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_img

诸葛亮七擒孟获经过

发布时间:2020-06-04
1 诸葛亮七擒孟获故事的来历和经过
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故事
诸葛亮七擒孟获经过

蜀汉先主刘备在永安病势越来越重。他把诸葛亮从成都召到永安,嘱咐后事。他对诸葛亮说:“您的才能比曹丕高出十倍,一定能够把国家治理好。我的孩子阿斗(太子刘禅的小名),您认为可以辅助,就辅助他;如果不行,您就自己来做一国之主吧。”

诸葛亮流着眼泪,哽咽着说:“我怎敢不尽心竭力,报答陛下,一直到死!”

刘备把小儿子刘永叫到身边,叮嘱他说:“我死之后,你们兄弟要像对待父亲一样尊敬丞相。”

刘备死后,诸葛亮回到成都,扶助刘禅即了帝位,历史上称为蜀汉后主。

刘禅即位后,朝廷上的事不论大小,都由诸葛亮来决定。诸葛亮兢兢业业,治理国家,想使蜀汉兴盛起来。没料到南中地区(今四川省大渡河以南和云雨、贵州一带)几个郡倒先闹起来了。

益州郡有个豪强雍闿(音kǎi),听说刘备死去,就杀死了益州太守,发动叛变。他一面投靠东吴,一面又拉拢了南中地区一个少数民族首领孟获,叫他去联络西南一些部族起来反抗蜀汉。

经过雍闿的煽动,牂柯(音zāngkē,在今贵州遵义一带)太守朱褒、越巂(今四川西昌县东南,巂音xī)部族酋长高定,也都响应雍闿。这样一来,蜀汉差不多丢了一半土地,怎么不叫诸葛亮着急呢?

可是,当时蜀汉刚遭到猇亭大败和先主死亡,顾不上出兵。诸葛亮一面派人和东吴重新讲和,稳住了这一头;一面奖励生产,兴修水利,积蓄粮食,训练兵马。过了两年,局面稳定了,诸葛亮决定发兵南征。

公元225年三月,诸葛亮率领大军出发。诸葛亮好友马良的弟弟、参军马谡(音sù)送诸葛亮出城,一直送了几十里地。

临别的时候,诸葛亮握住马谡的手,诚恳地说:“我们相处好几年了。今天临别,您有什么好主意告诉我吗?”

马谡说:“南中的人依仗地形险要,离开都城又远,早就不服管了。即使我们用大军把他们征服了,以后还是要闹事的。我听说用兵的办法,主要在于攻心,攻城是次要的。丞相这次南征,一定要叫南人心服,才能够一劳永逸呢。”

马谡的话,正合诸葛亮的心意。诸葛亮不禁连连点头说:“谢谢您的帮助,我一定这样办。”

诸葛亮率领蜀军向南进军,节节胜利。大军还在半路上,越巂酋长高定和雍闿已经发生火并。高定的部下杀了雍闿。蜀军打进越巂,又把高定杀了。

诸葛亮派李恢、马忠两员大将分两路进攻,不到半个月,马忠又攻破牂柯,消灭了那里的叛军。四个郡的叛乱很快就平定了。

但是事情还没有结束。南中酋长孟获收集了雍闿的散兵,继续反抗蜀兵。诸葛亮一打听,知道孟获不但打仗骁勇,而且在南中地区各族群众中很有威望。

诸葛亮想起马谡临别的话,决心把孟获争取饼来。他下了一道命令,只许活捉孟获,不能伤害他。

好在诸葛亮善于用计谋,蜀军和孟获军队交锋的时候,蜀军故意败退下来。孟获仗着他人多,一股劲儿追了过去,很快就中了蜀兵的埋伏。南兵被打得四处逃散,孟获本人就被活捉了。

孟获被押到大营,心里想,这回一定没有活路了。没想到进了大营,诸葛亮立刻叫人给他松了绑,好言好语劝说他归降。但是孟获不服气,说:“我自己不小心,中...

查看更多
2 诸葛亮是如何做到七擒孟获的?聊聊诸葛亮七擒孟获的经过
诸葛亮七擒孟获是真实的吗
诸葛亮是如何做到七擒孟获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九十回,发生在诸葛亮“七擒孟获”期间,相关人物分别为诸葛亮、孟获和马岱。原文如下:

却说孟获在寨中,正望蛮兵回报。忽然千余人笑拜于寨前,言说:“乌戈国兵与蜀兵大战,将诸葛亮围在盘蛇谷中了。特请大王前去接应。我等皆是本洞之人,不得已而降蜀;今知大王前到,特来助战。”孟获大喜,即引宗党并所聚番人,连夜上马;就令蛮兵引路。方到盘蛇谷时,只见火光甚起,臭气难闻。获知中计,急退兵时,左边张嶷,右边马忠,两路军杀出。

获方欲抵敌,一声喊起,蛮兵中大半皆是蜀兵,将蛮王宗党并聚集的番人,尽皆擒了。孟获匹马杀出重围,望山径而走。正走之间,见山凹里一簇人马,拥出一辆小车;车中端坐一人,纶巾羽扇,身衣道袍,乃孔明也。孔明大喝曰:“反贼孟获!今番如何?”获急回马走。旁边闪过一将,拦住去路,乃是马岱。孟获措手不及,被马岱生擒活捉了。此时王平、张翼已引一军赶到蛮寨中,将祝融夫人并一应老小皆活捉而来。

按照情节的发展,诸葛亮六次释放孟获后,孟获请来了乌戈国主兀突骨及三万藤甲军助战。不料在盘蛇谷一战中,兀突骨中了诸葛亮的埋伏,自己与三万藤甲军一道葬身火海。随后,诸葛亮向孟获发动总攻。大将马岱活捉孟获。至此,诸葛亮完成了七擒孟获的惊人之举。孟获大为折服,表示从此归顺蜀汉朝廷,南中之乱也因此平定。

本文要介绍的成语,是孟获发现马岱突然出现时的反应,叫做“措手不及”, 意为事情来得突然;来不及应付。这句成语的最早出处是元代无名氏杂剧《千里独行》中的“咱今晚间,领着百十骑人马,偷营动寨,走一遭去,杀他个措手不及。”

诸葛亮“七擒孟获”这个故事,作者在小说中足足用了四回来进行描述,足见作者对于整个情节的重视。从整体效果来看,情节设计还是非常精彩的。每一次孟获幻想击败诸葛亮之时,诸葛亮总能有更加精妙的计策来对付,并最终将孟获降服。不少读者在看到这个情节时都不禁会问,这个神奇的情节究竟是小说作者的虚构还是历史的真实呢?

这里可以肯定地回答,这个故事的确不是小说作者的虚构,而是源自东晋时期的两本古籍,一本是习凿齿的《汉晋春秋》,另一本是常璩的《华阳国志》。前者说“纵使更战,七纵七禽,而亮犹遣获”,后者则称“亮以方务在北,而南中好叛乱,宜穷其诈。乃赦获,使还合军,更战。凡七虏、七赦。获等心服,夷、汉亦思反善。”

不过,对于“七擒七纵”的合理性,乾隆皇帝曾经在《通鉴预览》中作了一番分析。他认为:“七纵七擒为记载所艳称,无识已甚。荒蛮夷固当使之心服,然以缚渠屡遣,直同儿戏,一再为甚,又可七乎,即云几上之肉不足虑,而脱韝试鹰,发押尝虎,终非善策。且彼时亮之所急者,欲定南而伐北,岂宜屡纵屡擒,耽延时日之理,知其必不出此。”

这个判断应该说是非常有见地的。试想,一开始就已经抓住了孟获,这就意味着战争已经结束。诸葛亮偏偏七擒七纵,拿诸多将士的生命去让孟获心服口服,实在是不可思议,也很不合理,这哪...

查看更多
推荐栏目
back_img
功能直达
热门应用
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