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_img

中原王朝

发布时间:2020-04-10
1 汉武帝打匈奴经历了这些大战耗时几十年,自此匈奴无法对中原王朝构成威胁
汉武帝打匈奴
汉武帝打匈奴多少年
汉武帝打匈奴的影响

汉匈战争虽持续了数百年,由汉高祖刘邦不得已采取和亲政策的防御地位到后期全面主动进攻的地位,是在汉武帝一朝完成的,也是在汉武帝时期,大汉帝国将匈奴这一强大的北方政权打趴下,从此在无法对中原王朝构成威胁,汉武帝打匈奴多少年?经历了哪些大战?

、马邑之战,由当时的大行令王恢提议,将匈奴主力引诱至汉边境的马邑,大汉集结的30万主力,意图在利用有利地形,歼灭匈奴主力,但因匈奴单于在行军途中生疑,后抓到了一名汉都尉,得知了汉军围歼计划,匈奴迅速撤军,马邑之围计划破灭,随后匈奴为报复开始大肆侵扰汉边境,此役之后,汉匈全面战争正式开始。

二、大汉第一次全面反击,汉元光六年冬,汉武帝大改汉军原本的战争模式,尽出骑兵,以机动兵力对抗匈奴骑兵,拉开了大汉全面反击的序幕,遣代车骑将军卫青出上谷,骑将军公孙敖出代,轻车将军公孙贺出云中,骁骑将军李广出雁门。四路汉军除名将卫青奇袭匈奴龙城斩获战功外,其他三路不是被击溃就是未曾与匈奴交战便率军退回。

三、河朔之战,公元前127年,趁匈奴主力进攻汉上谷、渔阳等地,卫青率3万精骑出云中,卫青采用大迂回战术,出其不意的出现在河朔匈奴守军背后,一举击败匈奴的楼烦王和白羊王,匈奴军大败,汉军趁势收复河朔地区,此役匈奴失去了广袤的肥沃河朔草原,丧失了进攻中原王朝的前方基地,大汉帝都长安也从此不再受匈奴兵锋的威胁。

、漠南之战,匈奴河朔之战失利后并不甘心,匈奴右贤王部经常袭扰河朔地区,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至六年,大汉帝国发兵10万,以卫青所率的3亡精骑为主力,对右贤王部主力发动进攻,卫青率军夜袭右贤王驻地,右贤王仓皇逃窜致使匈奴军发生大规模骚乱,汉军趁势追击,匈奴大败,俘获牲畜无数,斩首万级。

、河西之战,公元前121,汉武帝为打通中原和西域的联系,命骠骑将军霍去病两次进军河西,第一次河西之战,霍去病率万余精骑,快速奔袭,迅速攻灭河西匈奴诸小王,六天转战千余里,大概汉军骑兵的原有战法,使匈奴守军一时间无法组织起有效抵抗,在皋兰山(今甘肃临夏县东南)与匈奴激战,折兰王被杀,卢侯王被斩,浑邪王之子及其相国、都尉,全体被擒,缴获辎重牲畜无数。第一次河西之战回军后,同年夏,霍去病再度领兵西征,在友军公孙敖部迷失方向,为到达预定地点的情况下,霍去病率军深入匈奴腹地,从浑邪王、休屠王军侧背发起猛攻。匈奴军仓促应战。经过激烈的战斗,汉军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歼敌3万余人,迫降单桓王、酋涂王及相国、都尉等2500人,俘虏5王及5王母、单于阏氏、王子59人,相国、将军、当户、都尉63人。汉军仅伤亡3千余人。

六、漠北之战,经漠南之战、河西之战后,匈奴王庭迁至漠北,企图引汉军深入,以逸待劳击溃汉军,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命卫青、霍去病各领5万骑兵,配以数十万步兵维持后勤补给,越过沙漠,寻找匈奴主力决战,卫青所部与匈奴单于主力相遇,激战后匈奴军溃败,匈奴单于率百骑突围,汉军趁...

查看更多
2 元朝是什么民族?元朝非汉人建立为何被称中原王朝
元朝
元朝是什么民族

之所以有人怀疑忽必烈建立的朝代不是中原王朝,原因主要有这几点。

元朝是北方游牧民族建立的朝代。元朝以前,北方游牧民族和中原王朝就一直处在对抗之中。而元朝是游牧民族战胜作为中原王朝的金国和南宋建立的朝代,因此,元朝被认为是北方游牧民族的朝代,而不是中原王朝。

不过,尽管有这么多疑问,元朝应该被称为中原王朝。为什么这么说呢?

第一,元朝的政治经济文化格局,和汉唐宋明基本上是一样的。

比较一下元朝、蒙古,以及汉唐宋明这些朝代。

蒙古的经济是游牧经济,基本上没有农耕。元朝和汉唐宋明则以农耕为主;而且作为农耕的经济中心,也都是中原地区、巴蜀地区和江南地区。也就是说,元朝无论是经济形式还是经济结构,和之前之后的那些中原国家都是一致的,反而和他们以前的蒙古不一致。

政治上,元朝的政治架构也更像汉唐宋明等中原国家,而不像蒙古。

蒙古中央的政府首脑叫大断事官,不过,这个大断事官和中原国家的丞相是不一样的,他们更多的是大汗的一个服务部门,相当于大汗的奴仆。地方上,蒙古也仅设置达鲁花赤,起到收税和管理的作用。

而元朝则不一样。元朝无论中央架构和地方行政机构,和汉唐宋明等汉人国家都是差不多的。元朝的中央是中书省和枢密院。中书省领六部,执掌全国政务。枢密院管军事,这是从宋朝一脉相存下来的。唯一的区别是元朝多了个宣政院,管理宗教和西藏地区。

在地方架构上,元朝设置了行中书省,这也是我们现在省级行政单位的源头。不过,基本上也是沿袭宋朝的州府,只是略有变化而已。这一点,也是只和中原国家相似,与蒙古这样的游牧民族是不同的。

皇帝继承制度,也是汉人式的,与蒙古不同。

在文化上,元朝也是继承和延续了宋朝的儒家文化。虽然并不彻底,但是相比于之前的蒙古文化,元朝文化也是更接近于中原国家的。

第二,元朝定都的大都其实也算是中原地区。

中原地区其实是一个发展的概念。最早的中原地区,是夏朝初建时所谓的九州。不过,随着气候的变化与经济的发展,中原地区的范围越来越大。同时,都城也不断地转移,从长安转移到洛阳,再转移到开封,接着转移到大都(北京)。

再说了,长安洛阳到近古时期,已经不适宜建都,当然也就不能只把建都长安、洛阳的国家叫做中原国家。因为按照这个说法,从宋朝开始,中国古代的朝代就再也没有在长安、洛阳建过都了,难道就因此认为中原国家消失了吗?显然,这是一个十分荒谬的判断。

第三,从元朝开始,中原国家的概念已经扩大。

元朝之前,中原国家与北方游牧民族尖锐对立。但是从元朝开始后,这种对立就差不多消失了。尽管后来明朝的时候一度恢复,但是清朝的时候又消失了。

这种对立的消失,有一个奇怪的现象,虽然是北方游牧民族战胜了南方汉民族,但是在政治经济乃至文化上,却是中原国家的模式替代北方游牧民族的模式。

由此,我们可以做一个判断,就是中原国家在经过和北方游牧民族融合以后,概念扩大了,范围也扩大了。

查看更多
3 金国灭了北宋,甚至完全占据中原地区,为何还不被历史承认是正统王朝?
北宋
北宋两帝被金国俘虏
北宋被金国灭了
金国攻打北宋

回顾中国历史王朝,有两次被少数民族统治的朝代,分别是蒙古人建立的元朝和女真族改为满族建立的清朝,这是被史学界所公认的。但在1115年的北宋时期,当时的北方女真族有一位旷世奇才完颜阿骨打,他统率女真族人组成一支强大之师,不断征服扩大自己的统治版图,灭了辽国建立金国。

金灭北宋以后宋皇室南渡,金国已经完全占据中原地区。此时的金国达到鼎盛时期,从今天的俄罗斯的远东地区到淮河北部、秦岭东北大部分地区,都是金国的统治疆域。南宋惧怕强大的金国,对其俯首称臣,按常理来说,南宋已经不具备正统王朝的地位,金国才是正统,为什么历史上被承认的正统王朝却是南宋,而不是金呢?

就南宋而言:赵构是唯一的没被抓走的皇子,他的帝位是承袭于父兄,而北宋是正统王朝这是毫无争议的。既然父兄是正统王朝的帝王,南宋是一脉相传下来,虽然南宋丢了中原,但制度、文化等一切和北宋并无差别,而古代封建时期最看重的就是传承,所以这也成为南宋被承认是正统王朝的最大理由。

因为南宋继续统治着汉人,所以宋朝并不能说已经灭亡。有人说因为金朝没有很好吸收中华文化,才不被承认为正统,那同样没有被汉化的蒙古人建立的元朝,为何能被承认正统?归根结底,就是因为金国没有完全灭掉宋的统治政权,最后还被南宋联合蒙古打出了历史舞台,这也是自古以来成王败寇的道理。

对于南宋和金朝的正统问题,其实在历史上一直有争论。元朝时就有学者支持将金朝和南宋称为南北朝,并列为正统。然而这在元朝是一个敏感话题,因为这决定了蒙古元朝的正统地位是继承宋还是金。最终,元朝末年的至正三年 ( 1343年),丞相脱脱下令“三国各与正统, 各系其年号”。于是元朝修了《宋史》、《辽史》和《金史》,并列为正史。

明朝独尊宋朝为正统的观念愈发强烈,其中王洙撰写的《宋史质》不仅否认辽金的正统地位,把元朝正统地位也否定掉了。他认为明朝是直接继承宋朝的正统,辽、金和西夏一样,都是宋朝时期的夷狄外族。

值得一提的是,满清是女真族人后裔,由皇太极改名为满族,他们进军中原建立的大清王朝,其正统地位得到大部分汉人的认可。同样是女真族人,为何满清不修改史书,奉祖先金朝为正统?乾隆就对这个问题表过态。乾隆三十八年,乾隆在题《大金德运图》时说:“夫宋虽南迁,正统自宜归之宋。至元而宋始亡,辽金固未可当正统也。”乾隆明确表明南宋为中华正统王朝,目的是很明显的,自古以来中华都是汉人居多,作为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想要稳固政权必定要向华夏文明靠拢,拉拢汉族文人。

满清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对近现代中国的影响肯定远大于元朝和明朝,他们态度明确认为南宋北宋一脉相承,为正统王朝,这也是金朝不被现代承认为正统王朝的原因之一。

查看更多
4 改变了中原汉人王朝的命运燕云十六州指哪些地方?它的地理位置为何如此重要?
中原汉人王朝
契丹
燕云十六州

很多人都不了解的事情,接下来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欣赏。

说起燕云十六州,“它”自割让给契丹耶律德光后,在此后的四百年间,直接改变了中原汉人王朝的命运。

燕云十六州,顾名思义就是由16个州组成,它们分别是幽、蓟、瀛、涿、莫、檀、顺、新、妫、儒、武、云、应、寰、朔、蔚。

虽只有区区16个州,然而在《契丹国志》中却对其作出了高度的评价。

幽、燕诸州,盖天造地设以分藩、汉之限,诚一夫当关,万夫莫前也。《契丹国志》

燕云十六州整个地区东西长约600公里,南北宽约200公里,面积约12万平方公里,恰好相当于一个朝鲜。从地图上看,这一广袤地区囊括了今天的天津、北京、河北北部、山西北部,基本上都分布在长城的内(南)侧,即长城这条重要军事防线背后的战略支撑点。

其中的瀛、莫二州更是深入河北腹地数百里。从地形上看燕云十六州,燕山山脉和北太行山山脉就像两座相连的城墙屹立在华北平原北部,两山交汇处更像是一道天铸“城角”,以为优势的北方在此被严重阻隔。

巍峨险峻的山脉俨然构筑了燕云地区在战略上抵御北方铁骑南下的第一道防线。

自失去这一地势险峻的地区后,中原王朝整个北方就失去了一条阻挡胡人铁骑的天然屏障,南下千里再无险可守,直至黄河岸边一马平川,中原从此门户大开。

石敬瑭也由此留下了千古骂名!

而随着燕云十六州掌握在了北方少数民族手中,所带来的不仅仅只是军事战略防御上损失。在此前,北方游牧民族政权其军事实力固然强大,但他们缺乏先进的文化制度、固定的财政收入等这些自身政权制度的限制,在与强大的中原王朝进行战争的过程中,要么只是取得暂时性的军事胜利;要么被如汉、唐般强大的中原王朝所击垮。

但自从少数民族占据燕云十六州后,这一局面被彻底改变。

究其原因:

一、经济上,因为燕云十六州地处北纬39°~41°之间,属于暖温带季风性落叶阔叶林气候,降水量在400~800毫米之间,温暖湿润的环境十分利于农业的生产发展。

再者,纵观我国历史,燕云地区一直是我国农业最发达、经济最繁荣、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之一,其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幽州自古就在我国北方占有重要的经济地位。

契丹在获得这一地区后,随之而来的是大量居住在燕云十六州的汉人给契丹王朝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带来了改变,农业经济遂取代游牧经济一跃成为契丹的主要经济方式。

而后,燕云地区成为了契丹的农业经济中心,也是主要的赋税来源地。

仅燕京析津府一地“兵戎冠天下之雄,与赋当城中之半”《辽代石刻文编》

这段引文表明了燕云十六州在契丹王朝的财政地位。

二、人口上,正如上文所述,燕云地区人口稠密,而众多的汉族人口则为辽国提供了充足的兵源,是辽国重要的兵源地。

辽国全国的军队分为御帐亲军、宫卫骑军、大首领部族军、众部族军、五京乡丁和属国军,其中的“五京乡丁”则多由汉人充当。

辽建五京;临潢,契丹故壤;辽阳,汉之辽东,为渤海故国;中京,汉辽西地,自唐以来契丹有之。三京丁籍可纪者二十二万六千一百,藩汉转户为多。...

查看更多
推荐栏目
back_img
功能直达
热门应用
实用工具