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朝,满族八大姓氏非常出名,满清八大姓氏代表满清王朝八个显赫的贵族,在清宫电视剧中,大家熟悉的姓氏之一“钮祜禄甄嬛”的钮祜禄,也是地位非常高的一个氏族,一起来看看满族八大姓氏排名以及满族八大姓氏分别改成了什么汉姓。
满族八大姓氏
八大姓指的是满清王朝时满族的八个显赫的姓氏。分别是佟(佟佳氏),关(瓜尔佳氏),马(马佳氏),索(索绰罗氏),赫(赫舍里氏),富(富察氏),那(那拉氏),郎(钮祜禄氏)八姓,俗呼"满洲八大姓"。现今俗称谓八大姓的满族著姓姓氏,是自清代中期以后而冠用和改用的汉字姓。
满族八大姓氏排名
满族八大姓氏排名:佟、关、马、索、舒、富、那、郎
八、郎、钮祜禄氏
这是满族的一个地名演变而成的姓氏,之前是居住在长白山附近,是由元代的亦气烈氏而演变成明朝初期的纽祜禄氏,而当时满族人对狼很崇拜。后来清朝康熙年间,大部分都是冠用汉姓,所以后来简化为郎姓。
七、那、那喇氏
这个姓氏一般都是满族的皇后惯用此姓氏,主要是以河名运用于姓氏的,在明代的时候是住在乌拉、辉发等地方的。顺治年间,皇帝遗诏鳌拜以及苏克蕯哈为朝廷的辅臣,其主要代表人物是屡立大功的大学士明珠,就是当时的那喇氏后人的后人。
六、傅、富察氏
富察氏是今辽东地区满族中的傅氏,是以地名而立的姓氏,在满族八大姓氏里面排名第六。金朝时期,女真与皇室贵族结成姻缘。后来都习惯有汉姓所以演变为傅姓,因为那个时候都是学校汉族的文化,所以都简化了。
五、舒、舒穆禄氏
舒穆禄氏家族和努尔哈赤家族关系很好,后来将自己的儿子入赘到努尔哈赤家族做为上门女婿。在辉发战役时奋勇向前,在很多次战役中立下不少汗马功劳,被升职为总兵统领。后来皇太极带领大军征讨明朝获得胜利,杨古利在兵战中屡立大功。杀岛几万人,最后在朝鲜的战役中因为中了敌人的埋伏,死了。皇太极十分悲痛,亲自去奠前守丧。后来赐予一座太庙。
四、索、索绰洛氏
索绰洛是一个地方的地名,后来氏族分布到各个区域,当时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松果托。家族族谱里面有记载清代末期,曾是居住在长白山那一带的人,在康熙年间后来分配到辽宁东部地区,开始用汉姓,所以最后是索姓,
三、马,马佳氏
马姓氏在现在的辽东地区,有两个不同的血缘汉军旗人和满洲旗人,清代中期汉军旗人投奔到满族旗人,后来被列为汉军八旗之后就进入的族谱。后来经过历史的演变最后在姓氏里面加了一个佳字,就变成了马佳氏,血统已经混淆,当时的女真人的后代现在已经分不清了,当时的代表人物是图海。
二、关、瓜尔佳氏
满族的关氏是清朝前期的瓜尔佳氏经过历史演变而来的一个姓氏,后来又改成了汉姓,姓关,是满族八大姓氏排名第二名。是当时清朝初期一个比较显赫的家族,后来一直到清代中期改为关姓,一直运用到现在。其实我们在电视上也看过清朝初期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鳌拜。
一、佟、佟佳氏
满族佟姓氏和童姓都是满族的姓氏,都是同音,但是字不一样,后来又因为历史的演变成夹温姓氏,曾在史...
查看更多满族的传统服饰,既体现着北方游牧民族的特色,又兼具汉族服饰的要领,使得满族的服饰更丰富多样,富于变化。传统的满族服饰色彩多以淡雅的白色、蓝紫色为主,红、粉、淡黄、黑色也是其服饰的常用色。在传统上,满族有尚白的习俗,以白色为洁、为贵,白色象征着吉祥如意。
满族最具特色的服饰是旗袍。旗袍,满语称“衣介”。从古代一直到民国时期,旗袍一直都是满族男女老少一年四季都穿着的服装,分为单、夹、皮、棉四种,又分男女两大类。
清初男子旗袍为圆领、大襟、箭袖,四面开衩,系扣袢,腰中束带。四面开衩是为了骑射自如。箭袖是为射箭方便,满语称“哇哈”,形似马蹄,又称“马蹄袖”,平日挽起,放下御寒,后来演变为清朝官员谒见皇上或上司的一种礼节——“放哇哈”。冬季在棉袍外往往套一件长到肚脐、四面开衩、对襟的短褂,俗称马褂。马褂,是满族男子骑马时常穿的一种褂子,分纱、单、夹三种,分别由绉纱、绸缎或大绒制成,有大襟、对襟、琵琶襟等多种形式。满族人为了骑马方便,喜欢在旗袍外套或长袍的外边套一种身长至脐、四面开禊的短褂,以御风寒,称“长袍马褂”。马褂清初仅限八旗士兵穿着,后来逐渐盛行于民间。马褂后常被皇帝用以赏赐有功之臣。被皇帝赏给“黄马褂”可谓极高的荣誉。清末,由四开衩改为左右两开衩,箭袖多改为平袖。
坎肩也是满族人常穿的服饰。坎肩亦称背心、马甲、披袄、搭护等。满语称窝龙带。坎肩是在进关之后,由于民族融合,受汉族衣着影响的结果。坎肩并不是满族原有的服装,是由汉族的“半臂”演变来的。坎肩实为无袖的马褂。有领,衣长及腹,多为两侧开衩,在领、襟等边缘处饰以各色花纹。有对襟、大襟、琵琶襟等式样和棉、皮、夹、纱之分。内蒙古的满族男子多喜琵琶襟式坎肩。其式是将衣襟缝成弧形,即襟从领口至右肩处贴胸而下,但不到底,而又左转至肚脐处,以致下襟缺一小截,其式是为上下马方便之故。女式坎肩多为对襟式,对襟下端多为如意头式,衣缘多镶以艳丽花边。清代该服饰窄小,多穿于旗袍内,清末以来尚宽大,多套于旗袍外。
随着时代的发展,男旗袍已渐弃不用,只有八旗妇女日常所穿的长袍才与后世的旗袍有着血缘关系。满族妇女穿的旗袍,样式美观大方,讲究装饰,在旗袍领口、衣襟、袖边等处镶嵌几道花条或彩牙儿,有的还要镶上18道衣边才算是美。穿起来匀称苗条,婀娜多姿。有一种女士旗袍叫“大挽袖”,把花纹绣在袖里,“挽”出来更显得美观。天寒时则加马褂或马甲于袍外。旗袍的样式后来发生了一些变化,开禊从四面改成了两面;下摆也由宽大改为手链;袖口也由窄变肥,又由肥变瘦,使其穿起来更加合体。民国你那件,女式旗袍多改为胸襟宽松、腰身微紧、臀部稍宽、下摆略收的式样。女式旗袍也不断演变,由宽腰直筒式演变为紧身合体的曲线型式样,使旗袍成为中国传统女装的代表。
其他方面的服饰还有套裤以及肚兜。满族男女早年流行穿“套裤”。套裤用皮制作,后来改用布。这种服饰,仅有两条单腿裤筒,不连接在一起...
查看更多与“传统的满族服饰,古代男人为什么也穿旗袍?”相关的文章
翻开满族人历史,原来满族人不仅有吃八大碗习俗,还隐姓埋名有八大姓氏。如果你在满族人口多的地方看到这些姓氏,表明他们多是满族女真人后裔,那你知道这八大姓氏分别是什么吗?下面小编带你来看看。
1、佟佳氏
佟佳氏本为地名,后因以为姓。佟佳氏氏族甚繁,支系众多,为满洲著姓,各旗满洲旗分均有分布,另佟养正支隶镶黄旗汉军旗分,佟养性、佟养材、佟山、佟养泽支隶正蓝旗汉军旗分,佟镇国、佟标、佟钊、佟养谦支隶镶红旗汉军旗分,是爱新觉罗氏在18世纪主要联姻对象,对佟姓延续后期在奉天地区起主要作用,是清朝后族的主要族群,一说源于锡伯族,托和尔秦氏。
2、瓜尔佳氏
瓜尔佳氏是女真族加古部落的称谓,一作瓜尔佳,后讹称为夹谷氏。而他们就以部落名称为姓氏,到明朝末期正式称为瓜尔佳氏。按不同的地区有苏完瓜尔佳氏(苏完尼瓜尔佳氏)、安图瓜尔佳氏、叶赫瓜尔佳氏、乌喇瓜尔佳氏等分支,入关后又有凤城瓜尔佳氏、金州瓜尔佳氏等分支,另外,瓜尔佳氏(关氏)家族还广泛分布于东北各地,如本溪、西丰、铁岭等。
3、马佳氏
马佳氏以地为名。原氏族起源地“嘉里库马佳”。《八旗满洲氏族通谱》卷七记有:“马佳,本系地名,因以为氏。其氏族散处于绥芬、马佳及各地方”。位于今黑龙江牡丹江一带。该氏族随军入关后少部分为官,大部分经商。本氏族起先多为镶黄旗和正红旗,入关后部分分支被封为正黄旗,后改汉字姓“马”“麻”等。
4、索绰罗氏
索绰罗是地名,今地待考。其族以地为氏,世居辉发、叶赫、讷殷、乌喇、索绰络(今地待考)等地。清代《八旗满洲氏族通谱》共收录了索绰络氏17支。从整体来看,满洲镶黄旗、正黄旗、正白旗、正红旗、镶白旗、镶红旗、正蓝旗,均有索绰络氏分布,正白旗包衣、镶白旗包衣也有索绰络氏分布。从旗分来看,索绰络氏主要分布于镶红旗(4支)和正白旗(2支又包衣1支)。清朝灭亡后,那拉氏后人大多改为汉姓索。
5、赫舍里氏
赫舍里氏属于满洲正黄旗与镶黄旗,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也是中国在清朝时最重要及拥有最大权力的满洲人家族之一。赫舍里后裔将此姓氏简化为赫姓或何姓,亦有如英敛之的后人以名字中第一个字为姓的特例,在北京、辽宁、吉林等广泛地区有分布,现在汉姓一般以“李”“赫”“或”“何”“舍”出现。
6、富察氏
富察氏又作“傅察”、“富尔察”。见于《皇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女真最古老的姓氏。该族世居沙济、叶赫、额宜湖、扎库塔、蜚悠城、讷殷、额库伦、吉林乌啦、长白山散居九处。后随汉习俗是以改写富.傅.付。富察氏支系繁多,是满族中仅次于关姓的大姓。
7、那拉氏
那拉氏,又译纳喇氏、纳兰氏,满族人的姓氏之一,是满族的一个大氏族,明末海西女真四部的王族姓氏。那拉氏在金朝时期被汉译为“纳兰氏”,是女真中的“白号姓氏”(贵族姓氏)。至明末,那拉氏分为叶赫那拉、哈达那拉、乌拉那拉、辉发那拉四大支系,并有所分化。清朝灭亡后,那拉氏后人大多改为汉姓那或南。
8、钮祜禄氏
钮祜禄...
查看更多与“那些你习以为常的姓氏,很可能是满族八大姓氏”相关的文章
女真一族的由来
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的名字,实际上是满洲语的发音。满语中“努尔哈赤”这个名字,在汉语中又是什么意思呢?就是“野猪皮”的意思。
不管您承不承认,一代雄才伟略、统一女真各部的英雄努尔哈赤,他就是一张“野猪皮”。
野猪皮不是什么贬义词,因为在大兴安岭的茫茫树林中,猎人们眼中最可怕的野兽,第一个就是野猪,第二个是熊,第三个才是东北虎。
取这种连熊和东北虎都害怕的野兽为名,他得有多凶狠呀。关于女真种族的问题,还得从很久很久以前说起:根据《清太祖武皇帝实录》记载:在长白山的东北方向,有一座巍峨雄奇的山峰,叫作布库里山。此山古木争秀,奇石错落,山脚之下,更有一泊澄澈见底的镜湖,湖面之上波澜不惊,倒映着朗日流云,湖中水草柔顺,游鱼自在,一派生机盎然。
这里的泉水之清澈,味道之甘甜,自然让人流连忘返。有一天,有三位貌美如花的仙女慕名而来,准备在这里游玩一番。
这三位仙女有各自的名字。大姐叫恩库伦,二姐叫正库伦,三妹叫佛库伦。
三位仙女见此泉水如此甘洌,且四周无人,她们一合计——脱光了衣服,纷纷跳入泉中,纵情地畅游了起来。
此时飞来一只身披七彩羽毛,头顶一个粉红色肉冠,口里含着一颗赤红色果实的小鸟。
看见这只小鸟口中的果实后,三姐妹中的三妹来了精神,她对这个果实爱不释手,最后,佛库伦尝了个鲜,把这个果实吃了下去。
很快,她惊讶地发现:自己怀孕了。
看见三妹“无夫先孕”后,恩库伦和正库伦直接暴走了,她们愤怒地说道:“三妹呀,你可急死我们了!你看,如今你稀里糊涂地怀了一个孩子,这怎么能返回天庭呀?”“三妹啊,你可长点心吧!”
看着两位心急火燎的姐姐,佛库伦平静地说道:“两位姐姐莫要着急。这样吧,你们先回天庭,我留下。然后你们帮我请个假,随便找个理由搪塞一下,等我把这个孩子生下来,我再回天庭。”这俩姐妹一听,只能如此。恩库伦和正库伦先飞回了天庭,把三妹留了下来。
要说这个孩子真是难产,光阴似箭,佛库伦怀了整整十三个月,才把这个孩子生下来。
等孩子呱呱坠地后,佛库伦一看,竟是一个黑胖的大小子,这小胳膊小腿的,可爱的不得了。佛库伦喜欢得不行了。这个孩子是神仙之体,生下来就会说话,没过几天就会满地乱跳。几个星期后,他就长成了七尺之躯,成了一个英俊潇洒、孔武有力的男子汉。
看见儿子长大成人后,佛库伦知道分别的时候到了,她把孩子叫到身边,亲切地对他说道:“孩儿呀,我给你起个名,你别忘了。从今天起,你就叫布库里雍顺。”
有名字了,布库里雍顺高兴得不行,他反问道:“娘呀,我有名字了,那我姓什么呀?我爹是谁呀?”
“这个......你让为娘咋说呢?这样吧,你姓爱新觉罗吧。”
“哦,我有姓氏了,我也有名字喽!从今天起,我就叫爱新觉罗·布库里雍顺。”
这个爱新觉罗·布库里雍顺,就是努尔哈赤的老祖宗,爱新觉罗家族的第一代当家人
在满语中,“布库里雍顺”是“英雄”的意思。而满语中“爱新觉罗”要拆开解释,“爱新”是汉语中的“...
查看更多与“满清为什么能入主中原?聊聊满清发达史”相关的文章
1559年,那时还是明嘉靖三十八年,在东北的白山黑水之间,一户人家生了一个小孩,取名努尔哈赤(1559-1626),意思是“野猪皮”。可就是这张“野猪皮”,统一女真族,与明朝为敌,为清朝的建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据说直到今天,满族仍然有很多的传统习俗都跟努尔哈赤有关。
努尔哈赤年轻时,家道衰落,他本人曾在明朝辽东总兵李成梁手下当差。由于努尔哈赤聪明伶俐,李总兵把他留在自己的帐下做了一名亲兵。
有一天,李总兵接到皇上的圣旨,说天上紫微星下降人间,东北方向有天子之象,让他留意有真龙天子迹象的人,一旦发现可疑之人就立马缉捕。
接到圣旨后,李总兵虽然很重视,可一直没有这方面的线索。这一天,他让努尔哈赤给他打来洗脚水,帮他洗脚。闲聊中,李总兵对努尔哈赤说:“我能够当上总兵,因为我脚下有七颗黑痣。”努尔哈赤年少无知,竟然说:“我脚下有七颗红痣。”
李总兵听过,大吃一惊,却未动声色。“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原来这个‘真龙天子’就是努尔哈赤!”他很高兴地回到卧室,向他的爱妾梨花说了这件事,并且让手下去准备囚车,准备明天一早把努尔哈赤解送京师。
李总兵这个小妾由于跟努尔哈赤年龄相仿,身世也差不多,就很同情努尔哈赤。这天夜里,她趁李成梁睡熟,悄悄地爬起来,把这件事情告诉了努尔哈赤。努尔哈赤听后吓出一身冷汗。他拜别梨花,偷偷地骑上一匹马,带着平时养的大黄狗就逃出去了。
第二天一大早,李总兵亲自带人去抓努尔哈赤却不见其踪影,到后院一看,却发现自己的爱妾梨花已用白绫吊死在柳树之下。他立马猜到是怎么回事了,勃然大怒,叫人把梨花解下来,将她全身脱光,重重打四十大板,然后派人去追赶努尔哈赤。
据说,满族在每年黄米成熟的时节,都会在门前插柳枝,以示对救了努尔哈赤的梨花夫人的敬意。不过祭扫时必须先灭灯,这是因为梨花夫人死后赤身裸体,为了避羞,所以熄灯祭扫。从那时起,门前插柳枝和熄灯祭扫就成了满族的风俗习惯。
出逃的努尔哈赤跑了一个晚上,人困马乏,想下马休息一下。他刚要下马,就听到后面追兵赶来,一拍马儿,又继续向前跑。说来也奇怪,跑了一夜的马,这时居然仍如风驰电掣一般。后来,这匹马为了甩掉追兵竟活活累死了。这匹马原来叫大青,努尔哈赤流着泪对大青说,如果将来得势,一定不会忘记他。后来努尔哈赤的儿子皇太极继位后,把国号后金改为大清,传说就是为了纪念这匹马。
马累死了,努尔哈赤只能徒步逃走。眼看追兵就在身后,他急中生智,钻进前面的草甸子里。追兵没有发现努尔哈赤的身影,就放火烧草甸。这时努尔哈赤已经精疲力竭,躺在草甸上不知不觉就睡着了,完全不知自己身处火海。当他醒来时,发现自己浑身都是湿的。他站起一看:周围的草都已烧光了,大黄狗也死在自己身旁。他明白了,一定是大黄狗去河边将身子弄湿,再回到自己身边,将自己的衣服和周围的草弄湿,才使自己保住了命。他后来为了报答大黄狗的救命之恩,下令满族的子孙永远不许杀狗、吃狗肉,不...
查看更多与“清太祖努尔哈赤与满族传统习俗的故事”相关的文章
1.服饰
满族的服饰,男子自头顶后半部留发,束辫垂于脑后,清入关后,强行在全国推广,使之成为清代满、汉、蒙各族的共同发式。女子发式,幼年时期与男孩一样,稍长,在脑后留有一根或两根辫子,结婚时开脸上头,戴钿子。平时,在头顶盘髻,有架子头、两把头等样式。佩戴耳环,有一耳三环的定式。男子的袍褂两侧开叉,腰中束带便于骑射。其中的“箭袖”(满语:哇哈)别具特色,是在窄袖口上接一个半圆形的袖头,形如马蹄,俗称“马蹄袖”,平时挽起,冬季打猎或作战时放下,覆盖手背以御寒,后来成为清朝礼节中的一个规定动作。少妇穿宽大的直筒旗袍,天足,着花鞋,有花盆底和船形底等样式。早期,富人多穿麻布衣服,穷人用狍鹿皮为衣。进入辽沈以后,贵族富人穿绸缎,平民则着布衣,服饰也等级化了。入关以后,满汉服装逐渐趋于一致,男子所服的坎肩等至今仍有沿用,而女子旗袍历经演变,现已成为我国传统女装的代表。
2.饮食
满族食品也极富特色,历来有“满点汉菜”之说。最能代表满、汉族饮食文化交融的莫过于“满汉全席”。其菜肴选料、制作和吃法上都保持着满族特色,其中山珍如猴头菌、熊掌、人参、鹿茸等大都是来自东北地区。它是满点与汉菜融合的精品,在清乾隆时期就已成型,流传了二百余年,乾隆间《扬州画舫录》所载,扬州地方的“满汉席”,已有菜点100余道了。日常生活中,满族民间还有许多风味小吃和种类繁多的点心。喜欢吃小米、黄米干饭与黄米饽饽(豆包),每逢过节时吃“哎吉格饽”(饺子)。每当阴历除夕,晚饭吃满族独有的风味食品白煮猪肉,炙猪肉及糕点中至今犹存的“萨其玛”等。今天中国北方的饺子、火锅、酸菜、京味糕点等均与满族饮食文化有着渊源关系。
3.骑射
满族及其先民长期居住在山林地区,精于骑射是他们的特技,也在他们的生活习俗中打下深深的烙印。满族育儿所用的摇车,直到今天,很多农村仍然沿用。儿童初生时,悬弓箭于门前,象征着他未来要成为一个优秀的射手。六、七岁时,即以木制弓箭练习射鹄,稍长,就骑马佩箭驰骋山林。女人执鞭不亚于男子,姑娘出嫁,弓、箭、鹿皮服是必备之品,结婚时的天地桌上要插上弓和箭。轿车进门,新郎要射三支箭。满族儿歌与民谣中也留下了深深的狩猎生活的痕迹。
4.姓氏
满族称姓氏为哈拉,丰富而复杂,极富民族文化特色。最初,一个哈拉就是一个穆昆(家族)。后来随着人口繁衍、家族分支与随任驻防调往别处,原来的穆昆又分化出数个新穆昆。一般一个穆昆只有一个哈拉,但也有数个穆昆属于同一哈拉的情况。历史记载,满族姓氏有600多个,在中国各民族的姓氏中,仅次于汉族。与其他历史悠久的民族一样,满族姓氏的起源可追溯到远古的图腾崇拜,但就后来的发展看,主要有以居住地为氏和以部族为氏两种。也有将满姓汉语音译的第一个字作为姓氏的,如佟佳氏简称佟,马佳氏简称马,还有图、德、大、暴、呼、阿、肇、西、布等姓氏,大多数是将原来的满姓,用汉字来进行简称。对于这种情形,清统治者十...
查看更多与“满族的传统文化有哪些?满族的传统文化介绍”相关的文章
1.婚姻
满族旧时婚姻重视门第,盛行早婚和娶大龄女。这与旗内男子当兵出征,希望早育子女有关。贵族官宦人家,盛行指婚,多由朝廷指定结婚对象,一般旗人也有由族长指婚的情况。清代宫廷的“选秀”,是为皇帝及亲王选妃,一般限定在八旗三品官内部遴选。八旗内男女年龄到十六、七岁,即可订婚,男子订婚与结婚年龄可能更小一些。婚姻由父母包办,男方请媒人到女方说亲,先后要去三次。每次都携带一瓶酒,到第三次才能知道是否成功。所以有句俗话“成不成,三瓶酒”。如果成了,女方父母向男方要彩礼,猪、酒、柜、衣服、首饰等。男方送的彩礼,全部作为姑娘的财产。旧时满族结婚过程较为繁多,有议婚、小定、大定、过礼、送日子、开锁、送嫁妆、迎娶、坐帐、合卺、分大小,回门和住对月一整套过程。结婚时,新娘要在洞房炕上坐帐一日,称为“坐福”。晚间在地上放一桌子,桌上放两个酒壶和酒盅,新郎新娘手挽手,绕桌子三圈后饮酒。炕上点燃一对蜡烛,通宵不熄,房外一人或数人唱喜歌,名曰“拉空家”,或有人用黑豆往新房窗户上撒,热闹一两个小时后自散。三日后新郎新娘回娘家。
2.礼仪
满族重视礼节。过去少辈对老辈是三天一小礼,五天一大礼。少辈每隔三天要给长辈打千请安,隔五天见长辈得叩头,打千的形式男女有别,男人哈腰,右手下伸左手扶膝,似抬物状,女人双手扶膝下蹲。路上遇见不相识的长者,要鞠躬垂手问“赛音”(满语,好的意思)。如骑马,要下马闪在路旁让路,等长辈过去,再上马赶路。远方亲友相见,不分男女皆行抱腰接面大礼。
3.节日
在漫长的社会历史发展中,满族先民形成了富于自己民族特点的岁时文化,如远在渤海国时期,就已经有了春节、端午节等节庆习俗。这些习俗与其受到汉文化影响有关,但也具有自己民族的特色,如女真人在端午节有采艾蒿、吃艾糕、系长命锁、射柳祭天等习俗。清入关后,满族的岁时文化与汉族文化结合,互相吸收,渐趋一致,其间仍然显示出满族岁时文化的某些特色。如满族春节吃饺子、吃萨其玛,满族的端午节不是祭祀屈原而是为了健身祛病等等。满族岁时风俗,多与汉族相近,但又保持着不少满族特色。正月十六,北方各地满族妇女,盛行卧冰与“滚冰”,象征着去除晦气;正月二十五“添仓”,祈求丰年;二月初二“龙抬头”祈求风调雨顺;三月三“开马绊”;清明节“祭墓”,上坟插柳;端午节要外出踏青、击球、赛秋千等。近年来,各地满族多有庆祝“颁金节”的民俗。
查看更多与“满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满族的风俗习惯介绍”相关的文章
满族节日一:颁金节
是满族“族庆”之日。1635年农历10月13日,皇太极发布谕旨,正式改族名“女真”为“满洲”,这标志着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形成。1989年10月,在丹东“首届满族文化学术研讨会”上,正式把每年的12月3日定为“颁金节”。各地满族同胞在农历十月十三日满族命名日自发地举行纪念活动,以示纪念满族的诞生。但活动时使用的名称不尽相同,或称“命名日”,或称“诞生日”,或称“纪念日”等。
满族节日二:上元节
即正月十五日,俗称“元宵节”。同汉族一样,满族也有元宵挂彩灯和吃元宵的习俗。
满族节日三:走百病
满族妇女的节日。一般在正月二十日。当晚,妇女们三五成群,结伴远洲,或走沙滚冰,或嬉戏欢闹,叫做“走百病”。
满族节日四:添仓节
每年正月二十五,满族农村家家讲究煮黏高粱米饭,放在仓库,用秫秸棍编织一只小马插在饭盆上,意思是马往家驮粮食,丰衣足食。第一天,再添新饭,连着添三回。也有的人家用高粱秸做两把锄头插在饭上。这个节至今在东北农村保留着。
满族节日五:二月二
俗称“龙抬头日”。当日晨,满族人家把灶灰撒在院中,灰道弯曲如龙,故称“引龙”。然后在院中举行仪式,祈求风调雨顺。全家人还要吃“龙须面”和“龙鳞饼”。妇女们这天不能做针线活。
满族节日六:虫王节
六月天,易闹虫灾。居住在辽宁省岫岩、凤城一带的满族过去在六月初六这天,一户出一人到虫王庙朝拜,杀猪祭祀,求虫王爷免灾,保证地里的收成好。如今不搞虫王节祭祀扫活动,但家家要在这一天晾晒衣物,以防虫蛀。中元节:满族以七月十五为中元节,也视为超度亡灵的“鬼节”。届时,各处寺院设立道场,燃灯念经,要举行各种超度仪式。院内西侧向东摆一架木屏风,屏风上挂有鸡冠花、毛豆枝、鲜藕等,为供月兔之用。屏风前摆一张八仙桌,桌上供一大月饼。祭时,焚香磕头,妇女先拜,男人后拜。
满族节日七:中元节
满族以七月十五为中元节,也视为超度亡灵的“鬼节”。届时,各处寺院设立道场,燃灯念经,要举行各种超度仪式。院内西侧向东摆一架木屏风,屏风上挂有鸡冠花、毛豆枝、鲜藕等,为供月兔之用。屏风前摆一张八仙桌,桌上供一大月饼。祭时,焚香磕头,妇女先拜,男人后拜。
满族节日八:开山节
满族人民在每年秋季中秋以后,或农历9月中旬(具体时间不定)为采集草药获得丰收而进行的祝福活动。在过去东北满族村落中每年开山节都要面对长白山,进行祝福祷告,感谢山神给予采药人的丰富恩赐,再这一时期采到的人参则要供奉在自家的神龛中。
满族节日九:腊八节
满族人家腊月初八要泡“腊八醋”和煮“腊八肉”。除全家人吃外还要分送亲友。
满族节日十:小年
满族过小年的习俗与汉族相同。腊月二十三日为“小年”。届时家家户户要祭祀灶神,俗称“送灶王爷”。
满族节日十一:挂旗过年
满族分“红、黄、蓝、白”四旗人。春节时,每个旗的人都分别在门上挂上自己的旗。这些挂旗图案优美,色彩鲜艳,象征着一年的吉祥开端。
满族节日十二:吃肉节
古代满族人没...
查看更多与“满族的传统节日有哪些?满族的传统节日简介”相关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