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代的“田园诗”中,贯休的《春晚书山家屋壁二首》,是独具特色的。诗人是婺州兰溪(今浙江兰溪)人,从这两首诗的内容来看,诗人正是以细致的观察力和生动、传神的笔墨,出色地描绘了浙东山村秀丽的自然风光和普通村民的宁静的生活情景。
《春晚书山家屋壁二首》
柴门寂寂黍饭馨,山家烟火春雨晴。
庭花蒙蒙水冷冷,小儿啼索树上莺。
水香塘黑蒲森森,鸳鸯涕煽如家禽。
前村后垄桑柘深,东邻西舍无相侵。
蚕娘洗茧前溪渌,牧童吹笛和衣浴。
山翁留我宿又宿,笑指西坡瓜豆熟。
第一首是七绝,作品以写意笔法,把所摄取的一个小山村在暮春时节傍晚时分的生活场面刻画得极其鲜明:春雨初霁,每家每户掩上柴扉做晚饭了,袅袅的炊烟,与院子里湿淋淋的鲜花相映成趣。
小孩子轻轻的哭声,又同树枝上黄莺婉转的啼鸣构成了一曲悦耳的音响,而一阵阵飘逸出来的饭香,也弥漫在清新的空气中。显然,色、音、气这三者的组合,使得诗歌的画面不仅是平面的,还呈现出立体感,并且不仅是静态的,同时又是动态的,当然,静态和动态又显得相当和谐。
那么第二首七律则是更为具体生动地勾勒出了一幅充满生活情趣的风俗画。你看,如同各式水禽在池塘里尽情游嬉那样,村民之间也是平安相处,毫无矛盾:在碧绿的小溪边,妇女们平静地洗着蚕茧,在一旁的牧童们,或者悠闲地吹着竹笛,或者顽皮地穿着衣裳戏水,至于那位慈祥的老人,在陪我出来散步时,还再三挽留我多住些日子以便尝新,因为山坡上瓜豆很快可以成熟了。
由此我们不难理解,作者写这两首诗,目的不止于描绘田园风光,同时也为的是赞颂普通劳动人民那种平和友善的生活处世态度和热情淳朴的思想品格,因为这一切,与作者曾亲眼目睹的官场上的腐败和黑暗的情形,形成了极其鲜明的对照。
如果说,诗中的描写带有作者理想化的色彩的话,那么其目的也正是为了以此来否定充满着世态炎凉、尔虞我诈的官场生活以及造成这一情况的社会政治秩序。只不过,作者的这种否定是以儒家的政治理想为依据的,甚至还掺和了佛家的禅宗意识。如果我们再去读一下作者的其他诗篇,对这一点就可以有更深切地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