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靖康之变”是导致北宋灭亡的直接原因,这场战争终结了北宋长达167年的统治,并致使宋政权由北向南的转变!几百年来,有很大一部分人都将徽钦二帝的昏庸无能作为靖康之变爆发的根本原因,虽然我们不排除这个因素的存在,但是严谨来看的话,这已然是不准确的。那么,致使靖康之变爆发的原因是什么呢?
当然了,作者要想通过一篇文章就将“靖康之变”的整个战争过程叙述清楚也基本不太可能,实际上也没有那个必要。想要了解其中的要点,只需要将整个战争过程中的四个关键点搞清楚就可以了!
北宋疆域
第一,北宋和金的外交政策
金朝在辽东地区崛起以后,便把辽国打得节节败退。宋徽宗得知消息之后,觉得这是一个可以利用的机会,于是便赶紧派遣使臣前往辽东和金国结盟,商议联合进攻大辽。宋徽宗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想收回丢失百余年的“燕云十六州”。因为北宋自建国之初,就一直想将它收回,但是那个时候辽国强大,且北宋军事实力上的短板,使得一百多年下来还依然被大辽占据着。但是现在,辽国实力已经逐渐衰退,金国顺势而起,北宋朝廷自然要利用好这个机会。
为此,宋徽宗表示,只要金国帮助自己收回燕云十六州,那么北宋朝廷就将原来每年给大辽进贡的岁币,转赠给金朝。这也历史学上所说的“将军事问题转为财政问题”。这个策略看上去还挺合理的,但实际上是一个重大的外交失误。为何呢?
因为在当时的情况之下,金朝的实力远大于宋和辽。而且,辽宋之间已经“和平友好”了百余年之久,彼此都比熟悉。请注意,这里的熟悉,主要指的是对其国力和政治形态上的熟悉。但是宋金两国,就完全是两个陌生的国家。所以这个时候,宋朝的重点不应该是和金朝联合来对抗辽国,而是要和辽国联合起来对抗强大的金国。因为这对宋朝来说,最好的结局是能够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当然了,如果辽国只有在宋朝的支持下,才能同金朝抗衡的话,那么宋朝则可以占据更为有利的形势,收回燕云十六州,那就是易如反掌了。
但如果宋朝做不到这一点,那么最基本的处理办法,就是在两国正式谈判之前,宋朝就必须得做好和金朝开战的准备。可实际上呢?太过急功近利的宋徽宗,在初次见面时就将自己的全部诉求和底牌全部摊开给了金朝。这样一来,宋朝的主动权其实已经被金朝掌握了。
但是我们还要注意的一点是,这种策略的背后,不仅仅是收复燕云十六州的执念,同时也是‘岁币外交’的惯性策略。简言之就是,宋朝企图将每一次的军事问题都转化成财政问题,只要花钱能摆平的事情,就坚决不动手!
第二,宋朝军事实力羸弱
在第一点中我们说到了,宋朝与金朝结盟,相约好一起攻打辽国。按照双方约定,金朝负责进攻辽国的主力部队,宋朝则负责进攻“燕云十六州”。换言之,虽然金朝答应宋朝帮助其收回燕云十六州,但是这一地区得需要宋朝自己去打下来。而正是这一打,完全将宋朝军事力量羸弱的一面暴露给了金朝。举个例子,当时枢密使童贯率领着二十万大军进攻大辽,结果却被辽国的三万老弱残兵打得落花流水...
查看更多与““靖康之变”爆发的原因是什么?北宋灭亡是文官的错吗”相关的文章
大宋朝留给了后人非常多的文化瑰宝,同时,也涌现出了很多的英雄人物,可以说,在我国封建王朝的发展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后世的史学家更是对北、南两宋三百余年的历史进行过深入的研究,甚至,有人认为:北宋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经济文化最为繁荣的时代。
并且,北宋在科技、文化方面有着明显的进步。它发明了活字印刷,尝试将火药运用到军事中。北宋还涌现出了需多的文人,比如:王安石、范仲淹、司马光等。但史学界却有这么一句话,叫做“北宋缺将,南宋缺相”,反过来说,其实就是北宋名臣非常多,名将却少之又少。
按说,往往一个国家有钱了,其军事实力也差不到哪里去。因为,打仗其实就是烧钱,北宋有钱,所以,根本就不怕打仗,但事实并非如此。就是这样一个强盛、繁荣的北宋王朝,伴随外邦的入侵,以及,朝廷的软弱,最终,走向了快速的灭亡之路。
太祖皇帝赵匡胤建立北宋定都开封,自此,北宋结束了唐末时期四分五裂的局面,使得当时的中国再度回归统一,黎民百姓暂时过上了一段相对安乐的日子。北宋建立初期,国家还是比较稳定的,但到了后期就战事不断了,朝廷则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局面。
从地图上看,当时的北宋并不安稳,北有辽国,西有西夏,西南是吐蕃、大理。这些外邦对北宋虎视眈眈,且都想伺机发动战争分得一杯羹。这其中最为关键的是:北宋后几代皇帝实在懦弱,国家的外交手段过于单一,所以,在多数情况下他们都会选择上贡求和。
公元960年,后周度点检赵匡胤在出兵的路上发动政变,逼迫周恭帝退位,建立了大宋王朝,史称“北宋”。这次政变也被后人称为“陈桥兵变”,发起人就是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当时,除了当朝的宋太祖赵匡胤外,还有诸多外邦势力互转牵绊。
因此,北宋一建立,赵匡胤的第一件事就是发动全国的统一战争,先后收复了荆湘、后蜀、南汉等地。并且,在公元974年,北宋击败了当时势力较大的南唐。随着统一步骤的稳步实现,很多势力也陆续归顺了北宋。
之后的宋太宗赵广义为了收复燕云十六州,与辽国进行长期的战争,两国常年处于交战的状态,但是,赵广义却一直没能收复失地。直到公元1004年,北宋的宋真宗赵恒与辽国签订了停战协议,并约定两国不再打仗,北宋每年都给辽国很多钱财,从而确保双方互不干扰。
自此,北宋的人民终于有了一个安宁的生活。宋辽这次握手言谈也被后世成为“澶渊之盟”,双方停战数年百姓安居乐业。
据史料所载,此后宋、辽之间百年间不再有大规模的战事,这两个国家礼尚往来通使殷勤,双方互使共达三百八十次之多。并且,还有记载,辽朝边地发生饥荒,宋朝也会派人在边境赈济,当宋真宗崩逝的消息传来,辽圣宗“集蕃汉大臣举哀,后妃以下皆为沾涕”。
其实,在赵匡胤建立北宋之后,立志要做一番大事业。在军事层面来看,“杯酒释军权”是为稀释大将对军队的控制权,让皇帝自己收回军事权。他还主张削弱各级官员的职权,使得大宋皇帝的个人的集权程度甚至超过了历代王朝。
为了更好的选拔人才,宋太祖打破常规,启用...
查看更多与“北宋的灭亡真的是军事实力不行吗?这个原因才最为致命”相关的文章
北宋是世界公认的“古代中国文明程度最高”的朝代,但是这个“文明程度最高”的朝代,却在延续了167年后遭遇“突然死亡”。
这个“文明程度最高”的朝代,为什么会“突然死亡”?
有人认为是太祖赵匡胤“重文抑武”国策所致,有人指责徽钦二帝任用奸人外交偏软造成,但是历史往往忽视了“临门一脚”的关键一环:当国难来临时,那些临危授命的“将门之后”在干什么,他们为什么弱不禁风不能御敌,从而屈辱地开启了外族统治中国的先河?
中国古代长期存在“将门”的现象,这种将门在军队及国防中都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北宋时期,将门现象依旧突出,出现了或几代为将,或数世统军的情况,甚至还有与北宋王朝相始终的武人家族。
但是,过度依赖家门功勋而缺乏战场锻炼,使其不能不退化承担武将的能力,尽管如此,曹氏、高氏等少数显赫将门,仍保持数世鼎盛的武人家族。这些武人家族,已经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他们数世不衰,主要在于家门加外戚身份的互相支撑,是靠“关系”而非 “战功”或“战斗力”在支撑。
当然,不可否认,北宋历史,将门之后不仅在军队中占据重要的地位,而且在国防中发挥了很大的影响。同时产生了许多有为将领,乃至名将,诸如杨业之后杨延昭、杨文广等,皆有相当的事迹可述。
然而,尽管北宋将门中继世为将而人才迭出的情况自然存在,但这绝不表明将门出身者都属良将。事实上在他们中存在着大量平庸之辈,特别是在上层世家之中又更为突出。
宋初石守信、王审琦等高门子弟,依赖家世安享富贵,而又表现平庸的情况自不用说,其他许多将帅后裔无所作为的现象也同样存在,到北宋中期,这种情况就更为明显。
这些将门子弟一旦踏上战场,便暴露出一副无能相,这种局面至北宋后期,不仅并无改观,而且变本加厉。乃至宋钦宗也不得不承认:时任马军副都指挥使的曹彬后裔曹曚,并无应付战事的能力。
早在宋仁宗朝对夏交战时,将门之后严重退化、武备废弛的后果暴露无遗,许多带兵将领怯懦无能的情况也到了令人吃惊的地步,如将门之后魏昭昞、王克基从未离开过京城,派到边关,尚未出战,“皆已破胆” 。
将熊熊一窝,在那些闻风丧胆的将门之后的影响下,武吏都“不愿临边”,害怕逃避战事,不得已的情况下才硬着头皮上前,所以,边关“有才者寡,可用者少。”
这种苦果令宋廷一路被动挨打,连西夏这样的小国冲突也以大宋让步而休战。
在北宋生死存亡的关键一役——东京保卫战中,那些将门之后一触即溃,不仅没有成为保家卫国的中流砥柱,而且反倒成为临危受命却一泻千里的孱头。
在第一场东京保卫战打响时,宋钦宗命名将曹彬之后——曹曚为主帅之一,急速设备防守。当时京城四壁坚实,兵精粮足,金军兵临城下,总数不过六万。而宋军城内外总兵力,实际有二十余万,但就是这样一场宋军具有明显优势的战役,却以宋割三镇地给金朝换得金兵退军。
当第二场东京保卫战打响时,北宋防线节节败退,那些将门之后兵败如山倒。
在北宋将门犬子群面前,金军如入无人之境,进攻太原的金...
查看更多与“北宋灭亡的原因是什么?北宋到底是真金还是破铜烂铁”相关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