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衣巷》是一首抚今吊古的诗,是《金陵五题》中的第二首。作者选取燕子寄居的主人家已经不是旧时的主人这一平常现象,使人们认识到富贵荣华难以常保,那些曾经煊赫一时的达官贵族,如过眼烟云,成为历史的陈迹。诗中没有一句议论,而是通过野草、夕阳的描写,以燕子作为盛衰兴亡的见证,巧妙地把历史和现实联系起来,引导人们去思考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化,含着深刻的寓意。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乌衣巷》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乌衣巷原文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乌衣巷翻译
朱雀桥边一些野草开花,乌衣巷口唯有夕阳斜挂。当年王导、谢安檐下的燕子,如今已飞进寻常百姓家中。
乌衣巷注释
朱雀桥:在金陵乌衣巷城外,乌衣巷在桥边。在今南京市东南,在文德桥南岸,是三国东吴时的禁军驻地。由于当时禁军身着黑色军服,所以此地俗语称乌衣巷。在东晋时以王导、谢安两大家族,都居住在乌衣巷,人称其子弟为“乌衣郎”。入唐后,乌衣巷沦为废墟。现为民间工艺品的汇集之地。
乌衣:燕子,旧时王谢之家庭多燕子。今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横跨秦淮河。
寻常:平常。
王谢:王导、谢安,晋相,世家大族,贤才众多,皆居巷中,冠盖簪缨,为六朝(吴、东晋、宋齐梁陈先后建都于建康即今之南京)巨室。至唐时,则皆衰落不知其处。
旧时:晋代。
乌衣巷赏析
《乌衣巷》这是唐朝诗人刘禹锡感慨藏而不露,寄物咏怀的名篇,是组诗《金陵五题》中的一篇。诗人当时还没到过金陵,始终对这个六朝古都怀着憧憬,正好有友人将自己写的五首咏金陵古迹诗给他看,他便乘兴和了五首。乌衣巷原是六朝贵族居住的地方,最为繁华,如今有名的朱雀桥边竟长满野草,乌衣巷口也不见车马出入,只有夕阳斜照在昔日的深墙上。
这是一首怀古诗。凭吊东晋时南京秦淮河上朱雀桥和南岸的乌衣巷的繁华鼎盛,而今野草丛生,荒凉残照。感慨沧海桑田,人生多变。以燕栖旧巢唤起人们想象,含而不露;以“野草花”、“夕阳斜”涂抹背景,美而不俗。语虽极浅,味却无限。
施补华的《岘佣说诗》评这首诗的三、四句时说:“若作燕子他去,便呆。盖燕子仍入此堂,王谢零落,已化作寻常百姓矣。如此则感慨无穷,用笔极曲。本诗感慨藏而不露,寄物咏怀的名篇,是组诗《金陵五题》中的一篇。
首句“朱雀桥边野草花”,朱雀桥横跨南京秦淮河上,是由市中心通往乌衣巷的必经之路。桥同河南岸的乌衣巷,不仅地点相邻,历史上也有瓜葛。东晋时,乌衣巷是高门土族的聚居区,开国元勋王导和指挥淝水之战的谢安都住在这里。旧日桥上装饰着两只铜雀的重楼,就是谢安所建。
在字面上,朱雀桥又同乌衣巷偶对天成。用朱雀桥来勾画乌衣巷的环境,既符合地理的真实,又能造成对仗的美感,还可以唤起有关的历史联想,是“一石三鸟”的选择。句中引人注目的是桥边丛生的野草和野花。草长花开,表明时当春季。“草花”前面按上一个“野”字,这就给景色增添了荒僻的气象。再加上这些野草野花是滋蔓在一向...
查看更多与“乌衣巷原文和翻译(附赏析)”相关的文章
现在的古城南京,秦淮河畔,夫子庙中,还有着“乌衣巷”,每次路过此地,是否都有所疑问,为什么会叫乌衣巷呢,它又有着怎样的历史?且随好工具小编一起,来看看唐代大诗人刘禹锡,是如何来描写金陵城的乌衣巷的吧!
乌衣巷古诗原文
乌衣巷
刘禹锡 〔唐代〕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翻译
萧瑟的野草在朱雀桥边盛开怒放,一抹惨淡的残阳洒在乌衣巷。
燕子呀,你们昔时飞在王谢宅里那高大的华堂,今日呀,飞进了寻常百姓人家那低矮的房梁。
注释
1.朱雀桥:在金陵城外,乌衣巷在桥边,今江苏省南京市秦淮区,横跨秦淮河。
2.旧时:晋代。
3.王谢:王导、谢安,晋相,世家大族,贤才众多,皆居巷中,冠盖簪缨,为六朝巨室。至唐时,则皆衰落不知其处。
4.寻常:平常。
赏析
这首诗写诗人对盛衰兴败的深沉感慨。朱雀桥和乌衣巷依然如故,但野草丛生,夕阳已斜。荒凉的景象,已经暗含了诗人对荣枯兴衰的敏感体验。后二句藉燕子的栖巢,表达作者对世事沧桑、盛衰变化的慨叹,用笔尤为曲折。
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知识拓展
乌衣巷
乌衣巷位于南京市秦淮区秦淮河上文德桥旁的南岸,地处夫子庙秦淮风光带核心地带,是中国历史最悠久最著名的古巷,当时中国世家大族居住之地,三国时是吴国戍守石头城部队营房所在地。
乌衣巷是晋代王谢两家豪门大族的宅第,两族子弟都喜欢穿乌衣以显身份尊贵,因此得名。乌衣巷门庭若市,冠盖云集,走出了王羲之、王献之,及山水诗派鼻祖谢灵运等文化巨匠。乌衣巷见证了王谢的艺术成就,与两大家族的历史,乃至整个中国文化的历史紧密相连。
查看更多与“乌衣巷古诗原文及翻译”相关的文章
在中唐时期有一位诗人,他叫刘禹锡,被后人称为“诗豪”,他性格刚直,什么话都敢说,什么事都敢做,是唐朝著名的“刺头儿”,所以他的诗大家都非常喜欢,读起来也特别能给人振奋的感觉。其中有一首怀古诗特别有名,那就是《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这首诗,我们从小就会背诵了,讲的是他来到当时的南京乌衣巷,看到东晋时期著名的两大豪门望族“王谢”家中,破败不堪,心生感慨而作。
刘禹锡是中唐杰出诗人,他一生坎坷,多次被贬,却一直都坚韧不屈。读者不仅赞赏他这种刚毅的性格,更喜欢他很多富有哲理性的诗句,比如“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还有“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等等。下面介绍刘禹锡30岁时写的一首诗,是《乌衣巷》的一首姊妹篇,其意境壮丽,最后14字更是人生至理。
谢寺双桧
双桧苍然古貌奇,含烟吐雾郁参差。
晚依禅客当金殿,初对将军映画旗。
龙象界中成宝盖,鸳鸯瓦上出高枝。
长明灯是前朝焰,曾照青青年少时。
刘禹锡因为很有才华而被杜佑赏识,之后还随杜佑回扬州,居幕期间曾经代杜佑撰写过很多文稿。刘禹锡是河南洛阳人,来到淮南人生地不熟,经常感到很孤独,闲暇时除了读书,还经常到处溜达。有一次他听说附近有一座著名古寺,就抽空前去游赏。
这首诗题目中的“谢寺”其实就是法云寺,原本乃是东晋大都督谢安所居住的地方,后期因为谢安的姑母落发为尼,于是便将这居住的地方改为了寺,而人们也就将此称之为“谢寺”。之所以会写下这首诗,其实还是对自己曾经生活的一种回忆,在他30岁那年,他曾经在淮南节度史杜佑的手下担任掌书记,他回忆的就是那段时期的生活。
刘禹锡从小就是一个很有才华的人,在21岁那年就与柳宗元同榜中了进士,所以杜佑很欣赏他的才华,他亦是帮助杜佑做了很多事情,比如代写文章等等。在他刚跟随杜佑来到淮南的时候,一切都是陌生的,所以闲暇之余,他总是喜欢四处溜达,因为听说附近有这“谢寺”,便抽空前来转转。
“桧”是一种乔木,这首诗文的开篇中,诗人就点出了树木的茂盛,并且围绕着一个“古”字,简单的几笔就勾勒出了这种树木苍劲的样子,并且也凸显出了这所古寺年代久远,满含着对历史一丝淡淡的敬意。
他在这桧树之前站立了很久,一边欣赏着桧树的身姿,另一方面他也在脑中回想这里当年时应该是何等的盛况。在他的脑海之中,不自觉地就想到了在炎热的夏季时,桧树的树荫为僧侣们提供了打坐修行的地方,而在寒冬腊月之时,这桧树也是巍然不动,再久远一些,这还不是寺庙,可是这桧树也见证了将军从战场回来后取得战功的喜悦。
想着想着,他的思绪也从想象中回归到了现实,他不禁抬起头凝望着眼前的这个寺庙,桧树高大葱荣,枝干将寺庙的瓦都遮住了,似乎是庇荫的样子,正是“龙象界中成宝盖,鸳鸯瓦上出高枝。” 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其实这首诗的前三句主要是在描写寺庙的景象,只有最后两句诗文才是真正的在抒发自己内心深处的...
查看更多与“刘禹锡的诗《乌衣巷》的姊妹篇,以桧树为喻,报效家国”相关的文章
在中国古代诗词中,怀古诗是内容与思想都比较沉重的一类作品。这类诗都是怀古惜今,“有感而发”,往往是诗人处于某种背景之下,前往瞻仰或凭吊历史古迹,回顾古人的业绩或遭遇,自己内心产生共鸣,不禁发出对古人业绩的慨叹或抒发对物换星移、物是人非的悲哀之情。因此,感情基调一般都比较苍劲悲凉。
刘禹锡的很多诗作都表现出了他无与伦比的乐观精神,例如“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等等,这些诗千百年来激励了无数遭受挫折之人。而除了这些诗,刘禹锡最为人所称道的就是他的咏史怀古诗。
这类诗秉承他一贯开阔舒朗、含蓄深沉的风格,以精练的文字,经典的意象,表达了阅尽沧桑后的感慨,很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例如刘禹锡最经典的一首《乌衣巷》。
乌衣巷
唐代: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公元826年,刘禹锡从和州返回洛阳,当他途径金陵时,写下了一组怀古诗,《乌衣巷》就是其中的一首,这首诗通过对乌衣巷古今的对比来感慨朝代的兴衰,当时的唐王朝已经日薄西山,诗人有心报国却无力回天,这首诗就是作者对世事沧桑、盛衰变化的慨叹。
除了刘禹锡有写过怀古诗,其他诗人也有自己出名的怀古诗,下面小编就给大家介绍5首著名的怀古诗。
1、蜀相
唐代: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安史之乱后,杜甫在经过长期的颠沛流离后来到成都,在朋友的帮助下定居浣花溪畔。当时安史之乱还没有平定,他目睹国势艰危,生灵涂炭,因此对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备加敬重。
2、台城
唐代: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公元883年,唐王朝已经接近尾声,韦庄从 “六朝如梦”的感受里联想到严峻的现实危机,悲悼大唐帝国的江河日下,灭亡之势已不可回,面对烟柳的生机勃勃、逢春必发景象,排遣无计中,才归于 “台城柳”的“无情”吧。
3、夏日绝句
宋代: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靖康之变后,金兵入侵中原,宋高宗被迫南逃。李清照的丈夫时任健康知府,后来因城中发生叛乱,赵明诚不去平叛反而弃城而逃。李清照为国为夫感到耻辱,在路过乌江时,有感于项羽的悲壮,创作此诗。通过项羽不肯过江的豪迈来反衬宋王朝不思进取的无耻行径。
4、西塞山怀古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公元824年,刘禹锡由夔州刺史调任和州刺史,他在沿江而下赴任途中,经过西塞山,触景生情,写下这首诗。
这首诗的寓意非常深刻,在这首诗中,诗人把嘲弄的锋芒指向在历史上曾经占据一方、但终于覆灭的统治者,这正是对重新抬头的割据势力的迎头一击。而且六朝覆灭的教训对于当...
查看更多与“刘禹锡的著名怀古诗《乌衣巷》表达了什么,还有哪些怀古诗?”相关的文章
公元826年(宝历二年),刘禹锡被贬和州,也就是今天的安徽和县,这一时期他写下了很多经典之作,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陋室铭》,这篇文章句句是经典,写这篇文章时他被当地的县令刁难,接连搬了好几次家,从开始的繁华闹市,再到偏僻的乡村,这也使得诗人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么一篇文章,以此来讽刺许多势利小人。
后来刘禹锡又从和州回到洛阳,经过金陵时更是感慨万千,还写下了平生最为得意之作《金陵五题》,这是一组很典型的怀咏古迹的名篇,其中的最著名的是《乌衣巷》,在这首诗中刘禹锡用细腻的笔触写出了不一样的春色美景,同时也把乌衣巷中的人与事,再结合当时的心路历程,以及对于人生的感悟,全部融入进了作品中,从而也就使得这首诗显得很独特。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相信很多人对于刘禹锡这首诗一定不会陌生,整首诗意境凄美,每一句都是经典,特别是开篇的两句有一种独特美,读来也是令人拍案叫绝,那种美也是令人惊艳,营造出了一种极为独孤,同时也很细腻的美,诗人只是那么信手拈来,但是那种美却令人难以忘怀。
金陵是六朝古都,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它就是今天的江苏南京市,这座城市名胜古迹众多,刘禹锡经过金陵正是见到了破败的乌衣巷,于是感慨万千;一个人生前无论多么显赫,可是身后的家族也可能代代繁荣,总一天会衰落下去,这就好比是人生,每个人都会有成功的时候,自然也会有失败之时,但是无论怎么样,还是不要看得太重。
刘禹锡是很有风骨的文人,他早年间参与了“永贞改革”,失败之后,于是被贬到湖南,后来又陆陆续续被贬到和州、岭南、贵州、四川等地,这也使得他对于人生有着更为深刻的认识,创作出来的作品也自然更具有感染力,这首《乌衣巷》正是表达了他对于人生的看法,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句,但是胜过千言万语,给人一种大彻大悟之感。
开篇的两句有一种独特的美,也营造出了一种凄美之感,当时刘禹锡正是站在朱雀桥边,到处都是开满了无名的小花,地上的草也是长得郁郁葱葱,远处的乌衣巷就在那夕阳之下。诗人这里如此表达,正是为下面的两句做铺垫,从而突出那种孤寂之感,还有感伤之怀。
最后两句可谓是脍炙人口,也是最整首诗最经典的两句,古时的王谢家族堂前的燕子,现在也是飞入了寻常百姓家。这里的王谢指的是西晋著名的宰相王导和谢安,他们都是历史上的名人,可是经过了几百年,两大家族的后人,早已是变成了普通人,一句寻常百姓家,更是让上感慨万千,世事难料,所有的一切都将归于平静。
刘禹锡在这首《乌衣巷》一诗中,正是把自己对于人生的感悟,全部写进了作品中,从而也就使得这首诗显得别具一格,处处充满了忧愁,同时也是告诉了世人很多的大道理。我们生活在这个人世间,每个人都是独立的整体,可能会受到无数的挫折,但是这些都没有关系,最重要的是要保持一颗纯真的心。百年之后彼此都会离开,那是没有人会记得你。
与“刘禹锡的古诗《乌衣巷》赏析,意境凄美,每一句都是经典”相关的文章
唐诗中最经典的怀古诗,人人都会背,写尽富贵风流转眼成空的感慨。
每种题材的诗,总有几首矗立在这个题材的巅峰,让后人“眼前有景道不得”,令同类题材的其它诗黯然失色。
而在怀古诗中,刘禹锡的《乌衣巷》一定是矗立在巅峰的那几首之一,这首《乌衣巷》,现在几乎人人能背,评之为最经典的怀古诗,亦不为过。
今天,小编楼就来精读这首《乌衣巷》。
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这首诗,是刘禹锡在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年),由和州(今安徽省和县)刺史任上返回洛阳,途径金陵(今南京)时所写,当时他一共写了五首怀古诗,合称《金陵五题》,此诗是第二首。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乌衣巷:金陵城内街名,位于秦淮河之南。三国时期吴国曾设军营于此,为禁军驻地。由于当时禁军身着黑色军服,所以此地俗语称乌衣巷。在东晋时以王导、谢安两大家族,都居住在乌衣巷,人称其子弟为“乌衣郎”。
朱雀桥:六朝时金陵正南朱雀门外横跨秦淮河的大桥,在今南京市秦淮区。
朱雀桥边,开着野草闲花,乌衣巷口,金阳西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王谢,六朝时,王、谢为世家大族,王导和谢安都曾为宰相。世族门阀始于汉,盛于魏晋南北朝,唐初仍然在国家政治中占煊赫的地位,中唐后衰落。
曾经栖息在王谢风流世家房檐上的燕子,如今飞入平常普通的百姓之家。
欣赏这首诗,一是欣赏写景之功力。
首二句,“朱雀桥”、“乌衣巷”,地句凑巧,天然成对,这两个地名,单是词面的意蕴,就能给人以繁华之感,何况,此地曾经又是富贵风流的王谢族人聚居之地。
在这两个富贵风流的地名后面,刘禹锡接以“野草花”、“夕阳斜”,渲染出凄迷哀婉的意境,自然而然地将人带入盛今衰的慨叹中。
富贵风流转眼成空,昔日朱雀桥上的乌衣弟子消失在野草闲花之中,乌衣巷里的王谢风流,消失在夕阳笼罩之中。
二是用笔之巧妙。
清人沈德潜评曰:言王谢家成居民耳,用笔巧妙,此唐人三昧。
巧妙在哪里呢?
巧妙在诗中引入了“燕子”的视角。
曾经在王谢堂前筑巢栖息的燕子,如今又飞入寻常百姓之家。这燕子,仿佛在沧桑历史中飞翔。
在朱雀桥边,在乌衣巷口,燕子翩翩飞舞。她曾见,金陵玉树莺声晓,秦淮水榭花开早,她曾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
在这里,燕子是历史盛衰兴亡的见证,是贯穿历史的一根线,一拎起,就是几百年历史的沧桑。
而在这历史的沧海桑田之后,燕子,又轻轻巧巧地飞入寻常百姓之家。
总之,这首诗含义深刻,遗味无穷,值得深深品味。
与“读刘禹锡的怀古诗《乌衣巷》,含义深刻,遗味无穷”相关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