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校歌》中的大学理想
《清华大学校歌》由汪鸾翔先生1923年作词,1924年时由张丽珍女士谱曲赵元任编曲并组织试唱。校歌三段,都很经典,描绘的是如何办大学、教大学、上大学的理想境界,以及为人为学的朴素道理。
杨斌副校长在国际本科新生拓展营为大家解读《清华大学校歌》中的大学理想。
“西山苍苍 东海茫茫 吾校庄严 巍然中央”,校歌在悠扬、沉稳的曲调中开始,大气开局。这第一段歌词字面上是在讲述了清华大学地理上所处的位置,但却实在是一种价值的表达,人杰地灵、主流担当的气质尽显,蕴涵着这所大学的风貌和气度。
“东西文化 荟萃一堂 大同爰跻 祖国以光”,杨斌从清华建校的缘由初衷,跟新生们解析“耻不如人”如何流淌在清华人的血脉中。清华的基因里就有着强调中外人才汇聚、东西思想碰撞;而人才培养的目的,是为祖国的昌盛和全人类福祉而服务。“大同”、“祖国”,这是清华建校办学教书育人的目标定位,追求极高远而明确。
“莘莘学子来远方”,说得就是诸位同学从四海八方来到清华园,老师们得天下英才而育之,“春风化雨乐未央”,体现出了清华的老师与学生那种亦师亦友的关系,用梁启超先生的话讲,就是“望之俨然,即之温然”。如果说到清华的教风,杨斌说,“春风化雨”算一条,另一条该是“课比天大”,这是清华老师对教学、对育人极端负责、打心眼儿里投入的一种表达。
“行健不息须自强”,汪先生的词,在这里扣住了1914年梁启超先生《君子》演讲所凝练成的清华校训,把“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化成这句歌词,唱起来铿锵上口,以一个郑重祈使的“须”字,和重叠出现的“自强”,提示要求师生追求君子之道。
“左图右史 邺架巍巍”,赞颂了清华大学图书馆的馆藏丰富,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尽管今天大学之间不再比较单纯的藏书,但是这两句所描述的那种身处知识海洋、智慧殿堂的陶醉感,永不过时。而“致知穷理 学古探微 新旧合冶 殊途同归”,这几句歌词,是治学之道的描述,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学习古代学问,探索人所未见,新旧融合提炼,终成一家学问。
“肴核仁义 闻道日肥”,以清华食堂的美味做比喻,杨斌打趣合唱队唱起这一句的“肥”字时总是有些不好意思;这一句是说大学以精神食粮中的“仁义”为人之道,来哺育滋养我们的学生,而学生的思想与内涵不断丰富,这个“肥”,蛮不错。日久成习,自然就能“服膺守善心无违”,自然而然地“随心所欲不逾矩”。
“海能卑下众水归 学问笃实生光辉”这句,他强调这里面不仅有中国古代哲学中以“水”为喻的为人处世之道,也特别体现着清华“行胜于言”、低调务实的风格。最终赢得大家的,是你的笃实学问,无需张扬自然就散发出吸引人的光芒;他勉励学生们要放低姿态,博采众长,谦逊踏实,上善若水。
第三段的首句“器识为先 文艺其从”,内涵非常深刻,从教育理念上,对于通专之辩,做出了明确的回答,那就是器量与见识,这些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