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 chéng dū
(1)中国四川省省会和西南地区经济、文化、交通中心之一。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成都平原中心。面积3861平方公里。人口401万(1982)都中 dū zhōng
京都,京城。都察院 dū chá yuàn
(1)明清时的中央监察机构酆都 fēng dū
县名。在四川省东南,长江西北岸。俗传为冥府所在。大都 dà dū
(1)几乎全部或大多数 (1)中国元朝(1271—1368)首都,即今北京,1272年在营建中命名“大都”,意指天下最大都城东都 dōng dū
1.历代王朝在原京师以东的都城。(1)商代指商丘,在殷(殷墟)之东。故址在今河南省商丘县。《左传·定公四年》:“封畛土畧……取於相土之东都,以会王之东蒐。”杨伯峻注:“相土,殷商之祖。《太平御览》八十二引《竹书纪年》云:‘后相即位,居商丘。’则,相土之东都为今河南商丘县。”一说指帝丘(今河南省濮阳县)。参阅《通鉴地理通释》卷四。(2)西周指洛邑,故址在今河南省洛阳市西。在镐京之东。《左传·昭公三十二年》:“昔成王合诸侯城成周,以为东都,崇文德焉。”(3)东汉都洛阳,在西汉京都长安之东。汉班固有《东都赋》。(4)隋唐时指洛阳。时京都在长安。《隋书·炀帝纪上》:“﹝大业五年春正月﹞戊子,上自东都还京师。”《新唐书·高宗纪》:“﹝显庆二年十二月﹞丁卯,以洛阳宫为东都。”(5)南唐指广陵,在建康之东。故址在今江苏省扬州市。宋陆游《南唐书·烈祖纪》:“﹝昇元元年﹞以建康为西都,广陵为东都。”(6)元代指大梁。故址在今河南省开封市。清侯方域《定鼎说》:“胜国有三都焉:冬春居大都、东都……东都者,大梁也。” 2.代指东汉。唐韩愈《荐士》诗:“五言出汉时,苏李首更号。东都渐瀰漫,派别百川导。”明宋濂《张侍讲<翠屏集>序》:“文之难言久矣。周秦以前,固无庸议。下此唯汉为近古,至於东都则渐趋於綺靡。” 3.长安东都门的省称。汉疏广与侄受同时退隐,满朝百官祖饯于东都门外,后以“东都”谓致仕或饯别之地。《南齐书·徐孝嗣传》:“世祖问俭曰:‘谁可继卿者?’俭曰:‘臣东都之日,其在徐孝嗣乎!’”《文选·江淹<别赋>》:“帐饮东都,送客金谷。”李善注引苏林曰:“长安东都门也。”参见“东都门”。都督 dū du
(1)总兵。古代的军事长官。清初总兵一般都兼都督。同知、都督佥事官衔。民国初年各省也设有都督,兼管民政 (2)统率首都 shǒu dū
(1)国家最高政权机关所在地酆都城 fēng dū chéng
亦可写为丰都城,是旧时迷信传说中的阴司地府,人死后的去处。都城 dū chéng
(1)古代诸侯封给卿大夫的采邑;首都;国都定都 dìng dū
(1)确定某地为首都 (2)把首都设在某地京都 jīng dū
(1)国都。京师 (2)始称于司马晋时,因景王(司马师)讳师,故称京师为京都;或指日本故都,又称西京,在本州岛西南两都 liǎng dū
(2)——《后汉书·张衡传》都邑 dū yì
1.城市。 2.指京城,京都。建都 jiàn dū
(1)建立国都;定都官都 guān dū
国家众官的首长或某地方某单位的行政长官。都畿 dū jī
1.京都及其周围地区。2.唐道名。辖今河南省西部。都丽 dū lì
华丽;美丽。汉都 hàn dū
汉代都城。亦泛指汉族政权的都城。都甸 dū diàn
1.都邑郊外之地。二都 èr dū
1.西周都城镐京与东周都城洛邑的合称。《诗.王风.王城谱》孔颖达疏:"《车攻序》云'复会诸侯于东都',谓王城也。周以镐京为西都,故谓王城为东都。王城即洛邑。"后因沿以称长安和洛阳。长安为西汉都城,镐京在其西南;洛阳为东汉都城,即东周的洛邑。2.两个都邑。都统笼 dū tǒng lóng
贮藏各种茶具的大笼子。都府 dū fǔ
1.都会。2.唐节度使的别称。行都 xíng dū
(1)在首都之外另设的一个都城,以备必要时政府暂驻曼都 màn dū
柔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