僞字开头的组词更多
-
1、僞化:谓为敌伪势力所控制。刘笃庆《把敌人挤出蒲阁寨》:“蒲阁寨是敌人一个中心据点,周围三十里以内的村庄,都被伪化了。”
-
2、僞薄:1.诈伪浇薄。2.浮华轻巧。
-
3、僞史:指僭伪﹑非正统政权的史书。南朝梁阮孝绪《七录.纪传录》列有"伪史"一类。
-
4、僞作:1.假造。2.指托名假造的作品。
-
5、僞凤:假凤凰。典出《尹文子·大道上》:“楚人担山雉者,路人问何鸟也。担雉者欺之曰:‘凤凰也。’路人曰:‘我闻有凤凰,今直见之,汝贩之乎?’曰:‘然!’则十金弗与,请加倍乃与之。将欲献楚王,经宿而鸟死。路人不遑惜金,惟恨不得以献楚王。国人传之,咸以为真凤凰,贵欲以献之,遂闻楚王。王感其欲献于己,召而厚赐之,过于买鸟之金十倍。”宋王安石《再用前韵寄蔡天启》:“伪凤易悦楚,真龙反惊叶。”
-
6、僞名:1.犹恶名。2.假名;化名。
-
7、僞俗:诈伪的风气。
-
8、僞谬:亦作“偽繆”。讹错;错误。宋孙奭《孟子正义序》:“丁氏则稍识指归,伪谬时有。”宋曾公亮《进新唐书表》:“补缉闕亡,黜正伪繆,克备一家之史,以为万世之传。”
-
9、僞辞:虚假的言辞。《史记·淮南衡山列传》:“又使徐福入海求神异物,还为伪辞曰:‘臣见海中大神。’”《三国志·魏志·卫臻传》:“权恃长江,未敢抗衡,此必畏怖伪辞耳。”章炳麟《序种姓下》:“至唐则有赐姓蛮夷降虏……故乌石兰氏自更曰乌,以援枝鸣,虽韩愈依违其间,夷汉互贸,伪辞兹沓,昭穆无质,官氏自此而庙濯自彼,其不蘖芽于豪州受命之世灼灼也。”
-
10、僞蔽:谓偏蔽而不正。
-
11、僞媮:诈伪苟且。明方孝孺《赠河南王佥事序》:“擢僉河南按蔡司事,行部於外,劝学礼士,搏姦击强,擿发伪媮,威而不苛,宽而不弛,吏民咸大畏服。”
-
12、僞冒:假冒;冒充。
-
13、僞书:1.伪造的文书、信件。《史记·封禅书》:“﹝文成将军少翁﹞乃为帛书以饭牛,详不知,言曰此牛腹中有奇。杀视得书,书言甚怪。天子识其手书,问其人,果是伪书,於是诛文成将军,隐之。”明沉德符《野获编·吏部二·赝书》:“钟会作伪书以赚宝剑。”2.指伪造文书。《史记·货殖列传》:“吏士舞文弄法,刻章伪书,不避刀锯之诛者,没於赂遗也。”
-
14、僞论:犹谬论,邪说。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议对》:“酌三五以鎔世,而非迂缓之高谈;驭权变以拯俗,而非刻薄之伪论。”
-
15、僞情:虚假的情意。
-
16、僞体:1.指违背《风》《雅》规范的诗歌或风格不纯正的文章。唐杜甫《戏为六绝句》:“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2.指专事摹拟而无真实内容和独特风格的作品。清方苞《古文约选序例》:“始学而求古求典,必流为明七子之伪体。”清龚自珍《歌筵有乞书扇者》诗:“天教伪体领风花,一代人材有岁差。”章炳麟《校文士》:“魏源龚自珍,则所谓伪体者也。”
-
17、僞服:谓骗居尊位。
-
18、僞撰:1.伪造杜撰。2.指伪造的作品。
-
19、僞道:邪伪不正之道。
-
20、僞言:1.假话。亦谓说假话。2.人为之言,造作之言。
-
21、僞诈:欺诈。《韩非子·奸劫弑臣》:“是以左右近习之臣,知伪诈之不可以得安也。”《史记·淮阴侯列传》:“齐伪诈多变,反覆之国也。”鲁迅《破恶声论》:“吾未絶大冀於方来,则思聆知者之心声,而相观其内曜。内曜者,破黮暗者也;心声者,离伪诈者也。”
-
22、僞方:1.骗人的方术。《六韬·上贤》:“伪方异伎,巫蛊左道,不祥之言,幻惑良民者,必止之。”2.指不合法的政权的一方。如:伪方人员。
-
23、僞定:犹言表面平定。
-
24、僞臣:1.诈伪之臣。2.非法政权的臣子。
-
25、僞师:1.指僭伪、非正统政权的军队。《文选·潘岳<杨荆州诔>》:“吴夷凶侈,伪师畏逼,将乘讎衅,席捲南极。”张铣注:“伪师畏逼,谓吴将步阐降晋,陆抗攻之甚急。”2.伪学之师。对朱熹的诬称。宋樵川樵叟《庆元党禁》:“臣闻伪师在东南,则浙东之徒盛;在湖南,则湖南之徒盛。夜三鼓聚於一室,伪师身据高座,口出异言。”参见“伪学”。
-
26、僞孔传:《古文尚书》东汉时已亡佚,至东晋元帝时,梅赜献孔安国作传的《古文尚书》五十九篇。唐孔颖达作《尚书注疏》即以此为底本。自宋吴棫朱熹以来已怀疑其为伪造,至清阎若璩惠栋更详予考订,遂成定论。后即称此伪造的孔安国《尚书传》为“伪孔传”,以明非真出于孔安国之手。亦省称“伪孔”、“伪传”。清陈澧《东塾读书记·尚书》:“郑义与伪孔不同,有伪孔胜於郑者。”清皮锡瑞《经学历史》七:“《书》主伪孔,亦多空谈。孔传河北不行,正义专取二刘,序又各言其失,由伪传本无足徵也。”
-
27、僞荆卿: 犹言假壮士。荆卿,即壮士荆轲,战国卫人。为燕太子丹客,受命往刺秦王。
僞字中间的组词更多
僞字结尾的组词更多
-
1、番僞:1.外族与依附外族的汉人。
-
2、南僞:1.亦作"南为"﹑"南伪"﹑"南僞"。指夏时耕作及劝农等事。2.南方主夏属火,炎帝所司。因用以借称火神。
-
3、诚僞:真诚与虚伪。三国魏何晏《景福殿赋》:“观器械之良窳,察俗化之诚伪。”清唐甄《潜书·受任》:“君子之始得君也,观其聪明,观其用舍,观其诚伪,观其度量。”清傅维鳞《明书·乱贼传二·满四》:“贼虽降,诚伪叵测。”
-
4、酢僞:欺诈。酢,通"诈"。
-
5、僭僞:1.指越礼不轨之事。2.旧指割据一方的非正统的王朝政权。
-
6、敌僞:1.敌方的虚实。《韩非子·内储说下》:“参伍既用於内,观听又行於外,则敌伪得。”陈奇猷集释引太田方曰:“‘敌伪得’,得知敌之情伪也。”2.指我国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者和汉奸。亦指日本侵略者和汉奸的政权。陈毅《泗宿道中》诗:“百里吠村犬,穿插敌伪惊。”陈毅《长相思·冀鲁豫道中》词:“昼趲行,夜趲行,敌伪关防穿插勤。”邹韬奋《抗战以来》二六:“希望他们出来之后,把工作改换方向,用来对付敌伪。”
-
7、虚僞:不真实;虚假。《庄子·盗跖》:“子之道狂狂汲汲,诈巧虚伪事也,非可以全真也,奚足论哉?”《汉书·师丹传》:“朕疾夫比周之徒,虚伪坏化,寖以成俗。”《朱子语类》卷九七:“如恶恶臭,如好好色,十分真实,恁地便是诚;若有八九分恁地,有一分不恁地,便是夹杂些虚伪在内,便是不诚。”鲁迅《彷徨·伤逝》:“她从此又开始了往事的温习和新的考验,逼我做出许多虚伪的温存的答案来,将温存示给她,虚伪的草稿便写在自己的心上。”
-
8、晦僞:隐晦与虚假。
-
9、诖僞:谬误不实。《晋书·刘聪载记》:“臣诚负死罪,然仰维主上圣性宽慈,殿下篤於骨肉,恐言成詿伪故也。”
-
10、奸僞:1.诡诈虚假。《管子·君臣上》:“是故主画之,相守之;相画之,官守之;官画之,民役之。则又有符节、印璽、典法、筴籍以相揆也。此明公道而灭姦伪之术也。”《韩非子·六反》:“姦伪无益之民六,而世誉之如彼;耕战有益之民六,而世毁之如此。”汉桓宽《盐铁论·错弊》:“禁御之法立而姧伪息,姧伪息则民不期於妄得而各务其职,不反本何为?”汉王充《论衡·答佞》:“考乡里之迹,证朝廷之行,察共亲之节,明事君之操,外内不相称,名实不相副,际会发见,姧为觉露也。”姧为,一本作“奸伪”。《水浒传》第二四回:“且説那妇人做出许多姦伪张致,那武大武松弟兄两个吃了几杯,武松拜辞哥哥。”明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史九》:“今百姓十九在官,十一在家,身无完衣,腹无饱食,贫困日甚,奸伪日滋。”
-
11、隐僞:不为人知的奸伪之事。《三国志·魏志·和洽传》:“古之大教,务在通人情而已。凡激诡之行,则容隐伪矣。”《北齐书·冯翊王润传》:“及长,廉慎方雅,习於吏职,至摘发隐伪,姦吏无所匿其情。”
-
12、烦僞:杂乱虚假。《北史·程骏传》:“夫老子著抱一之言,庄生申性本之旨,若斯者,可谓至顺矣。人若乖一,则烦伪生;爽性,则冲真丧。”
-
13、篡僞:犹篡夺。
-
14、谄僞:谄媚诈伪。《后汉书·李固传》:“虽外託谦默,不干州郡,而諂伪之徒,望风进举。”《旧唐书·良吏传上·冯元常》:“元常奏言‘状涉諂伪,不可诬罔士庶’,则天不悦,出为陇州刺史。”宋陆游《南唐书·潘佑传》:“陛下力蔽姦邪,曲容諂伪。”
-
15、杂僞:驳杂不纯。亦指伪造之物。《宋书·颜竣传》:“愚谓宜听民铸钱,郡县开置钱署,乐铸之家,皆居署内,平其准式,去其杂伪。”《新唐书·礼乐志三》:“自周衰,礼乐坏于战国而废絶于秦。汉兴,《六经》在者,皆错乱、散亡、杂伪,而诸儒方共补缉,以意解詁,未得其真,而讖纬之书出以乱经矣。”
-
16、空僞:1.谓徒有虚名。
-
17、欺僞:欺骗虚伪。
-
18、讹僞:亦作“譌偽”。诈伪。唐白居易《策林一·风行浇朴由教不由时策》:“刑政偷薄,则讹伪起而奸宄臻。”亦作“譌偽”。讹错;错误。《旧唐书·吕才传》:“太宗以阴阳书近代以来渐致讹伪,穿凿既甚,拘忌亦多,遂命才与学者十餘人共加刊正,削其浅俗,存其可用者。”明瞿式耜《<牧斋先生初学集目录>后序》:“扬扢今古,别裁譌伪,讨论先正之绪言,追考六经班马之谱谍,其在兹乎?其在兹乎?”清程石邻《鹌鹑谱》:“兹因精为裁订,广为稽求,文以青黄,正其讹伪,俾好事者暇时繙閲。”
-
19、闇僞:1.昏昧诈伪。
-
20、幻僞:虚假,不诚实。
-
21、假僞:虚假。
-
22、智僞:智巧伪行。
-
23、慝僞:1.奸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