⒈ 亦作“澜飜”。水势翻腾貌。
引《宣和画谱·董羽》:“﹝董羽﹞画水於玉堂北壁,其汹涌澜飜,望之若临烟江絶岛间。”
⒉ 比喻言辞滔滔不绝。
引唐韩愈《记梦》诗:“絜携陬维口澜翻,百二十刻须臾閒。”
宋苏轼《戏用晁补之韵》:“知君忍飢空诵诗,口颊澜翻如布穀。”
清钱谦益《漳浦刘府君合葬墓志铭》:“先母授二子书,澜翻成诵,乃令就塾。”
⒊ 形容笔力或文章气势奔放跌宕。
引宋陈鹄《耆旧续闻》卷三:“苏黄米薛笔势澜翻,各有趋向。”
清赵翼《瓯北诗话·黄山谷诗》:“东坡随物赋形,信笔挥洒,不拘一格。故虽澜翻不穷,而不见有矜心作意之处。”
清梁章鉅《归田琐记·金圣叹》:“下笔益机辨澜翻,常有神助。”
黄质《题朱生君实延龄遗墨》诗:“虚斋兀坐訥不言,文词脱手如澜翻。”
波涛翻腾。比喻文章或说话的气势雄壮,变化激烈诡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