得公子印的信任后就俘虏了他,导致魏国只能割让河西大部分土地换回公子印。这一战商鞅名利双收,而魏国人却因此恨毒了商鞅,所以说凡是有因必有果,商鞅之死皆是他自己种下的苦果所造成的。

查看更多
推荐栏目
back_img
功能直达
热门应用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