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视剧里面,年羹尧和邬思道都是见证了雍正上位的整个过程的,他们都参与了帮助雍正夺嫡的斗争,只不过年羹尧是在宫外统兵支援,而邬思道是在宫内出谋划策。但是雍正上位之后,本为大功臣的两位,命运却截然不同。年羹尧被杀,邬思道却被雍正放了一条命,毕生处于半隐的状态,得以活下来。为何皇帝不杀掌握着他众多秘密的邬思道,反而杀了年羹尧呢?
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从年羹尧的性格来说,他就好比是墙头草,意念不坚定。他总是认为雍正不能当皇帝,于是一会站在十四阿哥那边,一会站在八阿哥那边,虽然最后他认清了形式,选择和雍正站在了一起。但是试问这样一个意志不坚定,时常有二心的人,皇上怎么会喜欢他、信任他呢?其次,年羹尧所统治的士兵不听皇帝的命令,只对自己死忠。试问历史上哪位皇帝忍受得了呢?雍正肯定是杀之而后快,迅速夺兵权啊!
因此,皇帝最后杀他也是怨恨和猜忌交加的结果。而邬思道这个人和年羹尧相比就是非常有智慧了。大概是因为他时常伴在君侧,所以他能够透彻的揣摩皇帝的心思。雍正即位之后,便立马去找了邬思道,当时雍正就已经考虑到邬思道掌握太多他的秘密,对他起了杀心。而邬思道也深谙雍正这场别有目的的拜访,为了消除皇帝的猜忌,避免杀身之祸,邬思道及时向雍正表明忠心,甚至以生病为由一步一步让雍正下令,削去自己的官职,使自己处于“半隐”的状态。由这里可见,邬思道在性格和行动上是比较讨皇帝喜欢的。
其次,邬思道只是一个谋臣,而毫无管理、统治他人的能力。这样一个人对皇帝的威胁肯定不如年羹尧的。因为于皇帝而言,最可怕的对手就是既有治军之谋略,又有率兵上场之才华。而邬思道只具备其中一样,比起杀了他寒了有功之臣的心,还不如让他带着所有的秘密归隐山林。
再者,雍正本人也不是一个滥杀无辜之人。一方面,邬思道助他登上帝位有功劳,且在他面前一直谨言慎行,无什么过错。那么,他也没理由杀他。
最后,在历史上,邬思道这个人也并不是那么有谋略之人。之前有传言说,雍正在批阅到一封奏折的时候,还批写道:“邬先生安好否?”后来有人查证历史,发现这不过只是个谣言。邬思道的谋略才华被吹嘘的如此厉害,其实还是野史和电视剧的作为。如数翻阅尽雍正皇帝的奏折,发现没有一封上面提到或者批阅了关于邬思道的东西。要知道,雍正的奏折可是保存到现代最完整的奏折,是不可能有失误的。所以邬思道确实在历史上不怎么出名,至少,比起手握重兵的年羹尧,他确实不足为惧啊!
与“一样是帮雍正夺得皇位的功臣,年羹尧和邬思道下场却截然不同”相关的文章
在《雍正王朝》中,年羹尧在西北为了打赢这场仗,真可谓下了死决心。他手握雍正赋予他的先斩后奏权,杀伐决断,说一不二。尤其在粮草的供应上,他要求各省都要按照他给出的时间表将粮食送往西北大将军行辕,一旦超期误期,等待着押粮官的将会是失去生命。就算是甘肃巡抚范时捷这样的封疆大吏,只要惹恼了他,他也能说罢就罢。
唯独有一个人,他无官无职,白身一个,押送着不足量的粮草来到西北,不仅没被处斩,年羹尧还要忙前忙后,以礼相待,这个人就是邬思道。
邬思道何人?他是雍正夺嫡的头号军师。如果没有邬思道洞悉圣心,巧妙谋划,雍正极有可能当不上这个皇帝。所以在潜邸时,年羹尧不过一介奴才,雍正可以对他吆五喝六,而面对邬思道,雍正则以礼相待,虚心求教,形同半个主子。
像这样一个人,即便如今已经不再是雍正的座上宾,年羹尧见了,无论是出于礼貌,还是出于习惯,又怎敢造次,甚至喊打喊杀?
更何况,以年羹尧的能力,邬思道离开王府半隐的消息,他肯定早已知晓。那么,邬思道半隐仅仅是急流勇退,保住性命吗?非也。邬思道前往李卫、田文镜处,名为混口饭吃,实际上是在民间成为雍正的左膀右臂,继续辅佐雍正整顿吏治,推行新政。
而在西北战事胶着阶段,邬思道亲往西北大将军行辕,年羹尧自然联想到,邬思道此来,肯定带着雍正对他的最高指示,也能帮他出谋划策,打赢这场仗。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年羹尧求邬思道还来不及,又怎能去杀邬思道呢?
与“此人押送不足量的粮草前往西北,为何年羹尧依然以礼相待?”相关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