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是继秦朝之后的大统一王朝,其中汉朝又被分为西汉和东汉两个时期,是中华五千年历史中辉煌的一笔,对后世的影响也很深远。但是汉朝同时的独尊儒术的思想同时也是中国封建思想的开端,使得在继汉朝之后的朝代都在儒学思想中诞生和衰亡。而在现代社会中人们渐渐开始想要复兴中国的传统文化,不仅能频繁地在网上听到各种各样的古风音乐以及与其相对应的舞蹈,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能接触到有关传统文化的内容和方式逐渐变得丰富了起来。就拿当下比较热门的汉服来说,在城市的街头公园和各种旅游景点中都能看到有身穿汉服的女子。齐腰的襦裙,琵琶飞袖,头上也戴着各种精致的步摇或者其他饰品,这样的她们谁能说不是亮丽的一道风景线呢。但是很多人都只知道汉服的美丽,却很少有人知道汉服其实并不等同于于汉朝的服饰,汉服的全称是“汉族民传统服饰”,汉朝服饰指的则是汉朝这一朝代中的冠服制度。
而走在文艺复兴这条路上,我们要掌握的不仅只是对于华丽的服饰的审美方面,更重要的是深入了解服饰背后的发展意义。那么作为影响了中国后世审美文化的汉朝服饰之中的女子的服装,又会有哪些样式和特点呢?
第一种,曲裾深衣。曲裾深衣这类的服装具有通身紧窄的特点,长度穿在女子身上都可以接触到地面,下摆一般是喇叭状,于是穿着类服装的女子都行不露足。同时在衣袖和衣领上都各有其特色,衣袖分为宽和窄两种样式,袖口上大都会镶边。衣领通常都是交领,而这种领口一般都很低,就可以露出里面的里衣。这类服饰在电视剧中也有出现,比如在《美人心计》中汉文帝的皇后,也就是后来的窦太后,就能见到她身着各种样式的曲裾深衣。在《续汉书·舆服志》中就有这样的记载:“太皇太后,皇太后入庙服绀上皂下,蚕青上缥下,皆深衣制。”,由此可以看出在汉代深衣是男女都可以穿的服装,尤其在女服中最为常见,除此之外在《礼记》中的《玉藻》以及《深衣》二篇都有关于深衣的很多记载。
第二种,直裾女服。直裾又称襜褕,与上面提到的曲裾区别就在于直裾的下摆部分是垂直的,而曲裾则是呈喇叭状。并且直裾的衣裾是在女子的身侧或者侧后方,用布制或者皮革制的腰带取代了可以系在衣裳上的衣带。但相对比曲裾深衣来说,直裾单衣不能作为正式场合穿的礼服。大家或许能从电视剧里的人物中看出古代的裤子都是只有两条裤腿,其余没有任何遮挡物,在古代的封建制度中这种裤子如果漏出来了就会被认为是不恭不敬的事,所以一般古代的人们都会在直裾单衣外面加上曲裾深衣。而随着时代的变化和服饰制度的改进,之后就出现了有裆的裤子,接着内衣也进行了改进后人们就自然而然觉得曲裾深衣开始有点多余了。直到东汉时代以后,简单轻便的直裾单衣就渐渐替代了曲裾深衣。
第三种应该是现代社会中比较多女孩子会选择的一种服装了——襦裙。襦裙是典型的“上衣下裳”衣制,也是上身穿的短衣和下身束的裙子的合称。“襦”指的是长度较短,一般都不盖过膝盖的上衣。“裙”有着上窄下宽的特点,一般下裙都以素绢四幅...
查看更多与“汉朝女子的三种服饰,最后一种风格最受欢迎现代人都在穿”相关的文章
我们读这些名诗与名句,以为杜甫不只是唐代人民的喉舌,而且似乎也是我们现代人民的喉舌。同时我们却也惊心地看到,中国的文化在这一千多年内实在陷入一种停滞的状态,这中间只管有过两宋的理学、清初的汉学、晚明(一个黑暗时代)的所谓性灵文学,而这些与一般的人民是不相干的,一遇事故,人民所遭受的痛苦与杜甫的时代并没有几多差别。由于这些“同”,我们需要杜甫,有如需要一个朋侪替我们陈述痛苦一般。可是如果我们不止于此,再往下想一想,为什么与杜甫同时而又与杜甫同享盛名的李白与王维就不能这样替我们说话,他们不是同样经由天宝之乱吗?这样一问,杜甫就不只限于是我们的朋侪了,他对于我们已经取得了师的职位。在这一点上,也许我们更需要他。
杜甫在秦州,囊空如洗,只"留得一钱看"时,写过这样两句:“世人共卤莽,吾道属艰难。”诚然,在其时,无知恶少都可以“谈笑觅封侯”,“乡里狐白裘”更不是难事,杜甫舍此不求,而自趋于"艰难",这是他认定的门路。另一方面,他“非无江海志,萧洒送日月”,他在他的诗里也频频提到“庞德公”,对于隐逸生活不光歌颂,有时还羡慕,可是他不能这样生活。他四十四岁时“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到五十五岁经由十多年流离的痛苦,仍然是“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他之所以这样,正因为“葵藿倾太阳,物性固难夺”,这是他的性格。他坚持他的性格,坚持他的门路,在他深深地意识到“吾道竞何之”,“到处是穷途”时,则宁愿自甘贱役,宁愿把自己看成零,看成无,——可是从这个零、这个无里边在二十年的时间内缔造出惊人的伟大。这样的生活态度,在中国的诗人中是少有的,怕只有屈原能与之相比。这里边没有超然,没有洒脱,只有执著:执著于自然,执著于人生。
中国的自然诗许多,可是有谁写过像杜甫从秦州经同谷到成都一路上那样的纪行诗,使人“始知五岳外,别有他山尊”的呢?这是一段艰险的旅程,这些诗不仅是用眼看出来的,也不是用心神会出来的,而是用他饥饿的身躯一步一步走出来的。在中国诗人中更有谁把一个时代整个的图像融汇在像杜甫在天宝之乱前后与夔州以后所写的那样的长篇巨制里的呢?只有做人执著,做诗也执著——“语不惊人死不休”——的人才会有如此惊人的结果。杜甫不光毫无躲避地蒙受这些“艰难”,他还专心一意地寻找“艰难”。“或看翡翠兰苕上,未掣鲸鱼碧海中”,掣鲸鱼于碧海,是艰难的事情,他却执著地要这样做。因此动物界里的马与鹰,自然界里的大江与夕阳,在他的诗里都获得适当的职位;人间的悲壮感与高贵感在他的诗里也获得充实的体现。另一方面,他并不缺乏翡翠兰苕的优美感,他写过“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他写过“鹅儿黄似酒,对酒爱鹅儿”,但这只是他暂时的休息,正如他走入某寺院,游某山庄,精神上感应一时的舒快一般,走出来他眼前仍然是艰难的现实。这类的诗,以他在长安任左拾遗与初至成都时写得最多,(这两个短期也诚然是...
查看更多与“杜甫是我们现代人的喉舌,语不惊人死不休”相关的文章
在清宫剧满天飞的时代,我们对清朝男人留着的长辫子毫不陌生,许多人的辫子更是比现代女性的还要长。那么在清朝,他们那么长的辫子究竟要怎么打理?要知道天天光是洗头发估计都要麻烦死了,他们是多久洗一次头呢?
说起清朝辫子,还有一段汉人的血泪史。清朝顺治皇帝入关以后强令汉人剃发留辫,儒家理论讲究“身体发肤受之于父母,不敢毁伤”,头发作为身体的一部分不能轻易剪掉,除非是出家做和尚、尼姑才行。但满洲人可没这么多讲究,就是要所有人统统按照他们的习俗剃掉前额头发,只留脑后的头发编成一条辫子,俗称“金钱鼠尾”。
满人的发型来源于他们的生活方式,作为游牧民族,满洲人在入关前为了谋生,大部分时间都要骑在马背上打猎,因此倘若头发太多太散,就会影响视线,弓箭射出去就会没有准头。于是男人们就将前额碍事的头发剃光,只留后面一点编成辫子,打猎时盘在头上,这样既不会影响视线,也不影响天冷时保暖。
清朝统治者们为从精神上控制汉人,就要求所有汉族男子必须像满人一样剃头扎辫子。结果汉人当然是不同意,一致表示“头可断、血可流、头发不能剪”,清军一气之下就屠了无数座城池,这才让幸存者无奈接受了这一要求。那么,这么长的辫子要多久清洗一次?现代人正常情况下都是天天洗澡、洗头发的,偶尔有不讲卫生的最多也就是一周不洗头,就不能见人了。但是在古代,普通老百姓每天面朝黄土背朝天,做了一天农活灰头土脸是常有的事,因为天天都要重复同样的工作,穿得也是破衣烂衫,自然没有闲工夫洗头发。
夏天相对好些,因为天气热,时常冲个冷水澡,顺便也把头发冲了,当然也就是用清水冲冲而已,不过洗没洗干净这就不好说了,毕竟老百姓也没钱买皂角之类的洗护用品。到了冬天,穷人由于没有浴桶和取暖设备的,基本上只能在初冬洗澡,其他时候压根没有条件沐浴,也谈不上洗头了。一直到逢年过节的时候,需要走亲戚时才会将自己收拾得体面些,烧上一些热水洗洗头的,但这样的情况是屈指可数的。
普通老百姓是这样,那有钱人和官宦之家是不是更讲究一些?答案是肯定的。他们生活安逸又有人伺候,自然是有条件经常洗头发的,但是也不会像现代人一天一次这么频繁。那时候朝廷上的大臣们都会每十天放一天假,叫“休沐”,就是为了放天假让当官的回家休息一下,洗洗澡、洗洗头发。
不过这也要结合具体情况。假如不幸遇到皇帝、太后之类的重量级人物去世,就得全民服“国丧”,守丧期间不仅不能玩乐饮宴,更不能沐浴。这一过程从一月到半年不等。因此“国丧”期间举行朝会时,堂上的大臣们衣冠楚楚,却数月不洗澡、不洗头,味道估计大得出奇,也是难为他们了。
古人俗话说“穷讲究”,就是笑话穷人,不要太讲究仪表。富贵人家则是规矩多多,今天不宜动土、明日不宜沐浴之类的,但这些都是封建理论,也是误区。不论穷富都要爱干净,这是健康的基本要求,所以应当庆幸清朝已经灭亡,我们得以生活在文明世界之中。
查看更多与“清朝人辫子那么长,会像我们现代人一样天天洗头吗?”相关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