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万历年间经济高度发达,既有技术进步的背景,也是白银货币化的结果,技术进步,效率才会提高,商品才更加丰富,而有了白银作为一般等价物,各种商品才能在全国范围内畅通无阻,这两个作用力,直接冲破的明朝政府的政策阻隔,经济由计划转向自由。
张居正的一条鞭法在历史上很有名,有历史学家称这个改革为大明王朝延续了几十年寿命。一条鞭法主要是用白银收税,很多人就理想当然的认为,经过张居正的改革,明朝才实现了白银货币化。其实在张居正改革之前,明朝民间已经实现了白银货币化,隆庆元年(1567),明朝政府以法律的形式承认白银在交易中的合法地位:“在商品交易里面,货物价值一钱以上的,可以用银子交易;货物价值在一钱一下的,只准用铜钱交易。”而张居正一条鞭改革,还要等到六年之后。
这里面有一个问题,为什么在明朝用银子交易还要得到政府的承认才是合法的?在我们的印象里,白银一直都是古代社会的硬通货币,流行非常广泛,其实,这是受到电视剧和金庸小说的误导,金庸小说经常有这样情节,某个大侠掏出一推银子给店小二:“小二,来一壶酒。”其实古代社会,一人吃一顿大餐,一两银子绰绰有余。古代社会一两银子的购买力至少相当于现在的600人民币。
我国产银量非常少,也就西班牙人在美洲发现大银矿,明朝通过贸易换回大量的银子以后,白银才成为主要货币。在明初,朱元璋以少量的金银和丝绸作为准备金,发行纸币,刚开始比较克制,纸币发行量不大,后来就管不住那只手,纸币泛滥,贬值严重,民间弃之不用,商人进行大宗商品交易的时候,都是用金银结算,但是民间流通的银子非常少。
因为明朝政府禁止用金银交易,用金银交易是犯法的。与此同时,百姓纳税用实物,你种粮食就交粮食,种棉花就交棉花;给官员发工资也用实物,官员经常粮食和布匹,对外贸易税也收实物,比如你和蒙古做茶叶交易,政府给你称斤,然后拿掉三十分之一作为税收,这就非常不方便。
但是我们都知道粮食重量大,运输不方便,遇上荒年,小民们更交不起,明朝政府有时不得不变通,可以用银子代替粮食交税,洪武九年就规定:“银一两,钞一贯,抵扣一石粮食。”这就是实物折银,洪武三十年也有相似的规定,抵扣的银两价值不一样。
到正统元年,明英宗规定广东广西福建胡广等5个省的400万石税粮折为100万两银子,押解到南京库房,就是说这五个省可以用白银交税了。
不仅粮食慢慢折银交税,茶叶、食盐也一样,刚开始,煮盐的灶户要向官府交一定的食盐才能卖盐给官府,这是盐课,由官府统购统销,茶农卖茶叶,官府也要抽取三十分之一,这非常不方便。到弘治年间,福建、浙江、山东的盐课将近有一半折银,到万历年间,基本上全部折银。茶叶的税收经过弘治皇帝的改革,也折银了。
收上来的都是银子了,收入货币化,支出自然也货币化,用的时候也基本上发银子,比如皇室的开支,原来由宗室管理机构提供米面、肉食、丝绸、瓷器等,后来直接发银两,每年总额有90万两。官员的工资,九个...
查看更多与“张居正的一条鞭改革挽救明朝,经过十年努力改革才成功”相关的文章
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农耕国家,在古代农耕国家的财政基础就是土地,搞清楚全国多少土地和多少人口对于统治者而言是至关重要的事情,唐朝就做的非常糟糕,从头到尾就没搞清楚过,自始至终都是一笔糊涂账,不过这也不能怪别人没能力,因为财政系统太复杂,真正将这个系统弄清楚的,要到明朝张居正。
张居正改革一开始就是重新整理税基,重新彻底清查了土地和人口,将朱元璋干的事情再干了一遍,当时全国上报的土地为701万3976顷,比朱元璋时期少了一点,却比明孝宗时期多了整整一倍。
有了这个大数据,张居正不再像朱元璋时期那样将税分成:土地税、人口税、劳役、摊派等等,而是在每一户后面,只备注一条:你家该交多少钱。这就是著名的“一条鞭法”。
“一条鞭法”让国家收税变得简单起来,原来的“粮食、布匹、特产·”一概不收,只要银子,税收一年收一次,纳税人也方便了很多,这个操作大大的降低了明朝中后期的税收成本,大量的银子滚滚而来,明朝在万历初期确实呈现出中兴气象,在张居正死的时候北京粮仓里装满了够吃9年的粮食,府库里也堆满了银子。
张居正让朝廷与百姓的关系变得异常纯粹,在这种纯粹的关系下,国家一边享受着红利,另外一边则开启了一道通往地狱的大门。为什么?收税变得简单,那么加税也就变得更简单。万历三大征时期通通加税,到了万历44年,也就是努尔哈赤发表“七大恨”那一年,这一年全国税收增收超过200万两。万历45年再增收200万两,万历46年又增加200万两,老百姓基本都被榨干了。
“一条鞭法”本是一个好东西,但是要看在什么人手上使用,也要看当时的时局,如果时局平稳这样税收也就平稳,民间越来越富裕,国家也越来越富裕;但是时局不平稳的时候,国家就会用这种方法进行增收,老百姓的日子根本没法过。
到了崇祯时期,外患更加吃紧。他不得不采用孙承宗的策略,在辽东一带大修城池抵御满清,这个战术非常有效,但是要耗费大量的银两,崇祯皇帝不得不增税再增税,最终导致遍地狼烟,除了关外的满清之外,关内的民变四起,最终灭亡了大明。
崇祯皇帝的做法也实在是无奈之举,每次他增税前都要语重心长的昭告天下:国家要打仗,不打仗就要亡国了,老百姓就再苦几年吧,实在不好意思,等外患清除了就还大家太平盛世。可是外患还没灭,就被自己人搞死了。
查看更多与“张居正改革的“一条鞭法”是什么?老百姓不堪重负被榨干”相关的文章
张居正(1525-1582年),字叔大,号太岳、别号江陵。湖北江陵人。是徐阶的门生。在明穆宗在位的时候,张居正因为才能出众,得到明穆宗的信任。穆宗死后,太子朱翊钧即位,就是明神宗万历皇帝。穆宗遗命张居正等三个大臣辅政。在明穆宗隆庆六年(1572年),张居正得到司礼监秉笔太监兼东厂提督太监冯保的支持,取代了高拱内阁首辅之职,在明神宗万历年间,连续10年担任内阁首辅(宰相)。
万历年间,内阁首辅张居正为挽救明王朝,缓和社会矛盾,在政治、经济、国防等各方面进行的改革。从维持明王朝的长远统治出发,统治阶级内部的一些当权人物认为,必须改革政治,寻求一条自救的道路。在这样的形势下,张居正的改革措施得到了推行。
历史背景:
明朝中叶,兼并土地的情况相当严重。突出的表现是皇族、王公、勋戚、宦官利用政治特权,以投献、请乞、 明朝皇帝夺买等手段,大量占夺土地。贵族大地主疯狂地掠夺土地,封建剥削进一步加剧,租种官田的农民生活极苦,另外徭役的名目也日益繁多,大规模的徭役征发十分严重。社会矛盾日益严重,各地起义不断。明中期后,政府的财政危机逐渐加重。到正德初年,土地集中,赋役不均,人口流移,地方买嘱书吏,隐匿赋税,嘉靖后,税收更一降再降,但政府的支出却与日俱增。明王朝的财政拮据到了可怕的地步,蒙古、女真时常入寇边塞,在南方,叛乱时作。黄河屡次决口,动辄漂县数十。
张居正指出当时存在五大积弊:"曰宗室骄恣,曰庶官瘝旷,曰吏治因循,曰边备未修,曰财用大匮。"张居正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改革。
张居正变法内容:
在内政方面:他首先整顿吏治,加强中央集权制。张居正创制了"考成法"(为政方针是"尊主权,课吏职,行赏罚,一号令"),严格考察各级官吏贯彻朝廷诏旨情况,要求定期向内阁报告地方政事,提高内阁实权,罢免因循守旧、反对变革的顽固派官吏,选用并提拔支持变法的新生力量,为推行新法做了组织准备。并且整顿了邮传和铨政,他的为政方针是:"尊主权,课吏职,行赏罚,一号令"和"强公室,杜私门。
军事方面:防御蒙古鞑靼入寇边关,张居正派戚继光守蓟门,李成梁镇辽东,又在东起山海关,西至居庸关的长城,明长城上加修了"敌台"3000余座。他还与鞑靼俺达汗之间进行茶马互市贸易,采取和平政策。在广东地方,先后任殷正茂和凌云翼为两广军备提督,先后领兵剿灭了广东惠州府的蓝一清、赖元爵,潮州府的林道乾、林凤、诸良宝和琼州府的李茂等叛乱分子,岭表悉定。这对安定各地人民的生活和保障生产正常进行,发挥了积极作用。
水利方面:万历六年(1578年),张居正推荐、起用右副都御史兼工部左侍郎、总河潘季驯治理黄河、淮河,并兼治运河。潘季驯在治河中贯串了"筑堤束沙,以水攻沙"的原则,很快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经济方面:...
查看更多与“张居正变法:死于非命,不能遏止明朝衰落的步履”相关的文章
张居正(1525年5月24日-1582年7月9日),字叔大,号太岳,湖广江陵人,又称张江陵,明代政治家、改革家;嘉靖年进士出身,由庶吉士至翰林院编修,又官至侍讲学士令翰林事;隆庆朝为首辅,军政大事均由其裁决,57岁时卒,赠上柱国,谥文忠。
尽管历史上对张居正所谓的“变法”赞誉颇多,但我们从长远来看,就会发现所谓十年新政,几乎就是对嘉靖末年直到隆庆年间,由徐阶特别是高拱掌政以来各种解决时弊措施的进一步发展。
加上张居正作为整个大明都少有的、拥有极强行政执行力的政治家铁腕推进,才有了《明实录》里对万历新政的极高评价:
“十年内海寓(内)肃清,四夷詟服,太仓粟可支数年,冏寺积金至四百余万,成君德,抑近幸,严考成,综(核)名实,清邮传,核地亩,询经济之才也。”
随着兼并的日益严重,土地逐渐掌握在特权阶层手中,人口亦依附于此。朝廷的税源与人力枯竭,最终在应付各种危机中无力支持而瓦解,接着天下大乱,人口锐减,矛盾缓和,新的王朝便再次开始。
而张居正的改革,无论是“考成法”还是清丈天下田亩推行所谓“一条鞭法”等等,核心就是整顿财政,确保朝廷能够得到足够的税收运转下去。
先看“考成法”,六部和都察院把下属官员应办的业务要确定期限分别记录在三本账簿上,一本在六部和都察院留底,另一本交给六科,最后一本在内阁保存。
六部和都察要按照账簿登记的内容,逐月对官员完成业务情况进行检查,完成一件登记一件,反之必须如实申报,否则就要论罪处罚。六科也可要求六部每半年上报一次账簿的执行情况,违者则要限事例进行议处,而内阁也可对六科的稽查工作进行查实。
这显然是以内阁控制六科,然后以六科控制六部,层层施压,整顿吏治,对大明官员履行职责情况进行考核,由此提高了行政效率,并在一定程度上压制言官清议对改革事业的干扰。
然后是清丈全国土地,形成鱼鳞图册。自宋代以来的土地登记簿册,确定朝廷所能征税土地的面积,从而确定财政收入,经查确定万历八年朝廷掌握七百零一万公顷田地,比十年前多了二百三十万。
接着推行自嘉靖以来就逐渐完善的“一条鞭法”,这可以说是整个财政改革的核心措施。
首先是改变了之前中国历史上税收一直征收实物的方式,除特定的漕粮等征收白米外,其他全部折算成货币(主要是银两),在此基础上对赋役制度进行彻底改革。
取消按照各户的等级类型摊派各类徭役的做法,直接合并统一核算后分解到人丁头上,然后与田赋合并到一起计入土地按照田亩确定数额,由官府直接征收直接解送,差役则由政府雇佣完成。
这就使得朝廷征税货币化,统一了征收的方式,统一了征收的时间,简化了整个征税的过程,提高了征税的效率,减少了征收实物时所造成的损耗浪费,减少了基层吏员对普通百姓的盘剥,也减轻了以往徭役摊派对普通百姓日常生活的干扰,并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其他的诸如应对蒙古及西南夷的措施大抵沿用隆庆年间的做法,一方面继续完善整个长城防线体系,让戚继光镇守蓟门...
查看更多与“中国历史上的名相张居正是怎么进行变法的?核心措施是什么”相关的文章
张居正有着良好的声誉,主要是来自于两方面的原因,一是他对明王朝做出了至关重要的贡献,二是他对历史造成了不小的影响。首先,我们看看他有哪些贡献。嘉靖四年(1525),张居正在荆州府江陵县一个出生,他从小聪颖异常,十五岁时就考中了许多人终其一生都没能触及的举人。
嘉靖二十六年(1547),二十三岁的张居正考中,随后便跟随在内阁重臣身边学习治国理政。经过两年的学习和观察,他将当时社会普遍存在的六个问题归纳总结并给出解决办法,写成了《论时政疏》上奏。可惜的是,不管是嘉靖帝还是当时的都对这个年轻人的爱国热情,张居正空有治国的想法却不能将其践行,自己的才华也全然无从展现。
嘉靖帝去世后,张居正在徐阶引荐下成功入阁,隆庆帝在位的六年间,张居正终于慢慢崭露头角,在朝中有了一定的地位。隆庆六年(1572),年仅十岁的帝即位,原本的内阁首辅因惹怒李被废,张居正则被选中,成为了大明王朝的领路人。
针对当时官员办事效率低下的状况,张居正出台了"考成法",所谓考成法,就是把各部门需要完成的任务全部登记在册,然后逐级下发,明确大小官员的应尽职责。等到规定期满,朝廷根据册子排查各官员政绩,表现优秀者得赏、表现不佳者受罚。通过这一手段,张居正成功选拔出了一批能力较强的官员,这当然是十分有利于社会发展的。
据统计,考成法出台后,因为政绩不达标被裁撤的官员占到了总人数的三成,可见张居正改革力度之狠,以及当时明朝官僚制度之腐朽。整治完官制,张居正又将目光放到了赋税上,赋税是国家经济的重要来源,但当时赋税征收存在混乱不均、逃税严重等问题。
为此,张居正颁布了著名的"一条鞭法",也就是把赋税徭役全部折算成银两,按照拥有土地的数量缴纳。
原本,百姓们上缴粮食等作为赋税,但其中很多还没来得及运输入库就腐坏,且数量巨大运输成本高。一条鞭法实施后,百姓们纷纷将粮食及时兑换为银两,既避免了浪费、节省了运输成本,也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国家财政收入大大提升。抛开一条鞭法存在的弊端,它无疑是张居正发起的一场划时代改革,对国家经济状况和社会阶级矛盾都起到了很大的改善作用。
万历十年(1582),张居正积劳成疾不幸病逝,他为明朝殚精竭虑,做出了关键的贡献,可以说是""局面的缔造者。如上文所说,政治上他颁布了考成法,经济上他实施一条鞭法,这些改革都成功为明朝延长了寿命。另外,军事上张居正还用了、等优秀将领,这对于明朝的国防安全有着重要的意义。
站在今天的角度看,张居正有许多不足之处,但如果身处那个时代,敢于变革、愿意着手解决社会问题的张居正确实值得尊敬。经过一系列改革,明朝的国力得以从嘉靖后期的衰弱状态回升,社会矛盾也比之前缓和了不少。
对于明朝来说,张居正的作用几乎能说是无可替代的,如果不是他,明朝末年那样激烈的社会矛盾和外部压力很可能会提前到来。有人说,明朝最后七十六年是靠...
查看更多与“明朝名臣张居正有什么贡献?他的改革对明王朝有什么影响”相关的文章
张居正(1525-1582),字叔大,号太岳,汉族,江陵人。明朝中后期政治家、改革家,万历时期的内阁首辅,辅佐万历皇帝朱翊钧开创了“万历新政”。
大明王朝在延续了一百多年之后,至明代中叶,已经犹如一座年久失修的大厦,干疮百孔,破败剥落,呈现出末世之相。土地集中,财政困难,吏治腐败,外患频仍,这一连串的问题纠合在一起,形成一股强大的冲力,动摇着明朝江山的基石。
明代的土地兼并十分严重,地主阶级贪得无厌,肆无忌惮地侵吞大片的土地。最高统治者皇帝不仅直接占据土地,不断扩大皇庄,而且还把大量的上地作为赏赐之物,分送皇亲国戚,与此同时,财政支出却大幅度增加。官僚机构的不断膨胀,加重了政府财政的负担,有增无减的皇室开支,成了填不满的无底洞。
从隆庆六年出任内阁首辅,到万历十年因病去世,在整整十年的时间里,张居正在全国上下推行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改革运动。
。整顿吏治,选拔人才。节省开支,去除浮费。抑制兼并,改革赋税。整饬武备,安定边境。张居正所领导的十年改革,成效十分显著,政治局面有所更新,社会矛盾得到缓解,财政收入趋于好转,国家实力有所增强。业已走下坡路的明朝统治政权,一段时间内又出现了转机,史称“海内殷阜,纪纲法度,莫不修明,功在社稷”。
然而,张居正的改革,并没有能够持续多久。万历十年,随着张居正的病逝,晚明这场大规模的改革运动,很快成了落花流水。朝廷上下出现了一股清算改革的风潮,张居正所赏识、任用的官员,相继遭到罢职、降级的处罚,而一批原被撤换,排挤掉的官员,又纷纷掌握了实权。不久,清算的矛头就直接指向了张居正。先是赠官被夺,谥号被除,接着家又被抄,亲属也遭到牵连,他的兄弟和儿子,有的入狱自杀,有的发配充军,处境都很悲惨。而张居正殚精竭虑推行的许多改革措施,也都遭到废除,可谓人亡政息,“身后一败涂地”。
遥应秦代的卫鞅,千年的历史已经过去,而这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可能是惊人的相似。张居正改革触犯了一些豪门贵族的利益,张居正在缓解农民和土地的矛盾之时,贵族阶层他们便失去很多从中谋利的机会,他们联合抵制新政的实行。张居正病故后,明神宗亲理朝政,由于长期受张居正的压制和约束,使得他起了逆反心理,便对张居正产生了反感和仇恨。
再者,张居正改革失败的直接原因就是,明朝的财政已经积贫积弱很久了。在嘉靖和隆庆年间已是如此,张居正的改革需要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除此之外,明朝不仅在经济上有严重的亏损问题,军事和政治上等各个方面都是如此。明朝的官兵很多,每年老百姓要交更多的税来供养这些官兵,国家在粮食存储方面也大大不如从前。
查看更多与“张居正改革失败,都是因为明朝积贫积弱”相关的文章
张居正,一个在中国家喻户晓的名字,近几年来,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都让这个名字的知名度大大提升,可是,人们对于张居正到底做了什么,影响大小,却有些生疏,且意见不一。
一部分人认为,张居正改革为明王朝灭亡埋下了祸根,这种观点未免有些牵强,因为观察张在担任内阁首辅期间所实施的改革措施,推行"考成法"以整顿官场因循苟且之风气;清查丈量天下土地,尽可能避免大地主逃税漏税行为;赋役折税,合并到田赋当中征收,并"量出制入",不给地方官吏额外加派留空子钻;重用李成梁和戚继光等名将指挥北部边防,抵御游牧民族的袭扰,安定关内,如此种种,哪一条不是切中时弊,哪一条不是为社稷未来着想?倒是清朝官方组织修撰的《明史》里称"明亡始于万历",所以有人生拉硬扯到万历时期张居正改革身上。这更是无稽之谈了,为什么说明王朝灭亡和张居正有关?
第一,清朝的奠基人努尔哈赤正巧崛起于万历时期,那时候女真人还管明神宗叫"万历汗",为了给清朝取代明朝统治寻找合法性,所以才要将明朝灭亡的根源定到万历朝。
第二,万历朝用兵频繁,先是平定宁夏地区的蒙古军官叛乱,其次又派精兵深入大西南,捣毁四川军阀杨应龙的老巢,最后两次出征朝鲜,击溃渡海而来的丰臣秀吉侵略军。这三次用兵,耗费粮饷甚巨,影响明廷财政稳定,可是要知道,在这之后,明朝又苦苦撑了半个世纪之久,如果说军事行动让明朝财政元气大伤,那剩下这五十来年又是怎么回事呢?所以,我们可能低估了明朝财政的储备,而让万历皇帝敢于放开了打得,正是张居正改革给他攒下的家底。
往远了说,三次用兵,安定西北,压服日本,进取大西南,平定地方土司势力后"改土归流",清朝康熙、雍正两朝均继续奉行此策略,所以明廷目光长远,清朝受惠颇多,但不便明说。无论如何,因为万历年间的战争规模巨大而指责其距离灭亡不远,不过是事后诸葛亮之举,不值得一提。
既然张这么能干,给明廷做出如此巨大贡献,为什么后世对他褒贬不一,态度趋向两极化呢?
第一,张居正的改革中,整肃官僚队伍让不少人心生不满,而张因掌握了皇帝,并与宦官集团首脑冯保结成同盟,所以并不在意,这便让他得罪了很多官场中人,除此以外,张在主政时期,禁毁天下书院,一定程度上也把知识分子推向了对立面,至于他后来接受皇帝"夺情"挽留的事,更被尊奉人伦孝道的读书人抓住拼命抨击,说他实际上就是"贪恋权位",所以张本人遭人忌恨攻击,其改革措施也因此被连带上,本不稀奇。
第二,张居正和北宋的王安石一样,他们都深知王朝积重难返,所以只能做一种局部的修补,而要想让这种调整力度可控且高效,就必须集权,可是,张居正将权力集中到自己的内阁当中,势必会引起其他官僚的不满,而逐渐长大成人的万历皇帝,更不愿意看到张居正从&qu...
查看更多与“张居正改革到底为明王朝带来了什么?为什么说明王朝灭亡和张居正有关”相关的文章
张居正(1525-1582),字叔大,号太岳,湖广江陵人。1547年(嘉靖二十六年)中进士,1567年(隆庆元年),以吏部左侍郎入内阁,穆宗死时,与首辅高拱同受顾命。神宗即位,改元万历,张居正联合司礼监秉笔太监冯保,推倒高拱,升为内阁首辅大学士。张居正曾为东宫讲官,时神宗年幼,因而对其十分威惧,张居正还取得了刘太后的信任,又与冯宝结好,因此“大柄悉以委居正”。张居正执政后,面对明朝统治的严重危机,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政治方面,张居正大力整顿吏治,加强内阁权力。为了改变吏治腐败的状况,张居正创设了“考成法”,提出了“惟以安静宜民者为最,其沿袭旧套虚心矫饰者,虽浮誉素隆,亦列下考”的考察内容,并令各级政府建立“考成簿”,依此逐级考察,使“月有考,岁有稽”,从而保证了各级官吏对中央政令的贯彻执行。在执行“考成法”的同时,张居正还调整领导班子,裁撤冗员,提拔重用“廉能官员”,他认为“政以人举”,“一方之本在抚、按,天下之本在政府”,因此要严格选用各级官员。在选官过程中,他不限资格,不循虚名,不求高调,只看其是否有治国才能,在这一用人方针指导下,使一大批支持改革而又有才干的人得到提拨和重用,如谭纶、王崇古、张学颜、潘季驯、戚继光等,都是一时的干才。政治上的整顿和改革,使嘉靖以来的腐败局面为之一变,“自是,一切不敢饰非,政体为肃。”中央的号令,“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大大提高了行政效率。
军事方面,张居正重视边防,他认为“当今之事,其可虑者莫重于边防,庙堂之上,所当日夜图画者,亦莫急于边防。”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张居正支持王崇古、戚继光等人加强西北边防的计划,并起用名将李成梁防守辽东,一方面防御蒙古,另一方面镇抚建州女真,对安定边防起了积极作用。在此期间,明东南沿海的防务也大大加强,曾多次打败佼寇的进犯,使明朝边防危机有所缓和。张居正在加强边防的同时,还注意改善与蒙古族的关系。早在隆庆年间,张居正就支持“俺答封贡”,使蒙古俺答汗“愿世为外臣,贡方物”,此后,又整理屯政,“修复屯田,蓄吾士马之力”。张居正执政时期,边境安宁,明与蒙古及女真族的关系有所改善。
财政方面,是张居正改革的重点。针对豪强地主拖欠田赋的情况,张居正首先清理“通欠”,规定“自隆庆改元以前通租,悉踢蠲除,四年以前免三征七”,命地方官严厉限期追缴,并以此作为考核官吏的标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张居正还针对大地主隐瞒田产、逃避赋役的情况,从1578年(万历六年)到1581年(万历九年)对全国土地进行了大规模清丈,重新登记田产,使农民产去税存、地主有田无粮的现象有所改善。在清丈土地的基础上,张居正还进行了赋役制度改革,推行了一条鞭法。
一条鞭法于公元1581年(万历九年)开始推行,一条鞭法的内容比较复杂,各地实行情况也极不一致。概括来说,大致有两类情况。
第一类情况:把原来的里甲、均瑶、杂泛及其它...
查看更多与“为拯救明朝统治的严重危机,张居正从政治、军事、财政方面进行变法”相关的文章
明朝是由朱元璋一手创立的,从明朝开始发展,到后来的万历年,明朝已经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了。这个时候的明朝已经是强弩之末了,处处都是危机。在明王朝的时候,有个人大的出现,改变了这样明朝的现状,使得明朝灭亡的时间向后延续六十多年的时间,原本已经破败不堪的明王朝有了些许的生机。这个人就是明朝赫赫有名的政治家以及改革家张居正,他也是内阁不可或缺的大臣。张居正在内阁的时候,一心辅佐万历皇帝,还开创了明朝的“万历新政”。因为张居正功不可没,又称作张居正改革。张居正的改革是成功的,他从政治、文化、经济、军事等各方面进行了改革。首先就政治来说,张居正将中央君权进一步加强,还设置了关于朝廷官员考核的制度,大大提高了官员们的行政水平。经济上,张居正最突出的就是他的“一条鞭”法律,这个措施保证了国家的财政可以稳定增长,这样就能够缓和土地与百姓之间的斗争。军事方面,着重提拔了戚继光与李成梁,让他们进行边防,注重军事基础与军事建设,守卫住了国家的东南部与东北部。张居正为了国家,可谓是贡献巨大,可是这么一个为了国家尽心尽力的人,最后却被皇帝抄没家产,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一、得罪官员
搞改革的人是肯定会得罪很多人的,张居正作为改革家,得罪的人不在少数。明朝是抓腐败最严厉的一个朝代,但是越是抓,越是有些人去贪污,所以贪污风气也尤为严重,而张居正在反腐方面也是加大了力度。新政开始实施,张居正对于那些阻碍的人,态度坚决。对于这些人,或者是逮捕入狱,或者是罢黜官职。在张居正改革的这十年来,他为自己树立了大量的敌人。通过一个数据就能够看出来,有多少人对他恨之入骨,张居正当时不知道抄了多少贪官的家,光是搜出来的金银珠宝,就让明朝国库多出来黄金四百多万,用这些钱买来的粮食能够支持明朝百姓十几年,可想而知,他到底是抄了多少人的家。被他制裁过的人虽然当时不该公然与张居正作对,但是,当张居正死后,他们的谗言大大加重了万历皇帝对张居正的偏见。
二、与皇帝之间的仇隙
皇帝们最怕什么?还不是那些功劳掩盖过自己的人,张居正实施新政以来,无论是威望还是贡献都超过了皇帝。当张居正大权在手的时候,万历的年纪还小,当时的张居正不仅仅是作为一名大臣,还是年少时期万历的老师,对万历管教的特别严厉。所以当新政推出的时候,张居正作为主要的谋划着,万历需要听命于张居正。可是,日子一天一天过去,万历皇帝也开始明白事理,在他看来,张居正对于自己过于严厉,而且根本不把他当做皇帝看待,怀疑张居正图谋不轨。当时的朝廷里,明白人几乎全部知道真正的实权者是谁,大多数不敢直面得罪张居正。当时有一个官员,想要自己加官进爵,就给张居正送了对联。对联的内容大概是说张居正是明朝的天子,是大家都敬仰的人。在中国的对联文化中,下联要比上联重的多,在这幅对联中,很明显的就可以看到,下联主要讲的是当朝的宰相张居正,一眼就可以看出张居正的地位比皇帝的地位还要高。从这也不难看出,...
查看更多与“张居正改革得罪了很多人,落得凄惨下场”相关的文章
张居正出生于嘉靖四年,自幼时聪慧过人,是当地远近闻名的神童。嘉靖二十六年,年仅22岁的张居正就考中进士,于隆庆元年以东阁大学士的身份,进入内阁。
隆庆六年六月,内阁首辅高拱遭到排挤,被迫去职,自此张居正开始成为内阁首辅。张居正执政期间,进行了一场大刀阔斧的改革。
张居正改革背景
当时明朝面临着许多危机,北部、东北部的蒙古、女真不断侵扰内地,引发边疆危机,国内也不断爆发农民起义,导致国库空虚,内忧外患不断的明朝已呈现衰败的境况。张居正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发起了这场改革。张居正主政十年多的时间,推行一条鞭法、整顿吏治、加强边防,实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史称“万历中兴”。
张居正改革结果
经过张居正的改革,“十年来海内肃清,用李成梁、戚继光,委以北边,攘地千里,荒外警服,南蛮累世负固者,次第遣将削平之;力筹富国,太仓粟可支十年,冏寺积金,至四百余万。成君德,抑近幸,严考成,核名实,清邮传,核地亩,一时治绩炳然。”可以说张居正是万历中兴的第一功臣,但他为何会被抄家呢?
事情还得从头说起,隆庆六年闰三月,明穆宗病死,皇位由年仅10岁的皇子朱翊钧继承,也就是明神宗。在将高拱赶出朝廷后,张居正在万历帝生母李太后、以及司礼监太监冯保支持下,以内阁首辅的身份执掌朝纲。此外,张居正还是万历皇帝的老师,长期以往,张居正“威柄之操,几于震主”。
张居正的君臣之道
对于那些反对改革的大臣,张居正毫不客气,予以严厉打压,其他内阁辅臣对张居正唯唯诺诺,生怕引火烧身。即使是万历皇帝也对张居正敬畏三分!有一次在日讲的时候,讲官在讲解《论语》,其中有一句“色勃如也”,万历皇帝将“勃”读为“背”。没想到,张居正在旁边厉声呵斥道:“当作勃字!”
张居正的语气根本不像臣子,简直和老子训斥儿子一样,万历皇帝当场被吓得“悚然而惊”,讲官也面面相觑,相顾失色。由于张居正对明神宗“束钤缚制,不得伸缩”,导致明神宗“虽在冲龄,心已默忌”,君臣之间的关系早就向着恶性发展。明神宗对张居正又怕又恨,只等张居正死后,就要发作。
万历十年六月,首辅张居正病死。九月,明神宗就开始清算张居正,张居正的儿子全部被免职,不久张居正的官职、谥号全被追夺。到了万历十二年,辽庄王次妃举报张居正“谋陷亲王,抢占祖寝”,万历皇帝下旨抄家,并说张居正“专权乱政,罔上负恩,谋国不忠,本当剖棺戮尸”,他的儿子全都遭到流放。
查看更多与“张居正不畏权贵进行改革,为何惨遭抄家?”相关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