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_img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发布时间:2024-02-26
1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原文及翻译(附注释)
原文及翻译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原文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全诗情感奔放,处处渗透着“喜”字,痛快淋漓地抒发了作者无限喜悦兴奋的心情。因此被称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原文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译文

剑外忽然传来收蓟北的消息,刚刚听到时涕泪满衣裳。

回头看妻子和孩子哪还有一点的忧伤,胡乱地卷起诗书欣喜若狂。

日头照耀放声高歌痛饮美酒,趁着明媚春光与妻儿一同返回家乡。

就从巴峡再穿过巫峡,经过了襄阳后又直奔洛阳。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注释

闻:听说。官军:指唐朝军队。

剑外:剑门关以南,这里指四川。蓟北:泛指唐代幽州、蓟州一带,今河北北部地区,是安史叛军的根据地。

涕:眼泪。

却看:回头看。妻子:妻子和孩子。愁何在:哪还有一点的忧伤?愁已无影无踪。

漫卷(juǎn)诗书喜欲狂:胡乱地卷起。是说杜甫已经迫不及待地去整理行装准备回家乡去了。

喜欲狂:高兴得简直要发狂。

放歌:放声高歌。须:应当。纵酒:开怀痛饮。

青春:指明丽的春天的景色。作伴:与妻儿一同。

巫峡:长江三峡之一,因穿过巫山得名。

便:就的意思。襄阳:今属湖北。洛阳:今属河南,古代城池。

创作背景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作于公元763年(广德元年)春天,那时杜甫52岁。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冬季,唐军在洛阳附近的衡水打了一个大胜仗,叛军头领薛嵩、张忠志等纷纷投降。作者听到这个消息后欣喜若狂,写下此诗。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赏析

本诗的主题是抒写忽闻叛乱已平的捷报,急于奔回老家的喜悦。

“剑外忽传收蓟北”,起势迅猛,恰切地表现了捷报的突然。诗人多年飘泊“剑外”,备尝艰苦,想回故乡而不可能,就是由于“蓟北”未收,安史之乱未平。如今“忽传收蓟北”,惊喜的洪流,一下子冲开了郁积已久的情感闸门,令诗人心中涛翻浪涌。“初闻涕泪满衣裳”,“初闻”紧承“忽传”,“忽传”表现捷报来得太突然,“涕泪满衣裳”则以形传神,表现突然传来的捷报在“初闻”的一刹那所激发的感情波涛,这是喜极而悲、悲喜交集的真实表现。“蓟北”已收,战乱将息,乾坤疮痍、黎民疾苦,都将得到疗救,诗人颠沛流离、感时恨别的苦日子,总算熬过来了。然而痛定思痛,诗人回想八年来熬过的重重苦难,又不禁悲从中来,无法压抑。可是,这一场浩劫,终于像噩梦一般过去了,诗人可以返回故乡了,人们将开始新的生活,于是又转悲为喜,喜不自胜。这“初闻”捷报之时的心理变化、复杂感情,如果用散文的写法,必需很多笔墨,而诗人只用“涕泪满衣裳”五个字作形象的描绘,就足以概括这一切。  第二联以转作承,落脚于“喜欲狂”,这是惊喜的更高峰。“却看妻子”、“漫卷诗书”,这是两个连续性的动作,带有一定的因果关系。当诗人悲喜交集,“涕泪满衣裳”之时,自然想到多年来同受苦难的妻...

查看更多
2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古诗原文及翻译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古诗原文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翻译

杜甫的诗大多是克制的、压抑的、欲说还休的,但是今天好工具小编要为大家介绍的这首古诗,杜甫却全篇情感外放,扑面而来的喜悦与快意,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且往下看这篇杜甫的七言律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吧!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古诗原文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 〔唐代〕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翻译

剑门关外,喜讯忽传,官军收复冀北一带。刚刚听到高兴之余,泪满衣裳。回望妻子儿女,也已一扫愁云,随手卷起书,全家欣喜若狂。老夫想要在日光照耀之下纵酒高歌,结伴春光同回故乡。我的心魂早已高飞,就从巴峡穿过巫峡,再到襄阳直奔洛阳。

注释

1.闻:听说。

2.剑外:剑门关以南,这里指四川。

3.蓟北:泛指唐代幽州、蓟州一带,今河北北部地区,是安史叛军的根据地。

4.涕:眼泪。

5.却看:回头看。

6.妻子:妻子和孩子。

7.愁何在:哪还有一点的忧伤?愁已无影无踪。

8.漫卷:胡乱地卷起。

9.纵酒:开怀痛饮。

10.放歌:放声高歌。

11.须:应当。

12.青春:指春天的景物。

13.作伴:与妻儿一同。

14.巫峡:长江三峡之一,因穿过巫山得名。

15.便:就的意思。

16.襄阳:今属湖北。

17.洛阳:今属河南,古代城池。

赏析

本诗主要叙写了诗人听到官军收复失地的消息后,十分的喜悦,收拾行装立即还乡的事。抒发诗人无法抑制的胜利喜悦与还乡快意,表现了诗人真挚的爱国情怀,表达了诗人博大的爱国胸怀和高尚的精神境界。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公元763年)春。当年正月史朝义自缢,安史之乱结束。杜甫听到这消息,不禁惊喜欲狂,手舞足蹈,冲口唱出这首七律。

作者简介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汉族,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查看更多
3 杜甫最经典的快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展现出来的精神是什么?
杜甫写的诗
杜甫最经典的诗
杜甫的诗句

杜甫生活的时代,正处于大唐由盛世转为衰微的历史时期,尤其是杜甫亲身经历了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这些苦难颠沛的生活使他更加心系下层劳动人民,他的很多诗作描写的都是动荡的社会环境下,百姓生活的艰难疾苦。虽然说“沉郁顿挫”是杜甫的诗歌风格,但他也创作过一些格调比较欢快的作品。比如他在听到“安史之乱”结束的消息后,冲口而出的七律《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就被誉为是“杜甫生平第一快诗”。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杜甫在安史之乱的时候,和大多数人一样,是四处流浪的。他在得知长安陷落,玄宗逃往蜀地,肃宗在灵武即位时,曾把妻小安置在鄜州羌村,自己只身前往灵武投奔肃宗,只是没想到途中就被安史叛军抓住,押回长安。杜甫被囚禁长安时思念家人,在《月夜》诗中曾有:“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的句子。这些经历使杜甫整天都盼望着收复中原的好消息。而让杜甫欣喜若狂的好消息终于传来时,一代诗圣难掩欢喜,用诗歌痛快淋漓的表达了自己的快慰,无比的快慰之情!

杜甫这首诗,除首句“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是叙事点题外,余下的各句,描写的都是杜甫突然听到胜利消息后的惊喜之情。且剩下的几句都是句内对偶,没有晦涩难懂的文字,语言简单、自然明了,读起来畅快淋漓、一气呵成。杜甫少有的直抒胸臆、一泻千里也感染着每个读诗的人,和诗圣一起沉浸在失而复得的巨大喜悦里。

古人把快乐分了好多种,总结出来是人生四大乐: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这些都是快乐,但这些快乐真的和国家重生这样的快乐比起来时,又都是小快乐。对古代的知识分子而言,小家和大国是一体的,只有国家、民族死而复生时的快乐,才能对人的心灵造成足够大的冲击,才能让人产生出一种无法遏制的创作的力量。杜甫的这首诗,就是这种力量下的产物,很伟大的产物!

杜甫终生都怀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抱负,所以他困守长安十年都不改其志。这十年,杜甫见识了太多的流离失所、民不聊生,安史之乱又把一个盛世王朝变成了一架千疮百孔的机器。杜甫每每想到国家遭殃,生灵涂炭时就心如刀割,所以他热切的期望早日结束战乱,还百姓以太平。这使他在听闻官军收复了蓟北时,马上就喜极而泣,不能自抑。杜甫的忧和喜都和国家、百姓紧密相连,国强则喜,民苦则忧。这是杜甫的胸怀,也是古代无数知识分子的胸怀。

杜甫是一个伟大的诗人,而历史上任何一个伟大的人,他们的伟大都不仅仅是因为个人,而是他们以天下为己任,有深深的责任感,时刻都把自己和国家生死、民族存亡紧紧的联系在一起。《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展现出来的就是这种精神,为一千多年前的诗圣喝彩!


查看更多
推荐栏目
back_img
功能直达
热门应用
学习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