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的这个赞誉之词,在我的印象中一直是冠在林则徐头上的,但我却觉得不妥,真正我中华第一个睁眼看世界之人,非徐光启莫属。
但二人的声名现在根本不是同一个层面上,林则徐因为一次“虎门销烟”,使得全国人民都知道他的大名,这也是鸦片战争的重要诱因之一,从此的中华民族进入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近代史。
反观这徐光启呢?似乎现在知道他的人并不多,官方是将其定位在中国古代科学家的位置上,邮电部发行的邮票中,将他是同黄道婆、李冰和贾思勰一起发行的。
将徐光启定位于科学家这并没有错,但他是哪个领域的科学家却是很难界定的,黄道婆的纺织、李冰的都江堰,贾思勰的《农政全书》,他们的功绩都很容易界定,而这徐光启怕要罗列一堆。
可以说徐光启的发现和发明,以及继承和推广之功是方方面面的,我们经常吃的红薯就是托福于他,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天天查询的历书就是在他手上最后定型的。
徐光启,字子先,号玄扈,上海人,明代著名科学家,进士出身,官至崇祯朝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内阁次辅。
他毕生致力于数学、天文、历法、水利等方面的研究,勤奋著述,尤精晓农学,同时他还是一位沟通中西文化的先行者。为17世纪中西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71岁时病逝,崇祯帝赠太子太保,谥文定。
徐光启可以说是在中国古代科学家中官职最高,科学研究最广之人,而且他还有个特殊身份,他是天主教徒,教名保禄,作为一个熟读儒家经典之人,这样的身份可谓是空前绝后,而他还做到了众多儒生梦寐以求的高官,这是否可以说也反映了当时朝廷的一种包容。
他的身份的确不能以一个科学家就能包括的,除了数学家、天文学家、水利专家及农业专家这些同科学有关的名头外,至少还应该冠以晚明大儒、文学家、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等这些头衔,也可以说,徐光启是个一等一的全才。
他的家庭在早期也还算很不错的,他的祖父靠经商致富,然而到了父亲手上时便败落了,以至于是务农为生,但他对子女的教育抓得还是很紧的,徐光启少年时一直在龙华寺读书,而且19岁便考上了秀才。
可是后来的科举之路却很是不顺,多次乡试不第,只好回乡以教书来养家糊口,并且还要帮家里干农活,为了挣更多的钱来养家糊口,他不得不远赴两广去当家庭教师。
35岁时,徐光启再次参加科考,母亲变卖了家中所有的粮食为他筹措路费,他挑着行李,走了上百里的路方才到达考场,没奈何还是名落孙山。
但是,运气来了谁也挡不住,发榜前夜,当时的主考官,也是著名学者的焦宏复查落选的试卷时,看见了徐光启的答卷,不禁拍案叫绝,感叹道:“此名士大儒无疑也!”,遂将列为此次考试的第一名,而他的这篇文章,还被编入《读墨简练百篇》,成为全国秀才们的学习范文,这真是世事无常啊。
得中举人之后,又隔了七年他才考取进士,所以徐光启曾自嘲是“爬了一辈子科举的烂路”,但金榜题名也改写了他一直低谷的人生,他入翰林院并被选为庶吉士,按照儒林正常的仕途规律,其前途一片地光明。
然而,徐光启并不是一个热衷功...
查看更多与“中国历史上睁眼看世界第一人,明朝科学家徐光启”相关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