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僞 fān wěi
1.外族与依附外族的汉人。僞化 wěi huà
谓为敌伪势力所控制。刘笃庆《把敌人挤出蒲阁寨》:“蒲阁寨是敌人一个中心据点,周围三十里以内的村庄,都被伪化了。”南僞 nán wěi
1.亦作"南为"﹑"南伪"﹑"南僞"。指夏时耕作及劝农等事。2.南方主夏属火,炎帝所司。因用以借称火神。僞薄 wěi báo
1.诈伪浇薄。2.浮华轻巧。僞史 wěi shǐ
指僭伪﹑非正统政权的史书。南朝梁阮孝绪《七录.纪传录》列有"伪史"一类。诚僞 chéng wěi
真诚与虚伪。三国魏何晏《景福殿赋》:“观器械之良窳,察俗化之诚伪。”清唐甄《潜书·受任》:“君子之始得君也,观其聪明,观其用舍,观其诚伪,观其度量。”清傅维鳞《明书·乱贼传二·满四》:“贼虽降,诚伪叵测。”僞作 wěi zuò
1.假造。2.指托名假造的作品。酢僞 zuò wěi
欺诈。酢,通"诈"。僞孔传 wěi kǒng chuán
《古文尚书》东汉时已亡佚,至东晋元帝时,梅赜献孔安国作传的《古文尚书》五十九篇。唐孔颖达作《尚书注疏》即以此为底本。自宋吴棫朱熹以来已怀疑其为伪造,至清阎若璩惠栋更详予考订,遂成定论。后即称此伪造的孔安国《尚书传》为“伪孔传”,以明非真出于孔安国之手。亦省称“伪孔”、“伪传”。清陈澧《东塾读书记·尚书》:“郑义与伪孔不同,有伪孔胜於郑者。”清皮锡瑞《经学历史》七:“《书》主伪孔,亦多空谈。孔传河北不行,正义专取二刘,序又各言其失,由伪传本无足徵也。”僞凤 wěi fèng
假凤凰。典出《尹文子·大道上》:“楚人担山雉者,路人问何鸟也。担雉者欺之曰:‘凤凰也。’路人曰:‘我闻有凤凰,今直见之,汝贩之乎?’曰:‘然!’则十金弗与,请加倍乃与之。将欲献楚王,经宿而鸟死。路人不遑惜金,惟恨不得以献楚王。国人传之,咸以为真凤凰,贵欲以献之,遂闻楚王。王感其欲献于己,召而厚赐之,过于买鸟之金十倍。”宋王安石《再用前韵寄蔡天启》:“伪凤易悦楚,真龙反惊叶。”僭僞 jiàn wěi
1.指越礼不轨之事。2.旧指割据一方的非正统的王朝政权。敌僞 dí wěi
1.敌方的虚实。《韩非子·内储说下》:“参伍既用於内,观听又行於外,则敌伪得。”陈奇猷集释引太田方曰:“‘敌伪得’,得知敌之情伪也。”2.指我国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者和汉奸。亦指日本侵略者和汉奸的政权。陈毅《泗宿道中》诗:“百里吠村犬,穿插敌伪惊。”陈毅《长相思·冀鲁豫道中》词:“昼趲行,夜趲行,敌伪关防穿插勤。”邹韬奋《抗战以来》二六:“希望他们出来之后,把工作改换方向,用来对付敌伪。”僞名 wěi míng
1.犹恶名。2.假名;化名。僞俗 wěi sú
诈伪的风气。僞谬 wěi miù
亦作“偽繆”。讹错;错误。宋孙奭《孟子正义序》:“丁氏则稍识指归,伪谬时有。”宋曾公亮《进新唐书表》:“补缉闕亡,黜正伪繆,克备一家之史,以为万世之传。”僞辞 wěi cí
虚假的言辞。《史记·淮南衡山列传》:“又使徐福入海求神异物,还为伪辞曰:‘臣见海中大神。’”《三国志·魏志·卫臻传》:“权恃长江,未敢抗衡,此必畏怖伪辞耳。”章炳麟《序种姓下》:“至唐则有赐姓蛮夷降虏……故乌石兰氏自更曰乌,以援枝鸣,虽韩愈依违其间,夷汉互贸,伪辞兹沓,昭穆无质,官氏自此而庙濯自彼,其不蘖芽于豪州受命之世灼灼也。”僞蔽 wěi bì
谓偏蔽而不正。虚僞 xū wěi
不真实;虚假。《庄子·盗跖》:“子之道狂狂汲汲,诈巧虚伪事也,非可以全真也,奚足论哉?”《汉书·师丹传》:“朕疾夫比周之徒,虚伪坏化,寖以成俗。”《朱子语类》卷九七:“如恶恶臭,如好好色,十分真实,恁地便是诚;若有八九分恁地,有一分不恁地,便是夹杂些虚伪在内,便是不诚。”鲁迅《彷徨·伤逝》:“她从此又开始了往事的温习和新的考验,逼我做出许多虚伪的温存的答案来,将温存示给她,虚伪的草稿便写在自己的心上。”僞媮 wěi tōu
诈伪苟且。明方孝孺《赠河南王佥事序》:“擢僉河南按蔡司事,行部於外,劝学礼士,搏姦击强,擿发伪媮,威而不苛,宽而不弛,吏民咸大畏服。”晦僞 huì wěi
隐晦与虚假。僞冒 wěi mào
假冒;冒充。僞书 wěi shū
1.伪造的文书、信件。《史记·封禅书》:“﹝文成将军少翁﹞乃为帛书以饭牛,详不知,言曰此牛腹中有奇。杀视得书,书言甚怪。天子识其手书,问其人,果是伪书,於是诛文成将军,隐之。”明沉德符《野获编·吏部二·赝书》:“钟会作伪书以赚宝剑。”2.指伪造文书。《史记·货殖列传》:“吏士舞文弄法,刻章伪书,不避刀锯之诛者,没於赂遗也。”僞荆卿 wěi jīng qīng
犹言假壮士。荆卿,即壮士荆轲,战国卫人。为燕太子丹客,受命往刺秦王。诖僞 guà wěi
谬误不实。《晋书·刘聪载记》:“臣诚负死罪,然仰维主上圣性宽慈,殿下篤於骨肉,恐言成詿伪故也。”僞论 wěi lùn
犹谬论,邪说。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议对》:“酌三五以鎔世,而非迂缓之高谈;驭权变以拯俗,而非刻薄之伪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