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人的观念里,妲己就是一个妥妥的坏女人。
在各大神魔演绎小说里面,这个坏女人还是被狐狸附身的。传说她非常漂亮,皇帝对她的迷恋程度已经超出了该有的尺度。
一国皇帝的喜好,竟然随着妲己一人的厌恶程度而定。只要是妲己所喜欢的,帝辛都喜欢,只要是妲己讨厌的,就算是再厉害的人,帝辛也讨厌。大家看这些小说和影视剧可是看得非常入迷,很少观众会认真探索历史上的妲己是怎样的。那么,历史上是否真的有这个人的存在呢?如果有,她又会是怎样的人?
自从三国开始,有很多经典的事迹都被改编成了小说,《封神演义》就是其中的一部。这些小说都遵从一个原则,不全真,也不全假,但是却让各位读者以为这些事迹都是真的。而《封神演义》和《西游记》,则被列为了神魔系列的小说。
关于妲己,大家还是得肯定有这个人物的存在。而且,这个女人一定是个正常的人物,而非“妖后”。上古时期并不是皇权社会,而是诸侯部落社会。
苏妲己的历史原型是谁
根据《国语》记载,这位女子是苏氏诸侯之女,所以,大家又叫她苏妲己。后来苏氏诸侯被帝辛征讨,苏妲己成为了帝辛的女人。因为皇帝非常喜欢这位女人,所以,把她立为了皇后。据说帝辛娶了苏妲己以后,常年沉迷于女色,只要是她想要的,皇帝都会双手献上,只要是苏妲己厌恶的,这位皇帝可能会直接灭了对方。
一国皇帝竟然以女人的喜欢与厌恶来治国,所以才变得荒淫无道,甚至被周朝取代。古代就是这样,当皇帝不作为时,大家就会把责任丢到女人身上,所以,这位妖后的所有行为都被记录起来了。
小说里的苏妲己
按明代神魔小说《封神演义》的说法,妲己是千年狐精附体,受女娲之命来祸乱殷商的,所以纣王才变得如此怪戾,做出那些残忍的事来。诗曰:诸侯之女承恩露,玉帛金丝绣华服。娇若九重天仙子,实为殷商亡国狐。炮烙熔骨锻赤练,虿盆噬魂化流毒。引得凤鸣彻岐山,摘星鹿台尽归土。当然,这是小说的说法,不足为信,但却能表现出商末政治形势。据《晋语》记载:“殷辛伐有苏,有苏氏以妲己女焉。”这就是说妲己是纣王征战得胜的“战利品”。历史上妲己家族是蛇图腾,脸黑,昆吾后代,有苏氏己姓,苏是草,己(己巳相通)是蛇,意为打草惊蛇。
历史上的苏妲己真的祸国殃民吗
古人所记录的妖后形象却有可能并不是完全正确的。实际上,苏妲己在一开始并没有多少史料,她的形象也是一直到了《史记》中才逐渐丰满起来的。
除了妲己以外,就连商纣王的形象都是非常奇怪的,商王的罪状也是从周朝以后逐渐增加起来的。也就是说,他原本可能不是暴君,至少没有人们所说的那么残暴。
在《尚书.牧誓》当中,周武王给商王列了四大罪状,分别是听信妇言、不懂得重用自己的亲人、不认真祭祀、让逃犯当官。大家看到这几条罪状是不是有点傻眼呢?这也能被当成罪名?个人觉得,如果说祭祀不认真被当成罪名还说得过去,毕竟当时的社会环境是这样的。可是其他三条,根本不能被当作人身攻击的理由。尤其是不重用亲戚这一条,对君王来说可是有很多好处的,甚至还能...
查看更多与“苏妲己的历史原型是谁 历史上的苏妲己真的祸害了一个朝代吗”相关的文章
说到国学,离不开“三教”,说到“三教”,会顺延出“九家”或者“九流”,合称“三教九流”。
“三教九流”这个词语的最初起源是非常好的,“三教”最早的记载缘起于三国孙权和上书令阚泽谈话,提到儒、道、佛教三教;九家或九流的说法最早见于《汉书·艺文志》,其中收录诸子189家,但最重要的是九家:“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指儒、道、墨、法、名、阴阳家、纵横家、杂家与农家。实际上是汉代之后对中国主要宗教和各种学术流派的泛指。
在一般人心目中,“三教九流”实际上成了不同等级社会角色的代名词。受到明清白话小说或现在的电视剧的影响,现在人们说到三教九流,便理解为旧时代闯荡江湖、从事各种不是很正当或者低等行当的人,多半含有贬义。
其实不尽然,中国历史上对人群的划分,最早是从商周时期开始的,士农工商四业,一直延续了几千年,后来越分越细,便有了“三教九流”的分类,其中,除了三教没有争议之外,九流的说法莫衷一是,到后来,九流不够划分,一直演化到27种职业,按照上中下三类区分,这就是上九流、中九流和下九流,但是也没有一种统一的说法,各种各样的版本都有。
那么比较流行的“三教九流”上中下二十七流指的是什么?
先讲上九流:“一流佛祖二流天,三流皇上四流官,五流阁老六宰相,七进八举九解元。”一流是佛教的佛祖,在思想领域里有领导一切的权力;二流天是玉皇大帝,比人间的皇帝位置高一等,但虚无缥缈,不像佛祖那样深入人心;皇帝下来是阁老,老资格的重臣,例如皇帝的老师这一类的;宰相是帮助皇帝处理日常政务的内阁官员首领;然后一级一级地分下来,最后解元是科举省试的第一名,在民间大家最耳熟能详的是唐寅,即唐伯虎,29岁在南京乡试中第一名——解元,翌年在和江阴徐氏进京会试中受其牵连,因科场舞弊案被连累下狱,“下诏狱,谪为吏”,受此重挫后流于放浪不羁,在祝允明规劝下才发奋读书,精研书画,成为明“吴门四家”之一。
再讲中九流:“一流秀才二流医,三流丹青四流皮(皮影),五流弹唱六流卜(卜卦),七僧八道九棋琴。”这一块差不多都是古代的文学艺术工作者和科学工程技术人员:秀才至少要懂文学,医生是医学专家,其他作书画的、搞皮影的、弹唱的下棋的,现在归类为文化和体育,其实都是比较正当的谋生职业。
最后讲下九流:“一流高台(唱戏)二流吹,三流马戏四流推(剃头),五流池子(北方的澡堂子)六搓背,七修八配(给家畜配种)九娼妓”。这基本上是服务行业,洗澡的、搓背足浴按脚底的、磨剪刀修雨伞炝菜刀……都是自食其力的下层劳动人民。下九流还有另外一个版本值得重视,叫做“一师(师爷)二衙(衙差)三升秤、四媒五卒六时妖(拐骗及巫婆)、七盗八窃九娼妓。”师爷是官员的参谋幕僚,衙役是为官员做一些具体事情的;升秤是管后勤,管度量衡的,油水很大;卒即保安听差之类。在古代,“官”跟“僚”区别很大。古代的官员是科举考上的这一部分才是官,僚是聘用制,由主管官员...
查看更多与“史书记载的“三教九流”是什么样的 历史上对人群的划分始于哪个朝代”相关的文章
对于三教的说法一直没有什么异议,但是对于“九流”的说法各朝各代总有不同。
“九流”的说法,最早见于《汉书·艺文志》,指的是春秋战国时代的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名家、杂家、农家、阴阳家、纵横家等学术流派。后来,人们把宗教、学术中的各种流派统称之为“三教九流”。随着时间的推移,有时人们又把它作为贬义词,泛指那些在江湖上从事各种行当的人。
【一般民间说法中的九流】
“上九流”是:一流佛祖二流仙,三流皇帝四流官,五流员外六流客,七烧八当九庄田。
“中九流”是:一流举子二流医,三流风鉴四流批,五流丹青六流士,七僧八道九琴棋。
“下九流”是:一修脚,二剃头,三从四班五抹油,六把七娼八戏九吹手。
其中“烧”指作酒的,“当”开当铺的,“风鉴”指看风水的阴阳先生,“批”指批八字的即算命的,“士”指兵卒,“相”指观星相定吉凶的相士,“从”指仆人。“班”指班头衙役,“抹油”指开饭馆的。“把”指江湖卖艺的人。“吹手”指红白喜事中的唢呐艺人。
【明清以前的“九流”】
上九流:一佛祖,二仙,三圣贤,四官,五公卿,六相,七僧,八道,九种田。
中九流:一评书,二医,三卜筮(算命),四棋(棋师),五丹青(画匠),六仕(兵卒),七横(说客),八义(侠客),九打渔。
下九流:一高台(唱戏),二吹(吹鼓手),三马戏,四剃(剃头),五池子(开澡堂),六搓背,七修(修脚),八配(配种的),九娼妓。
【清朝民国时期的“九流”】
上九流:一宰相,二尚书,三督抚,四藩臬,五提督,六镇台,七道台,八知府,九知州。
中九流:一医,二金(算命),三飘行(测字),四推(推算历法),五琴棋,六书画,七僧人,八道士,九星相(观星相定吉凶)。
下九流:一忘八(开妓院),二龟(纵妻卖淫),三优伶(唱戏),四吹(吹鼓手),五大财(耍大把戏),六小财(耍小把戏),七生(理发匠),八盗,九吹灰(卖鸦片)。
与“三教九流是什么 各个朝代中的“九流”都有所不同”相关的文章
刘裕是怎么当上皇帝的?
所谓“大难不死,必有福”!刘裕的前半生是很不幸运。母亲死于难产。她父亲把他丢到树林里去了,因为负担不起抚养孩子的费用。幸运的是,他被姑母救了出来。刘裕的家庭比贫苦的中农还要穷。他一直在砍柴、种地、钓鱼、卖凉鞋。后来,他只是赌博,打架和迷惑。虽然他像个坏孩子,但对父亲和继母很孝顺。村民们鄙视他,认为他穷又坏。刘裕也觉得他又没用了,所以他跑到东晋最强大的北境军。
399年,孙恩在浙江叛乱,东晋派派刘镇压。刘裕跟随军队。他今年36岁。人们又穷又便宜,战场上有一个疯子。刘裕被控攻击和长刀。3年后,孙死了,刘裕改变了他在军队中的威望。402年,桓玄叛变了,刘牢之和刘裕去杀掉他。桓玄攻击,继而成为皇帝。刘牢之上吊自杀,刘裕在桓玄避难,被征召入伍。桓玄的部下说刘裕有龙虎的野心,不愿意安居乐业。为了防止刘裕起义,他大力镇压北方军队的老兵。
404年,刘裕在北军集结了1700余支起义军。在一个月内击倒并击败桓玄,回到皇帝的宝座。当时,他41岁。刘裕来了。南北朝时期,汉族人最为骄傲。即使是很短的时间,这也给中国的带来了生机。409年,南燕蹂躏济南,劫掠了1000余名男女。第二年,刘裕打败了南燕的军队,杀死了鲜卑王国的三千位王子,以发泄他们的愤怒。慕容皇帝被斩首,这个国家被毁。
415年来,刘裕统一了南部,恢复了淮北、山东、河南、关中等地,恢复了洛阳和长安。这一切都使东晋国王在八王造反后长了一张脸。417年,刘裕拒绝北魏,两次北伐返回长安。强大的军事力量使刘裕脱颖而出。他有点恍惚:他想到西汉的皇室,但后来想到了他出身贫寒。后来,他在十多年的时间里想到了自己的生死。
最后,他的目光停留在东晋的王位上。对!司马家族杀害了曹操,建立了晋。无能的晋朝给这片土地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但它本身将终结。驱逐外族,重复汉家族的江山,是的,就像秦皇。419年,刘裕派了一个人杀了济南皇帝,成立了刘宋。他56岁。
刘裕出身于一个贫穷的家庭,他下令减少农民的税费,废除严苛的法律和法令,使人们可以恢复,并扫除奢侈的皇室。刘裕削弱了强大的政府,阻止了大臣们的违法,并利用贫苦知识分子攻击强大的家庭。为了避免外国军事无能和内部叛逆像东晋。经过经济、军事和文化的改造,元嘉的繁荣得以确立。
在422年,他准备了足够的刘宇派军队到北魏。他想把汉人的遗迹带回来。同年,他死于重病,享年60岁。一个刚出生的孩子几乎被抛弃了,一个努力工作的年轻人,赌博,一个战场上的士兵。刘裕逐渐建立了一个疆域最大、实力最强、经济最发达东部最繁荣的王朝。
查看更多与“刘裕是怎么当上皇帝的?他成立新朝代的时候已经年过半百”相关的文章
刘秀当皇帝后在位33年,一共有12年多的时间在打仗,但是后期还是凭借自己的一己之力还给世人一个小盛世。只要是发生战争,难免会人口锐减,城镇被毁,百废待兴。那么光武中兴的措施主要内容是什么?一个从零开始的朝代是如何快速成长起来的呢?这样的发展其实带有封建社会的特色:人治。既然有人治就会有法治,当然,那时候的法治跟现在的法制国家不是一个性质的。我们从正面来纯粹的分析下刘秀的人治盛世。
1、 什么是人治?
王初并天下,自以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乃更号曰"皇帝,命为"制",令为"诏",自称曰"朕"。------资治通鉴
秦统一六国,皇帝制度最终被建立,围绕嬴政建立了一系列的配套制度,等级森严。一个新的制度从建立开始,都是围绕这一个人建立的,治理国家还是围绕着一个人来管理的。分析一下这个帝制,这个就是一个"人治"的社会。皇帝是人,丞相也是人,下面的官员也是人,整个权力机构都是由人构成的。这样人治社会的弊端,从开始就有一个明显的缺陷,那就是人是有感情的,人是相互的,人是随意的。"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治与不治还是在于最高统治者说了算。那么,我们就从正面分析下刘秀的人治盛世。
2、 刘秀的人治盛世
虽置三公,事归台阁。-----后汉书
在结束战争后,从政治上,围绕着刘秀颁布并实施废三公设立尚书台,后期的所有政令全部由尚书台报告皇帝,随后合并官吏,"并省四百余县,吏职减损,十置其一"。然后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善待了跟随他一起打江山的人,也从自己开始注意节俭,狠狠的整顿了官场风气。
在经济上,因战争过后,人口锐减,实施着轻赋税,然民众休养生息发展。但是在几年之后,随着稍有发展,曾经赋税又恢复了。并下令释放当时的奴婢跟一些罪犯,并清查当时人口,实施度田制度。在实施度田制度上,强烈打击了当时的豪强,把更多的天地分给民众。这样因为民众有粮田,这就鉴定了盛世的发展基础。为自己的小盛世打造了一个坚实的物质基础。
在文化上,推崇儒术,兴办学校。民众在有了粮食之后,能让孩子们学习些知识,既稳定了民众,也加强了对孩子的思想控制。
3、 盛世的到来
刘秀以推崇儒学治理天下,采取了种种措施,整个百废待兴的国家,慢慢的恢复了原有的生计,当时整个社会安定,经济也恢复了起来,最重要的是人口觉战争的时候增长了一倍还要多。种种迹象表明,在刘秀的人治下国家统一、经济复苏发展、人口增长,盛世在仅有的18年间出现了,这在历史上被成为光武中兴。
总结
首先,刘秀个人品质敦厚,识人用人前期准确,后期为了巩固自己的统一政权比较刚愎自用。其次我们也能发现人治社会在选拔人才或者罢免人才上有有局限性。亏得刘秀是一个好皇帝,但是这样的人治社会还会继续的持续下去,换上一个人,想必就会有不同的结果。最后,人治社会的典型不足决定...
查看更多与“光武中兴的措施主要内容是什么?以人为本的朝代注定是成功的”相关的文章
公元25年,汉光武帝刘秀摧枯拉朽一统天下,恢复了被王莽中断了十六年的汉祚,重新建立了汉政权,汉政权虽然得到了延续,当时的光武中兴采取了哪些措施?相对于西汉时期的中央高度集权,东汉的中央权力却很孱弱,这是为什么呢?
虽然说王莽改革失败无论是对新朝社会,还是后来的东汉社会都产生了不可估量的政治、经济负面效应,但是如果单纯的把罪责全归咎在王莽头上也是不够客观的,毕竟王莽在接手西汉政权时,西汉王朝就已呈现出了积重难返之势。
中央里皇帝昏聩无能,财政赤字严重,地方上土地兼并激烈,民变此起彼伏,正因西汉末年一系列的突出棘手问题,所以才有了后来王莽在土地、币制、商业等多方面的改革运动,从表面上来看,王莽改革失败是用错了方法策略,但从本质上来讲,乃是王莽无力破解西汉末年的大变局,一味地极端化改革反而会深陷其中不可自拔,最终被历史所吞噬。
其中最值得引人思考的就是对待利益群体的态度,王莽对于豪强大族绝不手软,甚至还包括一部分支持他的利益群体,他试图把地方豪强的私有土地通过王田法令的强制形式变为国有,然后再去分配给无地流民,结果没想到不光是豪强大族反抗强烈,连农民阶级也不买账,历史证明,那些既得利益群体大官僚大地主的存在有其合理性,是统治阶级与底层民众的一个桥梁,最后农民纳给国家的赋税高于隐匿于豪强之门的租子,你说他们会愿意吗?
后来的刘秀则明显要比王莽高明的多,一方面是由于刘秀本就是豪族出身,帝国的统一很大程度上是借助了豪强的支持(如南阳派、河北派、西北派)所以不可避免的会向豪族功臣进行权力的倾斜。另一方面是王莽改革失败启迪了刘秀,政治的稳固需要豪强财阀,尤其是地方财阀的支持,这样才能够保证中央财政源源不断的从地方上汲取。
但是汉光武帝也有豪强大族尾大不掉威胁皇权的顾虑,所以他既要偷偷从权臣手中收权,不断强化虚弱的中央皇权,也要向各大宗族势力表面妥协,做出一定的权力让步,总的来讲就是采取中庸之策,用柔道之术来渐进式完成这个长期的系统性政治工程,以免重蹈王莽覆辙。
光武帝在经济方面延续了西汉的政策,大力解放生产力,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恢复和发展经济,并且效果良好,在文化方面则大兴儒学推崇气节,文化风气回归的很快,唯独是在政治方面颇有力不从心之感,而且如果不能解决这个难题,会给子孙后代留下大麻烦。
怀着对王朝的深深忧思,刘秀凭借个人的远见卓识,决定在顶层制度设计上入手,进一步保证皇权的加强,不惜把西汉传统的官僚体系变更,独创“尚书台”,把三公九卿的权力置于其中,使得偌大的官僚系统权力虚空,官僚权力尽归皇帝掌控,光武帝还把国家财政和皇室财政合二为一,通过隐晦的方式加强了皇帝直接对帝国财权的控制,另外光武帝一再削弱地方上的军权,撤掉了郡国都尉,取消了郡国常备军,与此同时还不断的扩充中央军,在中央军里将军权拆分,以达到武将制衡的效果。
由此,在汉光武帝的精心改制下,东汉初年皇帝对国家政权、财权、军权的控...
查看更多与“当时的光武中兴采取了哪些措施?当时的朝代有个特征让人不解”相关的文章
兰陵王是哪个朝代的?
兰陵王的真名叫高长恭,是北齐的子民,他的出生地在河北,大家都知道游戏里面的兰陵王一直戴着面具,这是因为很多人都说他是非常的漂亮,当时他被称为四大美男之一。
在高长恭任将军的时候,总是要出兵打仗,为了不影响战士,他便自己选择戴上了面具,而且他的为人处事非常的好,在军中,虽然自己贵为将军,但不管大小事情,或者琐碎的那些杂事,他都会自己处理。他在军队中非常的受欢迎,平时生活中,不管是什么好吃的,他都会拿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于是士兵们都很爱戴他,在战场上都很听她的话,愿意为他出生入死,他这个将军不仅在军营中是这样,就是在平民百姓中,也受到很大的欢迎。
兰陵王是他受封的一个称号,公元五六零年的时候,他被封为兰陵王,当时他的国家遭到其他的人的攻打,作为将军,他奉命出征,公元五六四年的时候,北周前来攻打,当时他和一位大将军一起镇守洛阳,但是因为这位将军胆小怕事,觉得北周的兵力非常的强大,自己与他们打不过,并不敢出兵。
兰陵王没有办法,因为他只是一个右将军,不能决定所有的事情,于是他只好带着五百骑兵冲出包围圈,去寻找救兵,最后成功的搬来军队,合力消灭北周的军队,此事过后,人们对他的勇敢都非常的称赞,他的声望也越来越高。
虽然他功成名就,但是他的结局是非常的惨淡,后来的他官职比较大,但是他依然只做自己份内的事情,他认真的为国家办事,可是当时的皇帝猜忌他,觉得他功高盖主。兰陵王的一生都在奉献自己,他对国家十分的忠心,为了国家的疆土,他宁可丢弃自己的性命。
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忠诚的将士,可却遭到小人的猜忌,最后被皇帝赐死,死的时候才33岁。
想想看,他的一生也是十分的悲惨了,与之后宋朝的将军岳飞非常的相似,他们都是一个个的大英雄,但是却得不到世人的理解,被小人掌权。
兰陵王死后,他的坟墓就在老家河北,修建的非常的高大,到最后候皇帝也后悔了,觉得可能是自己想多了,但一切已无法挽回,皇帝选择厚葬兰陵王,从此之后,一代英雄兰陵王就结束了自己辉煌的一生。
查看更多与“兰陵王是哪个朝代的?他当将军的时候是位什么样的人呢”相关的文章
有人可能不知道北齐兰陵王怎么死的,关于他的死让人悲叹
北齐的兰陵王高长恭,在中国古代美男中地位最高,也是死得最冤的一个人。关于兰陵王的故事,历史上有很多演绎。那么,正史中是如何记载的呢?
兰陵王是高澄的第四个儿子,据《北史·齐宗室诸王下》记载,“兰陵王长恭不得母氏姓。”在高澄的六个儿子中,只有高长恭的母亲没有被记录下来,可见,他的母亲身份非常低微。
在子以母贵的封建社会,高长恭因为母亲身份低,大概从小也受尽了兄弟们的冷眼和不公正待遇,这也形成了他低调的性格。
不过,高长恭的作战能力在北齐是毋庸置疑的,他用事实告诉人们,他行。“突厥入晋阳,长恭尽力击之。”
让高长恭流传后世的一次战争发生在公元564年。这一年的冬天,洛阳被北周的十万大军围困,形势非常危险。高湛发布紧急命令,让全国各地的军队去解洛阳之围。
援军仅突破了北周的第一道防线就停下来,因为实力不足,接下来的防线他们无能为力。洛阳城内的守军看到城外这一切不禁心生绝望。
就在这时,他们忽然看到,从北齐军队中冲出一员大将,他带着五百士兵冲向北周的千军万马。这位将军最与众不同的地方是,他带着一个面目狰狞的面具,那面具让人看了不寒而栗。
面具的震慑力,加上将军的勇猛,他率领的五百士兵居然在北周军队中杀出一条血路,冲到洛阳城下。
城内的守军不知道戴面具的将军是谁,不敢贸然开门。当将军摘下面具,城内守军一片欢呼,原来是兰陵王高长恭来了。
高长恭打仗为什么要戴面具?因为他长得太美,有女性的阴柔美,这样的人在战斗中会被对方轻视。为了震慑敌人,高长恭让人打了一副面目狰狞的面具,只要打仗就戴上它。
当守城的士兵打开城门,和高长恭的援军汇合,又一起杀向北周军队。北周军队大败。
“芒山之败,长恭为中军,率五百骑再入周军,遂至金墉之下,被围甚急。 城上人弗识,长恭免胄示之面,乃下弩手救之,于是大捷。武士共歌谣之,为《兰陵王入阵曲》是也。”
芒山大捷后,高长恭的威望一下子提升了很多,大家在《兰陵王入阵曲》的音乐中感受着胜利的喜悦。但是,有一个人却表现出担忧。他就是北齐后主高纬。
高长恭威望太高,让高纬觉得这对他的皇位是一种潜在的威胁。高纬对高长恭的一次谈话,让他对高长恭更加忌讳。
“芒山之捷,后主谓长恭曰:‘入阵太深,失利悔无所及。'对曰:‘家事亲切, 不觉遂然。'帝嫌其称家事,遂忌之。”
在高纬看来,国和家都是他的,高长恭说“家事”,莫非他有夺位的非分之想?
高长恭大概也感受到了高纬对他的猜忌,于是,就用贪财来诋毁自己,表示自己没有窥伺皇位。在攻打定阳时,高长恭“抢”了很多钱。其实他根本不缺钱,但他必须这样做,他在做给高纬看。
对于高长恭的“贪财”,有一个人看出了门道。他给高长恭支了一招:在家生病,不再参与朝政,更不要出兵打仗。高长恭采纳了。可是,皇族的人,不是他想退就能退的。
“及江淮寇扰,恐复为将,叹曰: ‘我去年面肿,今何不发?'自是...
查看更多与“有人可能不知道北齐兰陵王怎么死的,关于他的死让人觉得悲叹”相关的文章
北齐兰陵王怎么死的?
兰陵王原名高长恭,他是北齐文襄帝高澄之子。他和潘安、宋玉、卫玠并列被人们公认为中国古代的四大美男之一。《北齐书》《资治通鉴》里都有关于兰陵王的相貌记载。《北齐书》记载:长恭貌柔心壮,音容兼美。《资治通鉴》则记载:齐兰陵武王长恭,貌美而勇。综合这两种史料的记载,我们可以知道,兰陵王有女子阴柔之美而且他的嗓音也很好听。不过兰陵王并不是一个好看无用的花瓶,他身上还有难得的英雄气概。
兰陵王出身好、相貌美而且还有英雄气概,这样的男子不仅在古代就是在当代也是寥寥无几。那么这样以为传奇男子,后来为何会落得个被毒杀的下场呢?答案只有四个字那就是“功高震主”。
芒山大捷是兰陵王一生最为辉煌的时刻。芒山之战初期,北周大军将北齐的重镇洛阳团团包围。兰陵王随北齐大将斛律光受武成帝高湛之命率军支援洛阳守军。当时兰陵王率数百骑兵直抵金墉城下,不一会北周的大军追上将其包围。兰陵王脱下头盔像金墉城内守军的北齐守军表明身份,守军见到兰陵王的援军后军心大振,兰陵王率骑兵在城外厮杀,金墉城内的守军则放箭对其进行支援,最后兰陵王大败周军取得了胜利。此战之后,兰陵王在军中得声望如日中天,将士们甚至为兰陵王作《兰陵王入阵曲》以示对兰陵王的崇拜。芒山大捷让兰陵王走上了人生的巅峰,但也是兰陵王人生悲剧的起点。
北齐后主高纬一直对兰陵王有猜忌之心。有一次后主高纬问兰陵王道:邙山之战时你亲自冲锋陷阵,倘如发生不测怎么是好啊?兰陵王回答道:国事就是我的家事(兰陵王是皇族,这样说有依据的),我没有觉得有什么冒险。
芒山之捷,后主谓长恭曰:"入阵太深,失利悔无所及。"对曰:"家事亲切,不觉遂然。
后主高纬听到兰陵王将国事比作家事便心生不快,他认为兰陵王的口气就是要取代他的意思。之后高纬便对兰陵王起了杀心。后来兰陵王也察觉到皇帝对他有不满之心,他于是便打算称病辞官避祸。但不久之后,后主高纬便派人给兰陵王赐下了毒酒。兰陵王知道皇帝执意要他死,于是便在绝望之下喝下了毒酒。
查看更多与“北齐兰陵王怎么死的?伴君如伴虎这句俗话就体现在他身上”相关的文章
01
据《北齐书·列传第三》所记载,北齐名将、兰陵王高长恭是个美男子,美得不像话。
他们高家几代出美人(既然男的这么美,女的肯定也不差),是拜他爷爷高欢所赐。
有人说高欢是鲜卑人,其实不是,他是生活在鲜卑部落中的汉人,被鲜卑化了,所以很大可能是娶了个鲜卑女人,作为混血的后代能不漂亮吗?何况高欢本身就是个大帅哥。
关于兰陵王爷爷高欢和他爹高澄的相貌,有关史料都有描述,总而言之就是两个字:英俊。
男方这么美,娶的又都是美女(他们家的男人不是皇帝就是高官,不可能娶丑女),优秀基因一代代往下传,传到高长恭这里,美得不像话也就不足为奇了。
然而,高长恭的美,是一种阴柔美(《北齐书》:长恭貌柔心壮,音容兼美),若是女子,正合适,可他是男人啊,这样的男人喜欢的人不少,但怕他的人绝对没有,以至于上阵杀敌的时候,无论他多么厉害,也对敌人没有威慑力。
因为他看起来,完全是一个美丽的女子,人们在战场上看到他,还以为是文工团的女演员慰问掩护来了呢。
威慑力也是生产力,没有威慑力,生产力就会大打折扣,所以高长恭想了个办法,找人打了一副非常恐怖的盔胄(有人说是面具,其实不是,是能把脸遮住很大部分的头盔),以后每次打仗都戴上,敌人见了,胆儿小的基本上会被吓尿:我的妈呀,这哪里是人啊,分明是鬼神啊,完了完了,人家有鬼神帮忙,这仗还打个锤子啊!
02
邙山一战,他能以区区500人取得大胜,与这种威慑力不无关系。
公元564年冬,北周发兵十万进攻北齐,包围了北齐重镇洛阳,一段时间后,洛阳守军弹尽粮绝,眼看就要失守,而这个地方偏偏丢不得,洛阳一丢,整个北齐基本上就会完蛋。
北齐老大武成帝急得嘴皮子冒疱,急诏各地军队快去解围,各地军队倒是很听话,星夜兼程奔赴洛阳,到达洛阳时全都人困马乏,冲了一下包围洛阳的北周军队,拼死冲破第一道防线后,就再也冲不动了,基本上累得能站稳就不错了。
北周军队先不管这些战斗力基本为零的援军,一门心思攻城。
随着时间的推移,北齐守军越来越绝望,而北周军队更是加快了攻城节奏——吃掉这盘菜,外面还有更多菜等着呢。
也就是说,如果北周军队攻下洛阳后,再出城打援,那么人困马乏已到极点的北齐援军,就有全军覆没的危险。
生死关头,高长恭身穿铠甲,手持兵器,仅率500士兵冲向北周的千军万马。
让北周军队胆战心惊的,不是对方区区500人敢于冲向他们的十万大军,而是领头的那人让人不寒而栗的异常狰狞的面容……
过程不赘述了,直接说结果吧——
结果就是,北周军队仿佛大白天见了鬼,个个吓得目瞪口呆,眼睁睁看着对方带人冲入自己阵中,很快杀开一条血路,冲到洛阳城下。
城里的守军却不敢开门——莫非北周军队玩诈?我说你们这是何苦呢,眼看你们分分钟就赢了,何必扮鬼来吓唬我们呢!
他们本来是知道大帅哥高长恭的,但这样一来,就谁也不认识他了,要求他把头盔取下来。
高长恭把头盔取下来,守军才认出他来,顿时欢呼雀跃,急忙把城门打开。
守军顿时精神百倍,大开城...
查看更多与“兰陵王是哪个朝代的?为何后来落得被毒死的下场呢”相关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