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_img

昭君出塞

发布时间:2020-07-11
1 昭君出塞的故事(热门5篇)
昭君出塞

昭君出塞的故事 篇1

原文

后出塞五首(其二)

杜甫

朝进东门营, 暮上河阳桥。

落日照大旗, 马鸣风萧萧。

平沙列万幕, 部伍各见招。

中天悬明月, 令严夜寂寥。

悲笳数声动, 壮士惨不骄。

借问大将谁, 恐是霍嫖姚。

译文

清晨,我到东门营报到,

傍晚,就开拔到了河阳桥上。

落日映照迎风招展的军旗,

战马与萧萧朔风呼应嘶鸣。

一望无际的沙原排列着无数行军帐幕,

行伍首领各自召集手下的士兵。

夜空中,高高悬挂朗朗明月,

军令森严,整个营地寂然无声。

几声悲咽的茄声划破长空,

从军壮士神情肃然,失去了往日骄纵之情。

借问统领军队的大将是谁?

大概又是一个嫖姚校尉霍去病。

赏析

杜甫的《后出塞》共计五首,此为组诗的第二首。本诗以一个刚刚入伍的新兵的口吻,叙述了出征关塞的部伍生活情景。

“朝进东门营,暮上河阳桥。”首句交待入伍的时间、地点,次句点明出征的去向。东门营,当指设在洛阳城东门附近的军营。河阳桥,横跨黄河的浮桥,在河南孟县,是当时由洛阳去河北的交通要道。早晨到军营报到,傍晚就随队向边关开拔了。一“朝”一“暮”,显示出军旅生活中特有的紧张多变的气氛。

“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显然已经写到了边地傍晚行军的情景。“落日”是接第二句的“暮”字而来,显出时间上的紧凑;然而这两句明明写的是边地之景,《诗经·小雅·车攻》就有“萧萧马鸣,悠悠旆旌”句。从河阳桥到此,当然不可能瞬息即到,但诗人故意作这样的承接,越发显出部队行进的迅疾。落日西照,将旗猎猎,战马长鸣,朔风萧萧。夕阳与战旗相辉映,风声与马嘶相交织,这不是一幅有声有色的暮野行军图吗?表现出一种凛然庄严的行军场面。其中“马鸣风萧萧”一句的“风”字尤妙,一字之加,“觉全局都动,飒然有关塞之气”。

天色已暮,落日西沉,自然该是宿营的时候了,“平沙列万幕,部伍各见招”两句便描写了沙地宿营的图景:在平坦的沙地上,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成千上万个帐幕,那些行伍中的首领,正在各自招集自己属下的士卒。这里,不仅展示出千军万马的壮阔气势,而且显见这支部队的整备有素。

入夜后,沙地上的军营又呈现出另一派景象和气氛。“中天悬明月,令严夜寂寥。悲笳数声动,壮士惨不骄”,描画了一幅形象的月夜宿营图:一轮明月高悬中天,因军令森严,万幕无声,荒漠的边地显得那么沉寂。忽而,数声悲咽的笳声(静营之号)划破夜空,使出征的战士肃然而生凄惨之感。

至此,这位新兵不禁慨然兴问:“借问大将谁?”──统帅这支军队的大将是谁呢?但因为时当静营之后,他也慑于军令的森严,不敢向旁人发问,只是自己心里揣测道:“恐是霍嫖姚”──大概是象西汉嫖姚校尉霍去病那样治军有方、韬略过人的将领吧!

从艺术手法上看,作者以时间的推移为顺序,在起二句作了必要的交待之后,依次画出了日暮、傍黑、月夜三幅军旅生活的图景。三幅画都用速写的画法,粗笔勾勒出威严雄壮的军容气势。而且,三幅画面都以边地旷野为背景,通过选取各具典型特征的景物,分别描摹了出征大军...

查看更多
2 昭君出塞观后感推荐十一篇
昭君出塞观后感

优秀的影视作品让我们受益匪浅,故事情节吸引了我们的注意力,激发了我们的感触。观后感是直观感受和深刻思考的结合,写好一篇观后感对于我们来说是一次非常有趣的体验。那么,写好一篇作品名观后感有哪些技巧呢?在众多阅读资料中,编辑挑选出了一篇标题为《优秀影视作品之观后感撰写技巧》的文章,希望对您有所帮助,谢谢您耐心阅读本文!

昭君出塞观后感【篇1】

这几天在家看了一部历史题材剧《昭君出塞》。看一部好的电视剧就像精神受了一次洗礼。颇有收获!

西汉中叶,雄踞北方的游牧民族匈奴陷入了连年内乱之中,本已岌岌可危的胡汉关系又一次面临着历史的抉择。匈奴杰出的首领呼韩邪单于,为了匈奴的统一,审时度势,决意与汉朝盟好。而他的哥哥呼屠吾斯受一心追求权势的颛渠阏氏蛊惑,冥顽不化,坚持与汉朝为敌,兄弟俩不得不分道扬镳。与此同时,汉朝内部围绕着皇权的斗争,在胡汉关系上,也表现出截然不同的态度。一时间天下动荡,危机四伏。在边关长大的王昭君虽然才貌出众,见识过人,但是她却摆脱不了命运的安排,不得不以后庭待诏的身份进入宫禁森严的皇宫。在宫中她不为富贵荣华所打动,洁身自好,深得众人欣赏。

在阴谋篡位的淮阳王、张博的策动下,呼屠吾斯出兵攻汉,大军势如破竹,汉廷一片惊慌。呼韩邪见状决意发兵阻止战争。淮阳王趁火打劫,准备里应外合,夺取皇位。与呼韩邪、呼屠吾斯争夺匈奴大权的屠耆也蠢蠢欲动,暗中夺取王庭。

呼屠吾斯为了救颛渠阏氏,失去了优势,战争越打越苦,最后夫妇二人兵败而死。

边患平定,为确保胡汉长治久安,呼韩邪决议与汉朝和亲。元帝下诏后宫,征寻愿随单于出塞者。昭君不愿终生禁锢宫中,决议自愿请行随公主远嫁匈奴。呼韩邪入汉,与昭君一见钟情,共同的理想志愿使呼韩邪与昭君走到了一起。

屠耆欲阻止胡汉和好,假借呼韩邪之名侵袭汉朝边塞,消息传来,朝野大哗,幸而被及时揭破真像,这才平息了事态。被指定和亲的平都公主不愿远嫁匈奴,以死相威胁。呼韩邪向元帝表示愿意迎娶一位普通汉家女子,元帝大感欣慰。皇后王政君为了自身的利益、也加紧活动,想送昭君出塞和亲。一直暗恋昭君的王莽为使昭君获得幸福,不计私利劝说元帝,而画师毛延寿更是把王昭君出塞当成自己的生命,在昭君的画像上点了一颗泪痣,种种机缘,促使元帝决定让昭君出塞和亲。

未央宫,昭君上殿,艳惊四众,元帝大为后悔。张博借机鼓动元帝以汉俗为名留昭君在宫中,呼韩邪欲携昭君出走,昭君深明大义劝阻了呼韩邪。

淮阳王向元帝建议瞒天过海,以平都公主假冒昭君。为阻止元帝妄为,王莽随王政君来到甘泉宫,陈说利害,说动太后出面阻止。太后将昭君收为义女,经过一番斗智斗勇,呼韩邪和昭君终于辞别亲人,离开长安。

途中遇到屠耆的袭击,为救昭君,表哥赵遂重伤而死,众人为其立了青冢。而一直对昭君倾心的江湖高手殷如墨,则一直追随昭君来到自己的出生地匈奴。

回到王庭后,为确保匈奴的长久太平,呼韩邪带人马西征屠耆。殷如墨借机骗昭君离开王庭,...

查看更多
3 昭君出塞后,为何内心里急迫的想要回归自己的国家?
昭君出塞
昭君出塞后为何想要回国

王嫱王昭君,闻名于世的中国古代四大美人之一。而其中昭君出塞,是王嫱最令人佩服的地方。自请和亲,维护汉匈关系稳定近半个世纪。

人们对于昭君出塞的故事,应当都有所了解,但是王昭君出塞之后到底过的怎么样,就很少知道了吧。

王昭君出塞抵达匈奴,嫁给呼韩邪单于。两人之间的婚姻还算可以,王昭君还为呼韩邪单于生下了一个儿子伊督智牙师,后来被封为右日逐王。

按照正常情况下,王昭君应该就会与呼韩邪单于过一辈子,呼韩邪单于去世之后,她就要依靠自己的儿子。但王昭君出嫁三年,呼韩邪单于就去世了。

呼韩邪单于去世之后,雕陶莫皋继承单于之位。依照匈奴的规定和习俗,上一辈单于的妻子会被下一位单于继承,所以王昭君也成了雕陶莫皋的妻子。

这样的习俗违背汉族礼制,王昭君一时间不能接受。加之思念故土,因此就给汉成帝递去一封书信,请求回归故土。

《王嫱报汉元帝书》:

“臣妾幸得备身禁脔,谓身依日月,死有余芳。而失意丹青,远窜异域,诚得捐躯报主,何敢自怜?独惜国家黜涉,移于贱工,南望汉关徒增怆结耳。有父有弟,惟陛下幸少怜之。”

汉成帝看完信之后,遣使者递去消息,敕令王昭君“从胡俗”。王昭君无可奈何,只能嫁给雕陶莫皋,也就是新上任的复株累单于。

年轻的复株累单于对王昭君十分怜爱,两人过了十一年的夫妻生活,先后生两女,长女“云”,次女“当”,都嫁给了匈奴贵族。

复株累单于去世之后,此时已经不再被婚姻关系牵绊的王昭君,开始渐渐参与到匈奴的政治生活中。她传播中原文化,为匈奴和汉廷之间的友好关系,做出重大贡献。

王昭君的兄弟被汉朝封为侯爵,曾多次奉命出使匈奴。而王昭君的两个女儿,也曾来到长安,甚至还曾入宫伺候过太皇太后。

本来一切都挺好,但是后来却出了一个“王莽”。王莽后来夺取西汉政权,以所谓尧、舜、禹时代的“禅让制”登基称帝,建国“新”。

王莽上位之后,匈奴单于认为“不是刘氏子孙,何以可为中国皇帝?”于是发动战争,边疆烽火骤起,祸乱无穷。

眼见着自己一手创造的和平,因此而毁去,王昭君幽怨凄清,最终抱憾而终,死后葬在大黑河南岸。

不过有《怨词》言:

秋木萋萋,其叶萎黄,有鸟处山,集于苞桑。

养育毛羽,形容生光,既得行云,上游曲房。

离宫绝旷,身体摧藏,志念没沉,不得颉颃。

虽得委禽,心有徊惶,我独伊何,来往变常。

翩翩之燕,远集西羌,高山峨峨,河水泱泱。

父兮母兮,进阻且长,呜呼哀哉!忧心恻伤。

王昭君在匈奴的生活,也许远没有宣传的那般美好。她内心里急迫的想要回归自己的国家,可惜身负两朝和平使命,最终只能在匈奴过完自己的一生。

查看更多
4 昭君出塞到达匈奴后,竟然前前后后总共嫁给了三个人
昭君出塞
昭君总共嫁给了三个人

中国古代有四大美女,这四人素有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之称,现今,这八个字也成为了对一个女子容貌的极高赞扬和认可。

而每个别称背后都有一个小故事,沉鱼讲的是西施浣纱时的故事,落雁指的就是昭君出塞的故事,闭月是述说貂蝉拜月的故事,羞花谈的是杨贵妃观花时的故事。

这四大美女,可以说在历史上的知名度极其之高。

按照古人的排序方法可知,单论容貌而言,西施第一,王昭君第二,貂蝉第三,杨玉环第四,不过也有人认为,这四人的容貌是不相上下的,想想也是,中国古代那么多女子,只有这四个人入选了四大美女之列,那容貌肯定是没话说。

抛开她们的绝世容颜不论,单说她们的生平,却完美诠释了为何古代越美丽的女子,生平却又坎坷,纵观这四大美女的生平和结局都让人唏嘘不已,而这四人中王昭君却又是最让后人敬佩的。

既然说到了王昭君,就不得不说昭君出塞的故事。

我们对于昭君出塞印象,不少人只是停留在,昭君在夕阳西下,义无反顾远嫁匈奴的身影,很少人关注昭君出塞后的生活以及这件事在当时究竟有何影响。

昭君出塞,在历史上饱受美誉,那么这件事究竟成就的是王昭君自己,还是成就了整个西汉王朝?

昭君出塞是自请还是帝命?

汉宣帝死后,汉元帝即位,匈奴首领呼韩邪朝觐汉朝,并且自请为婿,得到了汉元帝的同意,他决定挑选一个宫女赐给呼韩邪,而挑来挑去的结果就是王昭君。

那么王昭君为何会从众多宫女中脱颖而出呢?不少人认为她自请,而这一版本的出处是《后汉书·南匈奴传》,记载为:昭君入宫数岁,不得见御,积悲怨,乃请掖庭令求行。

什么意思呢,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王昭君入汉元帝的后宫很多年,但是一直没有得到汉元帝的宠幸,久而久之就很郁闷,当她听说,汉元帝要选择一个宫女出塞时,就立即自荐,从而远嫁匈奴。

但是细细想想又有所不妥,因为这件事在古代是很严肃的一件事,自请也得经过汉元帝审查一番才行,但是《后汉书·南匈奴传》中,又这样记载: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景裴回,竦动左右,帝见大惊,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遂与匈奴。

这是说,王昭君被许配给呼韩邪之后,辞行的时候,汉元帝见到了要出塞的昭君,惊奇的发现,这个女子拥有着绝世的容貌,就想自己留着,但是已经许配给匈奴了,为了不失信于人,就放弃了这一想法。

而在《汉书》的记载中,我们也没有看到昭君自请的字眼,而是只是记载了汉元帝把昭君“赐”给了呼韩邪单于,所以究竟是昭君自请还是帝命,这件事在《史书》中的记载并不统一,各位看官只有自决。

昭君出塞之后生活美满?

昭君出塞之后的生活怎么样呢,其实并不好,以我们现在眼光来看,还很惨,昭君嫁给呼韩邪单于之后头几年的生活还算可以,但是呼韩邪单于娶了昭君没几年就去世了。

呼韩邪单于去世之后,他的长子复株累单于承袭呼韩邪之位,按照当时匈奴的习俗,老单于死后,他的后宫就由新单于继承,也就是说根据当时的习俗,王昭君只能再嫁给复株累单于。

作为一个中原女子,对于这一习俗,自然是接受不了,于是她就请求汉室让自...

查看更多
5 王昭君出塞换来的和平最后被王莽破坏,昭君最后的结局怎么样?
昭君出塞
昭君最后的结局

汉元帝建昭元年,下诏征集天下美女补充后宫,王昭君被选入宫。从全国各地挑选入宫的美女数以千计,皇帝不可能见到每一位,只能通过画师的画像来挑选临幸对象,因此入宫的美女会千方百计巴结画师,让他们把自己画的漂亮些。但骄傲的王昭君没有这样做,于是在深宫中一等就是五年。适逢匈奴单于呼韩邪向大汉请求和亲,征召和亲宫女,不愿做白首宫女的她毅然应征。

“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影徘徊,竦动左右。帝见大惊,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遂与匈奴。”(《后汉书.南匈奴传》)汉元帝也是第一次见到王昭君绝美的容颜,御人无数的皇帝第一时间也无法掩饰自己的震惊,脸色瞬间就沉了下来,但迎亲使者已到,现在说什么也晚了,只能目送王昭君的身影越来越远。据传汉元帝将王昭君像与其本人反复对比,越想越气,找到了为王昭君画像的毛延寿,将其处死,自己不久后也因此郁郁而终...而王昭君慢慢地习惯了匈奴的生活,和匈奴人相处得很好,她一面劝单于不要打仗,一面把中原的文化传给匈奴,使匈奴和汉朝和睦相处了几十年,昭君死后葬在匈奴人控制的大青山,匈奴人民为她修了坟墓,并奉为神仙昭君墓即青冢。

史书上认为,王昭君是自愿出塞,但她亦有艾怨的情绪。在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里,昭君告别了故土,登程北去。一路上,马嘶雁鸣,撕裂她的心肝;悲切之感,使她心绪难平。她在坐骑之上,拨动琴弦,奏起悲壮的离别之曲。南飞的大雁听到这悦耳的琴声,看到坐在马车上的这个美丽女子,忘记了摆动翅膀,跌落地下。从此,昭君就得来“落雁” 的代称。王昭君手弹琵琶,吟出一首“怨词”:“秋木萋萋,其叶萎黄,有鸟处山,集于芭桑。养育毛羽,形容生光,既得行云,上游曲房。离宫绝旷,身体摧藏,志念没沉,不得颉颃……父兮母兮,进阻且长,呜呼哀哉!忧心恻伤。”

正如蔡邕操刀的《怨词》写的那样,“离宫绝旷,身体摧藏,志念没沉,不得颉颃。”何其悲怆也!王昭君与呼韩邪仅仅生活了三年,留下一子,呼韩邪就呜呼了,于是她上疏汉成帝,要求回家!汉成帝的回复异常冰冷,《后汉书·南匈奴列传》记载道:“成帝赦令从胡俗。”也就是让王昭君嫁给呼韩邪的儿子。听到这种回答,王昭君没办法,只得含羞忍辱改嫁呼韩邪长子雕陶莫皋,共同生活十一载,生了两个女儿。

十一年后,雕陶莫皋死后,王昭君又得从胡俗嫁给呼韩邪的孙子,这时的王昭君回想自己年轻时不甘做白首宫女的骄傲,再看今日自己正经历的“从胡俗、嫁三代”这样在中国闻所未闻的骇人遭遇,一再被迫做着传统汉文化中所不能容忍的事情,同时自己苦心经营几十年的汉匈和平也因王莽的篡汉毁于一旦,最终在痛苦和折磨之下郁郁而终(有人说其是自杀身亡)。

查看更多
6 昭君出塞这件事,到底是昭君主动出嫁还是被动出嫁的?
昭君出塞
昭君是主动还是被动出嫁的

王昭君是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在四人中排名第二,人们常用落雁比喻她的美貌。落雁有一个小典故。昭君被选中与匈奴和亲。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里,昭君开始了她的和亲之路。王昭君知道此行不会再有回家的一天,心里感到很忧伤。

昭君在马上弹起了离别之曲。这时,空中的大雁听到了这样悲苦的曲子,回过头来看。发现了昭君绝世的美貌后,大雁被震惊的忘记扇动自己的翅膀,飞落到了地上。昭君落雁的名声开始流传开来。

古代四大美女王昭君是一个和平使者。王昭君出生在一个普通的百姓家,后来以良家子的身份入宫。那时皇帝已经四十多岁,身体羸弱。匈奴来汉要求取大汉公主。真正的大汉公主自然不愿意嫁到苦寒之地。入宫数年的昭君眼见得不到皇帝的宠爱,自请远嫁。昭君被赐下了公主的身份远嫁匈奴。单于在离开京城前与皇帝拜别,皇帝见到了美丽的昭君,心里有些后悔。

昭君在到达匈奴后就被封为了王妃,她与丈夫一起生活了三年,育有一子。按照匈奴的规矩,儿子可以娶后母。新任的匈奴首领早就看上了后娘的美貌,想要娶昭君为妃。昭君上书大汉皇帝要求回家,但遭到了拒绝,要求她遵照匈奴的规矩。昭君与新任单于生活了十余年,两人生了两个女儿。

昭君在出塞后,大汉与匈奴停了五十年的战火,这都是昭君的功劳。古代四大美女王昭君的故事一直被人歌颂,光是有关于她的诗作就有无数篇。

王昭君出塞是为汉朝的“假公主”,当时汉朝与匈奴双方关系已经较好,加之匈奴王韩邪单于来中原,欲与汉和亲来维持双方和平局面。但是当时吕后只有一个女儿,且吕后心疼女儿远嫁塞外,便想着挑一个宗亲的女儿去和亲。但是当时皇上想着宗亲的女儿假冒公主怕被韩邪单于发现,于是想着当时广纳的宫女很多是未曾谋面的,因此便想着从里面挑一个宫女送给韩邪单于。

于是后宫便传开了这个消息,很多人因要远嫁塞外而放弃这个出宫机会,而王昭君不想老死宫中,便主动提出要去。其中还有一个小传说是,皇帝想着从当时画像中选一个不是很美的宫女送给韩邪单于,于是选中了王昭君画像,因为当时王昭君与当时为皇帝后宫选妃作画的毛延寿有矛盾,于是他便不想她好,将她画的不真实,没有表现绝美的容颜。

于是便发生了在朝廷上汉元帝看见容貌绝佳的王昭君要远嫁塞外,当下心痛不已,在她出嫁后便杀了当时的画师毛延寿。且说韩邪单于看见犹如天仙下凡的王昭君更是心动不已,因此还向汉元帝发誓绝不侵犯中原,只要他在就会保证双方友好相处。

王昭君出塞和亲使得匈奴和汉朝双方达成了数十年的友好关系,也为中原统一奠定了基础。只是一代美人最后消逝于塞外不免令人感人惋惜。

王昭君和亲

王昭君和亲在当时的汉匈朝野引起了很大的震动。王昭君和亲的那一年,皇帝甚至改元为景宁,意思是给边境带来和平和安宁。在汉书中,王昭君在和亲前被称为王嫱,和亲后被称为昭君。古代男子20岁以后才取字,为了表示尊重,都是称字不称名。虽然昭君不是男子,但依旧可以推断出昭君和亲那年正好二十岁。

在一些艺术作品中,王昭君和亲时一直手...

查看更多
7 王安石的诗《明妃曲二首》和欧阳修写昭君出塞的诗,你更喜欢谁的?
明妃曲二首
欧阳修
王安石的诗

王安石、欧阳修都是北宋时期优秀的文学家。虽然,在欧阳修面前,王安石是一个晚辈后生,但是欧阳修对后辈其实非常豁达,王安石和欧阳修两人的关系可以说是非常密切。欧阳修早年非常赞赏王安石的才华,写下《赠王介甫》送给王安石,王安石也写下《奉酬永叔见赠》回复欧阳修的赞赏。

王昭君和西施、貂蝉、杨贵妃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

王昭君原先是汉元帝当时的一个普通宫女,据说,汉元帝当时选妃,是看画师毛延寿所画的,后宫所有宫女的画像。但是王昭君并不愿意贿赂毛延寿,于是,毛延寿并没有将王昭君按照她本来的样子在画上呈现出来,汉元帝也因此没有将王昭君选入后宫。

后来,南匈奴首领呼韩邪来到长安,想要做大汉的女婿,让大汉和匈奴结为姻亲。汉元帝并不想要将貌美的人嫁给呼韩邪,于是就将画像上并不美丽的宫女王昭君召来,有意让她嫁去匈奴。

让汉元帝吃惊的是,王昭君其实是个实打实的美人,但是命令已下,汉元帝也没办法再将王昭君留在身边,只能忍痛将美人王昭君送去匈奴,之后便有了昭君出塞的故事。

三年之后,呼韩邪突然去世,王昭君本来要按照胡人的传统,嫁给雕陶莫皋,也就是呼韩邪和他前妻的孩子。王昭君上书给汉元帝,表示想要回大汉,汉元帝当时正沉迷在男欢女爱之中,让王昭君就按照胡人习俗嫁给雕陶莫皋。幸运的是,嫁给雕陶莫皋的王昭君,深受雕陶莫皋的怜爱,之后的生活也算是完满。王安石在知道了昭君出塞的事情之后,为她写了诗《明妃曲二首》:

明妃曲二首其一

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

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几曾有;

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

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

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

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其二

明妃初嫁与胡儿,毡车百辆皆胡姬。

含情欲语独无处,传与琵琶心自知。

黄金杆拨春风手,弹看飞鸿劝胡酒。

汉宫侍女暗垂泪,沙上行人却回首。

汉恩自浅胡恩深,人生乐在相知心。

可怜青冢已芜没,尚有哀弦留至今。

其中的明妃就是王昭君。其中,“含情欲语独无处,传与琵琶心自知。”和“汉恩自浅胡恩深,人生乐在相知心。”两句中,王安石感叹了王昭君孤独一人远嫁匈奴的悲惨,同时也直接表现了对汉元帝的不满。

王安石的这首诗一经传播,就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许多人都作过关于昭君出塞的诗,大多数都是直接表达对王昭君的同情之类,唯独王安石的这首诗直接抨击了汉元帝的做法,借诗抒发知音尤其重要的感情。

当时的王安石还没有做宰相,满腔抱负,却唯独没有施展的地方,这首诗也是表现了王安石不得志、郁郁寡欢的情绪。

很多人在看完王安石所作的《明妃曲》之后,纷纷站出来写诗力挺王安石。 欧阳修也是其中一个。

欧阳修写下《和王介甫明妃曲二首》:

汉宫有佳人,天子初未识,

一朝随汉使,远嫁单于国。

绝色天下无,一失难再得,

虽能杀画工,于事竟何益?

耳目所及尚如此,万里安能制夷狄!

汉计诚已拙,女色难自夸。...

查看更多
推荐栏目
back_img
功能直达
热门应用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