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_img

回乡偶书

发布时间:2024-02-26
1 回乡偶书原文及翻译(带赏析)
原文及翻译
回乡偶书
回乡偶书带赏析

《回乡偶书》是唐代诗人贺知章的组诗作品,创作于诗人晚年辞官还乡之时。语言朴实无华,感情自然逼真,充满生活情趣。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回乡偶书原文及赏析翻译,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原文

其一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其二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翻译

其一

我年少时离开家乡,到迟暮之年才回来。我的乡音虽未改变,鬓角的毛发却已斑白。

家乡的孩童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我。他们笑着询问我: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

其二

我离别家乡的时间实在已经是很长久了,回家后才感觉到家乡的人事变迁实在是太大了。

只有门前那镜湖的碧水,在春风吹拂下泛起一圈一圈的波纹,还和五十多年前一模一样。

赏析

第一首是久客异乡、缅怀故里的感怀诗,写于初来乍到之时,抒写久客伤老之情。就全诗来看,一二句尚属平平,三四句却似峰回路转,别有境界。后两句的妙处在于背面敷粉,了无痕迹:虽写哀情,却借欢乐场面表现;虽为写己,却从儿童一面翻出。而所写儿童问话的场面又极富于生活的情趣,即使读者不为诗人久客伤老之情所感染,也不能不被这一饶有趣味的生活场景所打动。

第二首可看作是第一首的续篇。诗人到家以后,通过与亲朋的交谈得知家乡人事的种种变化,在叹息久客伤老之余,又不免发出人事无常的慨叹来。“离别家乡岁月多”,相当于上一首的“少小离家老大回”。诗人之不厌其烦重复这同一意思,无非是因为一切感慨莫不是由于数十年背井离乡引起。所以下一句即顺势转出有关人事的议论:“近来人事半消磨。”三四句笔墨荡开,诗人的目光从人事变化转到了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上。虽然阔别镜湖已有数十个年头,而在四围春色中镜湖的水波却一如既往。诗人独立镜湖之旁,一种“物是人非”的感触自然涌上了他的心头,于是又写下了“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的诗句。

注释

⑴偶书:随便写的诗。偶,说明诗写作得很偶然,是随时有所见、有所感就写下来的。

⑵少小离家:贺知章三十七岁中进士,在此以前就离开家乡。老大:年纪大了。贺知章回乡时已年逾八十。

⑶乡音:家乡的口音。无改:没什么变化。一作“难改”。鬓毛衰:老年人须发稀疏变少。鬓毛,额角边靠近耳朵的头发。一作“面毛”。衰,此处应是减少的意思。

⑷相见:即看见我。相,带有指代性的副词。不相识:即不认识我。

⑸笑问:笑着询问。一作“却问”,一作“借问”。

⑹消磨:逐渐消失、消除。

⑺镜湖:湖泊名,在今浙江绍兴会稽山的北麓,方圆三百余里。贺知章的故乡就在镜湖边上。

创作背景

贺知章在唐玄宗天宝三载(744),辞去朝廷官职,告老返回故乡越州永兴(今浙江杭州萧山),时已八十六岁。此时距他离开家乡已有五十多个年头了。人生易老,世事沧桑,他心头有无限感慨,于是写下了这组诗。

作者简介

贺知章(659年~744年),唐代诗人。字季真,越州永兴(今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人。武则天证圣元年(695年)进士,授国子四门博士,...

查看更多
2 回乡偶书古诗带拼音和翻译
回乡偶书古诗带拼音
回乡偶书古诗翻译

大诗人贺知章的一生虽没有大起大落的传奇,但也算是顺风顺遂,考取功名、成为状元、在朝廷做官,直到在80岁高龄大病一场死里逃生,他才觉时日不多,立即辞官回乡,想要落叶归根,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才诞生了好工具小编即将要说到的这首《回乡偶书》。

回乡偶书古诗带拼音

huí xiāng ǒu shū

回乡偶书

hè zhī zhāng 〔 táng dài 〕

贺知章 〔唐代〕

shào xiǎo lí jiā lǎo dà huí , xiāng yīn wú gǎi bìn máo cuī 。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ér tóng xiāng jiàn bù xiāng shí , xiào wèn kè cóng hé chǔ lái 。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翻译

年少时离乡老年才归家,我的乡音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已经疏落。

家乡的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我。他们笑着询问我:你是从哪里来的呀?

注释

1.老大:年纪大了。

2.乡音:家乡的口音。

3.无改:没什么变化。

4.鬓毛:额角边靠近耳朵的头发。

5.衰:减少,疏落。

赏析

这是一首久客异乡、缅怀故里的感怀诗。写于初来乍到之时,抒写久客伤老之情。

这首诗看似平淡,却内蕴丰富。前两句写游子重回故乡,淡淡的叙述中含有不可言说的兴奋和激动,诗人置身于故乡熟悉而又陌生的环境之中,一路走来,心情颇不平静:当年离家,风化正茂;今日返归,鬓毛疏落,不禁感慨系之。三四句从充满感慨的一幅自画像,转而为富于戏剧性的儿童笑问的场面。在儿童眼中,这只是淡淡的一问,言尽而意让;在诗人,却成了重重的一击,引出了他的无穷感慨,自己的年迈衰颓与反主为宾的悲哀,尽都包含在这看似平淡的一问中了。

全诗就在这有问答处悄然作结,而弦外之音却如空谷传响,哀婉备至,久久不绝。以如此简短的语言写出了所有游子的久别家乡,家乡作他乡的愁苦,这就是本诗千百年引起人们心灵震颤的重要原因。

作者简介

贺知章(约659年—约744年),唐代诗人、书法家。字季真,晚年自号“四明狂客”“秘书外监”,越州永兴(今浙江杭州萧山区)人。少时以诗文知名。武则天证圣元年(695年)中乙未科状元,授予国子四门博士,迁太常博士。后历任礼部侍郎、秘书监、太子宾客等职。

贺知章为人旷达不羁,好酒,有“清谈风流”之誉,晚年尤纵。86岁告老还乡,不久去世。与张若虚、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与李白、李适之等谓“饮中八仙”;又与陈子昂、卢藏用、宋之问、王适、毕构、李白、孟浩然、王维、司马承祯等称为“仙宗十友”。其诗文以绝句见长,除祭神乐章、应制诗外,其写景、抒怀之作风格独特,清新潇洒,其中《咏柳》《回乡偶书》等脍炙人口,千古传诵。作品大多散佚,《全唐诗》录其诗19首。

贺知章古诗拓展

一、咏柳

贺知章 〔唐代〕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二、

相和歌辞·采莲曲

贺知章 〔唐代〕

稽山...

查看更多
3 贺知章两首著名的诗《回乡偶书》赏析,这人生易老天难老,眼前的不破的真理
贺知章最著名的诗
贺知章的诗
贺知章的诗全集

游子思乡为主题的诗词太多太多,最精彩的莫过于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秋思》,那一句断肠人在天涯,让几多游子泪奔,还有王湾一首《次北固山下》,小船停泊在山下,看远飞的大雁,心生所感,写了一句”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又让漂泊在外的游子们心生几多感怀与忧伤。歌手费翔唱过一首《归来吧》在九十年代风靡一时,当代诗人余光中先生写下了一首《乡愁》又让海峡两岸有家难回的游子们心酸落泪。

贺知章直到86岁,突然想家,就向皇帝递交了辞呈,要说,86岁,也确实应该退休了。贺老先生的情感来得突然,是那种潜藏后突然涌出来的那种,是潜意识,”天宝三年(744),因病恍惚,上疏请度为道士,求还乡里,舍本乡宅为观。“这不知是什么梗,有些神秘主义。回乡后,他闲坐门里,担风揽月,静下来的时候,对人世进行了总结,写了两首《回乡偶书》,也称《回乡偶卷》。直戳游子的泪点,那不经意的叙说,读来却是满纸辛酸。其一诗曰:

《回乡偶书》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贺知章的老家在浙江萧山,少小离家在外,去外地游宦。这一去几十年,但故乡总是在梦里打召唤,一少一老的对比写尽人世沧桑,这里省去的是时间与空间,人生枯瘪如此。老朽之躯形成的思念在那浮浮冉冉的家乡的云头上,看不清,看不明,一切是月朦胧,人也朦胧。乡音不改,这是记忆,也是印记,那吴侬语体,那小桥流水似的声音,尚在!鬓发却早已皤然。这也是对比,是岁月的无情,是人世的无常,是生命的偶然与必然的交错。注定了的,成为记忆,偶然的,成为人生。

远望乡里,炊烟密处,杨柳依依春透,儿童在戏蝶,在游戏,在玩笑。贺先生哪里识得这些孩童,只看那一个个小巧可爱的脸蛋,听那声细如蚊的喊叫,还有那动作起来如飞的姿势,这些只有感伤。是来自于诗人与儿童的对比。这感觉只有诗人心里体会得到。看他们满脸的笑意,来迎接曾经的乡里人。这滋味总是像吃了辣子的感觉。是一阵悲凉袭入心头的样子吧。

另一首写道: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贺知章,在回乡后不久所作这两首明白如话的诗作,因其脍炙人口,而流传千古。这人生易老天难老,世事沧桑在眼前的不破的真理,让人心生无限感慨。


查看更多
4 贺知章最经典的诗《回乡偶书》,离乡近六十年,已是物是人非
贺知章最著名的诗
贺知章的诗
贺知章的诗全集

唐朝的李白和杜甫,是诗歌史上的两个巅峰。他们一个浪漫,一个现实,形成互相对峙,被后人所景仰。然而,就是这样两个大名鼎鼎的诗人,他们都非常佩服一个人,这个人就是贺知章。

我们还记得杜甫有一首著名的诗,叫做《饮中八仙歌》,诗歌一开始就是说的贺知章。“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杜甫把贺知章和李白相提并论,说他们都是有名的“酒仙”。

更为厉害的是,贺知章喝醉了酒,骑在马背上摇摇晃晃,像乘船一样。醉眼昏花中掉到井里去了,他还在里头睡着了。一般醉酒的人经冷水一浇就会惊醒,而他躺在水井里还在打呼噜。

贺知章这个人非常豪爽,他在长安做官,一次碰到了四处干谒的李白,他反而还请李白喝酒,酒钱不够,他当场就解下佩戴的金龟换酒,这可是皇上赏赐的饰品。

贺知章读到李白的《蜀道难》,他毫不掩饰自己的褒奖之情,夸李白为“谪仙人”。后来并和玉真公主一道推荐李白,最后李白终于做了唐玄宗的翰林待诏。

我们应该都知道贺知章的诗写得很好,对他的《咏柳》一定很熟悉,它被选入语文教科书里。“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贺知章年少时就以诗文知名,武则天时考中进士,入朝为官,唐玄宗时官至秘书监和太子宾客,终年八十六岁。

他在去世前得了一场大病,于是告老还乡,请求回乡当道士。唐玄宗准许了他的请求,并写诗相赠,皇太子即后来的唐肃宗还亲自为他送行。

贺知章离开家乡近六十年,这次回到故乡越州,世事沧桑,物是人非,变化太大了,所见都不认识,儿童们对他更是感到很陌生。贺知章深有感触,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回乡偶书》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虽然此时诗人已经有八十六岁高龄,不久前又得过一场大病,但诗人的思路还很清晰。一个人从出生懂事起,就在求取功名,但是一旦功成名就,在外地为官,宦海浮沉,到老了返回故里,一片陌生,又作何感想。

诗中第一句看起来是简单的七个字,但是它包含了人的一生,这其中的风雨阳光、酸甜苦辣只有自己知道。

在异乡打拼并不容易,有多少次从跌倒里爬起来,想到了故乡,想到了当初满怀希望地出门,才给自己以信心和勇气。

大诗人李白出门时也说过,“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但是再豪迈的人,也经不住岁月蹭蹬。最终又有多少人能够衣锦还乡,平安地回到自己的故里。

现在贺知章回到了老家,虽然方言没有改,但是鬓毛都稀疏斑白了。为什么唐玄宗答应贺知章告老还乡的请求,皇太子还要给他送行,就是中国人普遍有一个落叶归根的情结。

我们知道一个人的履历表上有这么一个栏目,那就是原籍。不管你这一生走到哪里,家乡已在血脉中烙下了深深的印记。就像一棵树的树枝伸上了天空,它始终不会忘记还有一个提供养分的根。

诗中最后两句来了一个大反转,贺知章本来是家乡的主人,他出门时这些人还没有出生。现在他鬓毛稀疏,头发花白,这些人反而把他当作客人,问他“从何处来”,这让贺知章作何感想,个中滋味真...

查看更多
5 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古诗你知道几首?语句朴实无华,却写出无限感慨
回乡偶书古诗
贺知章

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多数人只会背诵一首,实际上第二首更加经典。

贺知章,字季真,号石窗,晚年号四明狂客,唐代著名诗人。虽然如此,贺知章流传到今天的诗歌数量非常少,少到什么程度,说出来很多人可能不相信,只有二十几首。

贺知章与李白是忘年交,两人相差四十几岁,不过贺知章和李白一见如故。而且贺知章在读了李白诗歌之后,感叹地说道,“子,谪仙人也”。

诗圣杜甫的饮中八仙歌,这样描述贺知章,“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

贺知章最知名的诗就要数回乡偶书了,可是很多人不知道,回乡偶书一共有两首,很多人会背诵的都是其中一首。

回乡偶书两首诗如下: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从题目可以看出,这两首是随便写的诗。偶字可以当偶然讲。但是从诗歌的内容来看,随便写并非不认真,而是少了许多客气的话,直抒胸臆而已。流传到今天的经典古诗词,大多都是感情真挚的诗词,那些应酬的作品,大多数都被淘汰了。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年少时为了前程离开家乡,年迈的时候才回到家乡。乡音虽然没有改变,鬓角的毛发却因为年老已经疏落,快要掉光了。这两句诗写得很好,都是通过对比来描写。第一句写时光的流逝,几十年的时光就这样过去了,纵然时光流逝,那个曾经的少年已经变成垂垂老矣,家乡的口音依然没有变。通过这样变与不变,显示出了归回故土的喜悦之情。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家乡的孩童都不认识我,把我当成了客人,还异口同声的说:这位客人,您是哪里来的呀?而所写儿童问话的场面又极富于生活的情趣,即使读者不为诗人久客伤老之情所感染,也不能不被这一饶有趣味的生活场景所打动。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我离开家的日子实在是太长了,回家之后才发现,很多人和事情已经逐渐消失,故乡的变化真是太大了。

贺知章中进士之后开始走上仕途,那年他已经三十七岁,回到老家的时候已经八十几岁。这样算起来,已经离家差不过五十年。半个世纪的光景,早已经让很多事物失去了原来的模样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只有我家门前镜湖的水,在春风的吹拂下,还和我离开家乡的时候一样。

虽然变化的东西很多,依旧有不变的东西,那就是少年时代观看过的景色,镜湖水只不过是一个典型。

后人评价这两首诗:一气浑成,不假雕琢,兴之偶至,举笔疾书者。

这两首诗也很符合四明狂客贺知章的性格,语句朴实无华,却写出无限感慨,堪称千古绝唱。


查看更多
6 读贺知章的《回乡偶书二首》,万千游子的思念
回乡偶书二首贺知章
贺知章的诗

大家好,今天小编要来跟大家聊聊贺知章的《回乡偶书二首》。

《回乡偶书二首》

(唐)贺知章

(其一)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其二)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贺知章号四明狂客,是盛唐前期著名诗人,也是书法家,被人称赞“笔力遒劲,风尚高远”。贺知章少年时期就已经诗名在外,后入朝为官,颇得皇帝赏识敬重。他为人十分豪爽旷达,是修道之人,人称“诗狂”,有“清谈风流”的美名。他还常与与张旭、李白、李适之、李琎、崔宗之、苏晋、焦遂等人饮酒赋诗,被称为醉中八仙”。李白还曾写诗“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形容贺知章酒后之态。只可惜贺知章的诗歌大多已经散佚,流传至今的只有19首。《回乡偶书二首》写于天宝三年,贺知章辞官回乡。当时,这位著名的诗人已经八十六岁了,离家也已经五十多年。诗人重回故乡,望着家乡似曾相识的一草一木,心内百感交集。

诗的前两句是叙事。“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诗人在年幼时离开故乡,直到年老时才返回。虽然离开多年,但诗人的家乡话还是非常地道,只是鬓发已白,提醒着他再也不是当初的那个少年。这两句诗写得相对平淡,以“少小”和“老大”对比,突出诗人离开故乡的事实。而诗人“乡音未改”暗示着他对家乡的熟悉,虽然久离,但他一直思念故乡,“鬓毛衰”更显示出乡情不忘,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鬓发斑白带有强烈的沧桑感,不断地提醒着读者诗人八十六岁的高龄。正因为年岁之高,记忆才会格外漫长,所有的情意也会更加彰显。

诗的三四句“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是这首《回乡偶书》的精彩所在。诗人离乡五十多年,十几岁以下的儿童自然不认得这位从见过面的老者。别说是个儿童,恐怕四十岁以下的老乡都得相见不相识了。诗人还乡,却被小同乡看作是一位客人,主与客之间的转变必然引得诗人内心无限感慨。毕竟,在离乡之前,他也曾是这样一个年轻的孩子,对于从外而来的一切都如同他们一样好奇。这些孩子笑着将这位老者包围,一个一个用好奇而期待的眼神看着他,表现出了一种活力,也写出了质朴、热情的民风。

一句“笑问客从何处来”谐趣横生,真是神笔。而对于诗人而言,孩童的无心之问又会提醒着他如今的现状,如此的老迈衰颓,也不知当初的那些故人可还认得他,饱含游子辛酸。全诗结束在这有问无答之中,结束在孩童的笑声中,诗人内心却是悲凉的,以笑写悲,如此意蕴无穷,引发读者无限的思考。贺知章的这首《回乡偶书》在千百年来众口传颂、妇孺皆知,历来颇受好评。宋朝范晞文《对床夜话》曾将贺知章“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一句与杨衡的“正是忆山时,复送归山客”,张籍的“长因送人处,忆得别家时”,卢象的“小弟更孩幼,归来不相识”对比,认为贺知章的句子“益换而益佳,善脱胎者,宜参之”。

《回乡偶书》的第二首与第一首一脉相承,语言依旧冲淡无情,如同白话。“离别家乡岁月多,近...

查看更多
推荐栏目
back_img
功能直达
热门应用
学习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