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_img

晚清鼠疫

发布时间:2020-05-28
1 晚清时期这些措施,控制住了最大的鼠疫疫情
晚清控制鼠疫
晚清鼠疫
清朝历史

话说在1910年的10月到1911年的4月期间,在东北曾经爆发了一场非常严重的鼠疫,短短时间之内就迅速蔓延到了整个东三省,还波及到了河北和山东,仅半年就造成6万多人丧生。而那次鼠疫的中心哈尔滨,据统计有四分之一的人在这场瘟疫中丧生。

这场瘟疫最初是自俄国境内传入满洲里的,随即再传入东三省,并继续蔓延。其罪魁祸首是一种叫做旱獭的生物,当年旱獭的皮毛很受欧美市场的青睐,虽然旱獭这个东西主要生活在蒙古,但是中俄边境的满洲里却也存在贸易,此外有很多华工被招募到俄国进行捕捉旱獭的工作,频繁的人员和贸易往来在带来了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使得鼠疫病毒流窜到了这里。

再加上大清国开始对疫情认识不够以及防控上的不当,使得疫情一发而不可收拾,当时造成了很多聚集性感染,甚至很多家庭为此而“灭了门”。可以说,当时的疫情相当严重,一时间东北三省尸横遍野。

就在这时,俄日两国却对东北虎视眈眈,想要趁着疫情之乱蚕食掉东北。可以说,当时的清廷真的是内忧外患。然而,就在这紧急时刻,时任清廷外务部右丞的施肇基力排众议,主张筹办“万国治疫会议”,并且推举当时为剑桥大学医学博士背景的南洋华侨伍连德主持防疫工作。

抵达疫区之后,伍连德发现疫区的人们对鼠疫完全没有认知,根本没有采取有效的隔离和消毒措施,于是赶紧拟定防疫知识和公共卫生防疫措施,第一时间分派宣传和落实。恰逢当时鼠疫爆发之时已临近春节,有大量华工自俄国境内返回中国,清廷下令务必严格排查铁路沿线的疑似感染者,做好隔离工作。同时关闭了哈尔滨至山海关的沿线铁路。与此同时,清廷还大量加派了医护人员前往疫区协助伍连德展开疫情的防控工作。

为了弄清楚病毒的机理和传播途径,到达疫区之后,伍连德大着胆子私下做了尸体解刨,摸清了病毒的路数,原来这种鼠疫病毒是通过人的飞沫传染的,于是防止飞沫传染就是防控工作的重中之重。

当时,伍连德建议以纱布和吸水药棉为主要材料制作口罩,虽然不及现在口罩的防护效果,但在当时科学界还不相信这种疫病会在人类间传染的情况下也算是一个创举了。当时疫区的人们出行必须佩戴口罩,胆敢有人不遵守是会受到严惩的。

除此之外,伍连德还把疫区进行了有效的分割,根据严重程度分割成不同的区域,实施有针对性的定点定时消毒。期间设立多个隔离营,一旦发现有人感染,立马实施隔离。

更值得一提的是,当时人们入土为安的思想根深蒂固,但是如果患病者的尸体如果不做妥善的处理,会成为新的传染源,为了能够消灭隐患,伍连德建议尸体一律要焚烧处理。这个建议在当时是极具挑战性的,然而他的这一想法得到了施肇基的大力支持,第一时间说服清廷下令,凡是因感染疫病而身亡者,其尸体一律焚烧处理。

就这样,在一整套防疫措施实施下来,防疫工作终于看到了成效,大概一个月的时间,东三省的疫情就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当时疫情最严重的时候,一天要死近200人,而到了1911年3月1日这天,已无新增病例。

最终,中国人战胜了这场中...

查看更多
推荐栏目
back_img
功能直达
热门应用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