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宣宗是明君吗
说起明宣宗,不知道你会怎样评价他。有的人或许会说明宣宗仁政爱民,有的或许会说他知人善任,还有的或许会说他励精图治。但不管怎样形容,我肯定对于明宣宗,大家还是褒奖更多。
不错,明宣宗朱瞻基的确是位明君,虽然他和父亲朱高炽一样,在位时间都不算很长,但父子俩开创“仁宣之治”的功绩,在历史上是无法磨灭的。这样一位明君,按理来说,应该是很容易接纳别人善意的建议才对。今天我们就来讲一个,大臣向朱瞻基提建议的故事。
戴纶和林长懋都是文官,于永乐朝得到朱棣提拔,戴纶被提拔为礼科给事中,林长懋则为编修。众所周知,朱棣最看重的人,就是自己的嫡长孙朱瞻基,更是在永乐九年,就将朱瞻基立为皇太孙。
为了培养这位“好圣孙”,朱棣选了很多有才学的人,负责教导朱瞻基,而戴纶和林长懋,就负责为皇太孙说书。明仁宗朱高炽即位后,朱瞻基成为太子,而戴纶也升任为太子洗马,仍然负责为太子讲学。因此,戴纶和林长懋都算是朱瞻基的老师。
作为太子的老师,将来等太子继位,一定会被重重封赏,并且得到重用才对,那么戴纶和林长懋,最终结果如何呢?答案就是,两人的结局可以用悲惨来形容,林长懋还好一点,只是被关押了,戴纶就惨了,他活活被朱瞻基给下令打死了。
前面说了,不管用什么词来形容朱瞻基,大家对他都是褒奖多于贬低,这样一位明君,为何即位后,却将自己的老师活活打死呢?
这就要回到永乐时期了。当初朱棣为了培养皇太孙,不仅让戴纶、林长懋等人为他讲学,还命知名的武将教他骑射,而朱瞻基最喜爱的就是练武。可戴纶和林长懋却认为,皇太孙还年轻,不应该整天记挂着骑马射箭,于是劝皇太孙不要耽于游乐,结果被朱瞻基记恨。
朱瞻基喜爱骑射,所以对戴纶二人的劝诫并不放在心上,戴纶无奈之下,只好上书给朱棣。有一天朱棣问朱瞻基,在朝中与哪位大臣关系最好,朱瞻基回答是戴纶。于是朱棣将戴纶的奏折拿给朱瞻基看,朱瞻基就更是记恨戴纶了。
虽然心中记恨戴纶,但再怎么说,他还是自己的老师,因此朱瞻基即位后,还是升任戴纶为兵部侍郎。没想到不久之后,戴纶又再次劝谏朱瞻基,让他不要耽于游猎,朱瞻基这次就贬了戴纶的官职。
朱瞻基越想越生气,于是干脆又下令,将戴纶关押起来,同时将与戴纶交好的林长懋也一同关了起来。后来朱瞻基亲自审问他们,戴纶仍然坚持申辩,更加激怒朱瞻基,结果“触帝怒,立箠死,籍其家。”
就这样,戴纶因彻底触怒皇帝而被活活打死,其家族也被抄家下狱。林长懋因为没有极力抗辩,从而保住一命,不过仍然一直被关押在牢里。直到明英宗朱祁镇即位,才将林长懋放了出来,并且官复原职。
从这件事可以看出来,即使英明如明宣宗,也不喜欢别人老是妨碍自己的爱好,就算这样的建议是善意的,也免不了引起震怒。可见“伴君如伴虎”这句话,无论在什么时候都适用。
而戴纶作为臣子,也的确太过正直了。他劝谏皇帝不要耽于游乐是善意,但是他不注意尺度,在朱瞻基震怒之下,仍然坚持抗辩,这样只会起到反效果。所以说...
查看更多与“明宣宗是明君吗 为什么在位时的他要把这位臣子给杀死呢”相关的文章
你知道万历不上朝的真正原因吗?
1956年,郭沫若获得国家批准之后,组织考古人员对万历皇帝陵(定陵)进行一场声势浩大的科研发掘。
由于技术以及经验不足的原因,导致打开地宫入口后进入大量空气,很多文物突然接触空气发生氧化而被破坏,除此之外并未出现其他情况。最后在考古队员两年的精心保护挖掘下,才算完成整个定陵的发掘工作,并从中出土近3000多件瓷器、器具;以及各种各样的金属饰品,丝绸、布匹等多达600多件,这些基本上都是万历皇帝生前的用品,在如今基本上都达到“国宝”的水平。
这些东西有巨大的研究价值,我们能从其中研究出很多东西来,而关于万历皇帝28年不上朝的原因,也正是因为这次考古行动而揭开。正史中并未记载万历皇帝28年没有上朝的原因,后世只是将其认定于“懒”,然而这一次的考古发现,却否定了这一说法!
1958年,当考古队在万历皇帝陵主墓室中打开他的棺木后,尘封百年的万历皇帝映入人们眼帘。通过观察研究发现,万历皇帝的遗骸并非自然的平躺,右腿腿骨呈现蜷曲状态。
这显然是不合理的,因为正常情况下,死者在入葬之前,人们都会死者身体放平,四肢伸直,让其平躺在棺木之中。《风雪定陵》里记载:
“无论是棺内万历右腿蜷曲的痛苦形状,还是尸骨复原后,右腿明显比左腿短的情形,都足以说明这位皇帝生前确实患有严重的足疾。”
从这段话可以看出,万历皇帝遗骸之所以无法平躺,是因为身体原因,右腿无法伸直。在后来经过科学复原,发现万历皇帝患有严重的足疾,他的双腿无法向正常人一样行走,睡觉也无法平躺。
这也解释了为何万历皇帝在早期明明是一个勤政开明的皇帝,甚至是曾经步行20公里为百姓求雨。这样一个皇帝怎么可能就突然就出现“怠政”28年的荒唐事。作为一个皇帝,天底下最有威严的人,每天一瘸一拐的当着大臣的面上朝,这岂不是天大的笑话?因此,万历皇帝每次都用“腰痛脚软,行立不便”“足心疼痛、步履艰难”为由推脱早朝。
可悲的是臣子们不懂万历的难处,反而传出很多“流言蜚语”。
而通过这一点,郭沫若断定,万历皇帝28年不上早朝只是因为懒的说法被打破了,真正情况是因为万历皇帝是一个“瘸子”,郭沫若的这次考古行动,也为万历皇帝洗刷“冤情”了。试想,若他真是如此懒惰,怎么可能在不上朝28年依旧让明朝正常运转,出现了“万历中兴”的盛况,以及后来著名的“万历三大征”的事情呢?
查看更多与“你知道万历不上朝的真正原因吗 都是因为臣子不理解万历的难处”相关的文章
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经历了很多王朝,有明主,当然也有昏君。他们有的勤政爱民,善于治国,有的则沉迷酒色,残忍不仁。但是,像明朝万历皇帝那样,做了48年皇帝,却有30年的时间都不上朝的皇上,却是为数不多。
万历不上朝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这里,我们来看看万历到底是个怎样的糊涂蛋,登上了皇位,却三十年不理朝政。
其实,万历皇帝初登帝位之时,还是很勤政爱民的,他亲手布置开展的三大军事活动,在明朝的发展历史上,可以说是举足轻重。平定了叛乱,稳定了民心,甚至,在明朝末期的这段时间里,出现了一个短暂的辉煌时期,这都是万历皇帝昔日的政绩,所以,说他完全是一个碌碌无为的蠢笨皇帝,是不科学、不全面的。
从万历十七年的元旦开始,万历就突然以元旦日食为由,免去了朝贺,从此之后,朱翊钧每年的元旦都给自己放假,不上朝。再之后,更演变成了整日沉浸在深宫之中,过着花天酒地,纸醉金迷的堕落生活,群臣更是在朝堂之上,难得见到皇帝一面。除了不上朝之外,朱翊钧还喜欢大兴土木,从21岁开始,他就开始筹建自己的陵园,这一建就是几十年啊。
别看朱翊钧不理朝政,但是,对自己的后宫却非常重视,每年都举办选美大赛,海选美女充斥自己的后宫,更是一日选九妃的纪录保持者,万历皇帝对美色的痴迷真是令人佩服。针对于万历皇帝为何突然不上朝,历史上,可以说是众说纷纭,但是,总结起来无非是三大观点:报复、逃避和吸毒。
但是,任何事物的发生,都有多重因素,所以,对于万历皇帝不上朝的原因,也不能一概而论,需要综合的、多方面的去考量。
首先,万历皇帝不上朝,是对当时文官权力的暴涨,集团制约皇权的一种抵制报复行为。在朱翊钧的心里,对于皇帝和大臣的政治分工,是有着明确的界线的。作为拥有至高无上皇权的帝王,大臣就应该给予拥护和顺从,要辅佐皇帝,要支持皇权。但事实上,许多朝代的皇帝,虽然,看似地位尊贵,但很多时候却被很多因素所制约,沦为所谓的傀儡,上演着悲剧的戏码。
登上梦寐以求的皇位之后,他却发现自己的很多治国之道,得不到群臣的支持,甚至,遭到了大批文官的集体制约和反对,这种权利的不自由,让朱翊钧深感无奈。在明朝,文官制度日益成熟,势力更是越来越大,这让原本皇权与相权之间的较量演变成了皇帝与文官集团的较量。在这样的政治环境之下,万历皇帝虽有政治抱负,却显得力不从心。
特别是在这期间,东林党争,让万历觉得自己想做的事情,总是会被文官所阻挠,最终,使得其治国热情锐减。所以,不甘于任人摆布的朱翊钧,用不上朝这种无声的抵抗,来宣泄自己心中的不满。
再者,万历皇帝不上朝,是一种逃避现实的表现。万历十五年,虽然,当时的国事发展平稳,没有什么大的争端和战事,但是,反观历史,我们都知道,那时候的明朝已经逐渐走向了它的历史尽头。这时候的万历作为皇帝,有励精图治之心,但无奈当时的文官腐败武官无勇,皇帝没有可信之人,没有可用之材,成为了一个真正的孤家寡人。
与各大士子为敌...
查看更多与“万历不上朝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其实他也是被臣子弄成这样的”相关的文章
鳌拜的死因是什么呢?
1644年,清兵攻陷北京,多尔衮考核群臣功绩,鳌拜以“忠勤戮力,晋一等子”。稍后,鳌拜随阿济格征湖北,破李自成军;随豪格入四川,与张献忠战于川北西充,斩献忠于阵。在明清鼎革之际,鳌拜可说是战功赫赫,号称“满洲第一勇士”,为清王朝贡献卓著。
1661年,顺治遗命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为辅政四大臣。鳌拜军功最高,但因资历、威望等缘故,名列第四。他不甘于此,遂倾力施展诸种扩权、夺权手段。夺权第一要义,是击倒政敌。先是,借圏地换地之争,鳌拜在索尼、遏必隆的附和之下,杀尚书苏纳海、总督朱昌祚、巡抚王登联。鳌拜就此成为四辅臣中政治实力第一的权臣。
等到1667年,康熙满14岁亲政,四辅臣的政制安排理应退出历史舞台。此时,索尼已死,苏克萨哈要求辞职,还政康熙。鳌拜不甘心退出权力中心,遂裹挟遏必隆,对苏克萨哈发动致命攻击。
鳌拜诬陷苏克萨哈请辞是“背负先帝”,“别怀异心”,更罗织二十四条罪状,要将苏克萨哈斩首抄家。康熙以“核议未当,不许所请”。
鳌拜在殿前对康熙疾言厉色,恐吓要挟,刚亲政的康熙羽翼未丰,无法抗衡鳌拜,苏克萨哈遂被处绞刑。
苏克萨哈死后,鳌拜的权力达到顶峰:
一是蔑视皇帝,飞扬跋扈。他常在康熙面前对部臣高声喝问,还拒绝执行康熙的旨令。
二是将朝廷治权私人化。一切政事,鳌拜先于私家议定,然后施行。他常把各地奏折拿回家中与亲信议办,几视康熙为无物。
三是部分掌握生杀大权。前面提到的诛杀尚书苏纳海等人,以及罗织辅臣元老苏克萨哈罪名致其死等,均是其擅权决杀的得意之作。
四是部分掌握人事大权。“所喜者举荐,所恶者陷害”,大力培植私党,对不附己者严厉打击。行政权、司法权与人事权本是皇权至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却为鳌拜逐次侵占或部分侵占。
鳌拜的骄横在清代权臣中也是罕见的,或许只有雍正初期的年羹尧勉强可以比拟。在朝贺新年时,鳌拜竟身着黄袍(黄色是帝王之色,着黄袍是相当跋扈的僭越之举),仅帽结与康熙不同。
不仅如此,他甚至可能暗藏谋杀康熙、发动政变的祸心。
昭梿《啸亭杂录》记,有次鳌拜称病在家,康熙去宅中探望。鳌拜卧于床上,席下悄置利刃一柄。康熙侍卫搜检出凶器,场面颇为紧张,康熙却于不动声色间消弭危机,他笑着说:刀不离身是满洲故俗,你们不必大惊小怪。
任何一个稍有抱负的帝王,都不可能容忍鳌拜这种权臣。康熙开始谋划铲除鳌拜。
康熙八年(1669年),康熙与近臣索额图密谋,支开京城中鳌拜的亲信(主要是军队将领与警备骨干),随后又安排自己的亲信掌握了京师卫戍部队的指挥权。
然后他召鳌拜入宫觐见。鳌拜此前常常出入宫廷,不是什么奇事。这次一召,他也就大大咧咧地来了。此前,康熙召集身边练习布库的少年侍卫说:“你们都是我的股肱亲旧,你们怕我,还是怕鳌拜?”
大家说:“怕皇帝。”康熙于是布置逮捕鳌拜事宜。等到鳌拜入宫,康熙一声令下,少年们一拥而上,鳌拜猝不及防,被摔倒在地,束手就擒,一代骁将就这样戏剧...
查看更多与“鳌拜的死因是什么呢?所以说做臣子野心太大会带来灭亡”相关的文章
慕容延钊生于913年,是太原(今山西太原市)人。从年龄上看,慕容延钊比赵匡胤还年长14岁(赵匡胤生于927年)。慕容延钊出身将门世家,父亲慕容章官至襄州马步军都校、兼开州刺史。在这种环境里长大后,慕容延钊投身军营,成为了一名带兵打仗的将领。
五代十国,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非常混乱的时期,混乱程度远超三国时代。中原地区,割据政权到处都是,甚至一夜之间就会出现一些新的格局政权。这就让武将如鱼得水。慕容延钊一生,就先后成为两个王朝的开国大臣。
一是后周
后周开国皇帝郭威还在担任后汉枢密使时,将慕容延钊收留在身边。慕容延钊行军作战非常勇猛,深得郭威的欣赏,作为左臂右膀使用。
951年,当郭威建立后周政权时,慕容延钊立即成为后周的开国功臣,官职一路升迁,到后周世宗柴荣继位时,已经担任殿前都指挥使都校,兼任溪州刺史,掌管最精锐的禁军部队。
柴荣是一位胸怀大志的皇帝,上任后致力于统一大业,立下了“以十年开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的雄心壮志。慕容延钊是帮助柴荣实施统一大业的主将之一,抵抗北汉、征伐南唐,立下了显赫的战功。
无奈,柴荣英年早逝,于959年病逝,年仅38岁。由于柴荣留下孤儿寡母,统一大业被迫中断。
二是宋朝
柴荣留下孤儿寡母,受到别人的垂涎。这人叫赵匡胤。
赵匡胤是洛阳夹马营(今河南省洛阳市瀍河区东关)人,与慕容延钊一样,很早就跟随郭威,效力于他的帐下。从那时候开始,他们的关系就非常不错。
960年,时任归德军节度使、检校太尉的赵匡胤,向朝廷谎报辽军和北汉大举南侵的军情。宰相范质、王溥不辨真假,派遣赵匡胤率领大军出征,抵抗敌人。赵匡胤派慕容延钊为先头部队,率先出发。自己率领主力部队,紧随其后。当赵匡胤率领大军来到距开封东北二十公里的陈桥驿(今河南封丘东南陈桥镇)时,发生著名的陈桥兵变,随即杀回都城开封,夺取了后周政权,创建了宋朝。
在陈桥兵变里,慕容延钊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又当上了开国功臣。陈桥兵变发生后,慕容延钊在做什么呢?赵匡胤派遣使者颁发谕旨给他,允许他随机处理事务。慕容延钊便镇守边疆,防止北汉和辽国南侵,让宋朝度过了创建初期的慌乱阶段。
作为开国功臣,慕容延钊的官职自然得到升迁。赵匡胤任命他为殿前都点检、同中书门下(正二品)。殿前都点检曾经是赵匡胤在后周政权担任过的官职,掌管禁军;同中书门下实际上是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是宰相的官职,因为慕容延钊父亲叫慕容章,需要避讳,便改了官职名字。由此可见,慕容延钊不但掌握了禁军,还是朝廷重臣,可见赵匡胤对他的信任。
有一年冬天,天气特别寒冷,赵匡胤专门派人给他送去貂裘、百毡帐,让慕容延钊的心感到暖暖的。
慕容延钊也对得起赵匡胤对自己的信任。宋朝初期,慕容延钊在平定李筠叛乱、平定荆湘两次重大军事行动里表现突出,立下汗马功劳,还为宋朝下一步统一南方创立了非常好的基础条件。
不过,赵匡胤毕竟是五代十国乱世里杀出来的一员大将,深知武将权力过大带来...
查看更多与“赵匡胤为有功之臣的去世痛哭涕零,臣子却告诉他:陛下,您的哭法不对”相关的文章
宋朝是一个重用文官,轻待武官的朝代,但唐朝却是一个十分重视武官的朝代,只要在唐朝立有战功的人,都能够封官加爵,光宗耀祖。今天我们要介绍的李晟就是唐朝有名的将领。
李晟世代都是武将,所以受祖辈的影响,他也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真男人。18岁就驰骋沙场,可谓是十分地威风,而且长得高大威武,是士兵们的榜样。为了稳定边疆的局势,李晟常年在外征战,而且屡战屡胜,多次平定吐蕃。
后来唐朝的局势越加混乱,作为太尉的朱泚发动了叛乱,占领了奉天城,唐德宗不得不仓皇出逃,而就在这个危急存亡之时,李晟等多名宗臣奋起反抗,最终帮助唐德宗夺回了奉天城。从李晟的一系列事迹我们可以看出,他可真是唐德宗的大救星呀。
但是身居高位的李晟,和当时的宰相张延赏并相处得并不融洽。唐德宗由于两边都是自己的得力助手,常常劝说两位大臣要和睦相处,但是宰相张延赏因为李晟是武将出身,所以很看不起他的学识。
哪怕是在唐德宗劝说之后,李晟主动向张延赏示好,张延赏仍旧不理睬李晟。
张延赏讨厌李晟到了一种什么程度呢?虽然李晟是一个威武的大将军,但是却十分喜欢在外沾花惹草。有一次李晟私自将官妓带回了自己的家中,要知道唐朝法律规定,如果要带走官妓可是要通过官府的同意的。
李晟这么做,一下子被张延赏踩到了小尾巴,张延赏一怒之下,把官妓从李晟的家中给抢走了。
要知道,李晟也是朝中重臣,张延赏这么做可见完全没有把李晟放在眼里。但是这还没有完,张延赏在朝堂之上处处和李晟作对,而且还上书和唐德宗说李晟的坏话。
李晟开始有点惶恐了,他觉得再这样下去,自己迟早会被张延赏害死,为了家里人的性命着想,他打算把自己的15个儿子都送到寺庙里出家,这样他们的儿子算是远离了俗世,自然以后东窗事发,不会连累到他们。
唐德宗知道这件事情之后,马上召见李晟,告诉他自己并没有想把他处死,知道李晟为朝廷做出的贡献是巨大的,会好好善待他。而且还把张延赏给叫了过来,让两人不计前嫌,从归于好。
当然,这个心胸狭窄的张延赏只是表面功夫,私底下还是通过各种方法排挤李晟。也正是张延赏这种不理智的情绪,最后断送了自己的大好前程。有一次张延赏向唐德宗提议与吐蕃议和,但是李晟认为吐蕃言而无信,而且议和有失唐朝的风范,反对了这个提议,但是唐德宗还是听取了张延赏的建议。
果不其然,吐蕃背信弃义,令唐朝蒙受了巨大的损失,也正是因为这次的失算,张延赏被唐德宗免去了宰相的职位。
从张延赏和李晟的故事我们可以知道,做人要公私分明,不能心胸狭窄,要不然是干不成大事的。
查看更多与“从这两位臣子之间的故事,我们可以从中得到这些道理”相关的文章
咱们中国历史有很多个封建王朝,具体的数量现在已经很难数清了。这么多的朝代其实都在一个圈子里面轮回,朝代中间有的兴起有的衰落,兴起还好说,衰落的原因是各种各样的,比如皇帝的昏庸无道,百姓的农民起义,或者外族敌人的入侵,还有后宫干政等等。无论是哪一种情况,皇帝其实总是会有警惕之心的。
也就是说,古代的皇帝心里面时刻在警惕着,以防止别人来谋朝篡位。所以有时候臣子的势力太过强大,就会引起皇帝的猜忌,而皇帝为了保证自己能够继续坐在这个位置上,就会把那些有能力的人全部给解决掉。今天笔者就是要给大家分享这么一个故事,但是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个臣子在受到皇帝的猜忌以后,反而又和皇帝怼了起来,最后把皇帝赶下台,建立了自己的国家。
这个人他就是后周太祖郭威。郭威也是个身世可怜的人,本来出身在一个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官员之家。可惜自己的父亲在他很小的时候就被人给害死了。有了这么一桩祸事,他的妈妈也很担惊受怕,害怕那些幕后黑手不会放过自己夫君的家人,所以只能带着幼儿逃出了家门。可惜在路上,郭威的妈妈由于种种心理压力也一病不起,很快就撒手人寰了。
幸亏他的姨妈收留了他,让他有了一个安身立命的地方。郭威小时候就学习武功,很喜欢和别人比试。后来遇到了一个从军的机会,郭威就毫不犹豫地进入了军营并凭着自己的本事获得了将领李继韬的青眼。在这个乱世之中,郭威在军营里干得风生水起并且一步一步地受到了别人的重用,成为一个能征善战的将领。
当郭威成为了一个顶天立地的大将军的时候,他和别人一起拥立了刘知远当皇帝,他自己也被皇帝委以重任,是皇帝的左膀右臂。可是,后汉高祖去世后,他的继任者也受到了郭威的拥护登上了皇位,但是郭威一直在外不停地打仗。隐帝身边的宠臣时常在皇帝身边吹耳边风,说郭威此人是个大隐患,不除掉他这个皇位也坐得不安稳。
隐帝又是个耳根子软的人,他早就忘了当初郭威对他的恩情,和别人一起设计想要弄死郭威。郭威知道这一消息后,也不能坐以待毙,索性就打着“清君侧”的口号和皇帝正面刚。皇帝得知消息后,就把留在京城的郭威的一家老老少少都杀了,就连刚出生没多久的孩子都没有放过。这场仗的赢家就是郭威,他也推翻了后汉的政权,自己成立了后周,他当了后周的敌人皇帝,而隐帝则在战乱时被杀死了。
查看更多与“没想到历史上这位臣子最后建立了自己的国家,他到底是怎么做到的?”相关的文章
皇帝身为一国之君,是天下最尊贵、最有权势的男子,天下人都得巴结和讨好皇帝。然而,中国历史上有一位皇帝却甘愿给宠妃以及其父亲当奴仆,烧水、做饭,充当杂役,是历史上最贱的皇帝。他视百姓和大臣如草芥。他的昏庸,骄奢淫逸,最终导致众叛亲离,被宦官杀死。
萧宝卷,南朝齐第六位皇帝,齐明帝萧鸾次子,生母刘惠端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故由潘妃抚养长大。他自幼口吃,还不喜欢念书,整天只知道玩闹,经常通宵达旦和宫中侍卫一起挖洞捉老鼠。齐明帝和潘妃都不管他,任由他胡作非为。
由于萧鸾的长子萧宝义不仅庶出,而且还有残疾,难以承接帝位,所以立萧宝卷为太子。起初,萧鸾担心儿子的心机不够,自己死后他驾驭不了那些宗室族人们。于是,他滥杀齐高帝、齐武帝的子孙,从而巩固帝位。临终前,他告诫萧宝卷“做事不可在人后,果于诛杀”。对此,萧宝卷牢记在心,登基之后更是将父亲的遗训“发扬光大”。
永泰元年七月,萧宝卷称帝,从此开始了他的暴虐统治。稍不如意,他就诛杀宰辅大臣,甚至听信小人的谗言,连自己的亲舅舅刘暄将军都不放过。登基不久,他就逼得文官辞职,武将造反。始安王萧遥光、太尉陈显达与平西将军崔慧景的先后起兵叛乱,但都兵败被杀。
南朝皇帝大多奢侈腐靡,萧宝卷更是将这一传统发挥得淋漓尽致。登基的同一年,他到民间广挑妃子,遇见了自己的克星潘玉儿。其父亲是街市上的小商贩,她则是一名歌伎。美艳动人的潘玉儿,用婴儿般的肌肤和一双柔若无骨的美足,俘获了萧宝卷的心,这也是为什么说萧宝卷有“恋足癖”的原因。
遇见潘玉儿后,萧宝卷做了很多荒唐事儿。为了能够让她重温市井的旧梦,萧宝卷特意下令在皇宫中搭建了一个集市,卖肉卖酒等街市上会出现的东西,这里都有。他让潘玉儿当集市的管理者,自己则充当城管小头目,负责罚款,甘愿被潘玉儿奴役。
两人的女儿夭折后,为了安抚潘玉儿,萧宝卷耗巨资修建了神仙、永寿、玉寿三座宫殿,极尽奢华。在炎热的夏天,为了让宫殿绿树成荫,他命人四处寻找参天大树。若是谁家有大树,他不惜破门入户,强行抢夺。他很喜欢潘玉儿的一双美足,为此,特意命人将黄金打造成莲花的形状,一朵一朵地贴在地上。然后让潘玉儿赤着脚,行走在上面,营造出“步步生莲花 ”的景象。两人出行时,萧宝卷让潘玉儿乘坐可以躺下睡觉的舒适的轿子里,自己却骑着马,像个随从似的跟在后面。即便众人议论纷纷,他也丝毫不在意。他为博得美人的欢心,做出的荒唐事数不胜数。在历史上,潘玉儿或许是唯一一位可以随意奴役皇帝的宠妃。
或许是口吃的原因,导致萧宝卷性格内向,很少说话,也不喜欢和大臣们沟通交流,常常出宫闲逛。每次出游,他都要驱逐老百姓,入室盗走其所有财产,离开时将房子拆毁。若是百姓瞧见了他的恶劣行径,都会被诛杀。因此,地方官员只要一见萧宝卷出宫,就立即告知境内的百姓,使道无行人,铺存空屋,避免遇上这残暴的皇帝。
萧宝卷派人毒杀了之前平定叛乱最有力的尚书仆射萧懿,他也为此付出了...
查看更多与“昏庸的南朝皇帝萧宝卷在位时是怎样胡作非为的?他最后却被臣子给杀死”相关的文章
史书记载唐太宗与魏征,一个有纳谏雅量,一个能忠直敢言,公认为最完美的君臣关系。
魏征辅佐唐太宗17年,先后上书200余次。在魏征的严密监控下,唐太宗的日子过得很不舒坦。面对魏征一再触逆鳞,唐太宗每次都是虚心接受,甚至像男人欣赏女人一样,觉得魏征妩媚可爱。甚至还为这种君臣关系总结了一套套理论,比如说自己是金属的话,魏征就是那锻造的良匠;比如说魏征是镜子的话,他就是那照镜子的人。
贞观17年,魏征病重,唐太宗多次亲临魏征府看他,给他送药,将公主许给魏征做儿媳。魏征死后,唐太宗罢朝五天致哀,昭以一品官的礼节送葬,亲自撰写碑文,刻于石碑上。这种荣耀,前所未有。一代君臣之间的知音佳话,如果演绎到此结束,应该是划上一个相当完美的句号了。
哪曾想,就在魏征死的同一年,太子李承乾谋反。魏征极力举荐的两个人,吏部尚书侯君集、中书侍郎杜正伦都被牵扯进来。唐太宗很生气,你魏征说他们有宰相之才,竟然串在一起害我。于是唐太宗自荐天子金口玉言的名声,解除了公主与魏征之子的婚约,还推倒了亲手为魏征撰写的墓碑。
这个细节让人深思,唐太宗为什么发这么大的火?原来,唐太宗对魏征早有不满,这次不过是借题发挥。
有一次,唐太宗生病,想搬到一个旧阁子里住,打算将旧阁子装修一下。然而,外面都在议论,说皇上要用十车铜建造一个望陵台。唐太宗下令追查,发现竟然是魏征造的谣。他与魏征当场对质,魏征辩解说:“这种夸张只是为了诤谏的需要,危言耸听也是为了大唐的江山啊!”
面对魏征的狡辩,唐太宗非常恼火,大发牢骚,一向态度强硬的魏征不得不服软,老老实实承认错误,还向唐太宗感谢不杀之恩。
魏征对诤谏这项工作似乎上了瘾,将多年诤谏内容都作了记录,曾将这种记录拿给史官褚遂良看,明摆着是希望褚遂良给他记上一笔,好留名青史。
唐太宗听说这事以后,也相当生气。
先前唐太宗已经同意把公主许配给魏征长子魏书玉,这时也后悔了,下旨解除婚约。到后来他越想越恼火,就砸了魏征的墓碑。
在砸了魏征的墓碑不久,唐太宗亲征高丽,劳民伤财,最终撤回中原。唐太宗长叹道:“如果有魏征在,不使朕此行也!”他突然想起了魏征的好,又派人到魏征墓前悼念了一番,并且将当初推倒的墓碑立了起来。
与“唐太宗对魏征死后做了什么事情?原来唐太宗还是喜欢这样的臣子”相关的文章
李世民是将唐朝推进其时世界第一大国的唐朝第二位天子,其实真正来说他才一直都是唐朝第一位真正控制唐朝势力的人物,大唐王朝之所以可以顺利的取得天下和他的劳绩密不行分,因为唐军中稍微有能力的将领均是出自他的麾下,若不是因为李渊将因为忌惮他而居心将皇位传给李建成,他肯定有资格做第一顺位继续人。
虽然在军事手段上李世民十分的铁血残忍,但这些都是没有措施的事情,他为了稳坐山河或者是一些政治需要而不得不接纳那么狠辣的方式举行。
除此之外,他是一个爱民如子,更是特别敬服自己羽翼,自己圣明威望的一位君主。正如前面所说的他为了使处于开国初期的大唐王朝能够稳定能够有时机千秋万代,那么他一定不能再引起兵祸连结了。
整个唐朝时期,官员也好,黎民也好,对天子抢占弟媳这件事都没有什么负面评价,没有戳天子的脊梁骨。可是到了宋之后,就开始不停地受到人们的品评和指责。史官开始议论纷纷,对这件事接纳了绝对的藐视与讥笑。好比说司马光的资治通鉴里就有着明确的指责,这段话翻译成白话文就是说:李世民,他不仅亲手杀兄弟,没感应羞耻,而且还娶了弟媳,没有比这更大的罪过了。
而且,长孙氏去世后,李世民想立弟媳杨妃为后,遭到了魏征的强烈阻挡,这才作罢。那么,他为什么如此痛爱这位杨妃呢,真的是因为很是喜欢她吗?专家经由研究发现,李唐家族中有着身分不低的鲜卑血统。虽是汉人,却保留了不少胡人的习惯。最常见的一种就是“夫兄弟魂”,另有弟亡收弟媳。这样一来,李世民就不奇怪了。这在其时只是一种民俗而已,但在后世却不被人所认同。
与“李世民霸占自己的弟媳,遭到了臣子的强烈阻挡才作罢”相关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